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學生在學習時容易分心,或是對學習語文沒有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心理情況,合理引導學生對學習語文產(chǎn)生興趣,讓學生會學習、愿意學習。小學學生對語文的掌握處于一個淺顯的階段,教師如果在教學中照本宣科,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那么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就難以再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所以,教師要在小學階段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教學方式;課外活動;參與討論
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學習語文產(chǎn)生興趣,是學生能否在小學階段學好語文的決定因素。教師應當換位思考,理解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心理變動和興趣方向,這樣有助于教師針對學生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以一個快樂的心態(tài)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對哪些事物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將課程安排與這些方面相結合,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筆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希望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幫助。
一、采用多樣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喜歡單調(diào)乏味的教學方法,對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容易產(chǎn)生厭學心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輔以視頻、動畫等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另外,小學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教師運用多媒體等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語文知識,發(fā)散學生思維。當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自己理解知識的速度很快,就會產(chǎn)生成就感,從而產(chǎn)生學習積極性,這也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重要的一部分。教師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課堂內(nèi)容變得充實,教師就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教課時的重點部分在哪里,從而讓教學目標變得清晰,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海底世界》這節(jié)課時,教師先對文章進行講解,剖析其中的語文知識,在完成課堂目標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海底世界的有趣的紀錄片,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課本中對各種生物的描寫。學生在觀看之后,教師加以說明,學生就能學會在之后的交流和寫作中融入這些方法,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流暢準確。也可以讓學生在觀看完視頻后,自己想象或者畫出視頻中沒有提到的生物的外貌,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活躍課堂氣氛。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能力,讓學生形成多看多想的好習慣,學生會更加熱愛學習語文知識。
二、舉辦參加課外活動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教師要舉辦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不只是學習課本中的知識。對語文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本內(nèi)容,課外也有很多學生可以學習和了解的,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活動,為學生播放視頻,進行深入講解,引起學生興趣。同時,學生可以自行講述自己所了解的課外知識,也可以與教師和學生參與游戲。教師要注意游戲應該與語文知識有關聯(lián),學生在游戲中收獲快樂的同時,也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加強與他人的溝通能力,活躍思維。舉辦活動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對學習語文產(chǎn)生興趣,教師也可以在活動中加深對學生的了解,與學生拉近距離,幫助學生完善學習方法。
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田忌賽馬》這節(jié)課時,教師要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遇到看似沒有解決辦法的事情時,能夠拿出最優(yōu)解。教師圍繞這一方向舉辦一次課外活動,提出多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選出最優(yōu)解。在活動中,學生會積極地想辦法,這樣的活動對學生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看似只是對單一問題進行思考,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積極性,讓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積極面對。這非常適用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精神,學生在學習中不會被困難打倒,就會喜歡學習,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
三、引導學生參與討論
教師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在接受知識后不能全部理解,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語文,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所以教師應當讓學生互相討論,讓學生提出自己在學習語文時遇到的問題,傾聽他人的意見,幫助自己學好語文。在討論中,教師要多向學生提出問題,也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可以了解關于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情況,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問題。教師在討論會后能夠有針對性地改善教學方法,使學生了解到了別人和自己的問題,也學會了如何處理。學生體驗到了克服困難和幫助別人的快樂,教師再針對問題加以引導,學生就能夠更好地學習
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憶讀書》這節(jié)課時,教師開展一次班級討論會,讓全班學生探討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其他學生可以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了解到學生在這個學習階段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學生則通過傾聽他人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借鑒他人的意見和優(yōu)點。教師在討論會的末尾要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更加輕松。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了提高,與他人交流也更加流暢,就會形成一種學習上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提高對學習的積極性,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總而言之,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心態(tài),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明顯感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習成績的進步,理解能力的增加,身邊人的鼓勵與夸獎,都會讓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更加熱愛語文,從而對學習語文產(chǎn)生興趣。在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下,學生就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雪.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實踐意義探尋[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7,14(04)
[2]尹紅.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2(11)
薛林青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qū)南石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