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倩
摘 要:一提到西方文學中具有諷刺意味的作品,人們首先就會想到英國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筆下的《格列佛游記》,作者通過對主人公格列佛船長4段不同冒險經(jīng)歷的描寫,運用諷刺的藝術手法,深刻揭露了英國社會的真實面目,引起了人們對社會體制的深刻思考。
關鍵詞:諷刺;冒險經(jīng)歷;社會矛盾
《格列佛游記》是西方文學史上一部具有諷刺意味的上乘之作,作品中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通過大膽夸張的人物刻畫,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作者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融入了格列佛不同尋常的4段冒險經(jīng)歷中,采用反語、諷刺等修飾手法,為人們勾畫出了一個真實的腐朽的英國社會,在看似繁華的社會表面的背后卻隱藏著人性的貪婪、妒忌、猜疑以及偽善。
一、《格列佛游記》諷刺藝術的產(chǎn)生背景
作者斯威夫特生活在一個時代更替的特殊時期,英國政府正在進行資本主義變革,但無論是封建君王統(tǒng)治的舊時代,還是新興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沒有改變英國的主要矛盾,人們的生活依舊極度貧困,與統(tǒng)治階級的奢侈放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英國所謂的社會變革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在舊時代,百姓被君王等封建統(tǒng)治階級壓榨,而所謂的新的資本主義社會,君王變成了吸血的資本家,人們肩上的負擔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愈加沉重。而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為了掩飾自己的罪惡,刻意制造了社會一片繁華的虛假景象,但這一切都逃不過斯威夫特的眼睛,身處社會最底層的作者深知人們生活的艱辛,統(tǒng)治階級的昏暗[1]。在此背景下,一部劃時代的巨作《格列佛游記》就此問世。受時代所限,深處底層的他并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通過大量的反諷等藝術手法來揭示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
二、《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
(一)一語雙關的諷刺大師
《格列佛游記》通篇主人公都沒有直接批判過英國社會,相反在格列佛口中,對英國社會從來都是贊美之詞,例如文明、法制、富足、生活安康等等。格列佛每次都會向不同地方的首領吹噓自己國家的優(yōu)越制度,可換來的卻是鄙視和嘲笑。他曾為大人國獻策,希望建造所謂的鋼甲戰(zhàn)船,大力發(fā)展邊防力量,以此來擴張大人國領地,統(tǒng)治世界,可大人國卻對此嗤之以鼻,認為無盡的貪婪只會帶來災難,讓格列佛倍感羞愧。
在外人看來,格列佛所推崇的一切,無非就是為了更大的利益和無休止剝削,可悲的是,格列佛卻對此一無所知,深深地相信著“光榮革命”給英國帶來的榮耀,這正是那個時代大部分英國人的縮影,深深地陷入到統(tǒng)治階級編織的美夢中而無法自拔。而作者卻通過人們態(tài)度一前一后的強烈對比,極大地諷刺了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虛偽、無知和自欺欺人,格列佛的贊揚越高,貶低的意味就越足[2]。
(二)妙語連珠的諷刺時代
在《格利佛游記》中令人捧腹的情節(jié)數(shù)不勝數(shù),格列佛在第一次進入小人國時,小人國的選拔制度居然是比誰跳得高,國內的最大分歧居然是高鞋跟與低鞋跟,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太子為了兩邊討好居然穿起了兩種高低不同的鞋。而小人國的鄰國不來夫斯古國內的分歧居然是,在敲碎雞蛋時應該先敲雞蛋的尖端還是雞蛋的圓端,為了這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國家內部居然一分為二,令人啼笑皆非。在飛島國的首都拉格多時,那里的人們居然在研究如何將糞便轉化成食物這一“偉大科研”,還有一位可笑的知識分子居然在寫一部如何發(fā)現(xiàn)間諜的書籍,而格列佛還一本正經(jīng)地介紹自己的“倫敦經(jīng)驗”,更有甚者認為學校應該取消學習,因為這有益于健康成長等等滑稽場景等,但在這些荒誕場景的背后,卻透露著作者深深的無奈。
這些“搞笑”的橋段,并不是憑空捏造的,相反,它正是那個年代英國社會的真實寫照。人們沉醉在各種荒誕無用的事情上浪費著自己的青春,政黨昏庸無能,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而進行無休止的爭論,作者通篇都在努力讓讀者去笑,可是在笑聲過后,我們看到的卻是作者內心的悲涼,看似幽默滑稽的情節(jié),其實是對英國社會最大的諷刺[3]。
(三)強烈的反差對比中諷刺社會問題
《格列佛游記》中另外一種最常見的諷刺手法就是強烈的反差對比,批判了當時昏暗的社會環(huán)境。例如在小人國的那段經(jīng)歷中,主人公因為服從命令,且有海戰(zhàn)的“戰(zhàn)功”,被國王賜予爵位和仆人,一時風光無限,但后來因為小人國其他將領的嫉妒和周圍大臣的猜忌,前一刻還高高在上的公爵,后一刻就要面臨“殺頭”的后果,只能倉促而逃。在大人國時,主人公格列佛得意揚揚地向大人國國王吹噓英國的防御政策,并且建議國王在國家周圍布防,建造現(xiàn)代戰(zhàn)船去吞噬周圍國家。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大人國國王對他的“良策”不屑一顧,認為他所吹噓的榮耀、革命其本質就是戰(zhàn)爭和動蕩,大人國國內奉行的是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誰能讓土地生產(chǎn)出糧食,誰就能位居高位,兩國發(fā)展政策迥然不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而本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對比場景當屬格列佛在馬兒國的時候。格列佛在最開始見到馬兒時,依舊抱有舊時代的想法,他認為馬兒是粗鄙的無知的,因此他向馬兒大肆宣揚英國的發(fā)展政策,向他們灌輸錢的作用以及法律的意義,但馬兒的反應讓格列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馬兒國的世界沒有歐洲耶胡那么復雜,也不會出現(xiàn)歐洲耶胡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問題,在馬兒國世界里,萬物平等,即便有略微差異,但公民享有同樣的權利,年輕的馬兒學習的不是權謀和虛偽,相反的是它們學習的是勤勞和友愛,與英國社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讓格列佛自慚形穢,并最終意識到了英國社會的腐朽和墮落[4]。
三、在諷刺背后作者所期待的理想世界
格列佛所到過的每一個國家,都有其背后的象征意義。小人國的國民和君王就是英國社會的高度還原,諷刺了人們的自私、愚昧、無知和虛偽,作品將他們設置為小人國也影射著作者對當時英國社會的鄙視,這類人群只配抬頭仰望作者。而大人國的人物設定恰好相反,他們代表著勤勞、善良和無私的英國人,在作者心里,他們就是自己學習的目標,在他們的身上作者看到了古英國人的優(yōu)良品質,而這正是英國現(xiàn)今社會所缺乏的。飛島的滑稽科學家代表著當時英國社會愚昧無知的知識分子,沉醉于虛無縹緲的研究和毫無意義的創(chuàng)作,令斯威夫特感到厭惡,因此在刻畫他們的形象時,作者把他們描繪成了一群怪物,一只眼睛凹陷象征著目光短淺,一只眼睛直沖天頂象征著不切實際[5]。而作品第4段的馬兒國,就是作者的終極理想社會,在作者看來,真正服務于人民的社會,應該是人人平等、沒有貧富差距的社會,大家安居樂業(yè),勤勤懇懇,為創(chuàng)造美好家園而一起努力,就像作品中的馬兒一樣,將仁慈和友誼作為國家的美德,并將其發(fā)揚光大。與馬兒對應的就是粗鄙貪婪的耶胡,在作者看來,無知且虛偽的耶胡只配給馬兒做勞役。
四、結語
《格列佛游記》這部作品,就是18世紀英國社會的縮影,作者通過對主人公格列佛4段不同經(jīng)歷的描寫,以反語、影射的方式,將當時社會的虛假、黑暗描述得淋漓盡致,揭示了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批判了英國落后的社會體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時代巨著。
參考文獻
[1]孔凱.論《格列佛游記》寓言的時事諷刺藝術[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3):138–140.
[2]林琳.剖析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J].語文建設,2014(18):45–46.
[3]余靜.論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06):41–42.
[4]周甄陶.從《格列佛游記》中看斯威夫特的諷刺藝術[J].大眾文藝,2011(23):178.
[5]于婷婷.從敘事視角入手探討《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