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勤紅
【摘 ?要】幼兒語言的學習主要是語言環(huán)境的作用,在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的情況下加以激發(fā),引導,幼兒語言就慢慢豐富并趨于成熟。
【關鍵詞】幼兒語言;環(huán)境;引導
幼兒語言教學也如小學語文教學一樣,都適合用素質(zhì)教育理念為指導。素質(zhì)教育與應試教育的不同,應試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即三中心。以注入式進行灌輸,那樣幼兒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興趣不濃,事倍功半。素質(zhì)教育倡導,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科學有效的途徑,使他得到全面發(fā)展。對幼兒來說,一日的活動內(nèi)容是幼兒語言活動的主要場所,但這遠遠不夠,還必須擴展到校外。如家庭內(nèi),家庭外,如游覽參觀也是場所之一。下面談在游覽參觀時,怎樣讓幼兒在觀賞景物中學習語言,素質(zhì)教育中“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幼兒階段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處于什么狀況呢?處于幼稚的,對外界的事物十分好奇,并有探索的萌芽。比如有個幼兒看見一只鳥兒在啄樹干,但鳥兒已飛走了,他還在那兒呆呆的站了很久,顯然他是被眼前的景色激起了思考。那是什么鳥,它為什么要啄樹干,其它鳥兒為什么又沒這樣的?如果有父母在身邊,他一定會問父母是怎么回事,力求解開心中的疑團。這就是幼兒的好奇心與萌芽狀態(tài)的探索心。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只要抓住了這種好奇與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就會激發(fā)他們說話的興趣。所以在設語言環(huán)境時,就要考慮語言環(huán)境的新穎性。其實幼兒在未進幼兒園時,日常生活中,大人們的對各方面與行為就是家中的語言環(huán)境,聽到一次不理解,再聽到一次見到的相應的行為情景是相同的,慢慢就理解。這叫條件反射,媽媽叫吃飯了,接著就是一家人坐在桌上吃飯的行為,重復一次數(shù)多了,一聽吃飯二字,幼兒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當他餓的時候也就會說出相同的話,這是用語言和行為的結(jié)合來影響幼兒模仿說話的,但當他也經(jīng)歷慣了這樣的情景,再叫他重復說,哪怕是讓得說得更好,如果沒有新鮮的激發(fā)因素,他就會興趣不濃,不予配合。所以在游覽參觀時,就要選擇那些新鮮的事物激發(fā)他們開口。讓他提問,讓他思索,或問他提問,讓他回答。這樣他游覽的次數(shù)多了,就對所見景物的這部分的語言表達就學會了。例:一天,媽媽帶孩子去公園里游玩。由于是帶著教孩子說話的目的來的,所以媽媽一直觀注幼兒對景物的反應,走進公園,一塊池塘里一只白鶴立在池子里的一塊石頭上,孩子好奇了,在家中從未見過這樣的景象,他疑神地看著,媽媽知道他要說話了,等著與他對話。果然他用手指著白鶴問:“媽媽,那是啥”。由于他語音不準,媽媽重復一句,你問“那是啥”嗎?幼兒明白了剛才沒發(fā)準音。這是在對話中趁幼兒的說話興趣對初學語言發(fā)音的矯正。慢慢的幼兒就會對剛才的話準確發(fā)音了。再說幼兒有問必答。他剛才問“那是啥”就是回答“那是白鶴,它站在一塊石頭上”。這樣的情景下這樣的話聽了不只一次,印象就深了,白鶴、石頭,就音與義地結(jié)合儲存于腦中了。他們沿走道走著,又看見路邊的花兒開放了,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三種,見孩子觀賞興趣來了,便主動問“乖乖,知道這是啥?”“見過”。他也許曾聽說過“花”的名稱,由于發(fā)言不準把“花”說成了“巴”。趁熱打鐵,正是矯正的好時機。說這叫“花”,不叫“巴”。孩子又知道自己以前沒說準,或自己發(fā)音不準,這樣慢慢的就會說準確了。媽媽接著問,知道是什么花嗎?孩子不知,媽媽告訴他,白是水仙花,紅的是玫瑰花,黃的是黃姜花。這時孩子又接收了花的名稱和花的顏色了。他又結(jié)合以往的經(jīng)驗反復思考著,這樣不斷強化,以后再看見花是能說出名稱和顏色了。這就是創(chuàng)說語言情境激發(fā)孩子說的興趣,在對話中,讓孩子學會說話,他們又往前走,看見路邊的亭子,這亭呈八角形,飛檐高挑,亭子頂上一個白色的尖頂直剌云天。八根柱子是朱紅色的,四周有供游人坐著休息的凳子和欄桿。發(fā)現(xiàn)孩子又好奇了,把個亭子各部分看了又看,他終于發(fā)話了,“媽媽,這屋和我們家不一樣”。他疑問而問了,這又是孩子正濃時與孩子對話的好時機。對孩子說,我們家叫住房,就是每天吃飯、看電視、休息睡覺的地方,住房懂嗎?孩子點點頭在心里記住了。媽媽接著說這叫亭子,是八角亭,你看八個飛檐,高挑著象鳥兒展翅飛去的樣子。這是柱子,我們家是墻壁撐著房蓋的,這是用柱子撐著的。媽媽講著,孩子好奇地認真地聽著,孩子以前或從未見過,或見過但熟視無睹,今天見了仍覺得新鮮,所以他的萌芽狀態(tài)的探索心就被激發(fā)起來了。抓著這種心理狀態(tài),向他介紹,熟視無睹就轉(zhuǎn)為有意的關注,學習語言的速度是很快的,他們又往前走,看見一尊用漢白玉雕刻的駿馬,昂著頭,揚起前蹄,正在飛躍的狀態(tài)。孩子又疑神觀看了,又問“這叫啥”?媽媽回答,這叫“馬”。他在農(nóng)村里看見過豬,狗,卻沒見過馬。對馬的概念還不深刻。這時,媽媽拿出放像機,那里面有內(nèi)蒙草原上,牧民們賽馬的情景他讓孩子觀看,呀,無邊的草原上,一群賽馬的人,各騎一匹馬在向前飛奔。那馬有棕色的,有白色的,有黑色的。那昂首揚蹄的姿勢正象這公園里的雕像一樣。這時,幼兒對馬的印象加深了,當他對后再看到馬時,就不會再陌生。孩子他們又往前走,走到一個草坪里,這里聚集了七八個幼兒了,都是父母帶他們出來玩的。那些幼兒們集在一起,他也參加了進去,先是一陣沉默,在大人們的引導下,他們開始說話?!斑@皮球是姑姑買的”?!拔覜]姑姑,有舅舅,舅舅可愛我了,給我賣玩具車”。還有個幼兒拿出幼兒畫冊,翻出一個小貓,對身邊的同伴說,這是貓,你們家有嗎?同伴回答,我不喜歡貓,我喜歡小狗,我家有只小花狗,可好玩了。他們的對話中,都是實物的討論,這說明生活的事物是幼兒的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新鮮的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說話的興趣就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游公園,公園里有不少事物是日常生活中少見的,新鮮的。
幼兒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是多樣性的,從觀賞中讓幼兒學習語言是其內(nèi)容與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心理學》海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