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枝江 443200)
COPD 患者在一年之內基本會發(fā)生1-3 次的急性加重階段,即被稱為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ˋECOPD),且也是導致COPD 臨床致死率較高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也會加重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影響其預后生活質量[1]。臨床治療急性加重期COPD 患者較多采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長效β 受體激動劑(LABA)等,但治療后對于患者預后的判斷為臨床中一項難題[2]。2019 版GOLD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報告中增加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這一生物學指標,作為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效應預測的基礎指標[3]。因此本研究主要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和預后的關系加以分析,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12 月時間段內來我院診療的處于急性加重期的COPD(AECOPD)患者110 例,依據(jù)EOS 水平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5例患者。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公布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入院均行血常規(guī)等診斷,統(tǒng)計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計算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百分比;③兩組患者均于我院治療,如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氧療法;④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①心血管系統(tǒng)不穩(wěn)定;②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③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虎? 年內重復入院。研究組中男30 例,女25 例,年齡51-72 歲,平均(61.5±4.8)歲,COPD 病程2-6.5 年,平均(4.2±0.4)年;對照組中男33 例,女22 例,年齡52-75 歲,平均(63.5±3.8)歲,COPD 病程2.5-6 年,平均(4.5±0.3)年。比較兩組年齡、COPD 病程等臨床基線資料表明無顯著可比性差異(P>0.05),且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本研究后許可。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取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外周靜脈血樣,檢測血常規(guī),并統(tǒng)計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計算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百分比,以此依據(jù)EOS 水平分組,研究組EOS ≥2%、對照組EOS<2%。后取部分外周靜脈血樣低速離心后獲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性實驗(ELISA)及其配套試劑盒(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統(tǒng)計血常規(guī)中患者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并計算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NLR);統(tǒng)計兩組患者入院后24 h 血常規(guī)中白細胞計數(shù)(WBC)。
1.3 觀察指標
1.3.1 比對兩組患者WBC、hs-CRP、NLR 水平。
1.3.2 比對兩組住院時間、費用及1 年內再入院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3.0 行數(shù)據(jù)比對,計量資料采用()表述并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代表并行檢驗,當P<0.05,提示顯著性差異。
2.1 比對兩組患者WBC、hs-CRP、NLR 水平。研究組患者hs-CRP、NLR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WBC水平無可比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比對兩組患者WBC、hs-CRP、NLR 水平
表1 比對兩組患者WBC、hs-CRP、NLR 水平
組別 例數(shù) WBC(×109/L) hs-CRP(mg/L)NLR(%)對照組 55 7.15±1.3 13.44±2.21 5.62±0.21研究組 55 6.62±1.2 8.91±1.65 3.81±0.43 T - 1.644 11.414 10.151 P - >0.05 <0.05 <0.05
2.2 比對兩組住院時間、費用及1 年內再入院情況。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及1 年內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對兩組住院時間、費用及1 年內再入院情況
表2 比對兩組住院時間、費用及1 年內再入院情況
組別 例數(shù)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 1 年再入院率(%)對照組 55 8.82±1.89 8989.45±785.61 41.81(23/55)研究組 55 7.44±1.71 8798.24±568.11 27.27(15/55)T - 9.515 1.541 6.824 P - < >0.05 <0.05
AECOPD 為COPD 患者急性起病過程,即其呼吸系統(tǒng)癥狀表現(xiàn)為急性加重,其中典型癥狀為頻繁咳嗽且加劇,呼吸困難、呼吸道中痰液增多或呈膿性,均超出日常癥狀變異,需改變治療藥物[4]。COPD 患者誘發(fā)AECOPD 的常見因素包含氣道中存在新病原菌株、上呼吸道感染、氣管-支氣管感染或氣道中內細菌負荷量增加等。AECOPD 患者因感染等導致氣道中痰液等增加,進而阻塞支氣管腔形成痙攣,致使肺泡孔徑增加,降低肺部組織彈性,支氣管黏膜炎性水腫加劇,肺部肺泡間血流減緩,增加氣道阻力,并形成內源性呼氣末正壓,繼而增加患者呼吸機做功,肺部組織耗氧量增加,導致呼吸機疲勞癥狀。臨床治療該癥方法諸多,如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等。但對治療后患者預后情況如有準確判斷是該癥臨床治療中的難重點。
當前臨床普遍認為COPD 發(fā)病主要是由患者機體中炎癥介質等參與反應,并在炎性因子作用下誘發(fā)肺部組織損傷。大量臨床研究中報道痰嗜酸性粒細胞可作為氣道炎性反應的標志物。李婷等[5]研究中也闡述除與血中性粒細胞誘發(fā)的炎性反應相關之外,一部分AECOPD 患者還與血嗜酸性細胞誘導的炎性反應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相關臨床研究中表明AECOPD 患者機體中血嗜酸性細胞計數(shù)可較好地預測其痰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并將2%血嗜酸性細胞作為分界值對患者痰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
本研究主要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和預后的關系加以探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hs-CRP、NLR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WBC 水平無可比性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及1 年內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研究組患者機體中EOS 計數(shù)高患者機體中炎性因子含量較低。國際醫(yī)學組織等推薦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全身性糖皮質激素治療,嗜酸性粒細胞分泌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可反映患者機體中嗜酸性粒細胞活化程度。部分中重度COPD 患者痰檢測中該指標異常升高,水平甚至超過哮喘患者。部分研究中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較高的患者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療效較好,這提示嗜酸性粒細胞在部分COPD 患者發(fā)病過程中發(fā)揮關鍵性,并可能作為判斷AECOPD 預后指標,并對臨床診療等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中AECOPD 患者中,EOS<2%組其預后比EOS ≥2%組差,且與EOS<2%組1 年內再入院率增加。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可指導臨床判斷AECOPD 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嗜酸性粒細胞水平≥2%的AECOPD 患者,住院時間短,全身及氣道炎性反應低,1 年內患者再入院次數(shù)少,提示預后較好,外周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可作為判斷AECOPD 患者預后的重要生物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