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瑩
余光中先生曾說過:“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后,出了余秋雨?!辟Z平凹先生也曾這樣評價余秋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面。他的有關文化研究蹈大方,出心裁。他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庇嗲镉甑纳⑽淖猿霭嬉詠肀銈涫荜P注。雖然業(yè)界學者對其散文成就褒貶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文體的束縛,開啟了一代散文的嶄新篇章。他在大文化背景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理性的思辨,其文章表達的深沉大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1)一位年邁的老祖宗,沒有成為掛在墻上的畫像,沒有成為寫在書里的回憶,而是直到今天還在給后代挑水、送飯,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一匹千年前的駿馬,沒有成為泥土間的化石,沒有成為古墓里的雕塑,而是直到今天還躑躅在家園四周的高坡上,守護著每一個清晨和夜晚,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一個兩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沒有成為西風殘照下的廢墟,沒有成為考古家們的難題,而是直到今天還執(zhí)掌著一萬人的生計,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文化苦旅·都江堰》
(2)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文化苦旅·都江堰》
寫法提煉
巧用修辭,逐層遞進
大篇幅的排比不僅使得句式整齊、氣勢磅礴,意象的逐層遞進更增加了表達的深度。同時,余秋雨又在排比句式中融入反復,更加強調(diào)了段落的主旨。例(1)結尾用相似的疑問句式表現(xiàn)了作者對都江堰的贊許。例(2)則是用四字句式疊加,優(yōu)美地展現(xiàn)了作者對都江堰的肯定。
(3)人們到這兒一次次納悶:這是誰???死于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
——《文化苦旅·都江堰》
(4)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都裝好了,扎緊了。吁——車隊出發(fā)了。
王道士頻頻點頭,深深鞠躬,還送出一程。
——《文化苦旅·道士塔》
寫法提煉
小說寫法,合理想象
將戲劇化的語言融入散文的表達之中,通過合理想象將其巧妙地表現(xiàn)出來,使文章呈現(xiàn)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散文中也可以加入想象的敘事成分,例(3)中千年前的江邊風景和例(4)中王道士運走文物的場景皆出于作者的想象,為作品更添力量。
(5)整個畫面出現(xiàn)了揚眉吐氣般的歡樂,那只能是唐代。春風浩蕩,萬物蘇醒,連禽鳥都是舞者,連繁花都卷成了圖案。
——《文化苦旅·莫高窟》
(6)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
——《文化苦旅·沙原隱泉》
(7)一位年輕的詩人寫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
——《文化苦旅·道士塔》
(8)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huán)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
——《文化苦旅·莫高窟》
寫法提煉
煉字精準,精雕細琢
動詞使用得精準巧妙,可以讓讀者眼前一亮,提升文章的描寫的生動性,所以在寫作時最好能做到字斟句酌。例(5)中寫“揚眉吐氣般的歡樂”、繁花“卷成”圖案,令人生出畫面感,讓文章更加靈動雅致。例(6)寫“美色”在深谷潛伏,令人神往。
(9)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上М敃r幾乎沒有什么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文化苦旅·黃州突圍》
寫法提煉
抒發(fā)真情,理性思辨
散文在重抒情的同時也不能缺少理性思辨,將二者完美融入文中才能寫出富有氣勢的佳作。例(7)將沉重的反思與秀麗的山水相融合,耐人尋味。例(8)將“我們的心情”和“千年不枯的笑容”并舉,更添氣勢。
(10)這些車馬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境之外,駝載著金錢,馱載著風險,馱載著揚鞭千里的英武氣,馱載著遠方的風土人情和方言,駝載出一個南來北往經(jīng)濟血脈的大流暢。
——《山居筆記·抱愧山西》
寫法提煉
歷史視角,深刻反思
對于大背景下大事件的描寫,余秋雨更多地采用了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加上適度地虛構,為讀者“還原”出歷史場景,從而將對歷史的反思凸顯在作品中,極大地提高了散文表達的張力。
(11)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文化苦旅·黃州突圍》
(12)悠閑很可能是一種清醒,而忙碌則很可能是一種糊涂。
——《文化苦旅·北歐寒夜》
寫法提煉
體悟文化,認真思考
余秋雨的散文中蘊含著自己的哲思,字里行間充斥著他對人生、歷史的思考和感悟。例(11)、例(12)就分別談到了他對成熟和悠閑的理解,使文章更具哲理性。
(13)一架架書櫥空了,錢繡蕓小姐哀怨地仰望終身而未能上的樓板,黃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過的樓板,現(xiàn)在,只留下偷兒吐出的一大堆棗核在上面。
——《文化苦旅·風雨天一閣》
(14)長長一排車隊,全都停在蒼茫夜色里,由我掌管。但是,明天該去何方?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里嗥叫。
——《文化苦旅·道士塔》
寫法提煉
設計特寫,生動傳神
作者于文章結尾處特意安排了特寫“鏡頭”,透過例(13)中偷兒留下的棗核以及例(14)中跪倒在沙漠里的人,凸顯了天一閣和莫高窟在特定歷史年代的際遇,既有無奈,又有憤慨,但都已和歷史一樣化作云煙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