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賽連 袁亞平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苯y(tǒng)編本教材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旨在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在統(tǒng)編本教材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呢?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
一、關注課文的表達特點
在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教材、課程以及兒童特點對表達目標訓練達成的重要作用。只有把握在什么階段讓兒童達成什么目標,這樣的閱讀教學才不會隨意。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出課程、教材、兒童“三位一體”的體系,準確把握文本的編寫意圖,對文本內容有清晰的認知。
1.關注單篇課文的表達特點
在閱讀教學中,就單篇課文而言,幾乎每篇課文中都有關于訓練表達的內容。教師抓住這些內容進行訓練,可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文,從構段特色來看,一是要讓學生把握時空變化的特點,二是要讓學生了解“從群眾入場到舉行游行”共寫了幾個場面;從口頭復述或者概括表達來看,要求學生能夠把開國大典的過程簡要地復述下來;從語言表達的視角來看,則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莊嚴、熱烈的氣氛;從語言運用角度來看,既要讓學生學習文章準確生動表達的語言,又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極力挖掘出課文中或隱性或顯性的表達內容,引導學生隨文學習表達,提升表達能力。
2.關注單元整體編排的特色
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閱讀單元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是融會貫通的。每個單元的閱讀課文和習作練習之間多數是圍繞著共同的表達訓練內容進行編排的,像這樣的單元架構形式,在統(tǒng)編本教材中隨處可見。教師要準確把握這種特點,關注文章的選材,關注文章的表達,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3.關注年段表達的縱橫聯系
統(tǒng)編本教材中每一個單元從單元導語到選文到課后練習再到“語文園地”,都有明確的語言訓練表達要點,它們猶如顆顆珍珠一樣,散落在教材的各個角落。這些語言表達訓練要點看似重復,其實彼此之間是有著一定的梯度與聯系的,它們主要是以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趨勢進行呈現的。以復述課文為例,在低年級教材中主要提出了讓學生借助圖畫、示意圖、表格等進行復述;到了三年級,則提出了詳細復述的目標要求;到了四年級又提出了簡要復述課文的要求。這樣的編排正是印證了課標中“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特點,教師要遵循這種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訓練,提升學生的表達水平。
二、真正經歷表達的過程
統(tǒng)編本教材在編排上具有整體性、目標性、關聯性和發(fā)展性等特點,教師要把握教材在表達方面的編排特點,掌握好“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并依此精心設計表達訓練,從而使學生的表達水平逐步得到提升。
1.精心設計巧落實
教材中的選文一般具有語言精當、語法規(guī)范等特點。對于教材中一些成人化語言比較強的文章,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的特點,設法將其轉換成兒童感興趣的語言,讓閱讀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與學習緊密相連,盡力向兒童的語境傾斜與開放,以真正幫助學生打開表達的大門。
如統(tǒng)編本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一文,這單元的導語是“處處留心皆學問”,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那么,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連續(xù)觀察,體會表達的精準呢”?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多讀幾遍,結合文本語境,感知作者“連續(xù)觀察”的對象是什么,觀察的內容是什么,從而使學生閱讀的焦點聚焦在“蟋蟀挖掘洞穴”這一內容上,觀察方位是“洞里—洞口—平臺”,觀察時間是“晴天或雨天,秋季或冬季的不同時段”。這樣對學生進行觀察指導,可以豐富學生對觀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另外,在教學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借助文中的關鍵詞語“一定”“大多”等,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就同一種事物進行連續(xù)觀察的,在觀察的時候怎樣才能把自己的發(fā)現準確地表達出來。為此,教師還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恰當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就某種活動“連續(xù)觀察”,并做好記錄,最后再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學習靈活運用文中的詞語。這樣教學,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語言體悟和實踐的具體過程,他們在熟悉的生活語境中傾聽、思考和表達,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可以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豐富。
2.精心鋪設表達訓練場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越接近兒童的閱讀場域,兒童的表達能力就會越強。在教學中,表達只是集中在少數幾位學生之間,大多數學生只是聽眾,被動地接受知識。這與課堂問題過于碎片化、缺乏真正的激勵機制是脫不開關系的,因此,教師為學生營造出適合的學習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仍以《蟋蟀的住宅》一文為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連續(xù)觀察”這個知識點,教師就可以以班級里某個同學的外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連續(xù)觀察”。這樣的學習可以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并使學生享受到表達的快樂。再如,在《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把自己認為描寫準確、生動的詞語找出來,再與大家分享與交流。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起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在多維表達、多維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方式才會不斷改變,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三、注重表達的再次重構
在學生進行表達的時候,是否能夠規(guī)范表達和個性化表達是表達目標是否達成的主要標志,也是衡量學生的表達是否具有內涵的主要條件之一。由于兒童的表達天賦是不同的,教師要充分關注兒童的個性差異,促進兒童表達能力的提升。
1.在循序漸進中提升
統(tǒng)編本教材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表達訓練的特色化、序列化。認真研讀統(tǒng)編本教材,就會發(fā)現即使是同一表達訓練目標,它不僅在一冊、一單元的內容和《語文園地》中有所滲透,還在其他年段的教材中也編排類似的訓練項目,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起到了強化的作用。教師要依據這一編排特點,著眼于兒童的表達特點,從不同年段的表達目標出發(fā)注重對學生表達的落實,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在統(tǒng)編本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中,核心教學目標可定位為“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在這個核心目標的引領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把自己認為描寫生動的語句寫下來,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課堂學習。從兒童的交流情況來看,他們之間的表達存在著很大差異,有的是按照課文內容進行回答,有的是重復別人的答案,有的是把文本語境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結合起來進行表達。在這種真實表達語境中,學生自覺習得語言表達的知識,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2.在自我修正中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揮出閱讀課程的長線與短線功能,關注教材的載體價值,采取合適的方式,以促進學生閱讀表達能力的提升。
如在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的教學中,課后練習題中要求學生說說課文是如何把閱兵的場面表達清楚的。對于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見解。面對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語境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就自己認識不足的地方進行重點學習。
對學生來說,提升表達能力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教師要充分挖掘出文本的表達元素,并能夠讓學生真正經歷表達的過程,切實注重對學生表達的再次重構。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高新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