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沈從文的邊城,還是魯迅的魯鎮(zhèn),在他們的文章里面,我們總能看到他們‘無言的哀戚。”
當拿到這個月的選題《看不見的城市》時,我腦海里想到的便是張愛玲和上海、沈從文和湘西,魯迅和紹興。無論是沈從文的邊城,還是魯迅的魯鎮(zhèn),在他們的文章里面,我們總能看到他們“無言的哀戚”,但是或許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才是他們心底最無法割舍的地方。
作為土生土長的紹興人,我的家鄉(xiāng)有兩個屬于城市獨有的標簽,一是紹興酒,二便是魯迅。小的時候一直以生長在魯迅的故鄉(xiāng)而自豪,而少年時期無論是課本上還是沿街的老書店,都能讀到魯迅的文章,對于三味書屋和百草園更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那時候教室里幾乎所有的課桌都被學生刻上了“早”字,那時候暑假最喜歡跑到百草園捉蟋蟀,估計都是受魯迅文章的影響。
讀魯迅的小說,他筆下的紹興——魯鎮(zhèn),是一個沉悶、荒涼、愚昧,灰蒙蒙的,毫無生機的小鎮(zhèn),里面住著一群像阿Q、孔乙己、豆腐西施、九斤老太、祥林嫂、夏三爺這樣的人物。他們麻木不仁、像牽線木偶,他們愚昧不知醒悟,他們買人血饅頭治病,何等悲哀。魯迅筆下的魯鎮(zhèn),匯聚了當時舊中國的縮影和那個時代的國民劣根性。
然而看他的散文又處處鄉(xiāng)情鄉(xiāng)景:百草園、三味書屋、紹興的街景、紹興的橋,烏篷船、閏土的氈帽、社戲,這些可能對其他人來說很陌生,但是對于紹興人來說,這些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景,包括他的白話文里面也會出現方言的部分,他的作品里充斥著這種地域文化。那時候讀魯迅的文字我時常想他對紹興是什么樣的情結。或許是復雜的,就像賈平凹說“社會復雜,文壇復雜,而精神一定要浩淼無涯,與天地往來”。
我記得《世說新語》中有句話:“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說的便是紹興的山川之美。于越起自三代,會稽亦在秦漢,紹興之名則是南宋才有。高宗趙構避金兵暫駐越州,州治山陰為臨時首都。次年,改年號為紹興,寄托“紹祚中興”之意,并把越州改名為紹興。這其實是一個偏安一隅的皇帝自欺欺人的稱呼。因此很多人不喜“紹興”這個名字。
有人說紹興在魯迅筆下寫活了,烏篷船、紹興酒和水鄉(xiāng)名城的無限風情,說實在我喜歡古越文化的紹興,那里有大禹、勾踐、王羲之、徐渭、陸游、王陽明這些古今圣賢名流,那里有豐富的文化積淀,但是我始終不喜歡魯迅筆下的紹興。雖然如今的紹興,從咸亨酒店到魯迅故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整個市中心,從烏篷船到建筑結構,從步行街到臭豆腐的店鋪,都幾乎想要還原魯迅筆下魯鎮(zhèn)的樣子。
魯迅是紹興最具代表的人物,魯迅是偉大的,但是魯迅之大和紹興之大在本質和外延上是不一樣的,這座以“魯迅之城”聞名的紹興城,自公元前490年以來便是富有的,它經歷了歷史滄桑和文化沉淀。而作為紹興人的我也更懂得中國文化的博大、深邃,與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