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華 劉小鳴 張麗娜 周鵬
【摘要】基于核心學科課程的大學本科全英文課程是面向現代化、世界和未來的具體教學表現。本文從全英文授課與本科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學術修養(yǎng)和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關系入手,依托《乳:品味科學與技術》本科生專業(yè)選修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了食品科學專業(yè)本科生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和課程思政實踐,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英語水平和溝通交流能力、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及探索科學前沿的興趣,開發(fā)學生的學術創(chuàng)新思維和思辨批判能力,加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不僅僅訓練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更樹立了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又紅又專的“雙一流”學科人才。
【關鍵詞】全英文國際化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yǎng) ?“雙一流”學科建設 ?乳品科學 ?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江南大學2017年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JG2017011);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1022011004180010);新時代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研究(JNDJ200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2-0101-02
引言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日益頻繁的對外科技交流為國際化人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全英文教學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高等院校完善學生培養(yǎng)方向,與國際教育接軌的重要實踐。作為“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本科畢業(yè)生,是培養(yǎng)食品“雙一流”學科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復合人才的基礎。在價值多元化的復雜社會背景下,高校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樹立“課程思政”理念;但是“課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地推動“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實現。在傳統(tǒng)的全英語教學活動中,授課老師的教學目標主要聚焦在專業(yè)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傳授和培養(yǎng)上;對課程思政元素的設計則未過多設計和展開。實質上,全英文教學是大學生文化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最前沿,這決定了加強其課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因此在《乳:品味科學與技術》本科生專業(yè)選修課程全英文教學的實踐中,除了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外,還注重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與時俱進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將全英文教學的專業(yè)選修課堂作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場所,具體實踐“三全育人”基本原則,實現通過課程思政深化大學生理想信念、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yǎng)。
1.《乳:品味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理念與目標
食品學科的本科生國際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是本科教學全新的探索,高校的教育理念必須轉化,勇于創(chuàng)新;對本科人才的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必須不斷深化改革,勇于實踐?!度椋浩肺犊茖W與技術》全英文國際化課程以厚基礎的通識教育和以乳品科學為代表的食品學科的專業(yè)基礎教育為基礎,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精心制定食品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計劃,重點拓展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本課程建設目標是開展全英文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以期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和溝通交流能力、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及探索科學前沿的興趣,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學術思維,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都能得到訓練與完善,并拓寬其國際化視野和提升其未來的國際競爭力,為“雙一流”學科培養(yǎng)國際化、創(chuàng)新復合型人才。在此基礎之上,本課程還通過將“思政”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從而實現對思政課程的補充。目前本課程教學團隊只是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將“課程思政”的目標落細和落實。在達成既定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目標之外,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實現“課程”與“思政”的貫通和融合。首先本課程致力于提高授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其次課程組集體備課深挖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厘清兩者的內在聯系;最后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通過小組討論、專題演講和主題活動等形式,使課堂講授和課后自學有機結合。
2.教學方法與手段
2.1教學模式先進化
(1)小班輔助教學討論的探索
在正常授課的基礎上,增加以小班規(guī)模進行討論的教學模式,并通過課外課后輔導進行教學成果鞏固。小班教學和課堂討論的教學實踐活動有助于個性化培養(yǎng)本科生,更加公平地發(fā)布教育的資源,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增加與授課教師的溝通與交流。教學活動的中心將向每一位學生開發(fā),增加所有同學獲得優(yōu)質教育的機會。
(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在數字化教育的推動下,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為翻轉課堂。在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將傾向于讓同學們在開課之前就自習課堂知識,而課堂之上,則是互動的教學空間,既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包括學生之間的互動,大家在一起答疑解惑,利用習得的知識進行各種相關話題的討論和探究等,教學效果得以顯著提升。翻轉課堂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是基于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普及與應用。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國際最新學科信息都能在互聯網上平等的獲取,學生們能更好更快地接觸到世界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促進教學的國際化。
2.2專家講座國際化
本課程引進國外專家講學計劃進一步提升國際化層次和水平。具體措施包括:定期邀請海外乳品專家教授參與《乳:品味科學與技術》部分章節(jié)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直接向學科領域專家面對面學習和交流的寶貴機會。通過系列學術講座的舉辦進行該領域的前沿探索和最新進展的宣講,使得學生的學術視野和知識面得到拓展,引導學生培養(yǎng)多角度、全面化的學習思考方式。目前,依托我校“乳功能配料國際聯合實驗室”,與我們已經建立了長期密切合作的國際專家有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Joe Regenstein,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Stephanie Clark,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副教授Kasper Hettinga,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副教授Nidhi Bansalfu,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副教授YacineHemar和新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副教授Don Otter,這六位教授在前期都有來江南大學講學的經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學習批判性思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本課題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圍繞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全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課程組不斷打磨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設計思政元素,不斷完善思政教學評價。
第一,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把立德樹人融入全英文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將愛國主義教育的全英文教學素材有機融入“乳:品味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加深對中國乳品行業(yè)的了解,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比如讓學生分組討論、搜集、制作中國乳企的國際評價的相關視頻、音頻材料,讓學生課前聽譯準備,課堂現場口譯,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討論,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制造的發(fā)展,為祖國的發(fā)展感到自豪。同時,課后拓展任務讓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乳業(yè)品牌進行市場調研,分組進行課堂口頭匯報,讓學生意識到身為中國未來食品人所肩負時代使命。第二,引導學生用批判性的視角學習西方科技文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針對關于國外乳品行業(yè)發(fā)展對環(huán)境的影響,布置了課前小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素材,進行批判性分析,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宣傳意識。再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示加強對黨的環(huán)保工作的宣傳,堅定食品學子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仰。
3.考核(考試)方法
3.1課程探索小論文的撰寫
小論文的題目開放給學生自行擬定,學生們自己進行文獻的調研,亦可以輔助簡單的實驗,將文獻調研的內容與課堂所學的理論進行結合,對自擬的課題進行分析、解剖、歸納、總結,最終完成課程論文一篇。探索性課程小論文的訓練目標是綜合提高文獻查閱、歸納總結和寫作的能力,并訓練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際聯系指導實踐的能力。
3.2課堂報告的講演
進行小組分組,讓每組同學圍繞一個課程相關的知識點或者一個特定的研究課題進行資料搜集和PPT制作,并進行課堂演講匯報,鍛煉了學生資料搜集整理和teamwork的協(xié)作能力,也對大家的演講與溝通能力有所訓練和提高。
3.3開放性論題的筆試
考試將主要為開放性的題目,總分為120分,6題每題20分,學生自行選擇其中5題進行作答。這種開放性課題的考試形式更靈活地考查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更公平合理地評價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允許學生存在一定的知識盲點,而不是培養(yǎng)死記硬背、生搬硬造等機械化的學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和更深刻的理解科研的嚴謹。
3.4加強課下學習并計入考核,以鞏固基本知識點,幫助理解重點、難點。
4.課程思政在教學評價中的實踐及其教學實踐成效
考核評價思政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考核評價時除了知識和技能點的考核外,素養(yǎng)考核應該要有效融入以下幾點:(1)學生是否能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時間,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較好地達成學期開始設立的學習目標;(2)學生在英文匯報展示時是否較好地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3)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課前課后的小組活動,能大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4)學生能否表現出較好的活動組織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除此之外,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全英文課程教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因此將學生的自我學習也作為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把學生自我學習的評價納入整體課程評價中,也就有效地把思政內容融入英語相關課程的評價體系中,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對中西方科技發(fā)展的全面把握,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到本民族科技發(fā)展的重要內涵,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5.結語
全英文課程是面向現代化、世界和未來的具體教學體現,《乳:品味科學與技術》課程在全英文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引進了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教學課件,將先進的國際流行教學模式運用于課程體系中,加強了本課程的國際元素,通過全英文的教學與指導,努力提升學生的整體英文和專業(yè)水平,依托“雙一流”學科建設,為奮進中的新時代培養(yǎng)既專業(yè)一流又外語一流的國際一流人才。在全英文教學時主要使用來自英美國家的原版教材和語言材料,使得學生能夠直接接觸西方文化,進行跨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通過對教學材料進行篩選、辨析,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以達到預期的語言教學目標和課程思政教學培養(yǎng)目標,積極主動地將習近平青年教育觀融入理工科“雙一流”學科的“課程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工科類高校擺脫重視專業(yè)技能輕思想教育的短板,通過育人理論邏輯守正和方式創(chuàng)新統(tǒng)籌各個因素、整合各方力量,積極實踐“青年教育為了誰、為什么教育青年、把青年培育為什么人、對青年進行什么教育、如何教育青年”等重大理論問題。大部分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各項既定任務時,展現了較強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在本課程的建設中,課題組基于大思政的格局背景,從培養(yǎng)方案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課程建設、資源庫建設、考試題庫建設等方面努力構建和實踐程思政的指導原則,培養(yǎng)既富有知識素養(yǎng)又具備道德水平的又紅又專食品人才。
作者簡介:
胡錦華(1982-),女,漢族,江蘇無錫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