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妤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國際部,湖南長沙 410000)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在外語教師和學生參與和開展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主要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針對第二語言學習,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專業(yè)領域學者從母語遷移層面開展了研究工作。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包括三種,分別為認知理論、標記理論、分析假說等理論。在這三種理論中,針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所受到的母語遷移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釋。但在現(xiàn)階段我國針對母語遷移現(xiàn)象的研究工作中,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分析語言的負遷移現(xiàn)象上,沒有充分關注第二語言中對母語遷移現(xiàn)象的應用、正遷移的積極影響等,而實際上這些內容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也十分重要。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會受到母語思維習慣、語言習慣等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第二語言的發(fā)音、語法、詞匯、語篇等各個方面,這種現(xiàn)象也就是我們說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在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受到母語的影響,而在習得第二語言過程中,在第二語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詞匯,詞匯也是一門語言的重要基礎。不論是學習哪一門語言,都需要首先習得充足的詞匯,從而才能夠實現(xiàn)語言能力和學習水平的提升。因此,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從詞匯層面對學習者存在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進行研究,分析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應對。
母語遷移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者對目的語的相關內容沒有完全掌握,忽視目的語和母語之間的內在區(qū)別和聯(lián)系。在對比分析假說中提出,當與母語相同的特征出現(xiàn)于目的語時,通常會以正向遷移的形式表現(xiàn)出母語遷移現(xiàn)象。當相異的母語特征出現(xiàn)于目的語時,就會以負向遷移的形式表現(xiàn)母語遷移現(xiàn)象。歷經大半個世紀的時間,人們一直在研究母語遷移現(xiàn)象,經研究發(fā)展,主要兩種母語遷移表現(xiàn)形式就是正向遷移和負向遷移。
在母語遷移現(xiàn)象產生時,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會受到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的相似處的促進。如果英語中有大量與漢語結構相似的語言特征時,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將漢語習慣帶入到英語習慣之中。以漢語中的“我喜歡走路”這句話為例,在英語中就有大致相同的語言結構形式,英語表述為“i like walking”。但是,在漢語和英語之間通常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語言特征,這就會引發(fā)母語的負面遷移現(xiàn)象,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難度[1]。以漢語中“我今天早上七點鐘起床”這句話為例,在英語的語言結構和表述順序上就存在明顯差異,英語表述為“I got up at seven o'clock this morning”。在英語學習中,如果與漢語出現(xiàn)明顯的差異,必然會導致表達方式出現(xiàn)變化。并且會顯著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難度,并且容易在學習和理解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因此,母語的負遷移現(xiàn)象也被稱為母語干擾,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第二語言的學習。
母語遷移現(xiàn)象中,主要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了語言、心理、社會等,這一認知過程具有著動態(tài)性、復雜性。在學生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針對第二語言規(guī)則體系通常會習慣性使用母語進行構建。在學習活動的一開始,學生就擁有一個有待驗證的假設體系,在實際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學生會對這些假設進行不斷驗證。因此,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是不可避免的。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母語產生正向遷移現(xiàn)象,就會對學習活動產生積極的作用,相反,如果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產生負向遷移現(xiàn)象,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消極的。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語言之間存在著某種共通特點,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相似度非常高,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可以受到學生母語的促進,從而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起到輔助作用的。針對第二語言詞匯信息,學習者在進行存儲時,針對第二語言詞匯和概念之間會借助母語作為介質來建立聯(lián)系,尤其是第二階段詞匯習得過程中。在詞匯習得過程中,主要包括三個學習階段,首先,形式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詞條中僅包括了讀音、拼寫等內容,并且會借助一些指示詞將學生的注意力指向母語[2]。其次,母語詞中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對第二語言和對應母語的詞目信息予以同事激活。再次,就是整合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對與第二語言詞匯相關的語義、語法等信息進行了整合并融入到詞條中。隨著學習者不斷深入學習第二語言,逐漸在第二語言詞匯和對應概念之間建立充分的聯(lián)系。在實際習得第二語言過程中,母語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中介物、催化劑的作用。Ellis 指出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在語言學習中,這種積極的母語遷移并不能夠使學生減少對目的語的正確認知。反而需要注意規(guī)避某些錯誤。并對學習者學習速率予以提升。從而總體層面分析,在早期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母語遷移所發(fā)揮的積極影響遠遠要超過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因為在這一階段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語言體系、發(fā)展規(guī)則等方面并沒有得到完整建立。
對于第二語言詞匯習得而言,母語遷移具有著較大影響,這在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第二語言和學習者之間,必須依靠母語建立起聯(lián)系。因此,針對母語遷移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教師和學習者通常會采用一些對策予以強化,從而盡可能減少母語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
文化和語言之間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通常會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識而導致各種詞匯運用錯誤、詞義錯誤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對是目標詞匯的含義、使用方法進行理解時,沒有深入了解第二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和語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自身跨文化意識予以強化,對中西方文化差異予以重視并積極研究。另外,還需要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予以著重培養(yǎng),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予以增強,并引導學生逐漸認識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將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差異逐漸滲透到教學工作中。
學習者在學習詞匯過程中不僅需要對詞匯的語體色彩、詞性等予以了解,還需要對語境中詞匯的常用搭配予以了解。針對詞匯在實際語言文化中的內涵和應用,學習者需要在相應語境下予以深刻了解,并逐漸對詞匯進行多維度的理解,以此為基礎實現(xiàn)對詞匯使用的融合貫通,在記憶單詞時不能通過機械記憶方式,也不能在二語詞匯中生硬搬套母語詞的含義,從而對詞義錯誤、詞匯搭配錯誤等現(xiàn)象予以盡可能避免,降低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
在第二語言詞匯習得過程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影響。因此,在第二語言實際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對母語遷移的重要影響予以重視,將母語正遷移的積極影響充分發(fā)揮出來[3]。舉例來講,針對那些第二語言和母語中的同源詞匯,在理解第二語言詞匯過程中可以借助母語進行輔助。針對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存在的相似點,教師需要加以利用并以此引導學生對第二語言詞匯進行理解和掌握,但需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賴于母語實施第二語言教學。尤其在準確表達第二語言方面,不能對母語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進行照搬。在第二語言詞匯學習過程中,學生所受到的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現(xiàn)象也是正常的。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多加引導,讓學生對第二語言學習樹立起信心并保持熱情,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學生的錯誤,從而使母語負遷移對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影響逐漸降低。部分學生過于追求學習過程中的零錯誤,這反而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在英語寫作教學中,針對那些學生并沒有完全掌握的英語詞匯,教師通常不建議學生使用,這也造成了雖然學生很少犯錯,但是寫作出來的作品卻也是平淡無奇。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嘗試新的詞匯,從而不斷提升對第二語言學習的信心,在根本上促進學生第二語言學習水平的提高。
在目的與學習中母語遷移的問題無法完全消失,但是應該積極運用母語遷移的積極影響,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和技巧,并且總結出母語對目的與學習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正確的對比母語和目的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使學生快速掌握目的語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