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紅
【摘? ? 要】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就是回歸生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加強體驗,并且在親身經(jīng)歷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品行;必須與生活邏輯相符合;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基于此,本文重點探討了如何挖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資源。
【關鍵詞】小學生? 道德與法治? 隱性教育? 聯(lián)系生活? 注重體驗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25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小學生教育中起著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小學生抵制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使小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在教學這門課程中,教育者要以明顯的教育意圖來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把教育對象放到預設的教學環(huán)境、內(nèi)容中,通過日常生活氛圍,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某種道理。德育的有些內(nèi)容是必須以顯性課程的形式呈現(xiàn)的,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活動及在這些活動中的體驗相結合,挖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隱性教育資源,根據(jù)學習的主題,選取不同的教學案例和教學形式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小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
一、回歸生活,重視小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
1.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關注身邊的新鮮事,直面社會的熱點問題。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出發(fā),收集道德和法治教育素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回歸現(xiàn)實,活用教材。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教材適應生活,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品質(zhì)教育,從而學會做人、做事,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誠信是金”一課時,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誠信資源(誠信名言、誠信事例、誠信活動、誠信學習、誠信考試、誠信故事),在課間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想象生活在“人人講誠信的社會”會是什么樣?怎樣才是講誠信?“人人不講誠信的社會”又會是什么樣?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講誠信。通過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和活動來感受誠實守信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國家法律賦予的責任,讓學生從小就懂得要做一個講誠信、講道德的人。
2.從最生活化,最常見的事入手。教師要善于抓住小事契機,適時適地地對學生進行道德和法治教育。如在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一開始就設計了“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兩個單元,圍繞兒童在校生活所需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等內(nèi)容構建兒童學校生活事件,引導兒童建立守時、守規(guī)的學校生活意識,并在言行上做到文明禮貌、友愛同學、尊敬師長等。而在學校這一空間場域中,“學習”無疑是首要且典型的活動。然而,局限于學校教育的現(xiàn)實,兒童往往產(chǎn)生了學習僅指知識學習、書本學習等狹隘的學習觀念,并且在學習體驗上也有較多的消極感、壓抑感。因此,教材在三年級兒童學習轉折期,設計了“快樂學習”單元,圍繞學習觀念、學習途徑、學習體驗、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典型的與學習活動相關的內(nèi)容,設計了兒童學習方面的生活事件,為兒童展現(xiàn)了完整的學習圖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沒有讓學生感到自己在接受教育,而是運用隱性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課堂和生活相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
二、注重體驗,在親歷中培養(yǎng)學生的品行
體驗是最有效的教育,親身體驗、嘗試的經(jīng)歷與結果使人終生難忘,并且會養(yǎng)成一種習慣,培養(yǎng)成一種品行。比如,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父母的難處”一課。筆者曾聽過這樣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圍繞教材中的兩種觀點“我們年齡小幫不了父母的難處”“我們能幫得了父母的難處”展開辯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都很高,但是辯來辯去,內(nèi)容都只是浮于做飯、倒水、洗碗、倒垃圾等家務事。整體看這一節(jié)課明“理”了、導“行”了、激“情”了,但學生還是言之無物、不深刻,為什么呢?
反思這堂課,如果先引導學生觀察父母一天做的事情,并用照片、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對父母的愛的感受,并讓學生利用周末,集中一個上午甚至一天的時間,為父母做同樣的事情,把他們引入生活情境,進行“角色換位體驗”,體驗父母的愛不僅體現(xiàn)在對自己生活上的照顧,也體現(xiàn)在學習、培養(yǎng)興趣愛好等方面,體驗父母內(nèi)心的情感,實現(xiàn)情感認同,在這樣的過程中促進正確道德觀的內(nèi)化,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樣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間接觀察、直接體驗從父母那里獲得人格品行的誘導,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道德上的自主建構。
三、符合邏輯,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
小學道德強調(diào)立德樹人,將學習和生活中許多核心主義價值觀進行傳播,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方面,符合兒童的學習要求和心理特點,所以在教學方法上需要通過多角度進行滲透??梢赃\用課堂故事教學方法,將有趣味性的法治故事和傳統(tǒng)內(nèi)容相結合,注重體驗,在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中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主要對隱性教育進行基本的認知,指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存在的隱性教育到底有哪些,通過學生的心理活動找出其客觀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法治思想道德觀念。
例如,教師在進行“上學路上”的教學時,課本中給出四個欄目的內(nèi)容:第一個教學場景為學生上學經(jīng)歷的不同地點可能面臨的危險,教導學生安全走入課堂;第二個是教導學生不能在馬路、公交車等地點追逐和打鬧,要樹立安全意識;第三個是在上學的路上雖然可能存在安全隱患,但是在各位愛心人士的全力幫助下,讓學生感受到了溫暖;第四個是了解交通信號燈,教導學生在出行時遵守交通規(guī)則。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交通信號燈的功能,加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筆者將法治教育充分融入課堂當中。教師要向學生講解交通信號燈的組成形式,分為紅燈、綠燈、黃燈,其中紅燈代表的是禁止通行,綠燈代表可以通行,黃燈代表警示。此外,教師還可在課堂中對實際的交通場景進行模擬演示,或者根據(jù)教材中的內(nèi)容編寫和交通安全有關的兒歌,讓學生真正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守交通規(guī)則。只有從生活的實際出發(fā),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fā),遵循生活的邏輯,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才能讓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教育,這也正是隱性教育的初衷。
隨著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認識的加深,筆者認為,在這門顯性課程中加入隱性教育內(nèi)容、引入隱性教育方式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對隱性教育的關注將助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平.中小學隱性教育實施探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2]梁冠強.如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