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明
摘要:隨著均衡教育工作的逐漸推進,農村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也在普遍推進中。如何建特色文化,辦特色學校,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特色文化;建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富有,國家正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學校,特別是農村小學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學校的房屋建筑比以前漂亮了,學校內的設備設施也逐漸現(xiàn)代化了,學校教師素質正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培訓在提高,農村學校也在逐漸向城市里的學??繑n,城鄉(xiāng)之差正在縮小。這也是在落實均衡教育的工作要求。
要辦好一所學校,讓人民滿意,這所學校應該有特色文化,才會有高的教育質量。學校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它體現(xiàn)了一所學校的校風。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能在無形中統(tǒng)攝全體師生的靈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
現(xiàn)在應均衡教育工作的要求,農村學校也在狠抓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綠化校園。校園里,教室里,廁所里,操場上,走廊上等學校處處都顯現(xiàn)出文化氛圍??瓷先?,學校的環(huán)境美了,在“形”上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然而,身在這所學校工作和生活的人受到了多少教育,多大熏陶,他們的思想、言行,有多大變化,整個學校彰顯出的團隊精神和氛圍,也就是在“魂”上又有多大變化,這是值得觀察、期待和思考的?!靶巍钡慕ㄔO必須為“魂”的提升服務。
由于中國國情決定了農村小學因資金投入而造成了文化建設起步晚,底蘊薄。所以農村小學文化建設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定好位,不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只要找到適合自己學校發(fā)展的且有特色的文化就好。那么如何根據自己的學校,因校而建,打造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學校特色文化,辦出特色學校呢?我認為應在一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首先,挖掘出學校文化的“魂”,也就是說,這所學校的文化建設,“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要把它的內涵和外延明白而清晰地定義出來。我認為這個“文化”可以根據學校的歷史和發(fā)展,結合著學校已有的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而定。比如,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文化,地域形成與發(fā)展所產生的文化,當?shù)厝嗣裆a與生活所形成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有土有根有特色的,是接地氣的文化,很容易在學校這塊土地上生長繁盛的。當然,在挖掘學校文化的時候,應遵循這幾個原則:
第一、政策性原則。就是要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符合國家的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新時期教育發(fā)展的要求,符合學校自身發(fā)展的要求。
第二、獨立性原則。沒有獨立精神的校園文化無異于沒有校園文化。學校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具體環(huán)境,進行具體的設計定位。
第三、可持續(xù)性原則。文化建設從有形的硬件建設到內化成人的思想,再物化成人的行為,這需要一個過程,這過程所需時間因校因事因人而異。它對人的發(fā)展,對學校的發(fā)展必須是可持續(xù)進行的。
第四、效益性原則:學校的文化建設是用來助推學校的發(fā)展,是用來培育人才的。所以學校的文化建設必須有益于學校的發(fā)展,人才的培育。
挖掘學校文化,定位學校文化,這第一步很重要,它決定著學校發(fā)展的方向和效果。所以一定要多方征求意見,反復論證,最后才做出適合自身學校的“文化”決定。
其次,擬定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方案制定的好與否直接影響著文化建設的效果。因此,方案的擬定是很重要的。在擬定方案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主題性原則:學校的文化建設,從硬件看,表現(xiàn)的形式很多:草木、建筑、文字、畫面、雕像等等;從類別上看,可分為:制度文化,校園文化,班級文化,走廊文化,廁所文化,廚房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用恰當?shù)男问剑麄髦煌奈幕?;從軟件上看,就是要在不同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文化教育活動。這些零碎的、板塊的文化必須有一個小的主題文化,各小的主題文化加疊在一起,就是學校擬定的文化。
第二、可操作性原則。所謂可操作性,指的是方案要具體,要細化。不僅是在時間上可操作,還要在資金、人員、制作、使用等諸多方面可實施才行。
第三、科學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的一項整體工程,它涉及面廣,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學校應精心統(tǒng)籌,科學規(guī)劃,合理安排。
第四、藝術性原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有藝術眼光,要讓學生通過學校的設施、氛圍等,處處受到藝術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園環(huán)境的綠化、美化,應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諧統(tǒng)一,給人以爽心悅目的感覺;學校文化活動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努力使活動開展得新穎、活潑有趣,使校園文化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們主動、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使他們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靈在無形之中得到凈化。
第五、直觀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從硬件上講,就是要讓學校這塊有限的地域和空間發(fā)揮無限的教育作用,做到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所以,文化建設中的每一個單位物體,直觀性要強,師生一看就能讀懂,從中受益。
第七、教育性原則。學校是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場所,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須突出教育性特點,時時、處處把握教育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潛在的導向功能。
第八、長期性原則。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在長期經營中形成的,其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因此,在設計上要從長遠考慮,不要今建明毀,浪費教育資源。
最后是方案實施,這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再好的方案,如果執(zhí)行不了,那也就是空談。在實施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個結合。
一、整體與局部的結合。在實施方案的時候,既要考慮文化建設的整體性,又要考慮各板塊文化建設的局部性,要協(xié)同實施。
二、輕重的結合。文化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期就建成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建設的過程中就要做到輕重緩急,先后排序,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
三、一致性與靈活性的結合。因為文化建設過程的長期性,因此在建設過程當中除了堅持學校文化靈魂不變的一致性外,還要做到實施當中的為達成學校文化靈魂所遇事情的靈活性,這樣才能使學校文化得以實現(xiàn)。
四、過程與效果的結合。學校文化建設最終是要落實到人與物共同彰顯出的一種文化氛圍,人文精神,起到引領和助推學校發(fā)展的靈魂的作用。因此在實施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注重它的效果性。只有這樣,才能把學校文化建設落到實處,而不會變成僅是美化校園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