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信息繭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對于“信息繭房”,人們普遍對其存在認知偏差。從來源上看,“信息繭房”并不是因技術產生的,而是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就已經產生,新媒體時代尤其是算法的發(fā)展使“信息繭房”現象突顯;從發(fā)展上看,技術是“信息繭房”的催化劑,但并不能讓“信息繭房”愈演愈烈,因為技術會不斷完善和彌補不足;從實質上看,人們如今對“信息繭房”的高度關注,究其原因是算法的不成熟和人的不合理利用。
關鍵詞:“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把關;技術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6-0069-02
一、“信息繭房”的來源
(一)對“信息繭房”來源的認知偏差
凱斯·R·桑斯坦在2008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產生知識》中提出了“信息繭房”這一概念,即在網絡信息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信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1]。這一新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它揭示了公眾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一種現象以及在這種現象背后隱藏的一系列后果。但這一概念的提出也讓公眾對“信息繭房”的來源產生了認知偏差,認為“信息繭房”是在網絡傳播中產生的。其實不然,“信息繭房”現象在前數字時代就已經存在,進入數字時代后這一現象顯著增多[2]?!靶畔⒗O房”產生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受眾沉浸于自己的喜好之中而忽略其他的信息。興趣的產生是受眾成長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因素共同影響所致,因此,“信息繭房”一直存在,并不是因為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
(二)為什么“信息繭房”在前數字時代沒有被提出
美國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曾提出“選擇性接觸”假說,他認為,受眾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信息的,那些與自己意見觀點相悖的信息會被忽略掉。這一假說也佐證了“信息繭房”并不是伴隨技術而產生的。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媒體作為權威的把關人,對搜集的信息層層過濾,將虛假、低俗有害的信息過濾在外,公眾接收到的信息是在媒體議程設置之后的,雖然公眾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優(yōu)先選擇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但也會有意無意了解到其他的信息。因此,“信息繭房”雖存在,但并不凸顯。
二、技術是“信息繭房”的催化劑
(一)算法讓“信息繭房”問題突出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公眾獲取信息的速度大大提升,搜索引擎的出現提高了公眾獲取信息的精準度,在網絡空間中,公眾以更加主動的姿態(tài)獲取信息,篩選符合自身偏好的信息。算法分發(fā)更是通過大數據的搜集抓取用戶感興趣的話題并推送,這不僅僅降低了用戶搜集信息的成本,更提升了信息分發(fā)效率。目前,部分內容分發(fā)機制采用算法推薦的原則,根據受眾以往的瀏覽習慣和興趣偏好進行精準推送,最大限度節(jié)約受眾獲取信息所消耗的時間成本。大數據的抓取和分發(fā)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實現的,在大多數的APP中都會讓公眾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當公眾打開APP瀏覽時,與公眾興趣相關的話題便會出現,滿足了公眾的需求、節(jié)省了公眾的搜索時間,但長此以往卻讓公眾忽略了興趣之外的信息,造成公眾信息面狹窄,但也僅僅限于用戶在使用單一的APP時?;诖髷祿?、算法的個性化定制提高了內容的分發(fā)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信息繭房”效應,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信息繭房”在數字時代被放大。
(二)把關結構變化導致把關不嚴
互聯網時代,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雖然傳統(tǒng)媒體依舊堅守把關職責,但公眾大部分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新媒體上,權威的、專業(yè)的信息把關人被冷落,新媒體依靠算法把關,算法推送不會進行“二次編輯”,難以對內容進行核實,存在低俗,有害的信息,這部分信息恰好迎合了部分公眾的需求,即使有的企業(yè)存在“算法+人工”的把關形式,在如今競爭激烈的互聯網平臺,為了黏住用戶,也會有意無意打“擦邊球”,會有部分公眾在這種環(huán)境下頻繁地接觸此類低俗的信息,更加受困于自己所編織的“繭房”中?;ヂ摼W時代恰好給此類信息提供了生長環(huán)境,它們在網絡中以小窗口、鏈接等各種形式出現在目標受眾面前,成為“信息繭房”的催化劑。
三、“信息繭房”不會愈演愈烈
(一)算法推動“信息繭房”成為熱詞
盡管許多學者都提到過“信息繭房”可能帶來的種種隱患,有關如何優(yōu)化治理“信息繭房”也有不少討論。大多提到過要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加強公共領域建設和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推進。但想要徹底消除“信息繭房”并不現實,更不可能通過技術手段消除,這是我們需要認清的一個問題。原因在于上述提到的“信息繭房”并不是伴隨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實際上,伴隨“信息繭房”產生的大部分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算法的問題。算法推送會導致“信息繭房”問題更加突出,是有一定道理的。桑斯坦在提出“信息繭房”時,技術水平尚未達到足夠高度,算法這個概念仍然很模糊,未被廣泛提及。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算法推薦廣泛應用到各個互聯網平臺,滲透到公眾的生活中,人們才發(fā)現,“信息繭房”的問題和算法推送所造成的影響之間非常貼切。因此,算法推薦推動“信息繭房”成為熱詞。
(二)算法推薦機制不只有一個
關于智能算法型信息分發(fā)所依賴的算法,已具有越來越多元的發(fā)展趨勢[3]。在互聯網中,新聞網站、社交媒體、視頻網站以及各種休閑娛樂的APP并不是使用同一種算法,而是采用多種不同類型的算法來滿足公眾多元化的需求。以百度平臺為例,其旗下產品算法多達25種,包括超鏈算法、綠蘿算法、起源算法等等。此外,觀察公眾的信息消費習慣,幾乎沒有公眾只垂青一個信息端口,在不同的信息端口總會瀏覽到不同的信息和觀點。這些信息和觀點可能是與公眾興趣相關的信息,也可能是興趣之外的信息,總之這些信息和觀點被公眾或主動或有意無意地瀏覽到,并不會使公眾受限于自己狹小的興趣圈層內。即使是同一個信息端口也不是完全依靠公眾興趣來分發(fā)內容,就微博而言,除了給公眾推送符合興趣偏好的內容以外,還設置實時更新的“熱搜榜”給公眾提供多領域的信息,因此這種形勢下很難使“信息繭房”現象愈演愈烈。
四、正確認識“信息繭房”
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中曾說“新的傳播技術正在使事情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4]在有關“信息繭房”的研究中,大多認為“信息繭房”將帶來公眾視野狹隘、認知能力下降等后果。人們之所以擔心“信息繭房”帶來的危害,是因為人們天生懼怕新事物以及它所帶來的改變。廣播、電視的出現,評論家抨擊電子媒介會損害人類形成于印刷時代的思維模式;而當計算機面世之后,它更被打造成洪水猛獸一樣的可怕形象[5]。這種夸大新技術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以“信息繭房”的危害為由否定推送機制甚至算法本身的行為并不可取,面對新技術,人們應以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積極應對,既不沉溺、盲目推崇,也不應畫地為牢、懼怕排斥,技術的迭代只不過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趨勢,算法推薦并不是原罪,“信息繭房”也不會成為阻礙算法發(fā)展的因素。
喻國明曾說過,其實技術不存在“善惡”之分,而決定“算法”價值觀的是其背后的控制者[3]。因此人才是決定算法走向的關鍵性因素。在批評算法如何助長公眾惰性時,應該看到那些為了黏住公眾,只給公眾推薦符合他們偏好信息的算法背后是被異化了的制度人,他們把金錢、流量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使公眾沉溺于算法所編制的空間中,從而忽略更加全面、多元的信息,公眾的信息面狹窄,思考受限。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要加大技術開發(fā),完善算法彌補其不足以外,還有必要針對目前的情況,在互聯網平臺統(tǒng)一設置信息過濾機制,提高信息準入門檻,將低俗、有害等不利于公眾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信息過濾在外。相關部門加強對互聯網各大平臺的監(jiān)督,使其按照相關的行業(yè)規(guī)范運行,有關部門也要出臺更為嚴厲的懲罰機制,從源頭上避免此類“信息繭房”的發(fā)生。
五、結語
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經過從誕生到爭議,再到逐漸完善、被眾人接納的過程,算法推算如此,對“信息繭房”的認識和理解同樣如此。雖然在當前階段,人們對“信息繭房”產生的影響仍然存在爭議,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公眾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將不會懼怕“信息繭房”所帶來的夸張化影響,它僅僅是隨著算法推薦的出現,在公眾網絡生活中被人們更加了解,并且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也會有所改善的一種現象。正如狄更斯的《雙城記》開頭寫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也是一個愚昧的年代”,技術的加持使互聯網發(fā)展迅速,豐富了公眾的生活,但也由此使“信息繭房”問題更加突出,只有讓技術回歸技術,讓公眾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實現人與技術和平相處。作為技術掌控者的人也應該有主體意識,讓技術回到正確的軌道方向上來,切不可任意為之,被技術掌控。
參考文獻:
[1] 凱斯·R·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15.
[2] 王少泉.數字時代“信息繭房”現象的生成機理與優(yōu)化途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12-16.
[3] 喻國明.算法與“信息繭房”間不應畫等號[N].環(huán)球時報,2019-12-17(014).
[4] 凱斯·R·桑斯坦.網絡共和國[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144.
[5] 蘇倫.如何理解“信息繭房”[EB/OL].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95189/answer/68411896,2019-05-15.
作者簡介:高愷寧(1995—),女,山東青島人,青島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