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佳
(中國傳媒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北京 100000)
由于受到段玉裁先生“凡從辰之字皆有動意”之啟發(fā),故作此篇,本文主要在“辰”的本義,引申義的基礎(chǔ)之上,從這些諧聲字中,討論這些諧聲字與“辰”字意義上的聯(lián)系與同源問題。
以《說文解字》《廣韻》《玉篇》為主,參考王國維《補高郵王氏說文諧聲譜》,清張成孫《說文諧聲譜》,沈謙士《廣韻聲系》,總共歸納出32個從“辰”得聲的諧聲字:1.祳2.唇3.4.5.脣6.7.賑8.曟9.屒10.宸11.12.麎13.震14.振15.娠16.蜃17.陙18.晨19.20.桭21.22.脤23.鋠24.辴25.侲26.27.帪28.29.裖 30.敐31.32.蜄。關(guān)于同源字,學(xué)界有眾多的觀點,在這里筆者傾向于王力先生的定義: “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盵1]并且王力在《古漢語字典》中歸納出兩組從“辰”得聲的同源字:祳、蜃、脤;震,振,娠。通過后文的分析,同樣也可以證明其同源關(guān)系。
歷來,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辰”本義的探討觀點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古振字”說:葉玉森認為辰字是“手撼懸石會意為振動,即古振字”[2]。何金松認為辰字是“兩手持石器表示掘地勞作,是振的先造字,義為‘整治(土地)’”[3]。
(二)“農(nóng)器”說:郭沫若認為“辰實古之耕器,其作貝殼形者,蓋蜃器也;《淮南子 汜論訓(xùn)》:‘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其作磬折形者,則為石器也”[4]。
(三)“蜃之本字”說:楊樹達認為:“辰為蜃之本字。”[5]王寧也認為,辰為蜃的本字,“甲骨文中的這個字形后來演變?yōu)楦芍А健雒偶印x’變成了‘蜃’,以示區(qū)別”[6]。
“辰”的本義,究竟該如何定義?
王寧先生在《訓(xùn)詁學(xué)原理》中這樣對字的本義作出定義:“反映在字形上,體現(xiàn)原始造字意圖的字義,叫做本義。本義就是詞的某一個義項,或是某一義項在個別事物上的具體化?!盵7]根據(jù)王寧先生關(guān)于“字的本義”的定義可知,要探究一個字的本義應(yīng)從字的字形入手,那我們來看一看“辰”的字形:
圖1 “辰”的甲骨文、金文字形
根據(jù)甲骨文、金文的字形,筆者更加認同“蜃之本字”說,即“辰”的本義是“蜃”,一種貝類。
“辰”有很多的引申義,那么這些引申義是怎樣從“蜃”引申出去的呢?以核心意義“蜃”大蛤為中心,從大蛤的用途,動作,形狀三方面特征向四周發(fā)散:
1.一級義核,“大蛤”為核心:在古代,人們的生活與農(nóng)業(yè)息息相關(guān),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造字之初。(1)大蛤的用途:由大蛤制作成除草農(nóng)具,農(nóng)具又引申為“三月”;用蜃盛祭祀的肉,由此引申的都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2)大蛤的動作:引申出“張合,交和”之義。(3)大蛤的形狀,與:人伏地貌相關(guān)。
2.二級義核,“三月”為核心:這里引用郭沫若先生的觀點進行說明:“辰實古之耕器,其作貝殼形者,蓋蜃器也;《淮南子·汜論訓(xùn)》:‘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其作磬折形者,則為石器也。”[4]貝殼作的農(nóng)具,用來翻土。古人耕作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耕作一定會順應(yīng)天時,農(nóng)具翻土,是要到特定的時間,即三月?!秶Z·周語下》:“月之所在,辰馬農(nóng)祥也?!表f昭注:“辰馬,謂房、心星也。心星所在,大辰之次為天駟,駟,馬也;故曰辰馬。言月在房,合于農(nóng)祥。祥猶象也,房星晨正,而農(nóng)事起,故謂之農(nóng)祥?!薄稗r(nóng)祥晨正”:清晨房星出現(xiàn)在正南方,出現(xiàn)為立春,立春為農(nóng)事之始。由“三月”又引申出“震動”“時辰”等意義。
3.三級義核:“震動”為核心:三月,春雷陣陣,引申為閃電,由閃電再引申為震動。
4.三級義核:“時辰”為核心:三月是地支的第五位,“辰”用來表示三月,用來紀(jì)月,后來又用來紀(jì)年,紀(jì)時辰。
1.祳 《說文解字》:“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從示辰聲?!洞呵飩鳌吩唬骸衼須w祳。’”《玉篇·示部》:“祳,祭社生肉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五經(jīng)異義曰。古左氏說。脤、祭社之肉。盛之以蜃。鄭注掌蜃、杜注左傳皆同。蜃祳曡韻。經(jīng)典祳多從肉作脤。詩緜箋、掌蜃注徑用蜃爲(wèi)祳字?!?/p>
總結(jié):“祳”,祭祀用的肉,用一種叫“蜃”的貝類作的器物裝盛。因為是一種肉,所以多從“月”,經(jīng)典中多用作“脤”。所以“祳”與“辰”的引申義“祭祀”有聯(lián)繫。
2.唇 《說文解字》:“驚也。從口辰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驚也。後人以震字爲(wèi)之?!敝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驚也。從口辰聲。叚借為脤今俗用為唇齒字?!?/p>
總結(jié):《說文解字》中的“唇”,這個字形,不是唇舌的“唇”,在《說文解字》中表示唇舌的“唇”含義是“脣”字,與表示唇舌的“唇”是同形字,也可以說是“脣”的俗字?!墩f文解字》中的“唇”,表示的驚聲,文獻中多用“震”表示。所以“唇”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lián)繫。
總結(jié):《說文解字》中沒有“晨”字,“晨”是後起字。從字形看,,會意兼形聲字,“”表示兩只手,“辰”表示勞作的工具,也表示這個字的讀音。所以“”與“辰”的引申義“時辰”有聯(lián)繫。
5.脣 《說文解字》:“口耑也。從肉辰聲?!薄夺屆め屝误w》:“緣也,口之緣也。”《玉篇》:“口脣也?!薄蹲衷础罚骸耙隇榉策吘壷??!对姟の猴L(fēng)·伐檀》:‘置之河之漘兮?!嵭ⅰ兑鬃ⅰで彾取芬对姟贰疂_’作‘脣’。器緣可謂之脣?!?/p>
總結(jié):由“唇舌”之義引申為“口之邊緣”,在此之上引申為“器皿之邊緣”。表示嘴唇的“唇”的含義,在《說文解字》中用“脣”來表示。嘴唇有張合,所以“脣”與“辰”的引申義“張合”有聯(lián)繫。
7.賑 《說文解字》:“富也。從貝辰聲?!薄稜栄拧め屟浴罚骸百c,富也?!薄队衿罚骸爸糖?。富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匡謬正俗曰。振給、振貸字皆作振。振、舉救也。俗作賑。非?!薄稘h字源流字典》:“篆文從貝,辰聲,辰也兼表振起之意。是‘振’的換旁分化字?!?/p>
總結(jié):因為涉及錢財,故將“手”旁改為“貝”旁。賑是“振”的換旁分化字。救濟需要動用各種物資,“救濟”是從“動”的意義之下的引申。所以“賑”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lián)繫。
8.曟《說文解字》:“房星;爲(wèi)民田時者。從晶辰聲。晨,曟或省。”《爾雅》:“天駟、房也。大辰、房心尾也。於天官爲(wèi)東官蒼龍?!薄队衿罚骸笆腥饲小K抟?。亦作辰?!薄秶Z·周語下》:“月之所在,辰馬農(nóng)祥也?!表f昭注:“辰馬,謂房、心星也。心星所在,大辰之次為天駟,駟,馬也;故曰辰馬。言月在房,合於農(nóng)祥。祥猶象也,房星晨正,而農(nóng)事起,故謂之農(nóng)祥?!?/p>
總結(jié):“農(nóng)祥晨正”:清晨房星出現(xiàn)在正南方為立春,立春為農(nóng)事之始。古代陰陽五行家將十二地支和四方位置相配。所以“曟”與“辰”的引申義“時辰”有聯(lián)繫。
9.屒 《玉篇》:“屒,重脣也?!睆埶椿铡墩f文解字約註》:“重脣猶云厚脣,此蓋屒之本義?!薄墩f文解字》:“伏皃。從尸辰聲。一曰屋宇?!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一曰屋宇也。與宀部宸音義同。尸象屋形?!蓖躞蕖墩f文解字句讀》:“屋宇一訓(xùn),謂與宸同字,恐後人增之?!?/p>
總結(jié):觀察屒字的字形,“尸”部分,像是屋脊人字形屋頂,像蜃形狀,所以“屒”與“辰”本義大蛤的形狀意義有聯(lián)繫。
10.宸 《玉篇》:“時眞切。賈逵曰:室之奧者?!薄墩f文解字》:“屋宇也。從宀辰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宸謂屋邊。”《漢字源流字典》:“北極星為辰,北極星所在的區(qū)域為宸,天上眾星拱北斗,故後來引申專用以指帝王的住處?!薄豆盼淖衷b林》:“高田忠周:屒,假借為宸也?!?/p>
總結(jié):“宸”與“屒”都從辰聲,“屒,假借為宸”,所以,“宸”與“辰”的本義“大蛤”的形狀意義有聯(lián)繫。
12.麎 《爾雅·釋獸》:“麋、牡麔。牝麎。”《玉篇》:“市眞市軫二切。牝鹿也。”《說文解字》:“牝麋也。從鹿辰聲?!薄墩f文解字繫傳》:“牡麋也從鹿辰聲?!丙?,即母鹿的意思。
總結(jié):筆者暫時沒有找到“屒”與“辰”意義相聯(lián)繫的材料。
13.震 《說文解字》:“劈歴,振物者。從雨辰聲?!洞呵飩鳌吩唬骸鹨牟畯R。’籒文震。”《春秋·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孔穎達疏:“何休云:‘震,雷也。電,霆也?!薄蹲髠髡压哪辍罚骸按簾o淒風(fēng),秋無苦雨,雷出不震?!倍蓬A(yù)注:“震,霆也?!?/p>
總結(jié):震為疾雷。所以“震”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lián)繫。
14.振 《說文解字》:“振,舉救也。從手辰聲。一曰奮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一曰奮也。此義則與震略同。”《廣雅釋詁一》:“振,動也?!薄兑住ばM》:“君子以振民育德?!标懙旅麽屛模骸罢瘢瑵??!?/p>
總結(jié):所以“振”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lián)繫。
15.娠 《玉篇》:“失人之刃二切。妊娠也。”《方言》:“燕齊之閒養(yǎng)馬者謂之娠。官婢女廝謂之娠。郭注。娠音振。女廝、婦人給使者。”《說文解字》:“女妊身動也。從女辰聲?!洞呵飩鳌吩唬骸缶嚪缴铩!辉粚m婢女隸謂之娠。”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女妊身動也。凡從辰之字皆有動意。震振是也。妊而身動曰娠。別也。渾言之則妊娠不別。詩。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傳曰。身、重也。葢妊而後重。重而後動。動而後生。”《說文解字句讀》:“釋詁,娠,動也,郭注,娠猶震也?!?/p>
總結(jié):“娠”,為胎兒在母體中微動;會意兼形聲,從女從辰,辰亦聲,表示震動之意。所以“娠”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lián)繫。
16.蜃 《說文解字》:“雉入海,化爲(wèi)蜃。從蟲辰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依韻會有此二字。羅氏願曰。月令九月雀入大水爲(wèi)蛤。十月雉入大水爲(wèi)蜃。比雀所化爲(wèi)大。故稱大蛤也。按鄭注禮記曰。大蛤曰蜃。韋注國語曰。小曰蛤。大曰蜃。高注呂覽曰。蜃、蛤也。高渾言之。鄭、韋析言之。蜃與蚌雖屬而別?!?/p>
總結(jié):“蜃”是“辰”的本義。
總結(jié):陙,即水邊。筆者暫時沒有找到“陙”與“辰”意義相聯(lián)繫的材料。
20.桭 《玉篇》:“之仁切。屋梠也?!薄稄V韻》:“側(cè)鄰切。屋梠?!薄稄V韻》:“植鄰切。兩楹閒。又音眞?!薄都?述古堂)》:“桭栕,屋梠也兩楹間謂之桭或從臣?!薄都?述古堂)》:“柍祳屋端也。”
總結(jié):“桭”與“宸”同,所以,“桭”與“辰”的本義“大蛤”的形狀意義有聯(lián)繫。
22.脤 《玉篇》:“時忍切。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皆社稷宗廟之肉也?!薄稄V韻》:“祳,祭餘肉。脤,上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五經(jīng)異義曰。古左氏說。脤、祭社之肉。盛之以蜃。鄭注掌蜃、杜注左傳皆同。蜃祳曡韻。經(jīng)典祳多從肉作脤。詩緜箋、掌蜃注徑用蜃爲(wèi)祳字?!?/p>
總結(jié):“脤”是“祳”的異體字,所以“脤”與“辰”的引申義“祭祀”有聯(lián)繫。
23.鋠 《廣韻》:“《玉篇》云:‘圎鐵。’”
總結(jié):筆者暫時沒有找到“鋠”與“辰”意義相聯(lián)繫的材料。
24.辴 《廣韻》:“丑饑切 又敕辰、抽敏二切。笑皃?!薄稄V韻》:“大笑。”段玉裁在“”字之下,有出現(xiàn)“辴”的解釋。《說文解字注》:“辴卽字之異者。俗譌作辴?!?/p>
25.侲 徐鉉《說文解字卷八新附》:“侲,僮子也。從人辰聲?!薄犊滴踝值洹罚骸啊緩埡狻|京賦】侲子萬童?!驹]】薛綜曰:侲之言善也,善童,幼子也?!薄队衿罚骸啊斗窖浴吩?,燕齊閒謂養(yǎng)馬者爲(wèi)侲。”《方言》:“官婢女廝謂之侲?!薄稄V韻》:“字林云,養(yǎng)馬者?!薄稄V韻》:“侲子,逐厲鬼童子也?!薄豆盼淖衷b林》:“高田忠周:屒,假借為宸也。脤,祳與屒皆辰聲字。故得通用也。脤即脣字。薛總曰。侲亦皆脤字異文耳?!?/p>
總結(jié):案“侲子,逐厲鬼童子也”可知,“侲”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又“侲亦皆脤字異文耳”可知,所以“侲”與“辰”的引申義“祭祀”有聯(lián)繫。
27.帪 《玉篇·巾部》:“囊也,馬兜也?!薄斗窖浴ぞ砦濉罚骸皫?,飤馬橐。自關(guān)而西謂之裺囊,或謂之篼。燕齊之閒謂之帪?!薄稄V雅·釋器》:“帪,囊也。”《廣韻》:“馬篼囊也?!?/p>
總結(jié):筆者暫時沒有找到“帪”與“辰”意義相聯(lián)繫的材料。
29.裖 《廣韻》:“章忍切,同袗?!薄墩f文解字》:“袗,玄服。裖,袗或從辰?!?/p>
總結(jié):裖,同袗。筆者暫時沒有找到“裖”與“辰”意義相聯(lián)繫的材料。
32.蜄 《玉篇》:“市忍切。大蛤也。亦作蜃。又市刃切。”《史記律書》:“辰者,言萬物之蜄也?!薄端抉R貞索隱》:“蜄,音振”《集韻》:“蜄,動也?;蜃魍枴!薄都崱罚骸膀詫偻ㄗ黩??!?/p>
總結(jié):“蜄”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lián)繫。
在以上的32個從“辰”得聲的字中,歸納出了兩組同源字?!暗?、蜃、脤”,“祳”,祭祀用的肉,用一種叫“蜃”的貝類作的器物裝盛,又因為是一種肉,所以多用“月”,故可見其同源關(guān)系;“震,振,娠”,皆有“動”意,“震”雷動,“振”物動,“娠”女身動,故可見其同源關(guān)系。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得出:(1)是本義的是:16.蜃。(2)與引申義“祭祀”有聯(lián)系的有3個字:1.祳22.脤25.侲。(3)與引申義“張合”有聯(lián)系的有2個字:5.脣6.。(4)與“辰”本義形狀有聯(lián)系的有3個字:9.屒10.宸20.桭。(5)與引申義“震動”有聯(lián)系的有13個字:2.唇3.7.賑11.13.震14.振15.娠19.24.辴26.28.30.敐32.蜄。(6)與引申義“時辰”有聯(lián)系的3個字:4.8.曟18.晨。(7)與“辰”意義沒有聯(lián)系的有個7字:12.麎17.陙21.23.鋠27.帪29.裖31.。
“凡從辰之字皆有動意”之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段玉裁理論的正確性,由于后來受方音、假借等現(xiàn)象,原因復(fù)雜,有一部分字,筆者暫時沒有找到資料證明與“辰”意義相關(guān),其它大部分從“辰”得聲的字皆有“震動”之義。在今后的討論中,筆者也將運用更多的方法,找到更多的例證。
參考文獻: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2]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M].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33.
[3]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
[4]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釋干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5]楊樹達.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全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王寧,謝棟元,劉芳.說文解字與中古文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7]王寧,陸宗達.訓(xùn)詁學(xué)原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8]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0]謝維揚,房鑫亮.王國維全集第十一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11]李圃.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