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齊 王立欣 連凱宇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廣泛,對于選拔人才的標準越來越嚴格,究竟如何正確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詞人辛棄疾的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通過此句說明在學習中思考的重要性。本文在“神似與形似”理論指導下,旨在通過分析《青玉案元夕》的眾多譯文從而得出如何準確翻譯古代詩詞的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英漢翻譯;“神似”與“形似”;《青玉案元夕》]
偉大的實踐,離不開思想的引領(lǐng)。思想理論的魅力與價值,惟有扎實學習才能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2003年7月13日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中發(fā)表的短論《理論學習要有三種境界》中引用了宋代詞人辛棄疾所著《青玉案元夕》中千古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說明究竟應(yīng)該如何學好黨的理論?!肚嘤癜冈Α分械纳羁痰览砼c內(nèi)涵更是值得推廣到世界各地,使每一個人理解并付諸行動。實現(xiàn)文化交流,不但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且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眾所周知,古代漢語典籍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載體,而譯介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向世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能夠準確、易懂地將漢語古代典籍翻譯則是順利開展文化交流的關(guān)鍵。
1研究現(xiàn)狀
通過對知網(wǎng)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得知:國內(nèi)研究《青玉案元夕》的相關(guān)論文共29篇,其中英譯本研究4篇,社會符號學2篇,與西方詩歌寫作風格對比1篇,不同作品哲理對比1篇,教學設(shè)計6篇,作品賞析10篇,不同領(lǐng)域結(jié)合2篇,“闌珊”定義2篇,古詩詞藝術(shù)歌曲特征探究1篇。國外并沒有研究相關(guān)主題的文獻。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2.1.1原文本選擇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別具一格,占有一席之地,其華麗的詞藻,圓潤的語言,精煉的表達,細膩的感情,常為人所吟誦。而辛棄疾作為宋朝豪放派代表詞人之一,其創(chuàng)作風格獨樹一幟,在詞史上舉足輕重。他的作品常常形式多樣、豪邁奔放、慷慨悲壯,與蘇軾并稱“蘇辛”,而其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是他為數(shù)不多的一首委婉詞。其中不僅描寫了元宵燈節(jié)輝煌壯麗的景觀,同時也借此文表現(xiàn)自己超凡脫俗、孤高單薄的高貴品質(zhì)。中國近代文學思想家王國維先生又將原文中的千古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崩斫鉃閷W習的第三種境界——頓悟。意為學習者在苦苦追尋之后,豁然開朗、靈感頓生。這也是一種極為難得的一種境界。
2.1.2譯文文本選擇
共收集譯文9篇,其中徐忠杰、許淵沖、初大告、楊憲益、施穎洲均是有海外留學或訪問經(jīng)歷的翻譯大家,馮修文、余正、黃宏荃、龔景浩是學歷與學術(shù)成就較高的翻譯者。通過分析各位譯者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社會認可度從中選擇了徐忠杰、許淵沖以及龔景浩三位譯者的作品進行研究。原因在于,這三位譯者在國內(nèi)均享有盛名,并且其均有海外知名學府的留學經(jīng)歷,同時,三者皆有相關(guān)翻譯著作的出版,社會認可度較高,可讀性較強。其中,許淵沖先生的譯文選自《唐宋詞一百首》(以下簡稱許譯),徐忠杰先生的譯文選自《詞百首英譯》(以下簡稱徐譯),龔景浩先生的譯文選自《英譯中國古詞精選》(以下簡稱龔譯)。筆者通過以上三位譯者所翻譯的譯文進行比較研究,以便更加客觀地探知在“神似與形似”理論指導下翻譯古文的效果,以及古文翻譯時所需要秉持的原則。
2.1.3研究方法
本文由于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資料不充分以及筆者個人數(shù)學知識比較薄弱,因此選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探究使用何種翻譯技巧才能準確、易懂地將中國傳統(tǒng)古文翻譯成別國文字,讓其理解原文內(nèi)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義。筆者也只是憑借已有的相關(guān)知識,參考各大網(wǎng)站上的信息資料,對其進行整理和分析,提出自己對于古文翻譯方面的見解。
3“神似與形似”視閾下《青玉案元夕》英譯策略研究
3.1“神似與形似”翻譯理論
“神似與形似”這兩個翻譯概念是傅雷先生在1951年9月寫的《<高老頭>重譯本序》中提出的。所謂“形”,翻譯界又稱為“形式”,主要指通過語言轉(zhuǎn)換,給持不同語言的人提供溝通的可能性。而形似,是指譯文的表達形式和手段與原文相似。所謂“神”,與“形”相對,便是“內(nèi)容”的意思。而神似,是指譯文表達的風格、內(nèi)涵、意境、氣勢、情調(diào)等與原文相似。
3.2“神似與形似”視閾下英譯策略分析
3.2.1詞匯的“神似與形似”
例1蛾兒雪柳黃金縷
許譯:Moth or willow ornaments
徐譯:Ribbons or paper flowers
龔譯:Exquisite ornaments and gold-laced willow twigs
根據(jù)原文可知,蛾兒雪柳黃金縷均為古代女子元宵節(jié)盛裝所佩戴的飾品。作者寫此句的意圖是以富家千金的雍容華貴與下文主人公心目中的“佳人”樸實無華形成對比,突出自己不慕名利的高潔志趣。通過對比以上三個譯文,徐譯為絲帶與紙花,許譯為蛾子與柳條形狀的裝飾品,而龔譯為精美的裝飾品以及鑲金的柳枝。筆者認為只有龔譯最能夠?qū)⒐糯F婦所戴之物的名貴與奢華表現(xiàn)出來,也最契合原作者辛棄疾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其他兩篇譯文過于平淡樸實,只是按照原文將作者所寫之物準確地翻了出來。相比之下,明顯龔譯更加注重“形似”。
例2笑語盈盈
許譯:Giggling
徐譯:Talk and laugh; even giggle around
龔譯:Giggles and whispers
三位譯者在翻譯“笑語盈盈”時,不約而同地使用了Giggle這一詞,意為“咯咯的笑”,筆者認為這一部分準確地描繪了古代少女們的天真活潑又不失禮儀。徐譯中出現(xiàn)了laugh以及talk這兩個詞,筆者認為laugh一詞并不是十分妥當。眾所周知,古代女子以溫柔、賢惠為美,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禮儀教育,即便是在熙熙攘攘的燈會,也斷不會出現(xiàn)放聲大笑的情況。反觀龔譯,他使用了whisper這一詞匯,筆者認為這一詞更能體現(xiàn)女子的文雅與得體,也更能使異域讀者感受到當時封建王朝的嚴明禮節(jié)。因此,龔譯更勝一籌。
例3燈火闌珊
許譯: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
徐譯:Lantern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龔譯:The lights were low.
“燈火闌珊”意為因燈光零落稀疏而導致角落昏暗,并不是指代燈光本身不明亮。因此,徐譯更加真實地表現(xiàn)出了當時的意境。
3.2.2句子的“神似與形似”
例4東風夜放花千樹
許譯:One nights east wind adorns a thousand trees with flowers.
徐譯:Lanterns look like thousands of flowers aglow.
龔譯:At night the east wind blew open a thousand flowering trees.
通過對比三個譯文可以明顯地看出許譯和龔譯完全按照原文的形式逐詞地進行了翻譯,意為“一夜的東風吹開了千棵開花的樹?!倍熳g另辟蹊徑,將原文譯為“燈籠看起來像成千上萬的花在發(fā)光?!痹髡呓栌昧吮扔鞯男揶o,將燈籠比作花朵,旨在表達出當晚燈市的恢宏壯麗。前兩篇譯文固然意境絕美,但這并不是原作者的真實意圖,也會引起異域讀者的誤解。
例5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許譯:I look for her in vain. When all at once I turn my head, I find her there where 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
徐譯:Up and down the main streets, I must have run-A thousand times or more in quest of none, who, I have concluded, cannot be found; for, everywhere, no trace of her can be seen, when, all of a sudden, I turn around, thats her, where lantern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龔譯:Looking for that man in the crowds a thousand times-Turning suddenly, she saw the man standing where the lights were low.
該句為千古流傳的佳句,妙處就在于原作者將主人公尋求佳人的迫切與焦急刻畫地淋漓盡致,原文雖然簡單,但從中蘊含了豐富的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以及神態(tài)描寫。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注重“形似”,嚴格按照原文翻譯,而不加任何的說明與描寫,異域讀者根本無法體會當時主人公的心情。徐譯將“神似”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他將原文翻譯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情境,讀者雖然沒有經(jīng)歷當時的場景,但在頭腦中早就已經(jīng)有了一個清晰明了的畫面,也更能設(shè)身處地的感受主人公當時的由期待到失落,最后又轉(zhuǎn)為大喜的心路歷程。盡管與原文的形式有所不同,增添了不少譯者自身的理解,但在最終效果的呈現(xiàn)上是更令人滿意的。
4結(jié)語
“神似與形似”理論指導下《青玉案元夕》英譯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三位譯作各有千秋,都可以稱為古文翻譯的典范。但就“神似與形似”這一方面來看,筆者認為徐忠杰先生與龔景浩先生的譯作略勝一籌,盡管譯文與原文的形式并不相同,但在閱讀的效果方面還是較好地還原了原作者辛棄疾所作此文的意圖。因此,筆者也得出結(jié)論,在古文翻譯方面,還是要重神似而非形似。如果能夠做到神似形似兼?zhèn)淠枪倘蛔詈?,如若不能,還是舍棄形似,注重神似,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能使異域讀者所接受的好譯文。
參考文獻
[1]陳剛,黨爭勝.論英漢翻譯中的“神似”與“形似”[J].外語教學,1999(03):46-49。
[2]譚鍇.文學翻譯的神似與形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S1):220-222.
[3]李玉見,趙汗青.論翻譯的“得意不可忘形”[J].大家,2010(11):3-3.
[4]羅山川.死譯.硬譯.淡譯——兼及神似與形似[J].中國翻譯,1985(01):23-27.
[5]田金平.論傅雷“神似”翻譯理論的價值[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3):96-97.
[6]王婧.論文學作品翻譯中的形似與神似[J].金田,2011(08):100-100.
作者簡介
張書齊(1999—),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為翻譯學。
王立欣(1971—),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翻譯學。
連凱宇(1991—)講師,研究方向為哲學。
項目基金:本文是作者王立欣主持的河北省研究項目“接受美學視閾下《平語近人》英譯海外接受度”項目SZ1912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