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琪
摘要:進入初中階段,由于學習方法、內容等的改變,預習能力越來越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一大因素。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指導意義也顯得尤其重要,著重在明確學習目標、掌握文學常識、掌握生字新詞、了解文本內容、做好存疑記錄等方面加以指導,逐步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
關鍵詞:七年級,語文,預習
分類號:G623
如何盡快脫離小學時的學習模式,通過有效的預習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是每個語文教師的應有作為。那么,教師如何對學生的課文預習加以引導,并逐步培養(yǎng)成學生的一個習慣。
預習是指在課前對將要傳授內容的自學。在目前看來,沒有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去預習,學生根本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干些什么,那肯定是沒什么效果的。很多老師都會在新課前一天布置預習工作,但其實只是一個空虛的程序,在課堂上學生往往連最基本的生字詞都沒有解決,更何談課文內容等。所以,教師應該有目的、有步驟的指導學生自學,避免學生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提高自學效率。那么教師應該怎么樣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自學指導呢?
1.明確學習目標,形成預習指導
指導學生的預習,關鍵一點是要在預習中掌握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預習方向,減少隨意性和盲目性。要達到此目的,得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課文前面的概述。文章引言的內容,大多是對本課內容的概括,也有提出一些學習要求。學生能注意這一點,預習課文就有了方向,也會變得容易得多。但在課上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無奈:老師在讀課文前預習提示時,還有好都同學找不到方向。二是課后的練習題。課后習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如果學生對這些習題有深入思考,那么對文章的理解也就不難了。而有許多同學根本不會去思考,只是等老師的答案。很多學生對這兩塊內容不加重視,課前預習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指導老師一定要重視這兩方面內容的引導。
2.涉獵文學常識,加強知識滲透
新課文擺在面前,學生往往會有濃濃的陌生感和好奇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橫線下面第一個注釋去了解作者,有必要時還可以讓他們劃劃線,并去熟讀幾遍。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課文沒有介紹寫作背景,往往對新課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查找一些資料。好在現(xiàn)在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比較多,他們可以從中了解到與課文相關的一些信息。在預習中能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因為學生往往喜歡一些現(xiàn)成的東西,而不太愿意去好好搜集一些相關信息。如在學《山市》時,學生們對《聊齋志異》有很大的興趣,但他們只知道其作者是蒲松齡,另外一概不知,就等著讓老師講。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前提醒他們去查找一些資料,并還要跟他們說怎么去查找,否則他們又是一頭霧水。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對于文章的理解有很大幫助。
3.掌握生字新詞,解決基本問題
這是預習中學生認為較為容易但也是最容易出錯的部分。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注音一下就好了,而且還是憑自己小小的經(jīng)驗注音的,根本不管他是否有錯,只是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而已。有少數(shù)幾個還翻一下詞語手冊,或查一下字典,但也只局限于注音。還有他們即使他們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注了音,但讓他們讀課文還有人會讀錯。所以,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指導學生學會正確掌握生字詞語的音、形、意、感情色彩,同時培養(yǎng)學生勤查詞典的習慣。
4.粗識文本內容,獲得原始體驗
這是預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最感頭疼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也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記得以前自己也很討厭概括段落大意,分層次,但這部分又是非做不可的,因為這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了解,并且這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歸納能力。這個部分我們在上課時也需要花一定的時間能夠完成的。如果學生能在上新課前,就比較好的作好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預習工作,那上課時就會輕松許多。所以教師要指導這一方面的預習工作時,要給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如:尋找中心句、關鍵句,粗略概括每段的內容等。讓預習做到實處,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5.做好存疑記錄,引領課堂落實
在學生的預習中,勢必會遇到一些疑難,有些學生忽而不見,有些選擇遇難而退,更有甚者,選擇了刻意逃避。特別是在預習一些古文時,經(jīng)常會碰到比較難翻譯的字詞句,但學生們總是把它忽略不計,導致整篇文章翻譯出來就有些牛頭不對馬嘴的。如《論語》,本身這些句子的翻譯就是比較難的,他們還是不去好好思考,一味的以依賴老師。我讓他們做上來的翻譯預習作業(yè)也是一塌糊涂的。因此,教會學生記錄預習疑難,便于在課堂中得到良好的解決。這是很必要也很關鍵的,而且要養(yǎng)成習慣。讓學生有多思考疑難問題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學習態(tài)度一旦養(yǎng)成,便能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如果學生能夠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學習,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那我們老師就不用教了。
預習只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并不等同于提前熟知課文,對于預習的學習掌握程度的要求不宜過高。通過預習,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一種方法論的指導,而非就課文本身讓學生去“猛打猛撞”。所以,預習的作用應該體現(xiàn)在:激發(fā)學習興趣、了解學習目標、解決可獨立解決的內容、理出不能解決的問題等上面,教師的預習指導也應針對于此,尤其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只有在教師正確指導的前提下,預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yǎng)才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中學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教育思想粹;張定遠主編;語文出版社;1999年10月
2.語文思維培育學;衛(wèi)燦金著;語文出版社;1994年5月
3.中學語文基礎教學論;陳祖楠、王松泉主編;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6月
4.語文教學模式論;劉福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