關鍵詞 高校 研學旅行課程 教學設計 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羅馬亞,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團委,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34
教育部發(fā)布的教學改革綱要明確規(guī)定,要逐步推進在旅游行動中將旅游與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們在旅行的體驗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增強自身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開闊學生視野、開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遇到問題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思考,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特個性的釋放,從而塑造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行為方式,用馬克思主義辯證觀點一分為二地看待世界,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格,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谘袑W旅行課程的益處諸多,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這門課程,但在實踐實施過程中由于沒有對這門課程的深刻理解和認識,高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沒有從多角度考慮研學旅行目標、沒有突出活動的探究性以及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致使這門實踐課程偏離了旅行研學的本質,因此有必要將研學旅行課程的育人體系的教學設計及其實踐策略作為重要課題進行研究展開討論。[1]
(一)高校研學旅行課程設置具有獨立性
高校研學課程設置的獨立性主要體現(xiàn)在優(yōu)質課程的開發(fā)和特色課程的挖掘上,研學旅行課程是一門注重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人生體驗的課程,以旅行作為形式載體學生達到學習的目的,所以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該項課程精心設計出豐富和特色的學習內容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比如帶領學生參觀巴蜀文化的發(fā)源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設計原理、游覽頤和園了解清朝的發(fā)展史、通過集體野營生活鍛煉學生的獨立生存能力。
(二)高校研學旅行課程定位要注重實踐性
高校研學旅行課程的定位是由課程的性質決定的,從本質上說,研學課程是一門注重學生實踐性的旅行課程,實踐活動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源和課程教學資源,這門課程的實踐性體現(xiàn)在學生從課堂教學活動中走出來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樹立和諧共生的理念、培養(yǎng)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在“研”“學”“游”的相互融合中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學會生活、感悟人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培養(yǎng)較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yǎng)。
(三)高校研學旅行課程內容具有廣泛性
高校研學旅行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適應能力、認知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出發(fā),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特點,開設多種多樣的活動內容,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活動中將知識和快樂相結合,比如通過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名人故居或者是紅色文化,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增進學生對當?shù)貧v史發(fā)展進程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另外還可以開設民間技術、民俗研究活動讓學生了解當?shù)仫L土人情傳承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和優(yōu)秀手工技藝;通過參加科技展覽了解我國的基因克隆技術、機器人研發(fā)等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2]
(四)高校研學旅行課程有獨立的評價標準
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是高校研學旅行課程缺一不可的一部分,高校研學旅行課程的評價是對教學目標的進展情況的一個判斷和評價,該評價體系是與課程目標設置、課程教學內容、課程管理體系以及課程教學主體想區(qū)別開來的獨立完善的評比機制,課程的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標準、評價內容等都具有多樣性的特征。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校領導等多個主體、評價的方式采取自評和他評等多個角度進行;評價標準可以根據(jù)評價主體的不同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評價的內容集中在學生實踐能力和體驗的過程上,而不是單純地強調結果。
(一)高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要多角度的考慮研學旅行目標
雖然研學旅行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活動,但他設計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古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角度看事物能得出不同結論,因此,研學旅行課程的目標也是多重的,一方面,教育部推進的教育發(fā)展剛要體現(xiàn)了對研學旅行課程的重視,將該項課程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以此引起廣大師生的重視,另一方面,研學旅行在游玩中能夠體驗當?shù)氐娘L土人情,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最后,在條件適宜的地區(qū)進行研學旅行有利于打造一批旅行基地為其他地區(qū)開展該項課程起到帶頭引領作用。
(二)高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要突出研學旅行活動的探究性
研學旅行課程與普通課堂教學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它的探究性,參與研學旅行課程是對大自然、社會的親密接觸和深刻體驗,學生通過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參與、探究、獲得自身的實際性體驗,使課堂知識更加鮮活、更加立體、更加現(xiàn)實具體,比如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發(fā)展探究,可以了解我國文化的發(fā)展脈絡、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優(yōu)秀文化教育、愛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從而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擔當感。
(三)高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要鼓勵學生主題積極主動參與
研學旅行活動的參與主題就是廣大學生,因此,過去課堂教學采取以教師為教學主題,教師將自身的學習感受、學習體驗以及自身感悟單向傳達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研學教育的本質要求,很多的課程設置模塊都需要學生親身參與并融入其中才能獲得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僅僅是教師的簡單輸送達不到該項課程的根本目的,所以,研學旅行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會通力配合,讓學生釋放自己的個性并為學生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和人生發(fā)展做鋪墊。[3]
(一)要以研學旅行的課題為指引開展教學
研學旅行課程的開展要以該項課程的課題作為出發(fā)點和方向指引,該項課程的開展要本著大眾化、實踐性、教育性的原則確定活動課題,大眾化要求該項課程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實踐活動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踐性就是使學生走出課堂走進世界、不斷開闊自身眼界,通過與外在世界的真實接觸開闊視野、成長思想;教育性是指“研”“學”“游”三位一體的活動,讓學生提升人文積淀、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批判創(chuàng)新意識、理性思維、探索實踐精神。
(二)要構建起研學旅行的學習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健全完善學習機制的重要論述,健全研學旅行的學習機制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自覺性,通過開發(fā)內容豐富和具備地方特色的課程、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開發(fā)多元的教學時間場地持續(xù)不斷吸引學生的興趣,促進個體的自我發(fā)展;將研學旅行和融入日常課堂也是構建學習機制的重點,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遇到對學生有啟發(fā)意義的研究課題,教師可以進行研學基地的規(guī)劃設計帶領學生親身體驗其實物景點、文化習俗、風土人情,這不僅能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更能加深對學習資源的整合力度,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知識面促進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三)要把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作為研學旅行課程的落腳點
中國的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教育改革的關注點由先前的形式教育轉向了內在教育,即推動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幫助學生樹立合理地對待世界的價值觀和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要始終將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作為該項課程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教育首位就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研學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順應高校教育的發(fā)展要求以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作為本質要求;另外就是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塑造是對“立德樹人”教育的一脈相承,健全的人格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仁、義、禮、智、信、剛、強等的傳承發(fā)展,[4]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表達,同時有利于為社會輸送全面發(fā)展型人才,加快四有公民的培育步伐。
(四)要不斷豐富研學旅行課程的學習形式
研學旅行課程的學習形式要豐富多樣,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選擇余地,針對高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和興趣愛好的不盡相同,可以為有繪畫天賦的學生開設田野寫生、鄉(xiāng)村寫生活動鍛煉學生的繪畫技巧和對鄉(xiāng)下生活的體驗,使自己更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體味生活的艱辛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對熱衷于搞小創(chuàng)作小發(fā)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為此次參觀活動設置一個導游,帶領學生參觀科技博物館、基因克隆基地和機器人研發(fā)場地為學生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研學旅行課程的進行還可以借助大數(shù)據(jù)發(fā)展下的現(xiàn)代高科技比如7D技術的發(fā)展,通過該技術使我國古代歷史文物遺址再現(xiàn)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的真實性。
高校開展研學旅行課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形成對周圍世界的合理認識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高校研學旅行教育的實施現(xiàn)狀和問題,從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構建研學旅行的學習機制、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保持研學旅行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評價的獨立性研究,從而引起全體社會成員對該項課程的重視和支持,促進我國研學教育的平穩(wěn)發(fā)展,為該項課程在其它地區(qū)的實踐提供深層次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凌桂連.基于綜合實踐構架下的研學旅行思路探索[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8(9):229.
[2]楊曉.研學旅行的內涵、類型與實施策略[J].中小學研學旅行研究,2018(4):131-135.
[3]曾軍良.課程設計,打破“重游輕研”困境[N].人民政協(xié)報,2018-08-11.
[4]何召軍.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的幾點思考——以沂蒙精神紅色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為例[J].教研管理,2019(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