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19世紀(jì)的詩人,她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近一千八百首詩歌,其中關(guān)于自然的詩歌足有五百首之多,占到了詩作的近三分之一,這足以見得詩人對自然的重視,我們可以從這些詩歌中分析出詩人的自然觀。本文認(rèn)為:狄金森熱愛自然,主張人與自然是平等的,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隨著觀察的深入,她還認(rèn)為以人的智慧、知識不能參透自然,從而對自然產(chǎn)生了敬畏感。
關(guān)鍵詞:自然觀;熱愛;平等;超驗主義;敬畏
作者簡介:袁越(1999.12-),女,漢族,四川廣元人,重慶大學(xué)弘深學(xué)院土建大類實驗班學(xué)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7--03
一、狄金森的自然觀
1. 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人與自然平等
在過去的幾千年中,西方一直盛行著“人類中心主義”。他們認(rèn)為人與自然對立的,將自然看作是可以被人類征服的對象,毫無平等可言,更不用說和自然和諧相處了。培根曾說“我來到世上就是要讓大自然及其兒女供人類使用,使她們成為人類的奴隸”[1]。正是因為這樣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深深的扎根在人們心中,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肆意浪費環(huán)境資源、破壞環(huán)境,引起了嚴(yán)重的生態(tài)危機。而艾米莉·狄金森雖然不是直言不諱地抨擊這樣的錯誤思想,但從她的關(guān)于自然的詩行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她對自然的欣賞與熱愛,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認(rèn)為自然與人是平等的,人與自然應(yīng)該和諧相處。狄金森生活在鄉(xiāng)下小鎮(zhèn)中,她的詩歌中對自然的描寫大多來自對她身邊的動物、植物、景象。也正是因為生活在這個小圈子中,狄金森對自然的描寫才顯得更加的細(xì)致,她給她描寫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都賦予了靈性。而狄金森對她熟悉的樹、鳥、花還有四季等的描寫,都體現(xiàn)出她對自然的關(guān)注、熱愛。
在《晨曦比以往更柔和》(J12)中,詩人描繪了一幅鮮艷亮麗的、充滿生機的秋景圖。描寫這幅景色時,如詩行“堅果變成深棕色了——/漿果的臉頰變得更加豐滿——/玫瑰走到了城鎮(zhèn)之外——/楓樹披上了有艷麗顏色的圍巾——/田野穿上了猩紅色的禮服”所示:她選取了毛栗、漿果、玫瑰、原野、楓樹等富有秋天特色的意象,用一些明亮的、溫暖的色彩的詞語(深棕、鮮紅、艷麗)加以描寫,使畫面顯得明麗、溫暖,并用一些極富表現(xiàn)力的動詞,穿、披,把意象擬人化,使畫面富有動感,活了起來。詩人用漸漸豐滿的臉頰來形容漸漸成熟的可愛的漿果,將玫瑰的枯萎用一個人離開小鎮(zhèn)來比擬,將田野結(jié)出的累累碩果比作為田野穿上紅衣,漸紅的楓葉比作楓樹為自己戴上了頭巾,描寫出了一幅盎然的美麗的秋景圖,(一切景皆情語)相信詩人走出院落,望見這美好的山水田園畫般的景象,會有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愉悅、閑適的心情。
這些動態(tài)的景物,明快的語言,無不流露出歡喜的語氣和歡快的心情。在她心中,“這些植物是與人對等的,她感知自然、謳歌自然、欣賞自然?!盵3]她并不是游離在自然之外在看自然,而是將自己融入到其中。這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寫,也是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是詩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外在表現(xiàn)。
《我告訴你太陽怎樣升起》(J318)中詩人用生動奇特的意象,描繪了無比壯觀的日出日落的自然景觀,詩中充滿了感動和欣喜之情。在生活中,常見的日出日落景象,我們常視而不見,詩人為這壯觀景象深深吸引,并為之感動。在這幾個詩行“一次一條緞帶——/尖塔在紫水晶中游動——/消息像松鼠一樣跑向四方一樣傳開了——/群山解開了自己的帽子——/食米鳥開始一一登場歌唱——”以及“似乎有一道紫色的階梯——/黃色的男孩和女孩在上面爬——/一直在爬——/直到他們達到另一端——/一個灰色的牧師——/輕輕地拉起柵欄——”中,詩人用緞帶、紙水巾、松鼠、群山、柵欄等意象,讓讀者對日出和日落充滿無盡的想象:太陽冉冉升起,發(fā)出萬丈光芒,猶如千萬條光彩奪目的緞帶,漸漸霞光照亮整個村莊,尖塔如同在紙水巾的云中游動。用動感的意象,松鼠奔跑、食米鳥的歌唱,再次比喻剛剛升起的太陽,更增添了活力,更有動態(tài)美。這景色深深地吸引了詩人,使她沉醉其中,忘記了一切,佇立良久,看不夠,品不足。時光飛逝,已近日落,詩人轉(zhuǎn)而描寫日落景象?!白仙碾A梯”緩緩下降,“黃色的孩童”爬臺階而下,最后越過地平線,直至消失,仿佛是有一個“灰色的牧師”輕輕拉起了柵欄,領(lǐng)走了太陽的光輝。這樣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對眼前景色的熱愛留戀不舍、熱愛自然的情感。
整首詩歌寫作中,以時間為序,寫太陽升起,夕陽西下,直至完全消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采用動靜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將霞光、尖塔等靜景與隨著光線漸強、視線范圍更廣,群山松開了自己的帽子,鳥兒在陽光下歡唱“長刺歌雀一一登場”的動靜結(jié)合,寫得有聲有色。詩人心中的欣喜油然而生,“那必定是太陽”。
能夠感受到欣喜的何止是“我”,太陽升起來,“群山松開帽子”,“松鼠”奔跑著傳遞太陽升起來的消息,歌雀賣弄自己的歌喉,為太陽升起歌唱。詩人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它們的喜悅。面對大自然的饋贈,動物和人一樣,體會大自然帶來的喜悅。在詩人眼中,自然界的萬物擁有與人類一樣的情感,物我同一,享受著自然賦予的靈性。
這些景色是詩人看到的、感受到的,也是詩中動植物所能觀察到和體會到的。
在狄金森描寫自然的詩作中,她運用了大量的擬人修辭手法,她寫自然的萬事萬物與我們一樣,享受自然的饋贈,享受自然帶來的美的欣賞,精神的享受。她認(rèn)為自然是與我們平等的。早期,她站在與自然同樣的高度,沉浸在自然中去看自然,而并不是覺得自己比自然高出一等,在自然之上。狄金森關(guān)注自然中微小的事物,對待它們她帶著一種溫和親切的態(tài)度。正如宋秀葵與周青《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詩作:生態(tài)文學(xué)的典范》中所說“大量的擬人手法的使用統(tǒng)一了自然節(jié)律和我們生活的節(jié)律,更顯示出狄金森把自然的風(fēng)物當(dāng)作生活中的熟人,當(dāng)作活生生的家庭一員來看待?!盵1]
2.狄金森自然觀在超驗主義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
狄金森受到了十九世紀(jì)風(fēng)行于新英格蘭的超驗主義思潮的影響。超驗主義認(rèn)為“自然是上帝的化身、超靈的外衣,人可以通過直覺(或悟力)從自然中感知到神啟。”[2]“梭羅和愛默生都認(rèn)為:大自然只是表象,上帝的精神法則才是本質(zhì);上帝的精神是通過大自然的物質(zhì)現(xiàn)象顯現(xiàn)、展示出來的?!盵2]
本文認(rèn)為,狄金森的思想確實很大一部分受到了超驗主義的影響,并且在她前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有體現(xiàn),詩人早期作品大量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去體悟動植物山川河流的情感等,有超驗主義的痕跡,如《晨曦比以往更柔和》便是一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狄金森不斷地對自然的觀察、欣賞、思考,在她后期的詩歌中漸漸體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她對自然的思考?!白匀辉诘医鹕磥聿粌H是‘超靈的化身,與‘知識更同屬一體。然而,‘我們的智慧最終無法洞悉這‘淳樸而簡單的自然”。[2]看似熟知的東西,并非如我們所認(rèn)識的那樣,或不可知,超越了自己的認(rèn)知范疇的東西還很多,如此一來,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敬畏感。
在這一首《“自然”,如我們所見》(J668),常被人提為狄金森的代表自然詩之一的詩作中,狄金森直接地講述了她對自然的思考?!啊匀痪褪俏覀兯吹降哪菢印?山峰——下午——/松鼠——日月食——蜜蜂/不——自然是天堂——/‘自然就是我們所聽到的——/歌雀——大?!?雷霆——蟋蟀——/不——自然是和諧的——/‘自然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但沒有藝術(shù)可以描述他——/我知道我們的智慧無能為力/對于她的單純——”全詩大量的使用了隱喻的修辭手法,涵蓋了詩中所列舉的幾乎所有意象,詩人在前面的詩行中對自然進行了思考,先說自然就是我們看到的各種景象拼湊起來的,并列舉了山巒、午后的風(fēng)光、松鼠、日月食、蜜蜂這幾個富有美感的意象;爾后又認(rèn)為自然實際是“天堂”,“是我們聽到的聲音”同樣列舉了幾個能發(fā)出聲音的,可能是在她生活的小鎮(zhèn)上她能比較熟悉的意象:歌雀、海洋、蟋蟀、雷霆。在這首詩中,狄金森列舉的意象幾乎就是在她生活的地方她所喜愛的全部自然景色和生命了?!蹲匀唬缥覀兯姟吩娙肆_列了所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事物,但無法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詩中“天堂”,表明大自然是美麗的、神圣的。“自然就是和諧”表達了大自然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是悅耳動聽的,象征著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詩人由感知開始,繼而沉思。在這個過程中,有敬畏、謙卑,更具莊嚴(yán)肅穆。在這首詩中,詩人對人類能探清自然這一命題做出了否定的回答,的確,自然中存在著千千萬萬的生物,有著數(shù)不清的神奇景觀,人類是連“自然是什么”這樣的簡單問題都無法回答的,更不用說準(zhǔn)確地回答了,詩人在接受了超驗主義的影響后,又不斷在自己思索、探尋、觀察,僅僅就是從她身邊的小鎮(zhèn)出發(fā),她都無法探尋清楚,由此,她漸漸衍生出與超驗主義不同的看法,或者說在超驗主義的基礎(chǔ)上對這種思想有所發(fā)展。
如張雪梅所說“前兩節(jié)完全就是愛默生的自然‘幽靈在狄金森詩歌中的穿行和啟示”。[2]同時,她又在詩中點出自然就是和諧。但是正如詩人在最后幾行詩中智慧地點出:“自然就是我們熟知的一切——/但又沒法予以說明——/對于她的單純/我們的學(xué)識何其無能 ”。自然具有著我們難以洞察的特質(zhì),在她看來,以我們的智慧,是沒有辦法看明白自然的,我們甚至無法回答“自然是什么”這樣的命題。這首詩正反映了在狄金森看來“自然不僅是‘超靈的化身,與‘知識更同屬一體, 還是‘我們的智慧最終無法洞悉這‘淳樸而簡單的自然”[2]的觀點。這正是狄金森在自然觀方面與愛默生以及梭羅的超驗主義的不同所在,也可以看出她對自然的探索、揣測。
3.對自然 的敬畏
狄金森對自然不斷地思考,她退隱后住在她父親留下的房子里打理花園、果園,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自己都無法洞悉這她再熟悉不過的花果時,她開始意識到自然是神秘、冷漠的,她發(fā)現(xiàn)自然實際上是超出人的精神意志之外的,自然規(guī)律不會因為人的意識為轉(zhuǎn)移。狄金森對自然的情感中逐漸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敬畏,這從她后期很多詩歌中都可以看出來。
從這首《露是草叢里的山洪》中,“我們偷窺著這森林和山峰——/自然在這幕布后面表演著——/把外表錯誤地當(dāng)成內(nèi)在——/談?wù)撝覀兊囊娊狻?/在自然表演的旁車外邊——/廣告牌上的評論的人——/能否像孩子一樣/被允許進入——/在某個周三的下午——”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自然的奧秘比作裝在大篷車幕布后面的表演,人們站在外面看著廣告牌心馳神往,但根本不知道是否能“像個孩子一樣”獲得進入的資格。詩人通過這樣的比喻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了自然的神秘與對人類的疏離,在自然面前,人類不過像一個小孩一樣,有許多的無知。同時在詩中她諷刺了那些企圖評論者大自然的“表演”的“廣告牌上的評論者們”,以為自己看到的自然的冰山一角就是全部,全然不知自己“錯把外表當(dāng)成內(nèi)在”。如張雪梅所說“超驗主義式的 ‘一廂情愿遭遇‘自然的嚴(yán)酷威脅和冷漠拒絕, 詩人對‘自然的敬畏感日漸累積 ,逐步奠定了她對超驗主義自然觀冷靜的質(zhì)疑”。[2]
在狄金森的名詩《我害怕第一只知更鳥》(J348)中,“我不敢見水仙花——/害怕他們的黃袍/會不會用一種時髦刺穿我/對我來說太陌生了——//我希望草地快點生長——/所以到了可以看的時間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很高,最高的那一個/只能伸展著看我——//我受不了蜜會來/我希望它們遠(yuǎn)離我/在他們?nèi)サ哪切┗璋档膰?他們在談?wù)撐沂裁矗俊痹娙撕ε隆傲种械难葑唷睍辛α總λ?害怕水仙花的黃袍將她刺穿;害怕青草打量她;害怕蜜蜂的到來。詩人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知更鳥的啼叫比作林中的演奏,將水仙花的外表皮比作黃袍,并將青草、蜜蜂擬人化。她不知道它們在它們?nèi)サ摹盎璋档膰取敝袝鯓釉u論她,她很想知道,但又無從知曉,所以是人會感到失落。她對著自然中未知的一切感到敬畏,她深深地感到這自然中一切的冷漠,不論她做什么,她都無法改變自然的步伐,不能讓自然因為人類的意志而被挽留、停下。就像詩中所寫“凄然地領(lǐng)受/他們漠然的鼓聲”。詩人在遭受自然的冷落后表現(xiàn)出了“不可抑制的失落”[1],她能理解,自然是超出人類的精神意識之外的,他對待人類詩冷漠而又麻木的。
詩人在她的著名詩作《一個瘦長的家伙在草地》(J986)中,“草叢間有一個瘦長的家伙/偶爾往前躥動——/你可能見過它,如果沒有的話/它的通知太突然了——/草像梳子一樣向兩邊分開——/可以看見一支斑斕的箭——/然后它在你的腳下閉合/在前面又打開——”精心選擇了蛇這一陰冷的本就令人生畏的意象。運用大量的隱喻、比喻與擬人:例如直接用“一個瘦長的家伙”、“斑斕的箭桿”、“甩開的鞭子”代指蛇,雖沒有直接說明這就是蛇,但是用許許多多和蛇有相似點的事物來代替它、隱喻它,也表現(xiàn)出蛇的神秘;又用“往前一躥”、草像數(shù)字一樣“一下子分開”、“它縮了一下,就不知去向”來寫蛇的行蹤詭秘,它像自然一樣,雖然是人們可見的,但當(dāng)你想去“撿”它、去觸碰它時,它又很快地逃離、消失,拒人以千里之外。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蛇豐富的靈魂、鮮活的生命,以表達自身的情感。她蛇這個意象“深深打破了人與自然間一貫的安全、和諧的氣氛”。[2]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揭露了自然神秘的,無法被人探尋的一面,自然是會給人以恐嚇與震撼的。同時,在“詩人”試圖去觸碰蛇時,從蛇快速的離去又表現(xiàn)出詩人明白,自然是不可探尋的,它陰冷麻木,拒人類千里之外,人類實際無法親近他,無法探索他。在詩的最后幾個詩行中,詩人直接寫到“但是不要去見這個家伙/無論是結(jié)伴還是獨自一人/都會讓你屏住呼吸/從骨子里感到寒冷——”詩人在見到蛇時,有的不是與以往的大多描寫自然中生物一樣的親切與和諧,而是不由得屏住呼吸,感到骨頭都發(fā)涼,這代表著蛇,或者說自然,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有美景時的歡欣愉悅,還有在人類試圖觸碰它、了解他、感受它時冷漠的拒絕,甚至在有時讓人感受到的全然是驚恐與震撼,大自然的無情、可怖讓詩人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之后,對自然有了深深的敬畏感。《一個瘦長的家伙在草地》書寫了詩人與蛇的特殊邂逅,抒發(fā)了詩人對自然迷戀又困惑、恐懼的情緒。
二、總結(jié)
獨居的詩人怎樣渡過孤獨的時光,只好寄情山水,從而享受一份寧靜與和諧,感悟自然給人的啟迪。我們從狄金森的詩作中可以看出狄金森對自然的細(xì)致入微的觀察、思考、探索。在她生活的小鎮(zhèn)里,她身邊熟悉的一草一木、自然景觀、一鳥一獸都可以入她的詩。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總結(jié):狄金森對自然是充滿著熱愛之情的,她總是帶著欣賞的目光去觀察她身邊的事物,去感受她們。而通過對自然的不斷探索,她感悟到以人類的智慧不足以看清遠(yuǎn)超出人類認(rèn)知范疇的自然,并對自然產(chǎn)生了敬畏之情。
參考文獻:
[1]宋秀葵,周青.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詩作:生態(tài)文學(xué)的典范[J]. 山東社會科學(xué) 2007年第9期 2017.09.22.
[2]張雪梅. 艾米莉·狄金森對超驗主義自然觀的再定義[J]. 外國文學(xué)研究 2005年第6期.
[3]肖之芳. 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解讀[J].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