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吉娜
摘? ? 要:中世紀藝術通常被認為是一座基督教藝術的寶庫,由于其重精神世界輕客觀事實的特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被稱為“黑暗時期”,但經(jīng)過19世紀以來藝術家與史學家們的深入研究與解讀,中世紀藝術逐漸散發(fā)出它的獨特魅力。由古典自然主義理念、東方神秘主義和基督教禁欲精神這三種異質文化碰撞產(chǎn)生的拜占庭文化,是一個兼具包容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而馬賽克鑲嵌畫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不僅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更是政教合一體制下,統(tǒng)治者通過某些元素的象征性將隱形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進民族靈魂深處的手段。本文分別從形象與構圖、色彩、材質三個角度解讀拜占庭鑲嵌畫的藝術性特征,探究其精神世界的象征性內(nèi)涵。
關鍵詞:拜占庭藝術;馬賽克鑲嵌畫;藝術性;象征性
拜占庭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在長達一個世紀的統(tǒng)治期間,受地理環(huán)境、歷史淵源和政教體制等的影響,潛移默化的由古羅馬時期的拉丁文化根基轉變?yōu)橐韵ED文化與東正教為主導。這個幾乎支撐起歐洲中世紀史的強大帝國,用時間醞釀出了屬于自己的神秘抽象又富秩序性的、包容與創(chuàng)新并存的拜占庭文化。馬賽克玻璃鑲嵌畫作為一個典型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成為了人類文明的一塊瑰寶。
作家徐家玲曾在《拜占庭文明》中寫到:“拜占庭藝術如圣母淚水中的一縷清香,七分升入天堂,三分留在人間?!盵1]這是對拜占庭藝術非寫實性與精神性的最好形容,更是揭露了皇權與宗教意識形態(tài)的合一,將宗教的神秘感通過人物形象、色彩、材料等的象征性表現(xiàn)出來。
一、拜占庭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Ⅰ)遷都拜占庭(Byzantine)并將這里改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即現(xiàn)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后世的史學家習慣用這個古都的古典名來稱呼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隨著6世紀查士丁尼(Justiniaus,527~565在位)統(tǒng)治時期奴隸制的推翻及封建主義的建立,拜占庭帝國的國力空前強盛。由此帶來的文化上的發(fā)展傳播,使拜占庭文化成為后來推動歐洲文明發(fā)展的紐帶。直到1453年,奧斯曼突厥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統(tǒng)治就此畫上句號。
四世紀到十五世紀長達千年的歷史跨度,幾乎填滿了歐洲中世紀的史書,提到中世紀的歷史就必然會聯(lián)想到由宗教問題引發(fā)的連綿戰(zhàn)火。拜占庭帝國的人們似乎并不接受圣母瑪利亞的感召,而是選擇將基督教作為自己的信仰。當現(xiàn)實生活不盡如人意時,人們便更需要在內(nèi)心尋求一片凈土,教堂成為了人們聚集在一起接受神靈的精神和思想蕩滌的地方。當時的工匠巧妙的運用色彩豐富艷麗的細碎玻璃和寶石,雕琢出一幅幅巨大的抽象與神秘的基督題材鑲嵌壁畫。這些壁畫往往沒有生動的人物形態(tài)和流暢的線條,甚至沒有寫實的故事內(nèi)容,有的只是標準化的人物面龐、二維平涂取代三維空間的繪畫形式,但通過剛勁的線條和艷麗的色彩直接傳遞給人們的精神力量,是超乎畫面的內(nèi)容和制式表達出來的,寄托了人們對永恒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工匠在一塊塊鑲嵌玻璃和寶石時會故意將它們的平面稍微傾斜、空間位置稍微錯開,當陽光透過教堂的窗戶灑進來時,一個個光滑而斑斕的平面折射出的耀眼的光芒,震撼著每一個教徒的心。
拜占庭藝術是不寫實、不具象的藝術形式,它由強調(diào)秩序和理性的基督教藝術發(fā)展而來。拜占庭藝術以平面的裝飾手法見長,繪畫、鑲嵌壁畫、手抄本是三種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以鑲嵌壁畫為例,通過類比圣索菲亞大教堂中《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和《皇后提奧多拉和女官》兩幅經(jīng)典的鑲嵌壁畫,我們可以看到畫面通常弱化了空間井深和人物形象的個性,背景單一、人物神態(tài)空洞、肢體表達不準確等,但突出運用有力的線條和鮮艷的平面色塊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向觀者傳遞精神和情感。
正如拜占庭美術的集大成者偽狄奧尼修斯所評價的那樣:“拜占庭繪畫描繪的是肉體,表現(xiàn)的卻是靈魂”[2]。我們在這些作品中既可以看到東西文化在這片歐亞大陸交融碰撞的影子,又可以看到對羅馬古典文化的繼承。拜占庭文化的種子通過慕名而來的使臣、商人傳遍歐洲、灑向世界,對阿拉伯藝術和斯拉夫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拜占庭鑲嵌畫的造型特點及其象征性
拜占庭鑲嵌壁畫受基督教影響明顯,所表現(xiàn)的題材多為宗教教義,是統(tǒng)治者向人民傳遞秩序性和美好生活愿景的一種手段,因此宗教風格鮮明;同時受絲綢之路的影響,壁畫具備一定的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由于這種藝術形式依托色彩和線條表現(xiàn),因此多為平面鑲嵌于巨幅的墻面上或教堂的拱頂上,也有一些供貴族賞玩的立體的浮雕、器皿鑲嵌作品,表現(xiàn)出的裝飾性較強,結構性較弱。
我們都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鑲嵌畫中的人物形象沒有完全脫離現(xiàn)實中的人物形象描摹,而是將人物比例拉長、腳部透視關系放平、人物分布疏密有致,營造一種步入教堂的輕盈感和儀式感,而刻意放大的雙眼、肅穆的神情,正是政教合一體制下統(tǒng)治者借助宗教文化的精神性,站在上帝視角對大眾的審視。
這種造型方式運用象征性的繪畫語言,使得自然形態(tài)剔除了一部分寫實性,讓觀者從欣賞藝術品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轉而體會藝術品所想要表達的精神世界,從而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神人合一”的目的,將政教理念通過意識形態(tài)滲透進拜占庭帝國藝術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拜占庭鑲嵌畫的色彩特點及其象征性
“能夠在教堂中帶來顏色氛圍所形成的非同尋常繪畫的美感效果,而且還有一種更重要的形上功能,也就是具有一種去質料性、去軀體性,這一方面意味著顏色(或馬賽克)本身作為質料其屬性的消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所表現(xiàn)的軀體(無論是身軀、抑或是面龐等)的質實感、質料感的消減和超驗屬性、神圣屬性的增強”[4]。拜占庭鑲嵌壁畫由小塊的玻璃、寶石等鑲嵌而成,雖然整體視覺上呈現(xiàn)出色塊平涂的視覺效果,但由于材料取自天然且受技術影響,局部玻璃的色彩無法得到統(tǒng)一,因此畫面用色十分豐富,且色彩明度和純度都相對較高。工匠們在制作鑲嵌畫的過程中會刻意將小片的玻璃細微傾斜或錯落擺放,這樣光滑的玻璃表面在受到光的反射后就會閃耀出更亮眼的光澤、色彩也更鮮明。在教堂這樣肅穆的環(huán)境里,顯得更加神圣且神秘。
從壁畫中人物的著裝,我們不僅能看到拜占庭文化的包容與創(chuàng)新,更能透過服裝色彩看到宗教文化的象征性。隨著古絲綢之路的日漸繁華暢通,中國的無數(shù)珍寶器皿、技術發(fā)明、絲綢織物等走向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絲綢細膩的手感、光滑的質感、豐富的色彩一直是絲綢之上最昂貴也最緊俏的物品,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拜占庭人民決定學習絲綢的織造手法并加入自己的風格。其中一種用金銀線混織的絲質面料可謂奢華非常。慢慢的,拜占庭時期的服飾開始脫離簡樸單純的古羅馬服飾形態(tài),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受基督教的深刻影響,服裝的色彩被賦予了一定的宗教涵義,例如紅色象征基督的血,崇高而神圣;紫色象征至高無上的權利,令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白色象征圣潔,是對信徒的精神洗禮等。高純度色彩的強烈對比營造出了濃厚的宗教氛圍,更能激發(fā)教徒的虔誠以及他們精神世界里對宗教的認知。與羅馬服飾的簡樸隨性相比,拜占庭服飾顯得更加奢華厚重,也沒有了羅馬服飾的流動美,造型變得僵硬。突出色彩的華麗和面料的裝飾效果,有“將宗教穿在身上”的感覺。
四、拜占庭鑲嵌畫的材質特點及其象征性
為了增強畫面的光澤感、滿足豐富的色彩需求,且能融入古典的教堂建筑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易被風化殘蝕,拜占庭鑲嵌壁畫多使用玻璃、寶石、黃金等作為原材料。將寶石和玻璃分割成大小相似、形狀各異的馬賽克像素點,按色相分類,合理運用到設計好的圖像中。需要局部點綴黃金的部分,會事先將純金錘煉成金箔,將金箔貼在玻璃表面加以固定。
“在既存的拜占庭建筑中, 已經(jīng)十分罕見在西羅馬帝國中常見的整塊大理石;更有甚者, 拜占庭室內(nèi)石柱多直接拆自羅馬建筑, 導致同一建筑中的石柱花紋樣式卻各不相同?!币簿褪钦f,拜占庭建筑的用料實際上是非常簡樸的,由“三世紀危機”帶來的社會經(jīng)濟問題使得建筑中大塊石料的開采受到局限。但巧妙的工匠將碎石、玻璃等經(jīng)過篩選并細碎化處理,利用玻璃折射的角度輔以少量點綴的黃金、寶石,營造出了空前奢華的室內(nèi)裝飾風格。
不管是黃金、寶石還是玻璃,這些材質的共同點在于具有鮮明的光澤感,而這種光澤感正是象征著宗教的神圣,指引著教徒精神世界的認知。
五、結論
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鑲嵌畫具有鮮明的造型、色彩、材質特征,畫面具有強烈的神圣屬性和宗教特質,是藝術史上最富特色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一。作為一種相對平面的裝飾手法,拜占庭鑲嵌畫摒棄了部分現(xiàn)實性的描繪,將畫面中的人物和場景做圣像化處理,通過一系列象征性元素的運用,在精神上引導教徒的認知,使他們始終保持對宗教的熱忱。由此可見,在這種藝術形式華麗的外表下,實際是統(tǒng)治者帶著目的性的自上而下隱形的意識形態(tài)干預手段。
參考文獻:
[1]徐家玲.拜占庭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凌繼堯.偽狄奧尼修斯的美學思想及對中世紀藝術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62.
[3]徐龍飛.論拜占庭圣像畫法語言的本體形上美學特質[J].外國哲學,2013,(25):52.
[4]劉一歌.拜占庭建筑衰敗中的“輝煌”——析中世紀馬賽克藝術對現(xiàn)代建筑空間設計的啟示[J].安徽建筑,2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