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晴晴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方式被應用到教育領域中,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翻轉課堂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識。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物理學習的熱情,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物理課堂教學中,這對于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提升有極大幫助。
關鍵詞:初中物理;翻轉課堂;應用
一、 前言
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近些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個性化學習方式,其建立在現代化教育思想上,強調以學生的“學”為核心,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相應的知識。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潛力,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有很大影響。
二、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也可以稱作是顛倒課堂,主要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師課上講、學生課后練習模式進行顛倒,轉變成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上師生及生生互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教師在課前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內容錄制相對應的教學視頻,在課前將視頻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則需要標注出來,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相互交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自主規(guī)劃學習活動,明確學習方式,教師則需要針對學生學習中的不足進行相對應的點撥,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自主學習。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相比較,翻轉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極大改變,這也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有很多要點需要注意,如在錄制視頻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教學內容等,這樣才能為學生后期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還需要確保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實踐操作技能進行評價,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要對學生開展綜合評價活動。同時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主導作用,在不干涉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前提下,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以此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原則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原則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較,翻轉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將學習權利還給學生,由學生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并記錄學習中存在的疑惑,在課堂上與前邊學生,或者是教師進行討論。在翻轉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時間更加自由、學習場所也靈活多變,教師需要盡可能地契合學生學習節(jié)奏,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所以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可以學會自我探索、合作探究。
(二)課堂有效交流原則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學生之間必須進行良好的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化知識。課前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準備相應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可以更好地開展自我學習活動。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互動交流,通過互動交流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四、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的實施策略
為了更好地分析初中物理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下面結合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第五章第一節(jié)《透鏡》為例,展開分析。本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對凹透鏡、凸透鏡進行區(qū)別,通過實驗能理解凸透鏡對光有匯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一)課前自主學習
在課前物理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錄制專門的微課,并將其發(fā)給學生,教師可以在微課中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可以根據學習任務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以下學習任務:(1)凸透鏡、凹透鏡的特點分別是什么?(2)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的作用分別是什么?(3)理解透鏡對三種特殊光線的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或者是教師進行討論。
(二)課堂探究
在進入課堂后,教師先對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互動?!巴哥R有哪幾種類型?分別是什么特點?凸透鏡及凹透鏡對光分別有什么作用?”在學回答結束以后,教師還可以讓幾名學生在黑板上將凸透鏡、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畫出來,通過這樣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便于課堂教學策略調整,接著教師讓學生將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整理出來,并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如“如何得到透鏡的焦點、焦距?如何測量凸透鏡焦距?”在學生討論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參與到學生討論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引,使得學生可以更加順利地完成討論活動。
如在思考“光線經過凸透鏡以后會呈現發(fā)散狀嗎?光線經過凹透鏡以后會出現匯聚狀況嗎?”有的學生認為:根據之前學過的知識,凸透鏡有匯聚光的作用,凹透鏡具有發(fā)散光的作用;光線經過凸透鏡,不會發(fā)散光線,同時光線經過凹透鏡時不會出現匯聚光線的情況。也有的學生覺得,經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在經過凸透鏡折射以后,會通過與主光軸平行的路徑射出,光線從凸透鏡焦點和光心之間經過,不會與主光軸平行,那么就會呈現出發(fā)散的狀況。同樣的道理,凹透鏡也會出現匯聚光線的狀況。對學生提出的這些觀點,教師不需要直接評價對錯,而是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判斷哪個觀點更加正確,學生經過仔細分析就會得出后面的觀點更加有道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對于會聚作用與會聚光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凸透鏡對光線具備會聚作用,但是凸透鏡不一定會聚光線,只會相對于經過凸透鏡之前的光線,會有一定的會聚現象。
在學生討論結束以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所有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梳理,使得學生能更加系統(tǒng)的把握知識,促進學生實際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時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設置相應的鞏固訓練性題目,讓學生可以在鞏固練習中加深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提升。
最后教師還應該對學生開展適宜的評價。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能讓學生干勁十足,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其評價方式較之傳統(tǒng)課堂也有一定改變,首先,是翻轉課堂強調及時檢測及反饋,教師會在學生課前預習視頻中,設置多個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來判斷自身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學生在預習中無法順利地解決問題,需要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與同學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并將其反饋給教師,這就為教師更加科學、合理地反饋提供了良好條件。其次,是教學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學評價中,大多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會通過考試結果、問題回答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從教師評價,導致學生的主動性不強。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如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等。學生可以通過回答視頻問題情況來判斷自身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便于把握自身的不足;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評價其他同學的表現,這樣學生在相互評價過程中,會表現得更加輕松,學生能更加自由地發(fā)表自身意見,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此外,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也需要做到評價的多樣化,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積極性進行評價。在多樣化的評價模式下,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自身學習缺陷,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三)課后鞏固
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還需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經過之前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于知識已經有了深入了解,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為學生錄制相應的微課視頻,著重講解知識重難點。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出學生一些練習題,如:
要想讓小燈泡發(fā)出的光線變成平行光,需要將燈泡放在什么位置?( ?)
A. 凸透鏡前任意位置
B. 凸透鏡焦點上
C. 凹透鏡前任意位置
D. 凹透鏡焦點上
通過鞏固性習題及重難點視頻,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學習,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
五、 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對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因此,在實踐中,初中物理教師必須充分把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結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靈活的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中加深對物理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志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翻轉課堂模式的研究[J].才智,2018(17):69.
[2]郭少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83.
[3]田園.“翻轉課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教育科學,2017(15):321.
[4]彭論.高中物理電磁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3X):70-71.
[5]丁紅偉.探析初中物理教學中翻轉課堂的有效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177.
[6]張雪.初中物理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思考[J].讀與寫:教師,2019(1):1.
[7]姚娟娟,馬珍珍,李松嶺.微信支持下中學物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物理通報,2018(4):38-42.
[8]徐傲林.翻出新高度: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性[J].新課程·中學,2017(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