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大中小學師生的安全,1月27日,教育部作出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決定。為了實現“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成為廣大師生的主要選擇,一時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當短時間劇烈增長的市場需求把在線教育推至高點時,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疫情結束后,在線教育如何與開學后的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才能實現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呢?
一、在線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戈晶晶在《中國信息界》2020年第4期《教學質量是在線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一文中專訪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延申,劉延申認為,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在線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部分偏遠貧困地區(qū)無網絡或網速慢,一些大城市也存在網速波動、卡頓現象。為解決學生居家學習問題,教育部安排中國教育電視臺開播《同上一堂課》空中直播課堂,實現了對廣大偏遠農村地區(qū)的全覆蓋。針對在線教學流量消耗大、費用高的問題,江西省宜春市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為有需要的家庭開通了“愛心流量包”,確保全市中小學生在線學習流量無憂。一些地方政府采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送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使用。疫情過后,國家應統(tǒng)一規(guī)劃,加強在線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遠程教育網絡,推動網絡提速降費,移動網絡擴容升級,使網速更快更穩(wěn)定;還可以整合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網絡電視、激光投影機等設備和軟件工具,構建家庭學習中心、家庭智慧教室,方便學生居家在線學習,教師在家錄播在線課程,開展在線教學等。
二是現有教學平臺、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標準不一,使用不便。
三是現有數字教育資源不能滿足在線教學需要。許多中小學不能系統(tǒng)地開設在線學科課程,因為缺少這方面的在線教育資源,特別是缺乏基于國家課程教材的優(yōu)質在線教育資源;深度貧困地區(qū)、老少邊窮地區(qū)缺乏英語、數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的優(yōu)質在線教育資源。今后,需要集中優(yōu)秀教師、教育專家、學科專家、課程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影視制作、數字媒體、動漫游戲及信息技術人員組成工作組,共同開發(fā)制作優(yōu)質在線教育資源。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現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方便快捷地組合這些資源,形成個性化學習課件,用于在線教育。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
四是簡單照搬線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雙向交流、實時互動和信息反饋。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有問題,也不能及時得到輔導答疑。
五是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自控能力,影響在線學習效果。
六是在線教學每節(jié)課程的時間長短,也會影響在線學習效果。
七是學生長時間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學習,影響視力。
八是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九是在線教育的各項政策和有關規(guī)定需要完善。
十是存在網絡安全、信息安全隱患。
二、疫情背景下的在線教育的發(fā)展策略
賈建國在2020年4期的《教育科學論壇》《課程視角:疫情背景下的在線教育策略》一文中認為:
(一)系統(tǒng)整合:優(yōu)化課程資源與內容
為避免在線教育課程資源的碎片化、資源選擇與內容設計的隨意性,應把握系統(tǒng)整合的三個策略。
1.線上線下銜接,做好學期計劃
學校及教師應改變簡單的“應急性思維”,不再被動地應對甚至應付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育,而是應該系統(tǒng)性設計學習內容,做好居家在線教育和開學后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诖?,學校應在區(qū)域教育部門的總體要求之下,動態(tài)性將本學期課程學習分為“居家學習和在校學習”兩個階段,每門課程應設計配套的教學方案。如以區(qū)域教育部門規(guī)定的在線教育之日起算的一個月時間為節(jié)點,制定“居家學習(一個月)+在校學習(剩余學期時間)”的教學計劃;在此基礎上,如疫情仍未結束,則在居家學習第一階段結束前一周,研制形成第二階段分散居家教學和在校線下教學計劃,并依此類推。
2.優(yōu)化設計課程內容
學校及教師應正確認識在線教育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不同之處,對國家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優(yōu)化設計,避免簡單地將各類課程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一一呈現給學生。進一步講,學校各學科備課組應對本學期相關課程整冊教材內容特點進行分析梳理,進行單元整合,提前整體布局,將適合和便于在線教育的內容進行遴選、統(tǒng)整和優(yōu)化設計,作為疫情期間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其他不適合在線教育或轉化難度與成本較高的課程內容,則應設計納入正式開學后的線下教學計劃之中,從而既避免過多地耗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又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在線學習效果。
(二)環(huán)節(jié)聯動:重構課程實施與評價
1.教學時間安排上應注重“錯峰設計”
隨著復工潮的到來,之前家長居家協(xié)助輔導孩子的教學環(huán)境開始發(fā)生變化。為此,學校在教學時間安排上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時間與家長工作時間盡量錯峰安排。即盡量安排在全體(或絕大部分)家長下班回家的時間段內,最大程度上保證家長在線陪伴,保障和提升在線教育的效率與效果。二是新課內容與拓展知識交錯安排。為避免學生學習疲勞,學校應將國家課程新課學習和防疫教育、體育鍛煉、家務勞作等拓展內容等進行交錯安排。如有的小學在周一、周三和周五開展國家課程新課和防疫教育新課的學習,周二和周四結合新課設置一些集中復習、預習和探究活動,以及家庭勞作、親子活動等內容。
2.課程預習采取“導學單+微課”策略
一是精心設計導學單。由于在線教育內容容量比線下教學要少很多,學習目標與任務一定要“少而精”,直指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的問題應短小且富有思考價值,可設計1~2道由學生自行探索和思考的問題;注意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及家長了解在線學習與陪伴方式。
二是做好微課輔助性資源。教師應將重要的知識點錄制成微課,時間控制在5~8分鐘以內,讓學生(在家長陪伴下)配合導學單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資源線索,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通過互聯網獲取所需的微課資源,以解決自身遇到的學習問題與困難。
3.課程教學重視直(錄)播與在線輔導相結合
由于在線教育每節(jié)課時間較短(如一些地方規(guī)定初中20分鐘,小學10分鐘),課堂節(jié)奏需要很緊湊,這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空間和時間。鑒于此,教師需要在直播(錄播)環(huán)節(jié)基礎上,加入有效的在線輔導答疑環(huán)節(jié)。在線輔導答疑活動要與直播(錄播)學習緊密銜接,為學生提供即時答疑(可采用在線語音方式,避免學生看電腦屏幕時間過長),或通過留言工具解答學生的問題。同時,鑒于時間和精力有限,教師可以建立學生合作小組,讓學生進行組內互助,營造良好、愉悅的在線學習氛圍,這不僅有利于減輕教師負擔、促進全體學生共同成長,而且有助于促進疫情期間學生的心理健康。
尚俊杰、張優(yōu)良在《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在線教育與中國教育的未來》一文中認為:
疫情不僅是危機,更是改進中國教育的契機。那么,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在線教育會以何種形式融入中國教育,中國教育的未來是什么樣的呢?
(一)豐富課程資源,優(yōu)化教學模式
在線教育可以拓展課程資源,優(yōu)化教學設計,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線教育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多種形式,包括同步互動直播課堂、錄播課堂和在線自主學習等。每種形式各有特點,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優(yōu)化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引入優(yōu)質慕課資源,作為在線課程的補充,拓展了課程資源;部分教師在呈現課程材料時適當加入視頻、圖片和音效等,提升了課程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師通過彈幕的形式,強化了學生的課堂參與互動,優(yōu)化了課程教學效果。
在疫情影響下,中國正在進行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育實驗。教師短時間內接受了各種形式的在線教育培訓,并匯集了各種形式的課程資源和教學模式。這種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流程的“翻轉”,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課堂灌輸為主的方式,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并積極思考,實現課堂模式變革。
(二)促進資源共享,推動教育公平
在線教育可以實現“破壞式創(chuàng)新”,促進資源共享,推動區(qū)域均衡發(fā)展。公平是教育事業(yè)的永恒追求。無論是政策層面的倡導,還是學校和家庭,都希望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優(yōu)質教育。然而,關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分配,除了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等影響之外,不同階層的孩子在獲取優(yōu)質教育資源方面也存在差異。我們靠什么方法才能快速讓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擁有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呢?在線教育或許可以快速促進區(qū)域優(yōu)質資源共享,“成都七中那塊屏”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自2002年起,成都七中就與企業(yè)合作,利用衛(wèi)星傳輸技術,將成都七中的全日制課程直播到其他學校,迄今大約已經覆蓋了全國各地數百所高中,每天約數千名教師、數萬名學生與成都七中異地同堂上課。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9年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這個事非常好!”
目前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行業(yè)受到了沖擊。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在線教育機構紛紛招聘“共享教師”。對各類學校而言,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完全可以實現跨區(qū)域、跨學校、跨學科的“共享教師”“共享課程”。
未來在線教育的特征之一即為共享,進一步拓展資源使用的廣度,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普及,促進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
(三)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來學校
以往置身其中的實體學校,可能將成為我們掌上設備中的虛擬學校。如果未來學校呈現(半)虛擬化形態(tài),學校的容載量可能不再是按照建筑面積、宿舍床位來衡量,學生的數量可以無限增長,而實體學校的規(guī)模則可以無限縮小,甚至完全成為虛擬網絡組織。
學生學習的地方,可以是傳統(tǒng)的實體學校,也可以在家庭、公共圖書館等任何場所,這將極大地提升學習的便利性。
教師也許不再是具有職業(yè)資格的特定的一些人,世界各地具有特長的個體都可以通過在線的形式進入在線課堂。教師角色也將實現根本性轉向,從“教的專家”變?yōu)椤皩W生學習的輔助者、設計者和引導者”,從“專業(yè)訓練的指導者”變?yōu)椤皩W生人生發(fā)展的向導”。
課程設計的導向不再是基于教師掌握的知識,而是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材施教可能真正成為現實??傊磥韺W校將實現新技術支持下的系統(tǒng)變革,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教育生態(tài)。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