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前言語階段嬰兒手勢對語言發(fā)展的預測

2020-09-29 13:31:37羅丹
學前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關鍵詞:語言發(fā)展

[摘 要] 嬰兒手勢作為一種融合社會認知技能和合作動機的復雜交際行為,出現(xiàn)在嬰兒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匯之前,可以預測嬰兒語言發(fā)展。嬰兒手勢包括傳統(tǒng)性手勢、標志性手勢、指示性手勢,其中指示性手勢與語言發(fā)展關系更為密切。為了進一步確定嬰兒手勢和語言發(fā)展的因果關系,未來研究應通過實驗探討嬰兒不同交際意圖的指示性手勢與其語言發(fā)展的關系,找出嬰兒手勢反映其語言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的本質(zhì)原因,明確嬰兒手勢影響語言發(fā)展的內(nèi)在機制,探究自閉癥等特殊嬰兒手勢對不同層次語言的預測作用。

[關鍵詞] 嬰兒手勢;語言發(fā)展;前言語階段

20世紀60年代,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言語行為”理論,他認為人類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是句子或者其他任何表達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為。[1]心理學家貝茨等人以“言語行為”理論為依據(jù),以當時最新的語言哲學和語言語義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發(fā)現(xiàn)手勢是嬰兒早期表達意圖的行為。[2]發(fā)展心理學家托馬塞洛又將人類語言和猿類認知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嬰兒在還不會說話以前,就已經(jīng)會以手指物,引導別人注意不同的物品,以便進行各種復雜的社會意圖的溝通。[3]嬰兒手勢作為一種基于社會認知技能和合作動機的復雜交際行為,先于詞匯的產(chǎn)生,因此可以將嬰兒手勢對語言的預測追溯到言語的最初使用階段,即前言語階段。本文擬通過梳理前言語階段嬰兒手勢與其語言發(fā)展的相關研究成果,尋找嬰兒手勢預測語言發(fā)展的脈絡,從而為如何更好地促進嬰兒語言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一、嬰兒手勢的定義和分類

貝茨認為嬰兒手勢的操作定義應包括嬰兒對成人的注視、實現(xiàn)目標的持久性和靈活性、行為的常規(guī)化三個方面。[4]高美朵擴大了手勢定義的外延,她認為只要不涉及直接操縱物體或儀式化游戲的交流性手部動作,就均可以被認為是手勢,包括點頭、搖頭。[5]嬰兒手勢可以分為傳統(tǒng)性手勢、標志性手勢和指示性手勢,其中傳統(tǒng)性手勢是指具有文化規(guī)定的形式和意義的手勢;標志性手勢是指通過手或身體的動作來描述物體的屬性或動作的手勢;[6]指示性手勢是指個體伸展手臂、手掌心朝下、食指伸直、其他四指自然彎曲的手勢,用以指向空間中的某個物體、處所、人物、事件等。[7]

有關手勢分類的相關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貝茨等人關于嬰兒交際意圖的研究。貝茨等人最早詳細記錄了嬰兒手勢的發(fā)展過程,他們認為嬰兒手勢是基于原始命令和原始陳述的交際意圖而產(chǎn)生的,如當嬰兒請求成人為他們做某事時,他們的手勢具有命令的交際意圖;當嬰兒想要成人和他們分享對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物體的注意時,他們的手勢具有陳述的交際意圖。[8]貝茨將嬰兒手勢分為表示、給予、伸手、指向等幾類,并發(fā)現(xiàn)嬰兒9個月左右出現(xiàn)表示、伸手和給予的手勢,12個月左右出現(xiàn)指向的手勢。

發(fā)展心理學家托馬塞洛以社會—語用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比人類語言和猿類認知來研究人類溝通的起源。他認為要了解人類溝通的起源,不能從語言開始,而應以尚未編碼的溝通為基礎,人類自然的手勢正是最佳起點。[9]托馬塞洛將人類自然的手勢分成象征性手勢和指示性手勢兩類,其中象征性手勢包括傳統(tǒng)性手勢和標志性手勢,這些手勢將具有一定意義的詞匯通過動作表現(xiàn)出來,例如擺手表示再見,揮舞雙臂表示飛翔。他還進一步將指示性手勢的交際意圖細化為命令、分享和告知。當嬰兒要與成人分享對某物的態(tài)度時,他們的指示性手勢具有分享的交際意圖;當嬰兒提供成人所需要或想知道的信息時,他們的指示性手勢具有告知的交際意圖。托馬塞洛認為嬰兒出現(xiàn)命令的交際意圖比較早,在嬰兒3個月時會用哭聲來命令大人幫助他們做事,這是早期命令式手勢的來源。9~12個月嬰兒開始和成人一起關注物體,形成了共同注意的基礎,這時嬰兒出現(xiàn)了分享式手勢。嬰兒的告知式手勢大約在12~14個月時出現(xiàn)。[10]

為了證實嬰兒的指示性手勢具有分享的交際意圖,心理學家李斯科斯基設計了若干個實驗情境,通過實驗控制成人的反應,誘導嬰兒做出指示性手勢。實驗證明12個月大的嬰兒的指示性手勢不僅是為了讓成人看到某物,而且是為了與成人分享對新鮮事物的態(tài)度。[11]李斯科斯基還通過實驗證實了嬰兒的指示性手勢具有告知的交際意圖。嬰兒出現(xiàn)告知式手勢源于其想幫助成人,為成人提供信息,所以嬰兒的這一交際意圖具有親社會性的特征。[12]此外,李斯科斯基等人還探究了12個月大的嬰兒是否會正確地向知識淵博的成人做出指示性手勢,以獲得所需的正確信息。[13]他們的實驗發(fā)現(xiàn)12個月大的嬰兒出現(xiàn)指示性手勢的頻率是以理解的成人的知識是否淵博為前提的。[14]

索思蓋特等人支持李斯科斯基的觀點,認為嬰兒希望成人提供“正面評論”,所以嬰兒指示性手勢的頻率可能反映了其對成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滿意。基于此,索思蓋特等人提出嬰兒指示性手勢可能還具有疑問的交際意圖。[15]貝格斯等人通過實驗證明嬰兒的指示性手勢確實可以具有疑問的交際意圖。疑問的交際意圖是指嬰兒會選擇從知識淵博的成人那里得到他們想要的信息。[16]但是,由于該研究的被試是16個月大的嬰兒,所以貝格斯等人不確定疑問意圖是否在嬰兒更早的年齡階段就出現(xiàn)了。扎洛莫等人還通過跨文化研究確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嬰兒手勢類別,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嬰兒的手勢類別沒有顯著差異。[17]

綜上所述,從有關手勢分類研究的脈絡來看,嬰兒手勢可以分為傳統(tǒng)性手勢、標志性手勢和指示性手勢。指示性手勢還可以進一步分為4種交際意圖:命令、疑問、分享和告知。這種更為細致的分類可以為我們探究早期嬰兒手勢和語言的關系提供科學依據(jù)。

二、正常嬰兒手勢對語言發(fā)展的預測

近年來,嬰兒手勢與語言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嬰兒手勢對不同層次語言的預測,多模態(tài)視角下嬰兒手勢對語言的預測,以及嬰兒手勢偏好、姿勢對語言的預測。這些研究都為明確嬰兒手勢對語言發(fā)展的預測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一)嬰兒手勢對不同層次語言的預測

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成短語、詞等不同層次。嬰兒手勢不僅可以預測單字詞的產(chǎn)生,還可以和單字詞一起預測雙字詞的產(chǎn)生以及句子的復雜性。

羅韋等人對50名嬰幼兒進行縱向觀察,研究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父母和孩子的手勢與孩子詞匯的關系。羅韋等人在孩子14個月時對其進行錄像觀察,54個月時對孩子進行PPVT①詞匯測評,結果發(fā)現(xiàn)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父母手勢顯著相關,父母手勢則可以顯著預測孩子14個月時的手勢和54個月時的語言能力,同時孩子14個月時的手勢也可以顯著預測其54個月時的語言能力。[18]羅韋等人認為,相比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偏低的嬰兒,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高的嬰兒接觸到的手勢范圍更廣,所以他們會產(chǎn)生更多的手勢,進而促進其詞匯的豐富。這表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會影響嬰兒手勢,進而影響嬰兒詞匯的產(chǎn)生,因此對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不占優(yōu)勢的嬰兒來講,提高家長的手勢頻率應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嬰兒手勢的增加,從而促進嬰兒語言的發(fā)展。

埃文森等人對10名嬰兒進行縱向研究,通過錄像觀察這些嬰兒在10~24個月期間的語言發(fā)展過程,并重點考察了嬰兒說出單字詞和雙字詞的過程。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嬰兒最初用手勢表示的單字詞后來都變成了他們說出的單字詞;最先做出手勢+單字詞組合的嬰兒也最早說出雙字詞。該研究證明手勢不僅可以預測單字詞,而且手勢+單字詞還可以預測雙字詞的產(chǎn)生。[19]埃文森等人認為手勢之所以對嬰兒語言發(fā)展有幫助,是因為手勢作為一種特定的動作信號,為嬰兒語言發(fā)育做好了輸入準備,所以手勢可以通過影響嬰兒本身來促進其語言發(fā)展。同時,手勢還可以減少嬰兒學習詞匯的記憶負荷,從而促進其語言習得??梢姡挥欣斫馐謩菔莾和淖衷~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的先兆因素,才能準確描述兒童詞匯的發(fā)展軌跡。

羅韋和高朵美對52名嬰幼兒進行縱向研究,通過錄像觀察他們在14~42個月期間的玩耍、讀書、吃飯和吃零食時間。他們對錄像中嬰幼兒發(fā)出的所有單詞、孩子和父母的手勢進行編碼,然后在孩子18個月時對其進行CDI②測評,在其42個月時進行PPVT詞匯測評和句子復雜性(IPSYN)③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18個月大孩子的手勢+雙字詞的組合可以預測其42個月時的句子復雜性。該研究證明手勢的變化不僅早于字詞的變化,而且手勢+雙字詞的變化也早于句子的變化。[20]羅韋和高朵美認為嬰兒早期的手勢之所以早于后來的詞匯和句子復雜性,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是嬰兒的手勢反映了兩種獨立的能力(單詞學習和造句),嬰兒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日后的語言能力;另一種原因是嬰兒用手勢表達詞匯,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習得語言??梢?,只有理解嬰幼兒手勢的變化是其詞匯和句子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的先兆因素,才能采取適當?shù)拇胧┐龠M嬰幼兒的語言發(fā)展。

歐式卡和高朵美對40名嬰兒在14、18、22個月時進行90分鐘的錄像觀察,并對嬰兒手勢+單字詞的冗余、輔助、消除歧義三種組合進行分析。所謂冗余組合是嬰兒指著某物的同時,順便叫出它的名字;輔助組合是嬰兒指著某物,同時說出與這個物體有關的動詞;消除歧義組合則是嬰兒指著某物,同時說出指示代詞,以表示他特指的是哪個事物。研究發(fā)現(xiàn)冗余組合、消除歧義組合不能顯著預測雙字詞的產(chǎn)生,只有輔助組合可以顯著預測雙字詞的產(chǎn)生。[21]歐式卡和高朵美認為,由于嬰兒用手勢+動詞表達信息的要求低于語言+動詞,所以通過手勢可以降低嬰兒語言學習的記憶負荷,從而簡化其語言產(chǎn)生的過程。

(二)多模態(tài)視角下嬰兒手勢對語言的預測

嬰兒交流手勢的發(fā)展是由嬰兒對人類動作的感知敏感性、聲音和運動系統(tǒng)之間的結合以及嬰兒的互動體驗所驅(qū)動的。手勢提供了將多種模式結合起來以表達更復雜的話語的可能性。

科克倫等人使用早期社會交際量表(ESCS④)對14名嬰兒進行追蹤觀察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嬰兒的語言發(fā)展與其傳統(tǒng)性手勢、指示性手勢(尤其是告知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嬰兒的語言發(fā)展與其命令式手勢不相關。[22]由于傳統(tǒng)性手勢表示的是一種特定的、固定的語義內(nèi)容,是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慣例,因此傳統(tǒng)性手勢本身就是語言的一部分,可以預測語言的發(fā)展。指示性手勢是嬰兒發(fā)展其認知和意圖技能的寶貴途徑,也可以預測其語言發(fā)展。尤其是嬰兒的告知式手勢為交流對象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其交流意圖很強,因此可以更強地預測語言發(fā)展。該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兒童早期社會溝通能力(包括手勢溝通)和語言發(fā)展之間的連續(xù)性,強調(diào)了兒童早期各種交際技能的重要性。

盧卡等人對36名12個月和18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嬰兒的共同注意能力及其指示性手勢都影響他們的語言習得。如果嬰兒想通過指示性手勢獲得他們想要并期望得到的信息,那么此刻給他們提供信息,就是他們學習新信息的最佳狀態(tài)。[23]由于嬰兒通過指示性手勢來獲取信息,并且他們對獲取信息的興趣強化了他們對信息的記憶,所以嬰兒的指示性手勢是他們準備學習的信號,幫助他們在處于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時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必然有助于促進其語言發(fā)展。

薩洛等人對53名12個月大的嬰兒進行10分鐘自由玩耍的錄像觀察,然后使用ESCS測量其共同注意能力,然后在其24個月時測量其語言能力,結果發(fā)現(xiàn)嬰兒的共同注意能力和命令式手勢是其后來語言理解能力的顯著預測因素。[24]由于共同注意能力的測評指標包括嬰兒眼神交流、目光轉(zhuǎn)移和指示性手勢的使用(嬰兒的指示性手勢被認為是更高級的共同注意能力),所以嬰兒手勢和共同注意能力的測量存在很多重疊,它們都反映了相似的潛在社交能力,即對潛在交際意圖的理解,因此兩者都可以預測語言的發(fā)展。該研究的重要意義也就在于具體測量了嬰兒手勢和共同注意能力是如何相互關聯(lián),并共同預測嬰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的。

埃德娜對8名嬰兒在8~16個月期間和1名嬰兒在10~16個月期間進行家庭錄像觀察,記錄了他們自發(fā)的手勢、言語及象征性游戲行為,結果發(fā)現(xiàn)嬰兒在8~16個月期間手勢的使用頻率與他們的發(fā)聲、咿呀學語、語言顯著相關;嬰兒的分享式和告知式手勢與多對象序列玩耍行為相關;嬰兒發(fā)音、咿呀學語與分享式和告知式手勢出現(xiàn)的時間是一致的。[25]由于嬰兒的手勢結合了多種系統(tǒng)的形式,所以嬰兒通過手勢可以填補溝通技巧的空白,同時也表明嬰兒把手勢作為一種思維工具,通過手勢提高了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該研究采用多模態(tài)的微觀分析方法,從嬰兒手勢的結構構建和語境框架來解釋嬰兒手勢和語言的關系,前瞻性地探討了分享式手勢、告知式手勢和命令式手勢在語言發(fā)展和象征性游戲中的關鍵作用。

(三)嬰兒手勢偏好、姿勢對語言的預測

已有研究表明嬰兒手勢的偏好和手部操作活動的利手性在其發(fā)育過程中遵循不同的發(fā)展軌跡,與手部操作行為利手性相比,指示性手勢的偏好與語言的關系更為密切。

科克倫等人通過縱向研究,探究嬰兒在13~17個月期間雙手操作行為的利手性、指示性手勢的偏好與語言習得的關系。實驗中嬰兒在陳述和命令的交際意圖下完成指向任務和雙手操作任務,實驗結束后對嬰兒進行MCDI語言測評。結果發(fā)現(xiàn),伴隨著嬰兒詞匯量突增的是其指示性手勢的右側偏好,而不是手部操縱行為的利手性。[26]這表明語言和指示性手勢都與大腦左半球有緊密的聯(lián)系,尤其是陳述的交際意圖被認為與語言發(fā)展的關系更為密切。

為了探討語言習得與雙手操作行為、指示性手勢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科克倫還對15~2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家庭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在嬰兒19個月和21個月大時,其手部操作行為的利手性和指示性手勢偏好存在負相關,這表明手部操作行為和指示性手勢可能是由大腦左半球的不同網(wǎng)絡控制的,大腦左半球優(yōu)先參與控制非交際行為和指示性手勢的網(wǎng)絡連接。[27]指示性手勢右側偏好之所以能預測語言,基于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嬰兒的指示性手勢調(diào)動大腦左半球的資源,從而促進其語言發(fā)展;另一個原因是嬰兒語言學習的快速增長可能促進大腦左半球不斷參與其語言習得的過程,從而激發(fā)其指示性手勢的右側偏好??梢?,單詞學習速度的突然變化可能與大腦左半球雙模交流系統(tǒng)的高度動員有關。大腦要同時整合來自語言和交際手勢的信息,故而促進了兩者的共同發(fā)展。

芒福德等人通過實驗探究28名10~12個月大的嬰兒的詞匯發(fā)展和手部操作行為的利手性之間的關系。實驗中嬰兒參與指向任務和抓取任務,以評估他們的指向和抓取動作。隨后,家長填寫了《牛津交際發(fā)展量表》(Oxford CDI)⑤以評估嬰兒的語言能力。結果發(fā)現(xiàn),嬰兒右手指向顯著預測其詞匯的理解能力,但與詞匯的表達能力無關;手部操作行為的利手性與詞匯的理解能力和詞匯的表達能力均無關。[28]這表明手勢預測語言有兩種可能的原因:第一種是語言的理解能力激活大腦左半球,從而使嬰兒指示性手勢右側化;第二種是嬰兒右手指向有助于其語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這個研究支持自下而上的啟動理論,為探究嬰兒早期語言習得提供了線索。

拉克分析了59名12個月大的嬰兒在陳述、命令的交際意圖下的食指指向姿勢,發(fā)現(xiàn)12個月時嬰兒食指指向姿勢可以較強地預測其24個月時的詞匯量和語素、句法技能,即嬰兒的食指指向姿勢比交流意圖更能預測其語言的發(fā)展。[29]由于嬰兒的食指指向姿勢是社會認知和溝通技能發(fā)展的基礎,所以食指指向姿勢說明嬰兒為溝通和語言習得做好了口語表達的準備。基于此發(fā)現(xiàn),拉克還開發(fā)了一種篩查工具,可以在嬰兒學會一種語言之前識別出他們是否有初級語言延遲風險。如果有此風險,即可進行早期干預,以避免持續(xù)性語言障礙的出現(xiàn)。

三、特殊嬰兒手勢對語言的預測

近年來,高朵美等人開始關注特殊嬰兒手勢的發(fā)展階段及其對語言的預測。他們發(fā)現(xiàn)特殊嬰兒的手勢同樣可以預測語言的發(fā)展。

(一)腦損傷嬰兒及聾啞嬰兒的手勢對語言的預測

手勢發(fā)展遲緩是腦損傷嬰兒語言延遲的早期標志,這表明手勢發(fā)展遲緩是診斷持續(xù)性語言延遲的重要指標。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腦損傷嬰兒的語言和手勢形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系統(tǒng),腦損傷嬰兒的手勢可以預測其語言發(fā)展。有關聾啞嬰兒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聾啞嬰兒的手勢對語言具有預測作用,因此對這些特殊兒童進行早期手勢干預,可以降低其語言延遲的風險。

紹爾等人將11名腦損傷嬰兒分為兩組,在他們18個月時與53名正常嬰兒進行手勢對比,然后在他們22個月和26個月時進行PPVT-3的詞匯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18個月時手勢數(shù)量在正常范圍內(nèi)的腦損傷嬰兒在22個月和26個月時的詞匯量也發(fā)展正常;18個月時手勢數(shù)量低于正常數(shù)量的腦損傷嬰兒在22個月和26個月時的詞匯量則未達到正常發(fā)展水平。[30]歐式卡等人發(fā)現(xiàn),腦損傷嬰兒在雙字詞、句子結構方面也存在語言延遲。[31]這表明腦損傷嬰兒的早期手勢數(shù)量可以預測其隨后的詞匯量和句子結構?;谑謩輸?shù)量,也就可以識別出哪些腦損傷嬰兒會出現(xiàn)隨后的語言延遲。

高朵美對聾啞嬰兒的手勢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聽力損失不僅使這些嬰兒無法使用正常的口語模式,而且他們的家長也沒有為他們提供手語模式。不過,這些孩子仍然可以借助手勢進行交流,其手勢同樣具有自然語言的諸多形式和功能。[32]可見,聾啞嬰兒的手勢也是一種語言,可以和語言一起成為促進其學習的認知工具。該研究拓寬了語言習得的視野,為更深入地了解語言習得的過程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二)自閉癥嬰兒的手勢對語言的預測

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能的降低、社會交往的差異、限制性和重復性行為的存在,是自閉癥兒童的核心特征。自閉癥兒童大多語言發(fā)育遲緩,其手勢發(fā)展一直也是研究關注的重點。查曼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手勢的發(fā)展遲緩,且其手勢發(fā)展遲緩更有可能發(fā)生在語言發(fā)展遲緩之前,并一直會持續(xù)到自閉癥兒童發(fā)展晚期。[33]自閉癥兒童命令式手勢通常多于分享式手勢。[34]歐式卡等人探究了23名正常嬰兒和23名高風險自閉癥嬰兒在18個月大時的手勢和隨后的語言發(fā)展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指示性手勢能顯著預測高風險自閉癥嬰兒的詞匯量;高風險自閉癥嬰兒的指示性手勢的頻率明顯低于正常嬰兒。[35]自閉癥嬰兒的指示性手勢頻率較低,導致其在早期建立共同注意框架時遇到困難,所以他們會出現(xiàn)語言延遲。這表明指示性手勢可以作為自閉癥兒童后期詞匯發(fā)展的踏腳石。因此,為自閉癥兒童提供機會,讓他們在學會表達詞匯之前練習指向物體,并幫助其建立共同的關注點,應有可能促進其語言發(fā)展。

埃文森等人縱向追蹤了14名高風險自閉癥嬰兒、27名高風險語言發(fā)育遲緩嬰兒、51名高風險無自閉癥嬰兒和28名低風險嬰兒在8~14個月期間的語言發(fā)展軌跡。結果發(fā)現(xiàn),低風險嬰兒和高風險無自閉癥嬰兒的早期手勢呈正增長的模式;高風險自閉癥嬰兒和高風險語言發(fā)育遲緩嬰兒的初始手勢發(fā)展水平較低,隨后高風險語言發(fā)育遲緩嬰兒的手勢增長速度加快,而高風險自閉癥嬰兒的手勢增長速度持續(xù)緩慢,其生長軌跡逐漸偏離其他各組嬰兒。[36]嬰兒手勢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環(huán)境,即照顧者的語言輸入,而這種輸入是可以為嬰兒語言習得創(chuàng)造及時學習機會的。高風險自閉癥兒童的手勢發(fā)展持續(xù)緩慢,所以必然會影響照顧者的語言輸入,從而影響其語言習得。研究結果表明,高風險自閉癥嬰兒和其他嬰兒之間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8個月大時的起點上,而且隨時間增長,差異會逐漸增大。因此,家長需要長期頻繁地關注高風險自閉癥嬰兒的交際行為。對于那些在交際行為中表現(xiàn)出早期延遲的嬰兒,家長應通過豐富交際環(huán)境來促進其語言發(fā)展。

弗蘭基尼等人研究了482名高風險自閉癥嬰兒和178名正常嬰兒的手勢與語言發(fā)展軌跡,結果發(fā)現(xiàn)高風險語言延遲自閉癥兒童與正常兒童、高風險無自閉癥兒童、高風險自閉癥兒童相比,其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能的增長軌跡都最慢。隨著自閉癥兒童年齡的增長,其手勢始終落后于正常兒童,其語言發(fā)展也始終落后于正常兒童。[37]由于早期手勢發(fā)展可以為后來的語言發(fā)展提供信息,自閉癥兒童的手勢頻率和質(zhì)量均較低,這必然會影響他們對信息的獲取,從而制約其語言發(fā)展。該研究表明嬰兒手勢的頻率和質(zhì)量不僅有助于對自閉癥的診斷,而且可以預測其會出現(xiàn)哪種特定的語言障礙。

四、對嬰兒手勢進行干預

以往的干預研究發(fā)現(xiàn),提高正常嬰兒的指示性手勢頻率會增加他們與父母互動時的口語表達能力。[38]勒巴頓等人把15名17個月大的正常嬰兒和他們的父母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由實驗者向嬰兒展示圖片,然后指著其中一個圖片,讓嬰兒指出圖上的物體;第二組由實驗者一邊指著圖片一邊告訴嬰兒圖片的名稱,但不讓嬰兒指;第三組由實驗者直接告訴嬰兒圖片的名稱,沒有任何手勢。干預訓練持續(xù)6周,第一次訓練前一周,由家長完成MCDI量表,用于評估嬰兒在干預前的語言發(fā)展水平。之后每次干預訓練之前,家長和孩子先進行30分鐘的親子互動游戲,以此衡量孩子在這段時間內(nèi)交流能力的變化。親子互動游戲之后,實驗者會按照每組的干預要求和孩子進行30分鐘的互動游戲。最后一次干預訓練結束的兩周后,所有兒童和家長進行30分鐘的親子互動游戲,以此測評干預訓練的效果。

結果發(fā)現(xiàn),被要求指出圖上物體的嬰兒比未被要求如此做的嬰兒做出了更多的手勢。此外,在親子互動中被如此要求的嬰兒做手勢的次數(shù)也增加了。這說明孩子手勢的增多會讓父母增加更多的手勢和有針對性的語言輸入,從而提高嬰兒認知能力,促進其詞匯水平提高。早期手勢可以預測孩子語言發(fā)展軌跡,家長可以通過增加嬰兒手勢的頻率來增加嬰兒的詞匯量。[39]

五、未來研究展望

已有研究表明,前言語階段嬰兒的手勢可以預測其語言發(fā)展。由于傳統(tǒng)性手勢、標志性手勢本身就是語言的一部分,所以傳統(tǒng)性手勢可以預測語言發(fā)展。指示性手勢的指向動機是預測語言發(fā)展的顯著因素,所以指示性手勢也可以預測語言發(fā)展??坡〖{斯等人使用元分析方法,具體研究了指示性手勢和語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關系。[40]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橫向關系還是縱向關系,指示性手勢和語言發(fā)展都關系密切;分享式和告知式手勢與語言發(fā)展顯著相關,命令式手勢和語言發(fā)展不相關。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指示性手勢與語言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布魯克斯認為指示性手勢之所以可以預測語言,是因為指示性手勢具有雙向功能。一方面,它通過給嬰兒提供交流工具來幫助他們習得語言,另一方面它促使看護人關注嬰兒所指向的物體,從而增加看護人給嬰兒的語言輸入。[41]然而,對于前言語階段嬰兒的指示性手勢究竟有哪些早期交際意圖,與哪些或某一交際意圖結合的手勢會增強語言習得,至今研究者們尚未定論。此外,雖然拉莫斯卡博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尤其是自閉癥兒童的手勢也可以顯著預測后期語言發(fā)展,與正常兒童的發(fā)展軌跡相比,自閉癥兒童手勢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都落后于正常兒童,[42]但是目前較少有研究基于自閉癥兒童手勢和言語的組合預測其語言發(fā)展。針對這些不足,未來相關研究可以關注以下方面:

首先,未來應加強對不同交際意圖指示性手勢與語言發(fā)展關系的探討。如以往研究還沒有明確疑問意圖是否出現(xiàn)在前言語階段,未來研究應該通過實驗來證實前言語階段嬰兒手勢是否會出現(xiàn)疑問的交際意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這一交際意圖的手勢是否可以預測語言發(fā)展。其次,未來研究應繼續(xù)探尋嬰兒手勢和語言發(fā)展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找出嬰兒手勢能夠反映其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的本質(zhì)原因。在嬰兒語言習得的最佳狀態(tài)下,嬰兒如何通過手勢獲得知識和儲存信息;看護者如何在嬰兒語言習得的最佳狀態(tài)下給予嬰兒有效的語言輸入,都是非常值得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問題。再次,未來研究要進一步探索自閉癥兒童手勢對不同層次語言的預測作用,如自閉癥兒童的手勢+言語的組合是否可以預測其以后的句子復雜性。麥塔發(fā)現(xiàn)前言語階段多種技能發(fā)展緩慢,會導致后期語言發(fā)展遲緩,因為語言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積累的過程。[43]只有探明自閉癥兒童早期手勢發(fā)展軌跡和語言發(fā)展軌跡的關系,并在關鍵時期實施有效的手勢訓練和語言訓練,才能提高自閉癥兒童的詞匯學習能力,促進其后期的語言發(fā)展。

注釋:

①1959年,鄧恩(Dunn)等人編制《皮博迪圖片詞匯測驗》(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簡稱PPVT)。該測驗適用于2.5~18歲兒童,主要評價兒童對感受性詞匯的理解能力。此外,該測驗也廣泛用于語言障礙領域。

②1993年,芬森(Fenson)等人編制《溝通發(fā)展量表》(MacArthur-Bates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ventories,簡稱CDI)。該量表包括8~16個月嬰兒詞匯和手勢問卷,以及16~30個月嬰兒詞匯和句子問卷。目前已有10多個國家的研究者對該量表進行了標準化研究,并投入臨床使用。

③1990年,斯卡嘉寶(Scarborough)提出用“產(chǎn)出性句法指數(shù)(IPSYN)”來衡量句子復雜度,以評價兒童在語言句法和形態(tài)方面的能力,適合于研究語言習得中的個體差異。

④1982年,塞貝爾(Seibert)等人開發(fā)了《早期社會溝通量表》(Early Social—Communication Scales,簡稱ESCS)。2003年,芒迪(Mundy)等人對其作了修訂。實施ESCS需要進行30分鐘左右的結構化觀察,主要用于測量個體在非言語溝通技能上的差異,適用對象為8~30個月兒童。

⑤2000年,漢密爾頓(Hamilton)等人在CDI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形成了能夠滿足英國嬰幼兒語言評估需要的“Oxford CDI”,一共包括4個版本。

參考文獻: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4.

[2][4][8]BATES E, CAMAIONI L, VOLTERRA V. The acquisition of performatives prior to speech[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of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75,21(3):205-226.

[3][9][10]托馬塞洛.人類溝通的起源[M].蔡雅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2,82,83.

[5]GOLDIN-MEADOW S, MYLANDER C. Gestural communication in deaf children: non-effect of parental input on language development[J]. Science,1983,221(4608):372-374.

[6][38]LEBARTON E S, GOLDIN-MEADOW S, RAUDENBUSH S. Experimentally induced increases in early gesture lead to increases in spoken vocabulary[J]. Journal of Cognition & Development,2015,16(2):199-220.

[7]伍珍,郭睿.嬰兒指示性手勢與其語言學習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17(10):1705-1712.

[11]LISZKOWSKI U. Before L1: a differentiated perspective on infant gestures[J]. Gesture,2008,8(2):180-196.

[12]LISZKOWSKI U, CARPENTER M, HENNING A, et al. Twelve-month-olds point to share attention and interest[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4,7(3):297-307.

[13]LISZKOWSKI U, CARPENTER M, STRIANO T, et al. 12-and 18-month-olds point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others[J]. Journal of Cognition & Development,2006,7(2):173-187.

[14]LISZKOWSKI U, CARPENTER M, TOMASELLO M. Twelve-month-olds communicate helpfully and appropriately for knowledgeable and ignorant partners[J]. Cognition,2008,108(3):732-739.

[15]SOUTHGATE V, VAN MAANEN C, CSIBRA G. Infant pointing: communication to cooperate or communication to learn?[J]. Child Development,2007,78:735-740.

[16]BEGUS K, SOUTHGATE V. Infant pointing serves an interrogative function[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12,15(5):611-617.

[17]SALOMO D, LISZKOWSKI U. Sociocultural settings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prelinguistic deictic gestures[J]. Child Development,2013,84:1296-1307.

[18]ROWE M L, GOLDIN-MEADOW S. Differences in early gesture explain SES disparities in child vocabulary size at school entry[J]. Science,2009,323(5916):951-953.

[19]IVERSON J M, GOLDIN-MEADOW S. Gesture paves the way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5):367-371.

[20]ROWE M L, GOLDIN-MEADOW S. Early gesture selectively predicts later language learning[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9,12(1):182-187.

[21]OZCALISKAN, GOLDIN-MEADOW S. Gesture is at the cutting edge of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J]. Cognition,2005,96(3):101-113.

[22]COCHET H, BYRNE R W. Communication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year of lif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nverbal social skills and language[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2016,44:189-198.

[23]LUCCA K, WILBOURN M P. Communicating to learn: infants pointing gestures result in optimal learning[J]. Child Development,2016(02):1-12.

[24]SALO V C, ROWE M L,REEB-SUTHERLAND B C. Exploring infant gesture and joint attention as related constructs and as predictors of later language[J]. Infancy,2018,23(3):432-452.

[25]EDNA O. Beyond the pre-communicative medium: a cross-behavioral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role of gesture in language and play development[J].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18,52:66-75.

[26]COCHET H, JOVER M, VAUCLAIR J. Hand preference for pointing gestures and bimanual manipulation around the vocabulary spurt period[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1,110(3):393-407.

[27]COCHET H. Development of hand preference for object-directed actions and pointing gestures: a longitudinal study between 15 and 25 months of age[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2015,54(1):105-111.

[28]MUMFORD K H, KITA S. At 10-12 months, pointing gesture handedness predicts the size of receptive vocabularies[J]. Infancy,2016,21(6):751-765.

[29]LUKE, CARINA, GRIMMINGER A, et al. In infants hands: identification of preverbal infants at risk for primary language delay[J]. Child Development,2017,88(2):484-492.

[30]SAUER E, LEVINE S C, GOLDIN-MEADOW S. Early gesture predicts language delay in children with pre-or perinatal brain lesions[J]. Child Development,2010,81(2):528-539.

[31]OZCALISKAN S, LEVINE S, GOLDIN-MEADOW S. Gesturing with an injured brain: how gesture helps children with early brain injury learn linguistic constructions[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13,40(1):69-105.

[32]GOLDIN-MEADOW S. Widening the lens o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creation in deaf children and adults in Nicaragua[J]. Human Development,2010,53(5):303-311.

[33]CHARMAN T, BAIRD G. Measuring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using the MacArthur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03,30(1):213-326.

[34]SPARACI L. Embodying gestures: the social orienting model and the study of early gestures in autism[J].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08,7(2):203-223.

[35]OZCALISKAN S, ADAMSON L B, DIMITROVA N. Early deictic but “Not” other gestures predict later vocabulary in both typical development and autism[J]. Autism,2016,20(6):754-763.

[36]IVERSON J M, NORTHRUP J B, LEEZENBAUM N B, et al. Early gesture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 in infant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7,48(3):55-71.

[37]FRANCHINI M, DUKU E, ARMSTRONG V, et al. Variability in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infants at risk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redictors and outcomes[J].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8,48:3417-3431.

[39]GOLDIN-MEADOW S. Gesture as a window onto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J].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Learning & Education,2015,22(2):50.

[40]COLONNESI C, STAMS G J, KOSTER I,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point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a meta-analysis[J]. Developmental Review,2010,30(4):352-366.

[41]BROOKS R, MELTZOFF A N. Infant gaze following and pointing predict accelerated vocabulary growth through two years of age: a longitudinal, growth curve modeling study[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08,35:207-220.

[42]RAMOS-CABO S, VULCHANOV V, VULCHANOVA M. Gesture and language trajectories in early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from th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erspective[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9(10):1211.

[43]MAATTA S, LAAKSO M L, AHONEN T, et al. Continuity from p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to later language ability: a follow-up study from infancy to early school age[J].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

Hearing Research,2016,59(6):1357.

Prediction of Infant Gestures in Pre-speech Stag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Dan Luo

(Faculty of Psychology,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Faculty of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Abstract: As a complex communicative behavior based on social cognitive skills and cooperative motivation, infant gestures appear before the first meaningful word is uttered by infants. Infant gestures can predict their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future. Infant gestures include traditional gestures, iconic gestures, and deictic gestures, among which deictic gestures a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estures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ictic gestures with different intentions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experiments, seek the internal reason why gestures can reflect the best stat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explore special infant gestures prediction on their different level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fant gestures, language development, pre-speech stage

稿件編號:201911180003;作者第一次修改返回日期:2020-02-23;作者第二次修改返回日期:2020-04-0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中美殘疾幼兒融合教育社會支持比較研究”(編號:BDA170022)

通訊作者:羅丹,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博士研究生,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講師,E-mail:happyluo45@163.com

猜你喜歡
語言發(fā)展
幼兒語言發(fā)展與故事教學方式研究
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發(fā)展幼兒的口語
南北橋(2016年9期)2017-03-07 02:44:05
幼兒語言發(fā)展與故事教學方式研究
在音樂活動中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
甘肅教育(2016年19期)2017-02-06 02:56:16
學前兒童語言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及教育策略探討
基于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繪本閱讀原則
引導幼兒想說、敢說、會說
教師·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03:48
早期閱讀對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影響
外來流動兒童語言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59期)2016-08-23 19:29:04
例析真實材料教英語的解讀與處理
考試周刊(2016年39期)2016-06-12 19:20:09
东兴市| 长岛县| 湘乡市| 湖南省| 玉田县| 新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岐山县| 阿巴嘎旗| 仁化县| 德钦县| 高碑店市| 通城县| 赫章县| 门头沟区| 武乡县| 榆社县| 南开区| 芒康县| 华蓥市| 拉萨市| 县级市| 神农架林区| 越西县| 武陟县| 盈江县| 德庆县| 南靖县| 右玉县| 兴文县| 宿松县| 琼结县| 武邑县| 荥阳市| 时尚| 富裕县| 抚州市| 栾川县| 陈巴尔虎旗| 内黄县|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