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吳文輝
[摘? 要]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文化在數學課程中的融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數學教學上,怎樣滲透傳統(tǒng)文化知識,實現文化與數學的融合,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進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這是值得我們數學教師重視的一個新問題.通過精心設計的數學導入、貼近現實的新知探究、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合理巧編的數學問題正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探索.
[關鍵詞] 數學教學;傳統(tǒng)文化;人文素養(yǎng)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知識結構圖中指出:要把數學文化融入課程內容.數學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語言、方法、觀點,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fā)展;還包括數學在人類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發(fā)展中的貢獻和意義,以及與數學相關的人文活動. 以下側重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傳統(tǒng)文化、數學史、人類生活與數學相結合.
傳統(tǒng)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現.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樂、戲曲、國畫、書法、燈謎、酒令等.表面看,數學與傳統(tǒng)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兩類學科:數學重理性,具抽象性;傳統(tǒng)文化重感性,具形象性. 數學講究歸納與推理,嚴謹;傳統(tǒng)文化講究靈感與想象,浪漫. 數學以邏輯思維方法為主,求真;傳統(tǒng)文化以形象思維方法為主,求美.
然而,就是對這兩個存在明顯差異的學科,中科院院士張景中教授卻說:“數學是人做出來的,數學的思考過程必然打上人文的烙印. 數學意境和人文意境之間,是彼此互相相通借鑒的.”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數學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有著共性和交融. 數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共性之一,就是對美的追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教育學生講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其中也強調文化與數學的融合.
在數學教學上,怎樣滲透傳統(tǒng)文化知識,實現文化與數學的融合,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進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這是值得我們數學教師重視的一個新問題.
在數學導入時傳承國學文化,情真意切話數學
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考,是上一輪新課改教學同行達成的共識之一. 在“圓錐曲線的統(tǒng)一定義”的新課教學時,筆者以《三國演義》的第一回引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里隱藏了橢圓、雙曲線它們兩者之間分開研究各自的定義,合在一起可以通過圓錐曲線的統(tǒng)一定義來刻畫. 這樣的引入方式一方面符合了教材的設計,將橢圓、雙曲線的第二定義安排在學習拋物線之后集中處理,是從整體、統(tǒng)一以及追求和諧的理念出發(fā)的一種設計;另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現了數學與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聯系.
徐利治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說:“我每次講極限,總要引用李白的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學生課堂開始即在感官中體驗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動態(tài)過程,沉醉在文化數學相融的唯美意境中. 杜甫《登高》詩中的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不但是作者的一種心境抒發(fā),同時也是數學上的“實無限”“潛無限”的有機結合.
將唐詩宋詞和數學知識相結合,實現數學意境和人文意境的彼此相通和借鑒. 這里既有數學的科學內涵,又有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親近數學,而且學生會從中體會無限之美、數學之美.
在新知探究中滲透數學文化,拓展學生的思維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處理好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知識技能之間的關系,強調數學與生活以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倡學生將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相結合以實現個人發(fā)展. 具體可以通過下面的幾點來實施:
1. 用貼近現實、生動有趣的問題吸引學生參與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案例1:支付寶與“螞蟻森林”.
在“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第二節(jié)課導入,用學生熟悉的支付寶的公益活動“螞蟻森林”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獨立探究水土流失和退耕還林的關系,通過教師提供的數據,逐步引導學生在互動操作中建立數列模型以解決問題.
例如,世界環(huán)境日時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在其官方社交媒體賬號上公布了2019年世界環(huán)境日實踐案例,其中,支付寶“螞蟻森林”入選. 近日,新聞聯播播放了一段“螞蟻森林”關于庫布齊沙漠生態(tài)治理的介紹.庫布齊沙漠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率已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 設從2002年起到2016年每年沙漠森林面積遞增a%,求a的值. 以2019年6月,全球參與“螞蟻森林”的人數已經達到5億來計算,若每年用戶增長率為5.8%,則到2025年用戶約有多少?
用學生身邊的事情來設計問題,將數學與當前的熱點相結合,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感知社會責任、提升人文素養(yǎng).
案例2:三角中的測量問題.
如圖1,有一條河MN,河岸的一側有一很高的建筑物AB,一人位于河岸另一側P處,手中有一個測角器(可以測仰角),一個可以測量長度的皮尺(測量長度不超過5 m),請你設計一種測量方案(不允許過河),并給出計算建筑物的高度AB及PA的距離公式,希望在你的方案中被測數據的個數盡量少.
本題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是一道開放題,題目給出問題的情境及基本要求,要求根據這些情況及基本要求收集信息;將問題數學化,自行假定與設計一些已知條件,提出多樣的解決方案,進而優(yōu)化結論,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核心——發(fā)散思維.
2. 用數學實驗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
比如在學習有關不等式的證明過程中,可以請同學們自帶一些糖,因為學生都會自帶水杯,所以課堂上,筆者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糖水不等式的結論,這樣既簡單可行,又注重效果.這與2019年江蘇高考語文作文也不謀而合——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 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 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又比如在排列組合教學時,可以給3~5分鐘介紹單循環(huán)、主客場比賽,并由學生來制訂分組方案,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身臨其境,在活動中推究新知、理解數學、發(fā)現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在多彩的數學文化中熏陶
1. 豐富課外作業(yè)的形式
學生因其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 根據內容特點,有時可布置一些有別于解題的課外思考題. 例如,在“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第二節(jié)課后設置一道思考題,結合等比數列求和的操作模型來研究2020年西部地區(qū)是否能基本解決退耕還林的問題,如果不行,你可有哪些改進的措施(變化數據、模型等).然后,布置課后實踐性作業(yè):如果要在所居住的城市買房,需要貸款,可以采用公積金貸款、商業(yè)貸款、混合貸款等,學生任選一家銀行,利用周末時間,實踐完成具體貸款方案. 有時周末作業(yè),筆者則指導學生在課余撰寫數學小論文,匯總與本周學習內容相關的詩歌等,這是滲透數學文化,拓寬數學視野,營造數學氛圍的好方法,受到學生的歡迎. 預習作業(yè)也要改變形式,比如在教學立體幾何前,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正方體、三棱錐等模型,使學生經歷簡單幾何模型的形成過程,讓幾何直觀助力學生理解立體圖形.
上述環(huán)節(jié),筆者并沒有生搬硬套地將知識以結論的形式灌輸給學生,而是帶領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從中發(fā)展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獲得了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
2. 重視“閱讀與思考”,書中自有黃金屋
新版高中數學課本在每章都設置了“閱讀與思考”,其矩陣中的“河圖洛書”“九章算術之推物求價”,數學歸納法中的“小孩子的發(fā)現”,永樂大典的“楊輝三角”,算法案例中的“韓信點兵”,等等,富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數學知識,讓我們驚嘆古人之過人智慧,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函數中的“對數的發(fā)明”,三角中的“振幅、周期、頻率、相位”,讓我們感到數學的發(fā)展歷史和前人的奮斗經歷,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存在于語文課堂中、閱讀課中,它同樣也可以表現在數學教學中.
對這些“特殊”的教學內容,筆者進行了深入分析,并以“二進制、計算機”為例. 二進制記數法的思想源遠流長,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相關研究,在《易經》上就講到兩儀,即一黑一白陰陽互補的兩條魚. 以后,在兩儀之上形成了八卦. 《易經》中關于兩儀及演變的敘述實際上就可以看成是二進制應用的萌芽.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1679年撰寫的《二進制算術》,使他成為二進位數制的發(fā)明人. 萊布尼茨后來發(fā)現他的二進制可以給中國古老的六十四卦易圖一個很好的數學解釋,他是通過他的朋友、法國傳教士白晉(F.J. Bouvet)得到六十四卦易圖的,萊布尼茨高興地說:“可以讓我加入中國籍了吧!”由此可見,中國的很多國學知識中不單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包括祖暅原理等知識均起源在世界的前列.
數學史料,貫穿古今、涵蓋中外,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點及數學史料自身的特點,滲透數學史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材料的精讀,教師做必要的點評,定能使學生加深對“對數、三角函數、二項式定理等”相關內容的理解. 重視高中課本中的“閱讀材料”,勤于思考,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對國家的認同感;同時還為學生沉淀了文化底蘊,增強了人文素養(yǎng).
借助巧編數學問題,讓學生受益于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再傳承
習題是數學課中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內容,以例題習題蘊涵人文思想的教育因素,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近年來,高考數學試題也開始不斷滲透國學文化,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評價2019年高考試題時提到:“試卷設置的情境真實、貼近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數學原理和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和作用.”如2019年高考數學理科Ⅰ卷第6題以我國古代典籍《周易》中描述事物變化的“卦”為背景設置了排列組合試題,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2019年高考數學文科、理科Ⅱ卷第16題融入了中國悠久的金石文化,賦予了幾何體真實背景. 以國學文化為試題背景,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平常教學也需要我們教師通過改編數學問題,讓學生受益于文化的熏陶. 比如“田忌賽馬”這個故事,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 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這個故事中蘊涵運籌學中的最優(yōu)化思想. 現可以改編為以下題目:設齊王的3匹馬分別為A,B,C,田忌的3匹馬分別為a,b,c,6匹馬的奔跑速度由快到慢的順序依次為:A,a,B,b,C,c. 兩人約定:6匹馬均需參賽,共賽3場,每場比賽雙方各出1匹馬,最終至少勝兩場者為獲勝.
(1)如果雙方均不知道對方的出馬順序,求田忌獲勝的概率;
(2)頗有心計的田忌賽前派探子到齊王處打探實情,得知齊王第一場必出A馬. 那么,田忌應怎樣安排馬的出場順序,才能使獲勝的概率最大?
本題結合列舉法,留給學生能力發(fā)揮的空間,可以列舉36種基本事件,如果看問題深刻一些,只要列舉6種基本事件,理科學生還可以用排列知識求解,也可以與幾何概型鏈接.
問題變式:田忌和齊王約定下午一點到兩點間到賽馬場商定賽馬事宜,求田忌在齊王之前到但等候時間不超過一刻鐘的概率.
結束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孤鶩是在“飛”的,云霞是在“落”的,文化的沉淀積累和數學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幅流動著的美麗圖畫. 高中數學教學是以發(fā)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內容的本質. 不斷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知識,體現國學的魅力,有效培養(yǎng)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傳承下來,數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融合之時正是“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刻,在天空和水面這兩個本來并不相交的平面經過持續(xù)的變形相交了,這不但能使人感到整個畫面具有三維立體空間的真實感. 不僅如此,“秋水共長天一色”把人們的視線引到水天相接之處.有遠有高有深,文理兼容,境界開闊,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