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 針對當前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學生存在的缺乏學習動機、學習方法不得當、不能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等弊端,本文以“長度的測量”教學設計為例,探索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課堂,使學生樂學、會學,進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關鍵詞] 以生為本;教學設計;樂學;會學;深學
一、教學分析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自然科學。《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課堂教學要“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著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從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們可以發(fā)現,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把課堂還給學生、切實做到“以生為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樂學、會學,最終深學,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提升素養(yǎng)。蘇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一節(jié)“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通過介紹測量的意義、長度的單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以及誤差,幫助學生學會更準確地估測物體的長度,選用合適的刻度尺正確測量長度,培養(yǎng)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yǎng)和良好的測量習慣,從而促進學生樂學、會學,進而深學。
二、教學過程
1.樂學——創(chuàng)設情境 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指人們對某些事物總是帶著愉悅、喜歡等肯定情感的認識傾向,它是人們積極參加對應實踐活動的內部動力之一。如果能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將促使學生懷著喜悅的心情主動積極地開展課堂學習,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
【活動1】教師先將部分學生分為紅隊和藍隊,其他同學作為裁判,再把分別少了兩塊的紅色和藍色蘋果拼圖粘在白板上,給兩隊學生事先準備好一堆拼板,讓紅隊和藍隊的學生比賽,先將蘋果拼完整的那隊獲勝。
【問題1】請仔細觀察選手是如何找到匹配拼板的?
【設計意圖】課題引入采用“拼圖比賽”的游戲形式。在比賽過程中,學生或將幾塊拼板相互比較,或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找出合適的拼板拼好蘋果。測量的過程就是比較的過程,這個游戲包含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由此順利地引入本節(jié)課題。游戲難度不大,操作簡單,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yǎng)團隊合作的精神。選手和裁判,每個學生都有角色,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有效的課堂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曲的序幕,起到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
2.會學——精心設計 突破難點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難點是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培養(yǎng)學生對估計值的認識??潭瘸叩氖褂?,學生是有基礎的,但在物理學科中,我們需要把刻度尺的使用規(guī)范化,特別是讀數。在學生的認知中對估讀是不清楚、不理解的。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筆者設計了分度值分別為1 dm、1 cm、1 mm的三把刻度尺來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如圖1)。
學生平時使用的直尺和三角尺都是毫米刻度尺,但是由于1 mm距離太小,學生不容易體會到估讀的必要性。因此筆者用第二把尺子,即厘米刻度尺來突破。當課本的邊緣位于18 cm和19 cm之間時,學生會發(fā)現讀成18 cm不對,讀成19 cm也不恰當,這時會自覺地進行估讀,能直觀地感受到估讀的意義。然后再過渡到第一把尺子和第三把尺子,使學生掌握正確讀數的方法,從而突破“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這個難點。
【活動2】教師給每個組提供三把量程相同、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先請學生找出這三把尺子的異同,并記錄,再讓學生自學課本“信息快遞”——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然后分組實驗,分別用這三把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寬,記錄結果。(教師巡視時用手機拍下學生測量時的照片并上傳至屏幕)
【問題2】你們是如何測量的?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預設1】生1: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放正尺的位置,把這一條概括為“放對”。
生2:刻度尺的“0”刻度線與被測物體的一端對齊,視線與尺面垂直。讀數時,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這一條我們可以概括為“讀對”。
生3:記錄結果時,既要記錄數字,也要記錄單位。我們可以概括為“記對”。
【活動3】學生總結完測量方法之后,匯報三把尺子的測量結果。教師先請同學們觀察用第二把尺子測量時的照片(如圖2),然后從第二把尺子突破估讀的難點。
【預設2】師:我們把18 cm叫作“準確值”,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二把尺子可以準確到cm。物理書的寬度超過了18 cm,超了多少?這時,我們就要進行估讀,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我們把0.3 cm就叫作估計值。
引導學生思考18.4 cm這個結果是否正確,在學生理解了這個結果也是正確的之后,教師引入誤差概念,以及減小誤差的方法。
【預設3】師: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是確定的,同學們又都采用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那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么多不同的結果呢?
生:誤差。
師:說得很棒,因為我們測量時必須估讀,而估計值有時會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就會產生誤差,怎樣能減小誤差呢?
生:取平均值。
師:我們把一位同學三次測量的結果加起來除以3,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就可以減小誤差。
【活動4】觀察分別用第一把尺子和第三把尺子測量時的照片,說明必須有估計值,并且只能估計一位。
【預設4】師:通過這三把刻度尺的測量,我們發(fā)現,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決定的,分度值越小,測量結果就越準確。因此,測量時,我們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刻度尺。比如,我要為這扇窗戶配一塊玻璃,用剛剛的第一把尺子,合適嗎?為什么?
生:不合適,分度值太大,不準確。
師:沒錯,所以測量時首先得選擇一個合適的刻度尺,我們叫作“選對”。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思考重難點突破的方法,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解決重難點問題的條件。本節(jié)課設計了分度值不同的三把刻度尺來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在動手測量的過程中讓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最終有所收獲。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處處以引導學生的“學”而展開,在開展知識教學的同時,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深學——靈活運用,解決問題
學會測量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身邊的事物,我們需要具備能夠對身邊物體的大小準確估測的能力,這不僅是學生應該具備的生活技能,也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意義之一。因此,在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后,請幾位同學估測白板的長,然后再請兩位同學進行測量,得出準確的長度,既鍛煉了學生的估測能力,又滲透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身處信息時代,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途徑是多元的。在這節(jié)課的尾聲,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今天我們學會了對身邊所看到的物體尺度進行正確的測量,那么在我們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還有遙不可及的宏觀世界——宇宙天體,它們都有形地存在著,它們的尺度如何測量?這個問題的提出將學生的思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真正實現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提升。
【設計意圖】在對書本進行測量之后,又引入對白板的估測、測量,這既是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能讓學生們體會到學習的意義感、自我感、效能感,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而后,拋出關于微觀世界、宏觀世界的問題,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課后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學習的途徑不僅僅是課堂。在這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創(chuàng)造能力和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學習,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三、教學反思
觀察和測量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而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科學測量,刻度尺是學生初步涉及的測量工具。所以,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十分重要,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物理素養(yǎng)、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也為后面的學習速度打下基礎。本節(jié)課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探究,結合教師精講點撥的方式,經過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筆者設計了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在學生實際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中引入了估讀這個概念,順勢講解了估讀對于準確測量物體長度的重要性,使學生直觀地理解估讀的意義,掌握讀數的方法。
在平時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強調的多是知識與規(guī)律的理解與掌握,技能與方法的呈現,也體現為有限的列舉應用范疇,能夠讓學生內化的卻很少,只有在實踐中掌握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1]本節(jié)課以對書本的測量為例,以對白板的估測、測量為練習,讓學生在接觸到新知識的時候得到充分實踐。
當然,本節(jié)課的設計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用分度值為1 dm的刻度尺測量時,讀數讀成了1.82 dm,估讀了兩位,筆者只是告訴學生
0.8 dm已經是估計值,再估計一位就沒有意義,而沒有把具體的原因說清楚,使得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不夠。在今后的估計值教學中,筆者會注重提升學生對這個問題原因的深入理解。估讀不是隨便猜出來的,是根據一定的標準來估計的,0.8 dm是依據旁邊的刻度線作為標準來估計的,再估計就沒有標準,因此再估計一位就沒有意義。課堂是遺憾的藝術,通過這節(jié)課,筆者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寓意。
[參考文獻]
[1]李桂旺.“化曲為直”讓物理方法教育錦上添花[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46(19):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