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愛珍 徐堅
[摘要]大數據背景下高職網絡輿情具有發(fā)生的常態(tài)化和應對的挑戰(zhàn)性、發(fā)生的迅捷性和影響的廣泛性、發(fā)生的地域性與議題的周期性、輿情焦點的集中性與關注的分散性、輿情客體的敏感性及載體的多樣性等特征,而高職輿情引導與管理面臨重要性認識不足、應對機制缺失、行為主體的特殊性等現狀。因此,應采取提高主體認識、建立應對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堅守有關原則等應對策略,增強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應對能力。
[關鍵詞]網絡輿情;大數據;高職院校
[作者簡介]任愛珍(1972- ),女,江西樟樹人,常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碩士。(江蘇 常州 ?213164)徐堅(1979- ),男,江蘇南京人,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華東師范大學在讀博士。(江蘇 ?南京 ?210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倫理與職業(yè)修養(yǎng)”專項課題重點資助項目“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SCS2019ZX002,項目主持人:任愛珍)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1-0107-06
一、引言
2016年8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國辦發(fā)〔2016〕61號)指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新型傳播方式不斷涌現,政府的施政環(huán)境發(fā)生深刻變化,輿情事件頻發(fā)多發(fā),加強政務公開、做好政務輿情回應日益成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2016年9月28日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提出了“實施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的構想,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zhàn)略資源,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fā)展行動,加快推動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fā)應用,助力產業(yè)轉型升級和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哈佛大學教授加里·金認為,大數據是一場“革命”,它將改變社會各個領域的發(fā)展方式和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加速了我國社會全方位治理能力升級,作為社會治理重要內容的現代職業(yè)教育治理應與大數據深度結合。高職輿情管理是現代職業(yè)教育治理的重要內容,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高職網絡輿情應對與管理應該與時俱進,與新技術深度融合。
二、大數據背景下高職網絡輿情文獻綜述
1.研究對象內涵綜述。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是特殊范疇的網絡輿情,既是社會學與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領域,也是教育學研究的領域。通過閱讀現有文獻,還沒有找到對高職網絡輿情準確的定義,但本文認為,肖明月和張科對其內涵的闡釋較為完整。兩位學者都認為,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內涵包含三個核心因素:一是輿情的信息務必具備意見性,二是意見性表達的載體必須是網絡平臺,三是輿情的行為主體必須是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
因此,綜合以上兩位學者的闡釋,本文認為,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是指高職院校師生對互聯網上的社會“熱點事件”或“焦點話題”所引發(fā)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一定影響力或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并能對該事件進程產生一定影響的共同意見、言論、態(tài)度、情緒或信念的總和。其傳播的載體主要是互聯網,其行為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事件的客體是現實社會中各類“熱點事件”或“焦點話題”,其所形成的網絡輿論能對該事件進程產生一定影響。
本研究的行為主體主要是指學生,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所引發(fā)的輿情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
2.文獻發(fā)表及研究內容綜述。大數據背景下的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研究日益引起重視,但由于起步較晚,相關研究成果嚴重不足。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輿情研究經歷了一個從引導到治理、由忽視到重視、由被動自發(fā)到主動自覺的變遷過程,且高校輿情管理研究成果的理論基礎大多是源于政治學、社會學與新聞傳播學領域,其研究成果對高職網絡輿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研究目標模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接不足;二是實證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單一,前瞻性和系統(tǒng)性研究不夠。
三、大數據背景下高職網絡輿情的特征
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中心2015年篩選10月份以前最具影響力的500件事件進行分析,其中44.4%的事件是由互聯網自發(fā)傳播并成為熱點話題的,互聯網信息傳播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已經具備了去中心化的特點。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數高職學生愿意接受匿名發(fā)布的網絡信息,超過半數的高職學生處理突發(fā)問題容易沖動。而以匿名傳播為主的網絡環(huán)境,其網絡信息容易夾雜著傳播者偏激、錯誤的觀點。
筆者對江蘇省十幾所高職院校2012年以來收集到的50多起輿情事件進行分析,從輿情發(fā)生的時間分布、地域分布、焦點分布、載體分布、演變分布、行為主體以及輿情參與的訴求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集中描述,從中獲取輿情發(fā)展的某些特征。在分析這些案例過程中,我們得出總體趨勢與特征為:學生網中言論雖然激進,但沒有行為后果,這些輿論事件主要涉及教育制度、人才培養(yǎng)質量、學校辦學效率等方面,對高職院校教育體制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教育公平等方面有重要影響。這些網絡輿論的形成有些是源自于社會矛盾,有些是突發(fā)事件的激化,有些是個人意見的擴展,還有些是個人情緒的宣泄導致網絡謠言的傳播。具體來說,具有以下特點:
1.輿情發(fā)生的常態(tài)化和應對的挑戰(zhàn)性。大數據時代,高職學生網絡話語權的自主覺醒帶來信息傳播的泛濫。高職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以及溝通方式等無不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伴隨主流媒體的式微,具有廣泛傳播性的網絡話語就成為高職學生參與社會政治、民主事件的主要渠道。這既標志著大學生話語權的自主覺醒,也意味著伴隨而來的輿情風險將給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戰(zhàn)。
2.輿情發(fā)生的迅捷性和影響的廣泛性。隨著目前高職學生手機普及率和校園網絡覆蓋面的提高,高職學生對網絡的關注度和依賴度相較普通高校學生較高,因而對網絡熱點事件的關注度也較高,一旦出現輿情會立刻蔓延,影響遍布整個網絡,增加校園監(jiān)測難度,這就對網絡輿情的監(jiān)測提出了新的要求。
3.輿情發(fā)生的地域性與議題的周期性。從有關研究數據統(tǒng)計結果來看,全國高校輿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比如,輿情發(fā)生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及江浙等經濟較為發(fā)達地區(qū)和人口密度較大的省份與城市。輿情發(fā)生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月和3月前后以及 6月和9月前后。前者是學期初,主要集中在食堂及宿舍問題等;后者是學期末,主要集中在學費及教學問題等。每年期初及期末都會周期性地出現類似的議題。
4.輿情焦點的集中性與關注的分散性。高職學生關注網絡輿情焦點主要集中在校園管理類、非正常死亡類、維權訴求類三大部分,而關注人員的意見卻千差萬別,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反應與見解不一,其所展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一樣,這應該引起負責輿情引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5.輿情客體的敏感性及載體的多樣性。從輿情傳播的客體來看,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最具有敏感性。比如,考試作弊,食堂飯菜的質量、價格和衛(wèi)生狀況,住宿條件,獎助學金的評定,招生就業(yè)等事件,特別容易引發(fā)高職學生的高度關注與激烈討論。較受學生歡迎的傳播載體主要有校園BBS、QQ群、微信群、博客、貼吧以及客戶端網站的評論區(qū)等,為學生提供了發(fā)表言論的載體。
四、大數據背景下高職網絡輿情現狀
大數據時代,網絡受眾面廣泛,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呈全媒體和立體化屬性。網絡媒介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復雜性,決定了網絡輿情內容多元化、輿情成因多元化,也為高職網絡輿情監(jiān)測帶來較大的壓力。總的來說,高職輿情引導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重要性認識不足。由于高職教育的技術屬性,決定了高職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使得高職院校領導大多較為關注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及學生就業(yè)提升等方面工作,對網絡輿情的應對與管理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實施者與承擔者,相對本科院校,其扮演著鮮明的職業(yè)教育角色。隨著網絡信息載體的多樣化,海量的信息隨之產生,使得高職網絡輿情預研與分析難度增加,單純依靠人力已經不現實,需要依賴新技術工具,為決策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持。一些掌握大數據技術的網絡技術公司開始介入網絡輿情監(jiān)測與分析領域,研發(fā)和設計“網絡輿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并投入實際應用中。而大多數高職院校由于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新型技術,對網絡信息仍采用“刪”“封”“堵”等簡單落后的辦法,使得高職網絡輿情引導與管理具有明顯的滯后性。
2.應對機制缺失。目前,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應對與管理多頭負責,主要有黨委領導下的宣傳部、學校網絡管理中心、學生工作處、學校團委和二級學院團委以及保衛(wèi)處等部門,各個部門都有輿情引導與管理的工作職責,造成高職院校輿情應對與管理主體職責模糊。一旦輿情爆發(fā),容易造成各責任部門束手無策,事后又容易相互推諉。也沒有建立網絡信息發(fā)布的審核制度和責任人制度,導致校園內信息發(fā)布缺乏審核及監(jiān)控措施,更沒有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使得學生在傳播虛假或錯誤信息時不計后果。同時,輿情引導人員專業(yè)性不強,他們既缺乏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輿情預研、分析和預警的專業(yè)能力,也缺乏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與心理干預的專業(yè)知識。而且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開設有關媒介素養(yǎng)提升訓練課程,以幫助學生有效識別網絡虛假信息,提高網絡媒介素養(yǎng)。
3.行為主體的特殊性。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實施者與承擔者,相對本科院校,職業(yè)性是其鮮明的特色。相對本科院校的生源,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媒介素養(yǎng)低,抵御和鑒別不良信息能力缺乏,學習能力較弱,往往花較多時間在網絡上,容易受網絡熱點事件及輿論的影響。而且大多數高職學生來自農村,從小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較差,自信心不強;原生家庭的經濟能力較差,學生就業(yè)壓力大,父母教育引導能力不足。而所身處的高職院校,大多以就業(yè)為導向,存在重視知識與技術教育、忽視網絡輿論引導的弊病。高職學生在情緒苦悶的時候容易在虛擬網絡中尋求心理慰藉,產生情緒化和非理性行為,久而久之,容易成為網絡輿論負面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
五、增強大數據背景下高職輿情應對力的策略
1.提高主體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互聯網作為輿論主戰(zhàn)場的作用,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與發(fā)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fā)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2019年6月19日,教育部印發(fā)《義務教育領域基層政務公開標準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要求各地義務教育領域基層部門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fā)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fā)布會。透過高職網絡輿情的表象,應該看到的是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碰撞,對高職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高職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確價值觀念的培育,深刻影響高職校園的穩(wěn)定和有序發(fā)展,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是否后繼有人。
2.建立應對機制。高職院校設定職責單一的專門機構作為輿情管理主體,往往不太容易實現,因此需要制定有關規(guī)章制度,進行責任部門及責任人劃分,確立輿情應對的工作流程。
第一,明確主體職責。要求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系,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明確分工與合作。比如,出現學費輿情,有財務處人員及時發(fā)聲引導;出現水電供應、住宿、餐飲和服務設施等輿情,有后勤保障處人員及時處理;出現學籍及畢業(yè)文憑等輿情,有教務處人員及時應對;出現評優(yōu)評先等輿情時,有學生工作處人員及時處理。甚至可借助大數據技術進行網絡輿情監(jiān)測預警,一旦監(jiān)測到思想異動,由馬克思主義學院人員分析研判,及時應對,扼住輿情的萌芽與擴散。
第二,建立責任人制度。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園內網信息發(fā)布有宣傳部門把關和審核,但學生在追蹤熱點事件時,在各個互聯網交流平臺發(fā)布的有關信息則難以審核。如果高職院校對社會熱點事件等信息的發(fā)布不能很好地進行監(jiān)管,則有可能會增加網絡輿情引導與管理的難度。建立審核制度和責任人制度,在信息發(fā)布之初就可分辨和屏蔽負面或不實信息,以避免其進一步擴散,對社會造成不利影響。
第三,建立懲罰機制。虛擬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便捷性,容易使學生利用互聯網發(fā)布不實信息或傳播謠言,借以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但就此造成的行為后果或負面影響往往是學生始料不及的。因此,建立網絡信息發(fā)布的懲罰機制,讓學生了解自己行為的后果,能夠有效減少網絡輿情事件的發(fā)生。
第四,建立專業(yè)化隊伍。輿情引導與應對時尤其需要采用專業(yè)的方法,喻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對學校輿情的應對產生認同和共鳴,最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無形中扭轉學生思想態(tài)度,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需要建立起一支由專業(yè)心理輔導員、思政教師、大數據專業(yè)技術人才組成的專業(yè)化輿情應對與管理的人才隊伍。
第五,建立長效與反饋機制。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網民的數量與日俱增,網絡媒體成為占領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媒體,高職院校應該堅守這一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前沿陣地,建立起與之相對應的長效與反饋機制。分辨網絡輿論信息類屬,分清事件的發(fā)生緣由,根據事件發(fā)生原因反饋到不同的部門,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3.利用大數據技術。依托大數據技術進行網絡監(jiān)測只是基礎,其目的是據此提升應對能力,進行高效預警和決策。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每天產生海量的信息,單純依靠人力進行監(jiān)測已經難以實現,需依托大數據技術進行收集、分析與反饋信息,用機器代替大量的人力,預研與判斷輿論的發(fā)生發(fā)展方向,做到實時監(jiān)測和無死角監(jiān)視。
第一,提升預警能力。隨著大數據分析技術和輿情預測模型的成熟,大數據在網絡輿情預測方面具有可觀的前景。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Devavrat Shahe和學生Stanisav ?Nikolov發(fā)明的算法在預測Twitter熱門話題時,準確率達95%以上,且平均比Twitter官方熱門話題出來的時間要早90分鐘,甚至有些熱門話題能夠提前5小時預測出來。因此,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充分把握熱點形成的內在原因和事件的前瞻發(fā)展,密切監(jiān)控網絡的動態(tài)發(fā)展,制定出輿情熱度指標,把握輿情傳播的規(guī)律和特征,提高輿情預警能力。
第二,了解學生心理認知。從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網民的特征來看,網民大多年輕化,參與度和參與熱情高,維權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強,參與內容泛娛樂化。同時,高職學生經常被冠以“差生”的頭銜,學習動力不足、自卑、文化基礎薄弱、自我約束能力和學習能力差,以及就業(yè)壓力大等原因,致使其常常處于一種極度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既對未來社會充滿理想,又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這種苦悶無處發(fā)泄,虛擬的網絡世界及其快捷方便的屬性正好契合高職學生的心理,使得高職學生容易寄情于網絡,盲目跟風。而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密切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研究高職學生網民思想水平,及時洞察學生心理變化,采取措施提升學生心理認知水平。比如,利用大數據技術,搜索有關事件的評論及回復,通過設定關鍵詞使用頻率、輿情事件瀏覽點擊量以及回復率等參數,評估高職學生網民思想認識水平,從而采取應對措施,提升學生心理認知水平。
第三,關注網民現實利益訴求。網絡輿情一般是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fā)和延續(xù),引發(fā)輿情的話題及原因很多。深層次探究,主要是安全感缺失引發(fā)全民圍觀,社會階層話語沖突增多引發(fā)廣泛關注,階層固化形成階層對立,仇富心態(tài)普遍等。因此,要根據輿情變化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網絡輿情是現實問題的折射,與現實的生活息息相關,應更多地在現實中進行關照,對高職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與引導,及時消減學生心中的負面情緒,構建高職和諧有序網絡生態(tài)。
4.堅守有關原則。一是快速反應及時發(fā)聲原則。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爆料越來越多,快速反應、及時發(fā)聲是解決高職院校輿情危機的基本前提,當輿情事件爆發(fā)并被公眾圍觀后,如果長時間沒有正面反應,就會引發(fā)連鎖反應,甚至惡意攻擊,使自己陷入更為被動的局面,即使再去努力澄清、發(fā)布,往往也會事倍功半??焖俜磻⒓皶r發(fā)聲既是工作態(tài)度,也是行動目標。
二是掌握輿情引導主動權原則。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溝通協作是化解輿論危機、處置輿情事件的重要舉措,與傳統(tǒng)媒體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科學合理地引導輿情工作,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齊心聚力,為推動問題解決,把握話語主動權,第一時間做第一標簽定義者。傳播力就是影響力,只有采取多種手段,將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二者各自的優(yōu)勢,建立良好的媒體關系、團結統(tǒng)戰(zhàn)網絡信息意見領袖、通過第三方權威聲援,才能使主流媒體占據網絡輿情的話語主動權,提高高職院校的可信度,消減疑惑,化解怨氣,擴大傳播范圍和提升傳播效果。
三是提升師生媒介素養(yǎng)原則。學校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教師進行輿情預研判業(yè)務培訓,全面提升師生媒介素養(yǎng)。一方面,對教師進行發(fā)布信息解讀政策能力和輿情應對能力培訓,培養(yǎng)專業(yè)的輿情分析、預研判和輿情引導隊伍,以提升教師媒介素養(yǎng),做到與年輕學生網民知識同構、情緒共振。另一方面,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提升訓練課程,在入學教育課程內容增添學生媒介素養(yǎng)提升的訓練,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正確判斷網絡上的各種輿論信息。
四是避免陷入各類誤區(qū)原則。要占領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防止其陷入各類誤區(qū),首先要避免唯刪帖論,避免因刪帖而導致輿論面臨更大的妖魔化。其次要避免掩蓋和辯解,欺瞞民眾,反而會引起“矛盾上移”。再次要避免在輿論事件上火上澆油,在輿情應對過程中因為不夠理性、時機或方式不當等原因,會引發(fā)次生災害,造成新的更大的危機。最后還要避免透支信用,避免在應對中為平息輿論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倡導陽光應對。否則,遲早會透支未來的公信力和形象。
五是堅守高職意識形態(tài)前沿陣地原則。學生參與網絡輿論事件的討論過程,也是學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的過程,通過對各類事件發(fā)表看法,抒發(fā)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既有受負面情緒主導的負面因素影響,也有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因素效應。學生對事件進行質疑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抓住這個契機進行合理的引導,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堅守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陣地。
六、結語
透過紛繁復雜的高職網絡輿情表象,應該看到,這是高職學生網民參與社會意識和社會管理的覺醒,各種輿情的爆發(fā)都是矛盾的集中表現,不能把網絡輿情視為洪水猛獸。高職網絡輿情爆發(fā)的部分原因是尋求真相、呼喚相關管理部門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勇敢披露真相,借助大數據技術,對現實問題進行妥善處理與解決,才能不斷提高整個國家或社會機構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才是輿情應對與管理的正確姿態(tài)。
[參考文獻]
[1]陳海宇.大數據驅動現代職業(yè)教育治理的價值、機制與制度安排[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8(32):56-62.
[2]高新民.對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及當前主要任務的理解[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1):13-15.
[3]胡玉東.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及其引導機制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yè),2010(32):69-70.
[4]李賽紅,劉應君.大數據時代信息類高職網絡輿論生態(tài)現狀治理策略[J].現代營銷:創(chuàng)富信息版,2018(10):93.
[5]馬春影.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指標體系與機制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3):12-13.
[6]寧瑩瑩.高職學生網絡輿情監(jiān)管和輿論引導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8):231-232.
[7]慶年.跑在大數據時代的前列[J].復旦教育論壇,2013(4):1.
[8]肖明月.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內涵和影響[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9):9-10.
[9]新華社.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EB/OL].(2014-02-27)[2020-03-28].http://www.gov.cn/xinwen/2014-02/27/content_2625112.htm.
[10]新華社.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4-25)[2020-03-20].http://www.cac.gov.cn/2016-04/25/c_1118731366.htm.
[11]張科.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分析及治理芻議[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3):65-67.
[12]張志安,曹艷輝.大數據、網絡輿論與國家治理[J].社會科學,2016(8):3-12.
[13]仲昭慧,楊建.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策略思考[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