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霞
內(nèi)容摘要:語文教育教學中,作文教學是最令師生頭疼的。如何有效開展學生寫作課,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思慮和關注的。結合新課程語文標準和平時的作文實踐,筆者通過調查我校教師和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查究原因,尋根求源,探究出了初中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作文教學 困惑 閱讀 求源 勤奮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是不是常有這樣的焦慮,為什么作文教學這么難呢,學生怕寫,老是怕閱。這樣的困惑而且是雙重困惑困擾著我們,讓我們在作文教學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先說老師的困惑:比如,不知布置什么樣的作文才適合學生去寫,每次覺得布置下去的作文題學生有話說,可寫上來一看,平淡乏味,沒有新穎感。再如理論上感覺自己引導有方,但真正在他們寫作時才發(fā)現(xiàn)缺少具體的點撥。還有,批閱時不知該怎樣精準的下評語,來激勵他們的作文興趣與信心。結合我的實際教學,我總結了我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重視書本教學,忽視了作文的實踐性。2.忽視了寫作過程的指導。3.忽視了作文評價的重要性。4.閱讀與寫作脫節(jié)。著名作家曹文軒強調:“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就是弓和箭的關系。”閱讀像弓,寫作是箭,箭要射出去射得遠,要靠弓的強勁,積蓄的力量非常重要。
再說學生的困惑。我曾做過一個調查,學生反應上來的情況,歸納起來大概有這些:不會命題,缺少靈感;看到題目,無處下手;不知該如何開頭結尾;內(nèi)容,缺少真情實感。原因是:缺乏興趣,應付者居多;缺少觀察,寫作素材少而又少;作文內(nèi)容空洞,語言乏味,無深度。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該找誰為我們指點迷津呢?——問老祖宗吧!——說三個源頭,養(yǎng)三種習慣。
源頭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朱熹的半畝方塘,其實就是這活水的源頭之一。初中課本所選內(nèi)容的積累與學習及課外閱讀的質量,是打開學生思維能力的鑰匙。閱讀是寫作的資源儲存庫,而寫作是在生活的基礎上對閱讀資源的合理運用。有了大量的閱讀積累,才有寫作的活水源頭,下筆時才能文思敏捷,否則,絞盡腦汁也難以成文。據(jù)調查:長期閱讀的人不僅知識豐富,眼界也特別寬闊。在作文教學中,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老師可以適時采用“名著品讀會”“作文分享會”“讀書交流會”等方式,組織學生交流推薦與分享,并做好筆記,從中找到寫作的路徑,豐富詞句,梳理思路,邁出從容作文的步伐。韓愈說 “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閱讀就是寫作的園地,寫作則是那滿園的鮮花。讓長期的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以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源頭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躬行”,親自實踐。走進生活,細心觀察。作文的素材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積累。生活是學生寫作的土壤。要激活學生現(xiàn)有的寫作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真實表達心聲的平臺,老師就要幫助學生“找米”,留心生活,做有心人,讓他們成為巧婦。除此,還得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羅素說過,生活中處處有美。我們大概都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不然也會像文學大家一樣“夕陽芳草尋常物,入文皆為絕妙詞”。作為老師時刻要激發(fā)學生主動關心人和事,尋找真善美。我們身邊生活瑣事,是最真實的生活寫照;而這些生活瑣事中蘊藏著人性的真善美。其次,還要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自然。美在自然中,情在社會里。到自然中去,認真觀察周圍的事物,;接觸社會,了解風土人情,引導學生感受和記錄生活,為作文蓄積養(yǎng)料。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既然觀察了自然,體驗了生活,就要調動他們用心,用情去仔細品讀人生。然后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用文字簡單記錄,把最真實的實踐體驗回饋于作文中。
源頭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世界上最寶貴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有一個就是勤奮。宋代文學家宋濂,幼時借書讀,手自筆錄,不怕苦累, 為了教導同鄉(xiāng)馬生,專門寫《送東陽馬生序》一文,告誡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成就皆來于勤奮。勤奮是提升寫作能力的捷徑。作文教學中,老師要時常要求學生勤于發(fā)現(xiàn),勤于動手,常寫生活心得,常記生活瑣憶,今日一句,明日一段,日積月累,不愁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舉例:我班個別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與進步,得益于我的搭檔——本班的班主任。他的每一屆學生都有一本“樂志”,相當于周記,專寫班里學生自己的一些碎言碎事碎心聲。我時常翻看,發(fā)現(xiàn)學生的“樂志”要比作文好得多,因為他們大都寫的是真人真事,心里話?!把詾樾穆暋保嬲龅搅恕拔沂謱懳倚摹?。
總之,作文是要從培養(yǎng)學生做有心人做起,作文教學則是需要老師用心做起。有了“讀書的源頭”,“生活的源頭”,“勤奮的源頭”這三個源頭,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觀察的習慣”,“積累的習慣”這三種習慣,相信學生的寫作能力會有循序漸進的提升。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桃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