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
馬克思結合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與黑格爾的辯證歷史觀開創(chuàng)了唯物辯證法,克服了歷史領域中機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片面,為理解社會歷史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毛澤東聯(lián)系中國革命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厘定當時黨內思想領域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思想,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面對各種復雜社會思潮,我們需要堅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擴大視野看問題,選擇正確的戰(zhàn)略方法,進行正確的戰(zhàn)略部署,從而推動社會穩(wěn)定有序地向前發(fā)展。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中國化語境中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深入把握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思想,有助于我們提升應變復雜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而理解毛澤東唯物辯證法的批判性,是把握毛澤東唯物辯證法科學內涵的鑰匙。
唯物辯證法是一種跳出了唯心主義與機械唯物主義對立的新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馬克思以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改造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突破舊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二元論局限。舊的唯物主義看到世界的物質性,但又偏限于物質的客觀被動性,在理解歷史時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相反,唯心主義偏限于精神的主觀能動性,卻忽視或透明化精神依存的物質基礎。馬克思繼承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并賦予其唯物主義的內涵,把現(xiàn)實世界——而非概念世界——理解為歷史的、發(fā)展的、相互轉化的辯證運動,經此頭足倒立,“概念的辯證法本身就變成只是現(xiàn)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的反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3 頁。,歷史的地基由此建立在堅實的物質與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唯物辯證法把世界理解為發(fā)展與運動的,與形而上學相對立,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唯物辯證法也就意味著“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6 頁。。有學者指出,作為一種世界觀的唯物辯證法是最高階的認識,其方法可以運用于各種較低階的具體研究中③徐長福:《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四重區(qū)分》,《哲學研究》2019 年第7 期。。由此而言,根據(jù)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就有唯物辯證自然觀、唯物辯證歷史觀、唯物辯證經濟論等各種較低階思想與具體研究。如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描述歷史發(fā)展,以實踐為中介,既肯定歷史發(fā)展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受客觀條件制約;政治經濟學通過分析價值與價格的辯證關系揭露工資的虛偽性與生產的異化,揭示資本家剝削的本質;對階級矛盾的辯證分析為無產階級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矛盾論》與《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集中展現(xiàn),也是毛澤東思想從理論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集中展現(xiàn)。在理論上,毛澤東唯物辯證法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縱深延展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理論陳述方式的本土化延展。毛澤東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樸素辯證法的合理內涵,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相融通,提升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本土化認知,并由此進一步確證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普遍合理性,如《實踐論》結合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知行合一”范疇詮釋理論必須聯(lián)系實踐這一唯物辯證認識論的基本原理,《矛盾論》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矛盾概念辨釋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其二,理論探討范圍的細化與深化延展?!秾嵺`論》把唯物辯證認識論細致化,從理論上清晰括定了認識的兩個階段,經驗向理論的飛躍與理論向實踐的回歸,肯定認識過程的螺旋式開放發(fā)展,《矛盾論》深化對對立統(tǒng)一的認識,區(qū)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并詳細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其三,理論面向的常識化延展。毛澤東用接地氣的日常語言表述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如用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自品嘗梨子來強調理論必需根植于實踐,用“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形容認識從經驗向理論的飛躍,平實的語言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與大眾化,有助于唯物辯證法走出書齋,從書本走向革命的現(xiàn)場。
革命實踐中,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高階的認識方法貫穿毛澤東思想的各種具體認知,從早期革命實踐中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中國革命的情勢,作出經驗總結,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抗日戰(zhàn)爭的利弊及其可能走勢。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毛澤東運用矛盾法分析中國社會階級狀況,明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明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可依靠與可合作力量;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通過分析中國紅色革命的有利形式與不利影響,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論斷,堅定無產階級革命必勝的信心;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通過分析民族革命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國共合作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
借助唯物辯證法作為方法論指引,毛澤東思想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指引中國革命走出困境,走向正途。從理論聯(lián)系實踐這一辯證法的核心要義出發(fā),毛澤東在反對教條主義的進程中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論題,不同場合不同文本多次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lián)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huán)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lián)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①《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34 頁。,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shù)亟y(tǒng)一起來”②《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07 頁。,“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chuàng)造”③《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20 頁。??梢哉f,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正是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要義,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創(chuàng)性突破。
以唯物辯證法作為元方法,毛澤東思想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與中國共產黨事業(yè)的曲折發(fā)展相輔相成。第一階段,黨的事業(yè)處于摸索階段,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也不成熟,“還不善于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第二階段,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于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更多地領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更多地學會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土地革命的勝利;第三階段,通過總結以前兩個革命階段的經驗,“黨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統(tǒng)一的理解”,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黨也走出狹小的圈子,“變成了全國性的大黨”④《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12 頁。。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的理論品質即與時俱進,這也是唯物辯證法歷史發(fā)展觀的自覺呈現(xiàn),以事物的辯證發(fā)展與辯證認識為基點,毛澤東思想以正面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黨的事業(yè),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能夠引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地基上扎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毛澤東寫作《實踐論》與《矛盾論》的一個主要動機即在針對黨內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錯誤,其中特別強調教條主義思想對黨的事業(yè)帶來的危害,對其錯誤產生根由的分析深入到認識論層面。毛澤東把握唯物辯證認識論的精髓,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踐,指出對待馬克思主義同樣需要面向實踐。就承接馬克思主義而言,毛澤東與教條主義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當后者只是從概念上或本本上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言說時,毛澤東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識革命的困難,解決革命的難題。毛澤東批判教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變成純粹的概念范疇,讓發(fā)展變化的革命現(xiàn)實去適應不變的概念體系。對此,我們在馬克思的文本中可看到馬克思對黑格爾學派有類同的批評,馬克思指責黑格爾學派把現(xiàn)實看作觀念的產物,把革命變成觀念的革命,把斗爭變成概念的斗爭。正確的思想體系在對錯誤思想體系的批判中得到辯明,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學派的過程中確立起物質決定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毛澤東在批判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的過程中重申對理論的認識必需立足于實踐這一唯物辯證認識論的根本法則。
《實踐論》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行合一”的概念范疇闡述認識的辯證發(fā)展?!皩嵺`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①《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84 頁。。認識始于實踐,經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后又歸于實踐,理性認識的正確與否不僅需要回到實踐接受檢驗,而且需要回到實踐指導實踐,實現(xiàn)由解釋世界向改造世界的哥白尼革命。唯物辯證論在認識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把握理論與實踐,理論必然是面向實踐的理論,實踐是需要理論支撐的實踐,實踐與理論在人們改造世界的現(xiàn)實進程中循環(huán)往復,推動認識走向不間斷的開放發(fā)展。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總結就是:“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雹凇睹珴蓶|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6-297 頁。
唯物辯證認識論反對割裂理論與實踐,割裂知與行。理論脫離實踐則成為抽象的知與主觀的知,導致盲從與盲目的自信,帶來教條主義的危險。毛澤東在閱讀《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時批注:“不從具體的現(xiàn)實出發(fā),而從空虛的理論命題出發(fā),李立三主義和后來的軍事冒險主義與軍事保守主義都犯過此錯誤?!雹邸睹珴蓶|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年版,第9 頁。從其批注可看出,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文獻的閱讀不是單純建立在對文字概念的熟練運用與言說之上,而是與現(xiàn)實的經驗教訓聯(lián)系起來思考,衍生獲得自己的理解,從而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精髓。毛澤東批評教條主義典型地脫離實踐,在認識上典型地表現(xiàn)為觀念上的形式主義,或“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zhí)行上級的指示”,或“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開口閉口‘拿本本來’”;另一面則表現(xiàn)為主觀主義,“不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不從現(xiàn)實可能性出發(fā),而是從主觀愿望出發(fā)”,當這種主觀主義用于分析形勢與指導工作,則導致盲動主義與機會主義。脫離實踐的理論走向教條主義,與之相反,脫離理論的實踐只有不假思索的行,則走向庸俗的事務主義。毛澤東批評經驗主義者,“他們尊重經驗而看輕理論,因而不能通觀客觀過程的全體,缺乏明確的方針,沒有遠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④《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1 頁。。通過批評教條主義,毛澤東肯定實踐在認識中的中心地位,通過批評經驗主義,毛澤東強調理論的重要性,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對理論與實踐各偏一極,各執(zhí)一端,都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馬克思主義“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①《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2 頁。。
理論聯(lián)系實踐,在其現(xiàn)實性上理論與實踐需要平行發(fā)展。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了這一點?,F(xiàn)實中,理論與實踐并不一定平行發(fā)展,當理論落后于實踐,則應當“把豐富的實際提高到應有的理論程度”,把實踐中的“一切問題,或重大問題,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階段”②《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3 頁。。理論的上升離不開對理論的學習,毛澤東在談到學習他國的工業(yè)化的先進經驗時指出,學習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不管我國情況,適用的和不適用的,一起搬來”,并批評“這種態(tài)度不好”;另一種態(tài)度“學習的時候用腦筋想一下,學那些和我國情況相適合的東西,即吸取對我們有益的經驗”,毛澤東肯定后一種態(tài)度方是可取的③《毛澤東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42 頁。。毛澤東用自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切身經驗表明,學習需要學可用于分析實際問題、改造世界的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對于那些“只知背誦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或哲學……但是完全不能應用”的人,他肯定他們“還是不能算理論家”④《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4 頁。,而只有那些“真正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質,真正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真正領會列寧斯大林關于殖民地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學說,并且應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學地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找出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理論家”⑤《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4 頁。。反之,當實踐落后于理論,則我們要深入現(xiàn)場,作調查研究,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實際的需要與可能,對于事情的可能發(fā)展作出符合現(xiàn)實的準確判斷。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澤東重申“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并強調,“對于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lián)系”⑥《毛澤東選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91 頁。。
唯物辯證認識論秉持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于知行主體改造世界的現(xiàn)實活動,這一認識內嵌為歷史辯證發(fā)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對現(xiàn)實的科學認識需要把握理論與實踐的這種辯證關系,“有書本知識的人向實際方面發(fā)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書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面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后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⑦《毛澤東選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8-819 頁。。理論通過聯(lián)系實踐,方可獲取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正確知識,并用之于實際工作,用之為行動指南,由此,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為改造世界的主體活動。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作為一種世界觀顛覆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看待世界的方式。斯大林指出:“同形而上學相反,辯證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離、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賴的各個對象或現(xiàn)象的偶然堆積,而是把它看作有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各個對象或現(xiàn)象互相有機地聯(lián)系著,互相依賴著,互相制約著?!雹佟端勾罅治倪x》,人民出版社1962 版,第180 頁。毛澤東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矛盾范疇分析事物存在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則??梢赃@樣認為,《實踐論》深入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認識論的哲學探討,而《矛盾論》則深入到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本體論的哲學探析,在此,矛盾是事物本身的存在法則?!睹苷摗烽_篇有言:“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雹凇睹珴蓶|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9 頁?!笆挛锏拿芊▌t”,或列寧的論述“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兩種說法都意味著深入到本體論層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質結構來討論事物的存在方式。
馬克思指出,事物的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與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矛盾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皟蓚€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問題,就是立即切斷了辯證運動”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44 頁。。對矛盾的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物殊性、不同矛盾之間的矛盾關系等具體問題由毛澤東得到進一步深入探討。齊澤克評價,毛澤東對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貢獻在于對矛盾觀點的精彩闡述,《矛盾論》最偉大的成就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過程中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一個矛盾中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雹躘斯洛文尼亞]齊澤克,王芳譯:《齊澤克眼中的毛澤東》,《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 年第5 期。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反映事物的整體特征,矛盾的個性與特殊性反映事物局部之間的結構特征。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都表明,認識事物不僅要把握事物的整體,更需要認識事物的本質,認識對事物發(fā)展具有決定影響的本質關系。
運用矛盾的法則方能精準地把握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系,合理決斷事物的發(fā)展趨勢。事物的存在既表現(xiàn)為空間上的局部與整體的相互聯(lián)系,又表現(xiàn)為時間上階段發(fā)展與歷史總體的結構關系。在唯物辯證法看來,局部與整體辯證相依,局部是作為整體的局部,整體是由局部構成的整體。一方面,局部需要置于整體中得到評價與判斷,不能因一時一地的得失決斷整體的得失。面對中央紅軍早期軍事失利之實,毛澤東批評“中央紅軍失敗了”的機械論論調,指出要辯證地看待紅軍的陣地轉移與轉移中紅軍力量的削弱?!榜R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體”,從部分來說,“紅軍在一個方面(保持原有陣地的方面)說來是失敗了,在另一個方面(完成長征計劃的方面)說來是勝利了。敵人在一個方面(占領我軍原有陣地的方面)說來是勝利了,在另一個方面(實現(xiàn)‘圍剿’‘追剿’計劃的方面)說來是失敗了”⑤《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9 頁。。毛澤東把早期軍事失利這一局部認識上升到敵我軍事力量發(fā)展這一全局來看,辯證分析陣地轉移在一個方面的失敗與另一個方面的勝利,指明失敗論者的謬誤,堅定革命的信心,促使創(chuàng)造有利于革命發(fā)展的條件。在《論持久戰(zhàn)》中,毛澤東批評亡國論與速勝論,指出前者“只提強弱對比一點”,“將此片面的東西夸大起來看成全體”,“僅為一時候和一局部的敵我強弱情況或國內腐敗現(xiàn)象所迷惑”,后者“對于中國的長處,夸大得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xiàn)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xiàn)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①《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58 頁。。亡國論與速勝論兩種觀點都放大局部,把其視為整體,從而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可能發(fā)展,錯誤估計形勢,不利于革命勝利。當對敵我優(yōu)勢與劣勢作出全面而辯證地考量,考慮抗日可資利用的種種有利條件與可能變化,毛澤東予以判斷,“我們客觀地而且全面地承認亡國和解放兩個可能同時存在,著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優(yōu)勢及達到解放的條件,并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②《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59 頁。。
另一方面,對整體的認識不能離開對局部的具體把握。整體由部分組成,通過分析部分方能把握整體的發(fā)展特征,方可作出有根據(jù)的整體判斷??谷諔?zhàn)爭初期,毛澤東通過分析紅軍長征的勝利、游擊隊的恢復、工人斗爭、學生運動,以及民族資產階級、鄉(xiāng)村富農和小地主們參加抗日斗爭的可能等各種局部情勢,斷言革命的陣勢已“由局部性轉變到全國性,由不平衡狀態(tài)逐漸地轉變到某種平衡狀態(tài)”,由此作出決斷,“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革命戰(zhàn)線”③《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51 頁。。在討論戰(zhàn)略問題時,毛澤東更明確地點出全局與局部的辯證一體關系,“懂得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于全局性的東西的”,“全局性的東西,不能脫離局部而獨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構成的”④《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5 頁。。同時,毛澤東批評軍事指揮中的局部保守性,“看問題僅從局部出發(fā),沒有能力通觀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聯(lián)結,把部分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聯(lián)結,捉住一局部一時間的東西死也不放”⑤《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12 頁。。
局部在什么時候突顯出其重要的意義呢?“只有對于當時的全局和全時期有利益的、尤其是有決定意義的一局部和一時間,是應該捉住不放的”。也就是說,只有當局部的矛盾突顯為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時,我們應當置于與整體休戚相關的中心予以決斷,不然就變成“自流主義,或放任主義”⑥《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12 頁。。在《論持久戰(zhàn)》中,毛澤東再一次重申,“共產黨員必須懂得以局部需要服從全局需要這一個道理。如果某項意見在局部的情形看來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來是不可行的,就應以局部服從全局。反之也是一樣,在局部的情形看來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來是可行的,也應以局部服從全局。這就是照顧全局的觀點”⑦《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5 頁。。整體是有重點的整體,局部需要區(qū)分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局部,這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毛澤東用“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一成語來形容把握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事物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毛澤東在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時分析,以全國絕大多數(shù)人民為基礎,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民主聯(lián)盟的國家制度,既有整體上的共同要求,又有部分間的不同要求,當整體上的共同要求越過部分間的不同要求,則矛盾是可以調節(jié)的,這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基礎。
對全局的把握,或分辨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非主要方面,需要上升到反思性的理論認識?!叭中缘臇|西,眼睛看不見,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會懂得”①《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7 頁。。整體高于局部,但對整體的認識不能脫離局部,就如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以實踐為起點,經由對實際經驗的總結與提升而獲得,并用之于指導實踐。整體與局部關系亦如是?!叭质怯删植繕嫵傻?,有局部經驗的人,有戰(zhàn)役戰(zhàn)術經驗的人,如肯用心去想一想,就能夠明白那些更高級的東西”②《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7 頁。。由此,本體論上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與認識論上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融貫一體。
《實踐論》與《矛盾論》在談到認識與矛盾的辯證發(fā)展過程時都有涉及唯物史觀,但對此主題并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探討,而是作為方法呈現(xiàn)于毛澤東對中國革命與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各具體分析之中。唯物史觀立足于現(xiàn)實,立足于環(huán)境與物質條件的變化,用辯證發(fā)展的眼光看事物,反對形而上學的機械論。毛澤東在討論戰(zhàn)爭規(guī)律時指出:“戰(zhàn)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zhàn)爭指導規(guī)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雹邸睹珴蓶|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3 頁。戰(zhàn)爭情況因時因地因情不同,強弱對比、優(yōu)勢劣勢比較都會發(fā)生變化,因此戰(zhàn)略戰(zhàn)術也應隨之作出相應調整。根據(jù)變化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指揮變化的戰(zhàn)爭戰(zhàn)役,這一精髓體現(xiàn)在游擊戰(zhàn)的十六字方針之中——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由敵情的變化確定具體的對敵戰(zhàn)術,正是源出以現(xiàn)實為基點的歷史認知。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與機械論是相對立的,一者突顯變,一者突顯不變?!拔覀冄芯吭诟鱾€不同歷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zhàn)爭的指導規(guī)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fā)展,反對戰(zhàn)爭問題上的機械論”④《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3 頁。?!耙磺袘?zhàn)爭指導規(guī)律,依照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依照戰(zhàn)爭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⑤《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3-174 頁。。戰(zhàn)爭是最殘酷的實踐,在戰(zhàn)場上,謬誤直接帶來死亡與毀滅,只有采用正確方法作出準確的判斷與決策,方能取得勝利。
認識事物需要統(tǒng)一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一點上,唯物辯證認識論同時也是歷史認識論。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告誡空談主義者,“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xiàn)狀和它的歷史吧!”⑥《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0 頁?,F(xiàn)狀與歷史是理解事物本質的一體二面,也是一切革命者與實干家需要掌握的一體二面,掌握事物的來龍去脈,方能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正確的規(guī)律指導實踐,引導實踐由可能走向現(xiàn)實。在分析抗日戰(zhàn)爭的規(guī)律之時,毛澤東指出我們需要分析敵我雙方,不僅需要“懂得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部”,還要“懂得中國的全部”,同時強調這種“懂得”及其“全部”又是辯證發(fā)展的?!斑\動在發(fā)展中,又有新的東西在前頭,新東西是層出不窮的”。因此,“研究這個運動的全面及其發(fā)展,是我們要時刻注意的大課題”①《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34 頁。,即是說,因為現(xiàn)實運動的歷史發(fā)展,認識就不能固步自封,要同步向前發(fā)展。
毛澤東批評左右傾思想脫離客觀歷史認識現(xiàn)實,在批判中堅定自己的唯物史觀。一方面右傾機會主義者“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也就是“思想離開了社會的實踐”,沒有隨同社會實踐同步發(fā)展;另一方面左傾冒險主義則空談語言,“把幻想看作真理”,“離開了當前大多數(shù)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xiàn)實性”②《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5 頁。。兩者都割裂歷史與現(xiàn)實,看不到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辯證關聯(lián),前者看不到歷史的發(fā)展與現(xiàn)實的變化緊密相依,局限于舊觀念,認識不能隨歷史的發(fā)展與時俱進;后者看到了歷史的發(fā)展與運動,卻立足于自己的主觀想象,看不到這種歷史的發(fā)展必需建立在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看不到現(xiàn)實是有歷史基礎的現(xiàn)實??茖W的態(tài)度既要看到歷史的發(fā)展,認識到現(xiàn)實是既定歷史過程發(fā)展的結果,同時又要看到歷史的未來建立在既有現(xiàn)實之上,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也就是可以實現(xiàn)的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3 頁。。
堅持唯物史觀,毛澤東正確理性地面對歷史曲折,一方面對勝利堅定信心,一方面總結經驗教訓,獲取正確的認識,用于指導革命實踐。面對井岡山斗爭期間的“八月失敗”,毛澤東分析道,“八月失敗,完全在于一部分同志不明了當時正是統(tǒng)治階級暫時穩(wěn)定的時候,反而采取統(tǒng)治階級政治破裂時候的戰(zhàn)略,分兵冒進,致邊界和湘南同歸失敗”④《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 頁。,并給出診斷方案,“在統(tǒng)治階級政權的暫時穩(wěn)定的時期和破裂的時期,割據(jù)地區(qū)對四圍統(tǒng)治階級必須采取不同的戰(zhàn)略”⑤《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7 頁。;對紅軍長征反圍剿失敗的總結,認為以老套對付變化的敵情,以致“受了一次極大的歷史性的懲罰”⑥《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7 頁。。采用辯證的眼光,毛澤東看到失敗與勝利、正確與錯誤相輔相成,“歷史告訴我們,正確的政治的和軍事的路線,不是自然地平安地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而是從斗爭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要堅定地“同危害革命和革命戰(zhàn)爭的有害的傾向作斗爭”⑦《毛澤東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6 頁。。毛澤東正是在糾正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的錯誤中,確立以實踐為出發(fā)點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認識論的核心地位,在與左右傾錯誤思想作斗爭中維護了唯物史觀的正確性。在斗爭中明辨是非,標明正確的路線與方針,面對失敗不氣餒,面對困難不懼怕,進而把歷史的經驗教訓轉化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思想作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與靈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經受了歷史檢驗的理論武裝,不僅引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且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偉大成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沿著毛澤東開啟的道路,繼續(xù)弘揚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實質,掌握整體謀劃、宏觀布局、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基本本領。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①《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166 頁。,這一方法論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靈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結合中國革命實踐,最先開啟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發(fā)展,引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方法,抓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把握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鼓勵先富帶動后富,打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江澤民與胡錦濤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立場與科學態(tài)度,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穩(wěn)步前行。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指出:“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yǎng),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在實際工作中把握現(xiàn)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xiàn)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增強辯證思維、戰(zhàn)略思維能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雹凇读暯疥P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167 頁。
毛澤東唯物辯證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正確的思路指引?!爸饔^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是毛澤東唯物辯證認識論的核心要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同樣需要面向實踐,面向歷史發(fā)展的現(xiàn)實本身,正確認識我們當前所處的歷史現(xiàn)實。首先,在客觀現(xiàn)實性上,認識到我國當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決定了發(fā)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但發(fā)展的國內外形勢都發(fā)生了復雜的變化,“我們仍然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zhàn)也十分嚴峻”,需要“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方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其次,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所以需要繼續(xù)深化改革,不僅要發(fā)展,而且要又好又快的發(fā)展,要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新時代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中,隨處可見毛澤東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貫徹其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這是從整體上全盤把握,合理規(guī)劃,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zhàn)”,這是抓住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學習掌握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有助于深入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與合理性,提升“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持“兩個維護”。
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是新時代黨員干部全面提升自我素養(yǎng)的思想工具。在《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中,毛澤東對黨員干部提出要求:“必須教育干部善于分析具體情況,從不同地區(qū)、不同歷史條件的具體情況出發(fā),決定當?shù)禺敃r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③《毛澤東選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31 頁。這一要求同樣適用于今天黨員干部的自我修養(yǎng)。面對國內外更加復雜多變的時勢與局勢,面對繼續(xù)深化改革的要求,啃硬骨頭、涉險灘不僅需要敢為的勇氣,更需要能為的實力,立足實踐,既全盤考量、又能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這種應變復雜情況的辯證思維能力尤為重要。唯物辯證法是我們分析問題解答難題的利器。習近平提出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需要解決幾個基本問題①《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167-172 頁。,理解毛澤東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性,既有助于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堅持從客觀實踐出發(fā)”,又有助于我們強化問題意識,熟練運用矛盾的分析方法直面問題、化解問題,從而“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
毛澤東唯物辯證法也是抵御各種錯誤思潮并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的科學工具。受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影響,歷史虛無主義聚焦并放大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挫折與曲折,懷疑中國革命的必然性,懷疑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懷疑馬克思主義,懷疑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一文中用辯證歷史觀分析革命的長遠發(fā)展與階段發(fā)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一方面“世界將走向進步,決不是走向反動”,另一方面又要估計到“歷史的若干暫時的甚至是嚴重的曲折,可能還會發(fā)生”②《毛澤東選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 頁。。對待歷史的科學方法不是片面地聚焦歷史的某一片斷,而是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地看到歷史發(fā)展的總體,看到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看到歷史的總體發(fā)展與階段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從而正確面對歷史曲折,正確評價歷史得失,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見。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認識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由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的歷史過程,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tǒng)一起來、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統(tǒng)一起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像馬克思那樣,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雹邸读暯疥P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345 頁。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思想通過把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活學活用于中國革命實踐,在與各種二元論與機械論思想的斗爭中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導地位,深入把握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思想,亦是我們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