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兒歌屬于兒童文學體裁的一種,而兒歌翻譯的研究在我國卻寥寥無幾。盡管大量的英文兒歌被譯介到國內(nèi),但關(guān)于兒歌翻譯理論的研究卻少之又少。本文從接受美學角度出發(fā),以國內(nèi)經(jīng)典兒歌譯作為例,從接受美學的三個理論點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總結(jié)出三條兒歌翻譯原則:1.語言通俗易懂,化抽象為具象;2.韻律輕快明朗,節(jié)奏朗朗上口;3.緊扣兒歌主題,再現(xiàn)兒童情趣。
【關(guān)鍵詞】 兒歌;接受美學;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8-0040-03
一、前言
兒歌隸屬于兒童文學的基本形式, 也是兒童最初接觸的一種文學式樣。(黃云生,1996) 兒童在兒歌中通過音韻的引導,節(jié)拍的律動,和情感的渲染來感知世界。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加強,英文兒歌也漸漸步入中國家庭,成為了中國孩子口中日益?zhèn)鞒母柚{。這些英文兒歌往往以中英雙語形式出現(xiàn),因此如何用中文展現(xiàn)英文兒歌中的文化、意蘊和情趣的同時易于被中國兒童接受成為兒歌翻譯的重點。從目前來看,我國對于兒歌翻譯的研究仍處于匱乏階段。筆者在本文試從接受美學角度對兒歌翻譯的技巧做出分析,希望能為兒歌翻譯研究奉獻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德國學者漢斯·羅伯特·姚斯首次提出接受美學概念,對整個文學作品的接受過程中文本接受者與文本之間的位置和功能展開思考與研究。而德國學者沃爾夫?qū)ひ辽獱杽t在其基礎(chǔ)之上強調(diào)了文本與接受者之間的不確定性,使得接受美學作為一種新型理論,成為文學界討論的焦點。
總的來看,解讀接受美學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以讀者為中心、營造期待視野、把握審美距離。讀者是整個接受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文本缺乏讀者則失去意義。期待視野從讀者角度揭示了其閱讀文本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結(jié)構(gòu)圖示。審美距離則從美學的角度分析了如何營造文學美從而將文本的文學價值最大化。
二、接受美學指導下的兒歌翻譯
通過結(jié)合理論與兒歌分析,兒歌屬于兒童文學范疇的一種文學體裁。兒歌的主要讀者是與成人生理發(fā)展和審美取向不同的特殊群體——兒童。與成人讀者而接受美學中強調(diào)讀者中心地位的理論觀點則剛好為這種具有特殊受眾的文本翻譯研究帶來啟發(fā)。
首先從讀者中心論談起,譯者在翻譯兒歌時應(yīng)把兒童的接受程度作為主要參考標準,語體則影響了兒童能否接受文本,而兒童的具象思維又主宰其語體的形式。(袁曉,2009) 因此譯者在翻譯兒歌時,應(yīng)將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思維模式以及閱讀心理作為參考標準。通過調(diào)整其翻譯風格與術(shù)語選擇, 使得譯文偏向口語化便于兒童的理解,并盡量使譯文具有節(jié)奏和韻律性,最終達到譯文易于被兒童接受的目的。而從期待視野角度來看,兒歌譯者多為成年人,是與兒童在年齡層、心理認知以及審美視野完全不同的社會群體。因此,他們自身的擁有期待視野與接受程度也與兒童完全不一致。譯者在翻譯兒歌時,就應(yīng)盡量對兒童既有的期待視野做出正確判斷。通過不斷貼合兒童的期待視野,到達與之視野融合的地步,從而完成易受兒童接受的譯作。
最后從審美距離來看,兒童的審美意識受其年齡層次與生活閱歷的限制與成年人的審美意識差異很大。在兒童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具有生命、思想和情感。而世界在他們眼中也充滿了美與想象力。 成人與兒童的審美距離差距則啟發(fā)了譯者不同的翻譯技巧創(chuàng)造出符合兒童審美特點的譯文。
(一)語言通俗簡單 化抽象為具象
依照接受美學的視角,譯者翻譯兒歌時應(yīng)充分考慮兒童對文本的接受程度。而在翻譯過程中,就更應(yīng)該使用兒童的視角去看待事物。根據(jù)皮亞杰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偏重于直觀具體的具象思維是兒童思維模式主要的形式,這種具象思維使得兒童對于顏色、形狀、形象和聲音尤為敏感。
因此譯者在翻譯兒歌時應(yīng)當避免抽象和生僻的詞匯,盡量選擇淺顯而又具象化的詞匯去代替。筆者將英文兒歌 “I am little teapot” 譯為中文版,希望能從實踐中去例證該觀點的可行性。
例1:《I am a little teapot》 I am a little teapot, short and stout. Here is my handle, here is my spout. When I get all steamed up, hear me shout. Tip me up and pour me down.
《我是一只小茶壺》我是一只小茶壺,矮而胖。前面有個翹嘴巴,后面有把手。當我開始叫起來,水就開。當我點頭后茶便來。
從原作來看,這首英文兒歌是創(chuàng)作3-5歲的幼兒歌曲。作者以一個茶壺的口吻講述了煮茶的情景。以擬人的手法將茶壺賦予生命力,同時也生動地再現(xiàn)了倒茶的場景。而筆者在翻譯時,同樣是遵從原文的寫作視角,仍然是以茶壺的口吻展開整首兒歌。但我們可以注意到,原作中“handle”與“spout”指的是茶壺的壺柄和壺嘴。將其分別翻譯成為了“翹嘴巴”與“手”,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加貼合讀者的思維模式,3-5歲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也許會對茶壺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但“壺柄”和“壺嘴”對于他們來說太過抽象,如果直譯出來只會造成困惑與不解。因此筆者用兒童熟悉的詞匯“嘴巴”和“手”來代替“壺嘴”還有“壺柄”,使得兒歌變得簡單并容易理解。同樣“steam up”原是指水沸騰之后發(fā)出蒸汽的場景,若是直譯成為“當我布滿蒸氣”,兒童很難將其聯(lián)想到水開的樣子。譯者則用“水就開”的簡單短句來代替原作,使得譯作變得簡潔明了。
最后“tip me up and pour me down”這一句則描述了茶壺被傾斜并倒出茶水的場景,若仍是直譯為“將我傾斜并倒出茶水”,未免太過生硬且與前幾句中擬人的口吻不符。大膽將其改譯為“當我點頭后茶便來”,仍然延續(xù)了原作中擬人的修辭手法。用形象化的動作“點頭”代替“茶壺被傾斜”這樣一個抽象的動作,生動地再現(xiàn)了茶壺倒水的場景。
(二)音韻爽朗順口 節(jié)奏鏗鏘有力
為了契合兒童的期待視野,翻譯出優(yōu)質(zhì)兒歌,譯者在此可以從以下幾點作為參考標準。譯作應(yīng)當貼近兒童的日常生活、對世界的認知以及既有的閱讀經(jīng)驗。因為缺乏對于文字的敏感度,因此在歌曲中成人能欣賞到歌詞的美,而兒童則更容易被歌曲的韻律和節(jié)奏所感染。透過輕快優(yōu)美的韻律和輕快的節(jié)奏,兒童的審美情操也得到陶冶。(袁曉, 2006)
那么在翻譯兒歌時,譯者應(yīng)盡量使譯作唱起來順口押韻,鏗鏘有力。
例2:Hushaby baby on the tree top, When the wind blows the cradle will rock; When the bough breaks the cradle will fall, And down will come cradle and baby and all.
小寶寶,睡樹梢; 風兒叫,搖籃搖; 樹枝折,搖籃掉,寶寶嚇了一大跳。
例2從原作看每一句都留有同樣的尾韻[?:],念起來朗朗上口。而譯者則同樣延續(xù)了壓尾韻的風格,譯作中“寶”“梢”“叫”“搖”“掉”“跳”同壓“ ao”的尾韻,不僅保留了原作朗朗上口的特點,三字結(jié)構(gòu)的重復更使譯作清脆利落,便于兒童理解與記憶。而若譯者按照字面意思將其直譯出來,則顯得拖沓冗長,不易被記住。
(三)緊扣兒歌主題 再現(xiàn)兒童情趣
從兒童的審美品位來看,相比于兒歌的內(nèi)容他們更容易被兒歌的趣味性所吸引。而譯者在翻譯時則應(yīng)該盡量使譯作再現(xiàn)童趣。兒童在認知世界時,不只是具象地看待事物的基本特點,還通過辨析事物獲取愉悅和童趣,因此兒歌中必不可少的特點便是趣味性。(石春讓, 2018) 譯者可以通過幽默生動的筆調(diào),結(jié)合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與爽朗順口的韻腳,突出兒歌純真與活潑的特點。
例3:《Jingle Bells》Dashing through the snow, in a one horse open sleigh. O'er the fields we go, laughing all the way. Bells on bob tails ring, making spirits bright. What fun it is to laugh and sing, a sleighing song tonight. Oh, 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 Oh, what fun it is to ride, in a one horse open sleigh.
《鈴兒響叮當》沖過大風雪,我們坐在雪橇上??毂捡Y過田野,我們歡笑又歌唱。鈴聲響叮當,你的精神多歡暢。我們今晚滑雪真快樂,把滑雪歌兒唱。叮叮當,叮叮當,鈴兒響叮當。今晚滑雪多快樂,我們坐在雪橇上。
這首家喻戶曉的圣誕歌曲《Jingle Bells》中文版不計其數(shù),筆者在此選用的是譯配大家鄧映易的版本。首先從韻律感來看,譯者做到了很好的押韻。筆者認為譯作中最出彩的便是副歌部分中 “Oh, 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這一句的翻譯。“Jingle Bells”被譯成 “叮叮當”堪稱絕妙,首先音節(jié)數(shù)的對等并未影響到歌唱效果:Jingle Bells 唱起來是三個音節(jié),而 “叮叮當”同是三個音節(jié),因此在翻譯過來后并未影響其節(jié)奏。其次,譯者用鈴鐺聲發(fā)出的 “叮叮當”聲直接代替“Jingle Bells”, 使得歌詞聽起來既生動又形象。試想如果譯者將其譯成 “鈴鐺響”, 雖是在意義上與原作貼合,但未免過于死板生硬。因此在翻譯兒歌時可以適當使用疊詞來增加其趣味性。
例4:《It's a Small World》 It's a world of laughter, a world or tears. Its a world of hopes, its a world of fear. There’s so much that we share that its time we're aware.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small world.
《小小世界》大家常歡笑眼淚不會掉,時常懷希望不必心驚跳。讓我們同歡笑這個小世界,小小人間多美妙。世界真是小小小,小得非常妙妙妙。這是一個小世界,小得真美妙。
這首兒歌片段選自迪士尼樂園的主題曲,而其中文版也很好地再現(xiàn)了兒歌的趣味性。同樣以押尾韻的形式,譯作在節(jié)奏韻律方面處理得很好。而該譯作的亮點在于譯者通過再創(chuàng)造,將原作中歌詞重復的副歌部分,用貼合兒童的視角,翻譯出不同的意味。更是采用了疊詞的方式使得整句歌詞散發(fā)出童年無憂無慮而又天真無邪的韻味。如 “小小世界”“小小小”“妙妙妙”這些疊詞的運用不僅符合兒童初入世界咿呀學語時的語言特征,而且營造出韻律節(jié)奏的清脆悅耳,使得兒歌譯文更具童趣性。
三、結(jié)論
好的英文兒歌能帶給兒童以知識與文化上的啟迪,成為兒童認知世界的啟蒙教育。就兒歌而言,無論是譯作還是原作,都應(yīng)以兒童為中心,從兒童的視角、審美品位、語言特點出發(fā),使兒童在潛意識里接受其作品。當今我國對于兒歌翻譯研究仍處于十分初級的階段,部分英文兒歌的翻譯停留于其表面和形式,而失去了其應(yīng)有的童真與趣味性。因此,筆者從接受美學角度出發(fā),以我國經(jīng)典的外國兒歌譯作為例,進行分析與研究。
而在理論指導下,兒歌的翻譯至少應(yīng)該達到三條翻譯標準:1.語言通俗易懂,化抽象為具象。2.音韻爽朗順口,節(jié)奏鏗鏘有力。3.緊扣兒歌主題,再現(xiàn)兒童情趣。從總體來看,兒歌體裁屬于兒童文學范疇,因此兒歌翻譯也應(yīng)依照兒童文學的翻譯做參考標準。兒童是兒童文學的主要接受者,因此譯者應(yīng)將兒童的發(fā)育階段水平特點、閱歷文化、情感思想、審美特點等作為翻譯的考量因素。(張碩, 2011)
因此,結(jié)合接受美學理論和兒童文學翻譯的標準,我們也可以得到關(guān)于兒歌翻譯的啟發(fā)。譯者在翻譯兒歌時應(yīng)充分考慮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以及接受程度,轉(zhuǎn)換成人思維模式,用兒童視野去觀察事物,用兒童審美來鑒賞世界。通過選用兒童津津樂道的興趣點和通俗懂的語言,來將西方兒歌轉(zhuǎn)換成中國兒童口口相傳的童謠。
參考文獻:
[1]黃云生.兒童文學教程[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
[2]周寧,金元浦.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石春讓.再現(xiàn)童趣——兒歌翻譯的精髓[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4):28-33.
[4]王泉根.論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44-54.
[5]袁曉.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兒童文學翻譯[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07):133-135.
[6]張碩.接受美學視角下的兒童文學翻譯[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28):67-70.
作者簡介:
潘雅卓,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