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梅
摘 ?要:教育體系的不斷變革要求各地區(qū)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優(yōu)化教育教學手段,要注意在改革和指導過程中構建多元化的文化體系,保證成果的綜合性和全面性。融合淳風教育核心課程的基礎目標,細化分析特色文化課程的實踐優(yōu)化過程,會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基于此,文章中簡單介紹了淳風教育特色文化的創(chuàng)設與優(yōu)化評價方式,希望對相關領域的改革和實踐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淳風教育 ?特色文化 ?創(chuàng)設 ?優(yōu)化評析
龍文區(qū)有歷史名人陳淳,號北溪,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家,是朱熹“南傳第一人”,更是一位關注民生、身體力行的德育倡導者。他的一生,辦私塾、講學、著書立說、闡揚師門理學,《宋史》為他立傳,嘉勉他在學術方面的貢獻,《四庫全書》收錄他的作品,他的代表作《北溪字義》是中華哲學經典,他的《啟蒙初誦》比《三字經》早了80年。他因“闡揚理學,多所發(fā)明”,成為中國歷代配享從祀孔廟的172位賢哲之一。
漳州二實小結合地方名人文化,早在2014年就在中年級開發(fā)了《朱門高弟陳北溪》的校本課。2018年課題小組又在低年級增設《啟蒙初誦解讀》依托龍文豐富的人文資源及深厚的歷史積淀,積極開展彰顯朱熹陳淳思想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實踐。然而,在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校本開發(fā)是否等同于課程開發(fā)?凝固的校本教材、靜態(tài)的校本課堂,如何滿足動態(tài)的新時代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看似分裂的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如何更好地無縫對接?依托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專項課題“學校特色文化研究與實踐”研究,學校迅速組建課程開發(fā)團隊,在原有校訓“尚德、崇文、篤學、敏行”的基礎上,提煉出“淳正風范(身正言正有自信)、淳樸品格(行正學正有能力)、淳美心靈(心正心美有擔當)”的核心目標,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石,將朱熹陳淳思想文化滲透于校本課程建設中,建設富有學校特色的淳風教育課程體系。
一、淳風教育核心課程目標
這支融科學性、實踐性、研究性于一體的管理團隊,提議先從教師的課程意識喚醒做起,以課程開發(fā)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教研平臺為交流載體,通過學習課程建設理論,參照卓越學校的課程開發(fā)方案、成功案例,工作坊合作探究,達成共識:找到地域文化與學校課程的結合點,將淳風植入師生血脈,得先找到課程的魂——核心培養(yǎng)目標[1]。
顧明遠說,學校不就只是“成事”,還應該讓學校的每一門課程,每一項活動都滲透、彌漫著“成人”的文化氣息和文化追求。所謂“成人”,正是淳風教育課程指向的“風車”目標體系。淳風涵養(yǎng),文采流芳,以“淳”字為序,我們的課程衍生了這樣的育人目標:培養(yǎng)身正言正有自信、行正學正有能力、心正心美有擔當?shù)男聲r代好少年[2]。
二、淳風課程架構內容
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鼓勵教師打造個性化的淳風課堂,結合學校的各級各類活動,形成我們特有的三大淳風教育陣地。
(一)淳樸課堂,扎實基礎
學校課程開發(fā)小組對教材深度的研讀、對學生學情深入的調查了解,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道路上,我們倡導“淳樸課堂”,即返璞歸真的課堂,讓學生的“學”真實地發(fā)生,讓格物致知的精神體現(xiàn)在每一個基礎課堂學習中。七彩萬花筒、檸檬小火山等繽紛體驗,學生通過實驗記錄單和科學小作文,完成學習力、審美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二)創(chuàng)意課堂,發(fā)展思維
同時學校在教師團隊建設、創(chuàng)新課堂設計等領域全面實踐,通過行動研究開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指導研究,朱熹的“三到”讀書法、陳淳的民間故事通過“微課”“云課堂”、網絡平臺自主學習等實踐渠道,深入到學生的課內外學習領地。通過教師豐富的創(chuàng)意課堂,探索學生自主學習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意課堂精彩紛呈,學生運用自如的各類線上平臺,也正說明了課程建設已深入人心。
(三)活力課堂,鏈接生活
在傳統(tǒng)的班級制基礎上,學校采用參觀、訪問、研學、實踐活動等更加靈動多維的模式,時間管理上利用早讀、晨會、少先隊活動、社會實踐等時段。例如組織研學活動讓學生在淳風堂感受“一日陳淳”,受到科學作息的教育、終身閱讀的教育;再如全員式參加經典誦讀比賽過程中,感受團隊合作、同伴互助的重要性,學會與搭檔培養(yǎng)默契,更出色地完成任務等體驗,都是鏈接生活的最好的學習。
三、課程探索實踐歷程
(一)多學科鏈接,國家課程校本化
首先將原有的校本教材納入課程開發(fā)的視野?!秵⒚沙跽b解讀》先從誦讀入手,瑯瑯上口的“三字經”,讓孩子們感受節(jié)奏、韻律的同時,得以日常灑掃、言行舉止等方面的教育,通過雙語朗讀,學生從小接觸閩南語這一地方特色母語;《朱門高弟陳北溪》從歷史、傳奇和作品三個方面介紹陳淳這位“漳上真儒”以及他與老師朱熹之間的故事。在課程設計中,不再是靜態(tài)模式的講授,而是在每一堂課設置踐行作業(yè),中高年級還通過“晨誦—午讀—暮省”,每周完成兩到三篇“內省日記”,在踐行中體驗地域名人文化。
學校立足淳風教育特色理念,倡導多學科鏈接,鼓勵學科教師進行“增加”“替換”和“重組”,立足國家課程,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淳風教育因素。如語文學科學到《口語交際:長大以后做什么》《不懂就要問》《少年中國說》等討論理想或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課例時,淳風教育都可以“隨風潛入”,六年級孩子學到朱熹的《春日》,在課堂上談起陳淳自然而然。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涉及歷史與文化或愛國主義、孝心教育等領域,都可以在淳風課程中找到對應的例子。美術老師也以陳淳為激勵榜樣,漳州二實小的學生都希望練就如北溪先生一樣的神筆。
(二)多活動載體,校本課程塑成長
學?;凇按菊L范、淳樸品格、淳美心靈”的育人目標,用五“正”文化引領兒童教養(yǎng)。身正、言正、行正、學正、心正,能夠從日常生活與學習中不斷關注養(yǎng)成,學校德育工作通過各種活動實現(xiàn)課程與學生、課程與家庭的關聯(lián)。如此,學校和家庭就成為傳播正能量的主陣地,學風校風不令自“正”。例如每年十二月份傳統(tǒng)的“筆歌墨舞”書畫賽,主題有時是與朱子文化、陳淳思想相關的內容,也可以是“慶祝建國七十周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全校師生人人參與,優(yōu)秀作品結集校內發(fā)行。
(三)多專題引領,課程開發(fā)有陣地
進行淳風教育的藝術展演。通過各個班級各種形式的《啟蒙初誦》展演,讓學生不僅受到待人接物的教育,還通過藝術形式的技能學習,綜合能力得以更高更好的提升[3]。
開展家風家訓主題活動。朱熹有《朱子家訓》,陳淳寫《小學詩禮》,既作為教育兒子的家訓,又作為教授蒙童的教材。家風傳承也是淳風課程的重要內容。如一二年級“學家風”,用手抄報形式展現(xiàn)學習成果;三四年級“承家風”,通過“浦東小講壇”展示五正少年風采,講家風故事,傳遞正能量;五六年級“習家書”,進行“見字如面”演講比賽。這次寒假,“鼠須麒麟蘸墨香”,學校要求學生利用寒假時間尋訪家人、歸納家訓、傳揚家風,也是課程實施以來堅持進行的一大項目。
格物致知精神的發(fā)揚傳承。利用入學禮、畢業(yè)禮這樣的契機,讓學生在富有儀式感的流程中體驗淳風教育的精髓——格物致知的精神。在學習生活中,學會敬重自然和生命、學會感恩祖國和社會。例如針對此次超長版假期,學校特別推出“宅家成長行動方案”,設計了一年級一“桌”掃凈觀天下(清理我的小書桌)、二年級滌得果蔬識食材(學洗蔬菜做生活小能手)、三年級獨“衣”無二顯身手(學洗衣服疊衣服)、四年級群果薈萃綻百態(tài)(水果拼盤亮巧心)、五年級我的地盤我做主(布置家庭閱讀角)、六年級小鬼當家展廚藝(變身美食小達人)六個勞動教育版塊,并以公眾號展示的方式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課程開發(fā)的路上,我們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也通過一定的方式激勵學生以故鄉(xiāng)歷史名人為學習榜樣,將地域名人與學校課程實施落到學生成長的實處。然而,如何讓淳風教育體系更豐滿,更好地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成事成人兩出彩,同時,探討特色課程評價方式,關注學生、教師、學校三個評價維度,從策略、組織、應用三個基本考量點,建立更系統(tǒng)可操作的課程評價體系,是我們下一步要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于丹,董茜.地域性特色文化產業(yè)在藝術高校教育中的改革與研究[J].戲劇之家,2020(14):182.
[2]薛強,吳習安,楊勇.依托濕地文化開展特色科普教育——桃江羞女湖國家濕地公園創(chuàng)建濕地學校調查報告[J].林業(yè)與生態(tài),2020(05):15-16.
[3]溫玲.基于地域特色的博物館審美教育研究——以廣西民族音樂博物館為例[J].西部皮革,2020,42(08):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