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英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小學教育教學的發(fā)展也有了進步。教師通過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本文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為入手點,針對現(xiàn)階段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小學生的學習情況,探討了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
品德與社會教育已經成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品德與社會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學生對社會發(fā)展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觀。要想利用品德與社會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就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教師采取怎樣的措施能夠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本文的內容。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學情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將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小學生個人生活、學生發(fā)展、社會生活進行了有機整合,其承擔著小學生品德形成、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職責。然而,當前多數小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積極性也比較差。[1]同時,由于小學品德與社會為綜合性課程,內容涉及了多個方面,多數小學生無法準確理解教學內容,也無法確定學習重難點,對知識點進行遷移的效果不佳。另外,現(xiàn)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學更偏向理論。這就導致小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知識不感興趣,甚至存在厭惡情緒。
二、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
1.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其一,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以及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等。只有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才能夠設計出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才能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個性的學習方法。其二,以三維教學目標為導向。三維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價值。如《美麗的生命》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讓學生懂得動植物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這是知識;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動植物,感受動植物的美麗,這是過程;增強學生珍惜生命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從小保護動植物生命的習慣,這是情感價值。其三,重視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教學目標中不僅要體現(xiàn)創(chuàng)新,也要體現(xiàn)團結協(xié)作,還要體現(xiàn)競爭意識以及獨立自主。
2.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
要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得到發(fā)展,就應該從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教學理念的轉變不僅要落實到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去,還要注重教師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理念轉變。通過一定的教學目標制定,為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提供空間,以繼續(xù)教育為路徑實現(xiàn)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其次,教師應該轉變過去以教材為中心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在遵循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學生提供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如小組合作、同桌交流等,讓學生各抒己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活躍程度。
3.加強師生互動。
高效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倡導角色互換、生進師退。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情況,綜合利用調查、對比、體驗、觀察等方式,與小學生共同對知識進行探究。在小學生獲得大量感性認知后,教師可組織小學生開展獨自探究或者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同時,教師還可以適時參與小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引導小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教師通過分層推進、互動探究,可以促使教師與小學生、小學生與小學生之間進行思維碰撞、情感經驗的分享,以達到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相長的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大家的‘朋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活動角”設置導入語:多關心他人,可以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而多贊美他人,可以獲得更多的好朋友。隨后,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發(fā)現(xiàn)與欣賞、自我審視及贊美、行為培養(yǎng)及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入手,設計“放大鏡”“送贊美”“閃光卡”等幾個互動活動。在“放大鏡”的互動活動中,教師可以“你可以發(fā)現(xiàn)身邊的同學有哪些優(yōu)點?”為主題,鼓勵小學生在紙上寫下身邊同學的名字,并利用一個或者幾個關鍵詞概況他的優(yōu)點。在“送贊美”的互動活動中,教師可以點名表揚一些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引導小學生根據同樣的方法,贊美自己的同學。在“閃光卡”互動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為其他同學制作“閃光卡”,并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布置主題墻,將“閃光卡”張貼在主題墻中。教師通過上述互動可以進一步拓展小學生的認識面及互動探究的深度,從而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品德素養(yǎng)。
4.靈活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合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教育技術是實現(xiàn)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提高的重要途徑,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增添樂趣。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將圖片、文字、音頻與視頻融入品德與社會課堂,讓該門課程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文字教學科目,用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如在一年級“我上學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上學的圖片,在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學生參與看圖說話教學環(huán)節(jié),再結合與上學有關的歌曲,幫助一年級學生感受校園氛圍,從而盡快融入校園生活,達到學生從幼兒到小學生角色轉變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一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目標。
在新時期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提升教學水平,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全方位的發(fā)展,就需要及時的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對現(xiàn)階段存在的教學問題進行調整和改進。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地激發(fā),將課堂教學與生活結合在一起,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佳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讀“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有感[J].現(xiàn)代教學,2018(z1):102-103.
[2]常春悅.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yōu)勢及不足[J].中華少年,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