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一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 手外四科,遼寧 沈陽 110024)
拇指缺失使手功能喪失1/2以上,臨床上以第2趾游離移植再造拇指,重建拇指的外形及運動、感覺功能,但術后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需進行康復治療[1]。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下拇指再造術后患者只能通過復診或到康復科治療以達到康復的目的,而延續(xù)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以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為指導,將醫(yī)院內的護理措施延續(xù)到出院后,從而確?;颊吣軌颢@得及時照顧為目的的一種護理照顧和服務[2]。本文對拇指再造患者實施康復期的延續(xù)性護理,獲得了較好的功能恢復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12例拇指再造成功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齡6~55歲。其中由父母照顧者1例,由子女照顧者2例,患者及家屬均會使用智能手機并愿意參與微信互動。
術前健康教育: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拇指再造相關知識,講解再造拇指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及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緊張情緒,為手術成功做好準備工作。
術后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禁煙的必要性,病房溫度保持在20℃~24℃。絕對臥床10d,平臥位,患肢抬高30°,不可臥向患側。保持輕松愉快情緒,因緊張焦慮極易引起末梢小血管的收縮與痙攣,從而影響再造拇指的成活。
出院隨訪:電話隨訪、個人微信干預、微信群干預、門診復診等方式。出院前一日責任護士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對再造拇指功能進行評估;制定出院隨訪計劃;指導患者及家屬加入名為“手指再造手外科”微信群。
⑴個人微信干預:分階段推送信息,內容包括拔除克氏針時間、再造拇指的功能訓練方法、心理護理、戶外活動的注意事項等,采取動畫、視頻、醫(yī)護講解等形式,每人1~2次/周,每次<10 min;詢問患者是否查看消息并對既往推送內容進行適當提問,通過視頻讓患者采用各種捏握方式進行持物練習,如捏持木塊、紙片、茶杯、鉛筆,練習進食、寫字、打字及使用各種工具剪子、扳手、鉗子等[1],了解患者再造拇指功能情況,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做遠端關節(jié)的主動及被動屈伸運動或進行墊上按壓練習,如壓掌指屈、壓指間屈、壓拇伸、壓拇外展、壓拇對掌等,每一姿勢持續(xù)5 min,用力需平穩(wěn)有控制,不引起明顯疼痛為準,2~3次/d,熱療后進行更佳;⑵微信群干預:建議關注“手外四科”的公眾號,由責任護士不定期上傳手功能康復知識,引導護患溝通,患患交流。安排責任護士輪班通過微信視頻傳授康復訓練技巧,解答咨詢的康復疑問;⑶情緒引導:充分肯定患者在康復中取得的成績,幫其樹立康復信心,鼓勵家屬與患者溝通、構建家庭支持系統(tǒng)。
觀察與評估:于患者出院前一日、出院3個月、出院6個月評估再造拇指的功能恢復情況,包括拇指的外觀檢查、感覺檢查、活動范圍、抓握力量,肌力檢查等[2],及參與日常生活的能力和情緒狀況。
本組患者經(jīng)過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拇指功能得到了較好的恢復。因此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可以很好地指導拇指再造術后患者的康復,為手部功能的恢復提供了幫助。將出院后手部功能的康復訓練方法及注意事項通過微信平臺推送給患者及家屬,可以使患者及家屬牢牢掌握康復知識,通過言語鼓勵及心理暗示等措施激起患者自我訓練的毅力和康復的潛力,繼而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預后[3]。
微信平臺具有即時溝通、互動性強、信息發(fā)布便捷等優(yōu)點,并且患者可獲得文字、圖片、語言、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健康和康復指導,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延續(xù)性護理是將醫(yī)院護理延伸至社區(qū)層面的護理模式,是銜接急性期住院護理與緩解期康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是以患者健康為中心,確?;颊呖祻推谔幱谝粋€相對可監(jiān)管狀態(tài),目的是使患者在出院后獲得連續(xù)性和協(xié)作性的護理,以促進達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