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登
“無違”之孝——從《論語》“孟懿子問孝”章看孔子對禮治的追求
夏文登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湖南湘潭 411201)
“無違”之孝是孔子答孟懿子問孝時所提出的觀點,由于孔子擔心其誤解,故而以生事葬祭之禮告之樊遲。然孔子所言生事葬祭之禮并非簡單的盡孝,而是既要在行為上做到孝,更要在精神上去盡孝,即要能不違背父母合理的意志。從孔子對“無違”之孝的解釋中連用三個禮字可知,孔子相當重視禮的存在??梢哉f,孔子所言“無違”,不僅是針對無違乎生事葬祭之禮,更是指不違背整個社會的禮制,以期能依靠禮維持社會秩序,進而達到天下大治。
無違;孔子;禮;孝
《論語·為政篇》“孟懿子問孝”章載,春秋時魯國大夫孟懿子曾向孔子請教孝的標準,孔子答曰“無違”。歷代治《論語》者,于此處皆以道理、大義為之解,認為“無違”之孝即不違背天理、禮制。治禮者,則斷章取義,全然不理會孔子與樊遲的對話,認為“無違”之孝即不違背父母的言行。兩者皆因時因事言之,非足以窺孔子真意。目前對于“無違”之孝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不違于禮,依禮行孝;一是不違于志,不違背父母的意志①。這兩種解釋基本還原了孔子的真意,卻都忽略了孔子更高層次的目的。本文擬從“孟懿子問孝”章的背景出發(fā),探討孔子“無違”之孝的真正含義及其更高層次的政治目的。
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周王室實際上已經(jīng)不能控制諸侯,象征權(quán)力的禮樂征伐開始自諸侯出??鬃咏K其一生都在追求其“克己復(fù)禮”的政治夢想,希望能通過“禮”重定天下秩序。“無違”既是孔子對于孝的解釋,又是孔子對于孟懿子應(yīng)當遵守周禮的勸導。
“無違”出自《論語·為政篇》“孟懿子問孝”章,全章文字如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1]13
楊伯峻先生認為,無違即是不違背禮節(jié)。從孔子與樊遲的對話中對“無違”的解釋也可看出,其“無違”指的就是禮?!墩撜Z》中有數(shù)章都是孔子的弟子問孝,除去孟懿子問孝時談到了禮,其余皆止言孝,為何孔子獨語孟懿子以禮?孔子在談到季孫氏時,曾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23按周禮,八佾是天子才能享用的規(guī)格,諸侯只能用六佾,而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與其相符的規(guī)格只有四佾,可見季孫氏僭禮之甚。當然,僭禮的并非只有季孫氏一家,而是三桓皆然。按《論語》所載:“三家者以雍徹。”[1]23即三家在祭祀撤饌時用的音樂居然是《雍》,這本是天子祭祀時才能用的音樂,卻出現(xiàn)在三桓的家族祭祀上,其僭越的程度可見一般,故孔子質(zhì)問道:“奚取于三家之堂?”[1]23由此可知,孔子獨語孟懿子以禮,其原因即是為了規(guī)范孟懿子在侍奉父母養(yǎng)生送死的大事時,需依禮而行,不可僭越??梢娭链呵锬┢?,以魯國三桓為首的公卿大夫,已經(jīng)在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打破了西周以來形成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嚴重違背了周禮的規(guī)定??鬃幼鳛槎Y樂制度的衛(wèi)道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復(fù)原周禮的秩序,這也是孔子語孟懿子“無違”的初衷。
孟懿子作為三桓之一,其在魯國的勢力可謂炙手可熱。其行為早已僭越典禮,之所以問孝于孔子,似與其父孟僖子的遭遇和遺囑有關(guān)。史載:“(昭公七年)三月,公如楚。鄭伯勞于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盵2]1287即在魯昭公七年(前535),孟僖子陪同魯昭公訪問楚國,途經(jīng)鄭國,鄭國國君迎勞之,但孟僖子不能以禮相輔。至楚國,孟僖子又不能答郊勞禮。在其后的具體事務(wù)中,“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茍能禮者從之”[2]1294。可見,當時孟僖子本人對于周禮知之甚少,可以說是一個“禮盲”。若是別國大夫不知禮,尚情有可原,可是作為魯國的大夫,周公的后裔,于禮竟全然不知,是相當丟臉的事。尤其是在訪問有“南蠻”之稱的楚國時,竟然不能以禮相輔魯昭公,將中原禮儀之邦的顏面丟盡。這給孟僖子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此后其勤于學禮,并且在臨終時,要求其兩子向孔子學禮,其中之一便是孟懿子。史載:
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滅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涔惨踩缡?。臧孫紇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衿湓诳浊鸷酰∥胰臬@沒,必屬說與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惫拭宪沧优c南宮敬叔師事仲尼。仲尼曰:“能補過者,君子也?!对姟吩皇莿t是效,孟僖子可則效已矣。”[2]1294-1296
對于孟僖子這一臨終托子的行為,孔子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之為“君子”。若究孟僖子的本意,其要求二子向孔子學禮的初衷,并非如孔子所言補過,而是為了“以定其位”,讓其子能更好地在魯國立足。從孟僖子對孔子先祖的評價中可知,孟僖子的本意即是為了讓其子不失祖業(yè),這與禮本身的吸引力無關(guān),乃是為了用禮固身而學禮。故孔子雖教孟孫氏以禮,但三桓僭禮的行為并沒有停止。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教之以“無違”后,為何獨語樊遲,進而對“無違”作進一步解釋?究其原因,當有以下幾點:第一,孔子答孟懿子問孝時,樊遲在側(cè),孔子欲知樊遲是否知曉二字的意思;第二,孔子欲以“無違”之孝教之樊遲;第三,恐孟懿子曲解“無違”二字,故教之樊遲,使之再語孟懿子。若是前兩種原因,則無需深解,但歷來多有第三種看法者。如此,則亦有兩種解釋:其一,孟懿子問孝時,樊遲在其側(cè),故細解“無違”之孝與樊遲,若孟懿子不解,問至樊遲時,樊遲能有以解。其二,樊遲與孟懿子關(guān)系匪淺,可通過樊遲將“無違”之孝的具體內(nèi)容傳達給孟懿子。按皇侃的記載,“樊遲與孟孫親狎”[3]16,這也是孔子為什么獨語樊遲“無違”之孝的實際內(nèi)容,但孔子仍然有所忽略。若孟懿子認為“無違”即是不違背父母,心中自覺領(lǐng)會了孔子的真正意思,不再問樊遲,則孔子語樊遲似乎多此一舉。且三家僭禮已經(jīng)成為了常態(tài),亦不可能通過教育樊遲,從而規(guī)范孟懿子在侍奉父母時遵禮而行。故孔子之原意,當是要求樊遲在孟懿子再問“無違”之意時,能夠給孟懿子一個準確的答案,或是暗示樊遲直接為孟懿子解釋“無違”之孝的內(nèi)容?;騿?,孔子為何不直接語孟懿子“無違”之孝的具體內(nèi)容?按朱熹注解:“是時三家僭禮,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語意渾然,又若不專為三家發(fā)者,所以為圣人之言也?!盵4]56朱熹認為孔子所言乃是圣人之言,非獨為孟懿子言也。如此,則為何又語樊遲耶?按照《纂疏》載:“圣人亦豈務(wù)為險語以中人之隱,而脅之以遷善哉!”[5]233可見,孔子之所以不明言“無違”之孝的內(nèi)容,乃是不欲孟懿子汗顏,欲令其自省也,然又恐孟懿子曲解,故語之樊遲也。
綜上可知,孔子提出“無違”之孝,是在三桓僭禮的背景下所言,與其說是對孟懿子問孝的回答,不如說是對當時僭禮的一種勸誡。且孟懿子學禮本身,并非是為了遵禮,而是為了用禮立身。故在孔子答以“無違”之孝后,孟懿子并沒有及時追根溯源,而孔子擔心孟懿子斷章取義,重蹈其父僭禮的行為,于是向樊遲解釋“無違”之孝的具體內(nèi)容,以期其能說與孟懿子。
孔子對于“無違”之孝的解釋,是從父母健在時的侍奉、死后的喪葬與死后的祭祀三個方面來論述的,其中心點在于“以禮”,即不違背禮制規(guī)定。魯國曾因周公有大功勞于周室,得以享用天子禮,雖與自身身份不相符,但畢竟是天子所授。魯國自三桓以降,其后世子孫僭禮過甚,故孔子在答孟懿子問孝時,連用三個禮字語樊遲,希望能對孟孫氏有所警醒。
“無違”之孝的第一條內(nèi)容,即是“生,事之以禮”。指父母健在時,須依禮侍奉父母。《注疏》解為:“謂冬溫夏清昏定晨省之屬也?!盵6]17即冬天在父母睡之前暖床,夏天在父母睡前把床鋪扇涼;黃昏時要向父母報平安,早晨起來后要先向父母請安。這一類的盡孝方式,主要目的是保證父母的身體健康和心情愉悅?!墩撜Z》中即有多處與刑昺所說的情況相似,但卻是在刑昺注解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提升。其一,物質(zhì)上的孝與精神上的孝相統(tǒng)一。在子游問孝時,孔子提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1]14認為侍養(yǎng)父母如果只是解決其溫飽問題,這與犬馬沒有任何區(qū)別;只有在養(yǎng)活父母的同時,還要待父母以恭敬,這才是真正的孝。同樣,在回答子夏問孝時,孔子提出:“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15認為替父母效勞,將酒食讓父母先吃,并非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既能養(yǎng)活父母,又能在父母面前始終保持愉悅的容色,不讓父母因為自己的不悅而感到不適。其二,愛己以孝親。孟武伯問孝,孔子教之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盵1]14句子原意指父母只為孩子的疾病擔憂,但實際上孔子應(yīng)當是提醒為人子者,當以愛護自己的身體為重,這樣才能讓父母放心,才能更好地盡孝,才是真正的孝?!墩撜Z·里仁篇》中也提到孔子關(guān)于事生之孝的準則,即“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1]39??鬃诱J為父母健在,不能出遠門,若出遠門必須告知父母去處,不能讓父母擔憂。進一步說,人子若出遠門,亦不便照顧父母。故此處當是指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出遠門時,需告訴父母去處。雖恐父母擔心,但如不告訴父母自己的去處,父母更為擔心。其三,理性地對待父母的決定與行為??鬃犹岢觯骸笆赂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1]38-39即認為侍奉父母時,知道父母有不對的地方,不應(yīng)該視而不見,而應(yīng)當及時勸止;若父母不聽,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心里憂愁,但不能有怨恨。這與后世盲目地順從父母的行為大相徑庭,可見當時孔子思想的先進性。
所謂“葬之以禮”,指能按禮制安葬亡父母?!蹲⑹琛方鉃椋骸爸^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屬也?!盵6]16即在父母亡去時,需準備好下葬的棺槨和喪服用以舉哀,然后請卜者擇陰宅以葬父母,這是為人子最基本的孝行,但是由于亡父母個人生前地位與身份的不同,其葬禮的標準也就不同。以魯國國君的葬禮為例,“因周公以大勛勞得賜天子禮樂”[7]125,但魯國終究是藩國,用天子禮樂畢竟名不副實。久而久之,這種恩賜與榮耀不僅為魯君所用,三桓在瓜分魯國政權(quán)時,也開始僭越天子禮儀,以示其身份的尊貴,如“殯而設(shè)撥”[7]125,便是在喪禮上的僭越,孔子也在具體的喪禮中表達了其“葬之以禮”的觀點。顏回死時,其父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孔子不答應(yīng),且曰:“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奔纯鬃拥膬鹤涌柞幩罆r,亦只有棺,而沒有外槨。其原因是“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10。這在今日看來,似乎有小氣之嫌,但究其緣由,乃是關(guān)乎到禮制的問題,這從孔子門人欲厚葬顏回可以看出??鬃娱T人欲厚葬顏回,但孔子不同意,最后門人們還是厚葬了顏回,孔子感慨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盵1]111-112從孔子的話可知,顏回的葬禮不應(yīng)太過厚重,應(yīng)當與其子孔鯉一樣薄葬,才是“葬之以禮”。除去在棺槨、衣衾、卜宅兆上需依禮而行,孔子還強調(diào)三年之喪期間的個人行為。
《話語·陽貨篇》載: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p>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曰:“安?!?/p>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187
從上段文字可知,宰我認為為父母執(zhí)喪三年,必害禮樂,主張執(zhí)喪一年即可??鬃記]有立即以老師的身份斥責,而是指出人子居喪之所以三年者,乃是因父母逝去的哀傷不能即去,使得丁憂人聽音樂不開心、居處不能安心。而后提出,若宰我服喪一年后即恢復(fù)喪前的生活能心安,則宰我可自為一年。待宰我走后,卻批評宰我不仁,可見孔子并不贊成宰我的做法。即孔子認為真正的孝,并不是“葬之以禮”即可,還需在喪三年期間控制個人欲望,以表達對父母逝去的哀戚。
所謂“祭之以禮”,指人子在父母死后,能夠按照禮制的規(guī)定祭祀父母。按《注疏》解:“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屬也?!盵6]17即父母亡去后,人子需四時祭祀以思念之,陳簠簋以饗之,并且要流露出對父母逝去的哀戚之情。祭祀與簠簋是祭禮必備之物,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對父母的思念與父母亡去的哀戚,這才是“祭之以禮”的真正目的。當然,孔子在“孟懿子問孝”章中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對其違禮的勸誡。按《精義》解:“其沒也,以卿之禮不足以奉喪祭,而僭君之禮?!盵8]39魯國三桓是世卿,生時僭禮已甚,死后其后代祭祀時,亦僭越祭禮,如前已提及的“三家者以雍徹”,便是三桓僭越祭禮最好的證明。除去在祭祀祖先撤饌時使用音樂不合禮制外,三桓還公然祭祀泰山。泰山當時在魯國境內(nèi),故三桓若想祭祀泰山相當容易。如“季氏旅于泰山”,由于祭祀名山大川只有天子與諸侯才有資格,故孔子問其弟子冉有能否阻止,冉有答其不能,孔子發(fā)出感嘆道:“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1]24此外,孔子對于祭祀時個人的要求也相當之高??鬃诱J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奔醇漓胱嫦葧r,要想到祖先就真的在那里,要像生前侍奉祖先一般恭敬,并提出:“吾不與祭,如不祭?!盵1]27即在祭祀祖先時,若本人不能參加祭祀,還不如不祭祀。按孔子的說法,后世王朝君主時常遣臣子分祭名山大川,似乎與孔子所遵循的祭禮相去甚遠。
綜上可知,孔子所謂的“無違”之孝,雖只有三個禮字,其內(nèi)容卻是相當豐富:父母在世時,不僅要養(yǎng)活父母,更要滿足父母的精神生活;對于父母的行為不能一味地順從,要有所勸慰;父母去世后,在進行喪葬與祭祀時,要按照相應(yīng)的標準進行,而非過度奢侈。
“無違”之孝本是孔子答孟懿子問孝時所言,但究其內(nèi)容與原由,孔子似乎并非單指如何行孝。在生事葬祭以禮的背后,孔子似乎想要達到更高層次的目標——以禮治天下。
目前對“無違”的解釋,除去無違乎孝外,學者們更加傾向于無違乎“志”?!墩撜Z·學而篇》載:“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盵1]7即人子若想成為孝子,則要做到以下兩點:其一,在父親健在時,要觀察其志向;其二,在父親逝去后,要考察其行為。人子根據(jù)這兩點,對其父親生前的志向和行為加以遵守,就可以說是孝了。當然,這種盡孝并非盲目的遵從,而是選擇其中合理的部分長期執(zhí)行不改變??鬃釉谂c曾子的對話中,曾就“志”作了界定: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9]72
從孔子與曾子的這段對話不難看出,孔子對于“父之道”有著清晰的界定。曾子所問,未必是無底線地順從父親的命令,但孔子明顯對這句話有抵觸,發(fā)出“是何言與”的感慨,但孔子亦非全部否定曾子的話??鬃诱J為,父親有與自己爭論的孩子,才能不陷入不道義的錯誤中去。故而當兒女遇到父親有不道義的行為時,應(yīng)當與其父爭論,使其改之。如果只是聽從父親的命令,不能稱之為孝。由此可見,無違乎“志”當是無違父母合理的志向和行為,而不是全然遵從。當然,在與父親爭論的同時,要做到“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即不能過于頂撞,可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諫諍。
除去通過“無違”教導孟懿子如何行孝外,三個禮字也反映出孔子對于禮的重視。魯哀公曾問禮于孔子,孔子答曰:
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shù)之交也[10]389。
從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禮在社會中的地位之重。只有遵禮,才能侍奉天地之間的神祇,才能分辨君臣、上下、長幼的位次,才能分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戚關(guān)系。在孔子看來,禮是維持整個社會秩序正常的重要之物。孔子認為,要是禮被破壞,則整個社會都將陷入混亂之中。他提出:
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jié),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辨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錯于前,凡眾之動失其宜[10]396。
即若是禮被破壞,上至宮廷,下至閨門,無不陷入混亂。凡是與人相關(guān)的一切事物,都將失去其應(yīng)有的樣子,可見禮的作用之大??鬃哟颂幱梅匆r的手法,將禮的作用放大,可以讓人們了解禮的重要性。反之,只要有了禮,就能長幼有別、閨門和睦、朝官有序、田戎有策、軍武有制、宮室有度、量鼎有象、味有時、樂有節(jié)、車有式、鬼神有饗、喪紀有哀、辨說有黨、官有體、政事有施,一切都能按部就班地進行,社會能夠維持正常運轉(zhuǎn)。如此,則“諸侯朝,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10]399??梢姡鬃铀^“無違”之孝與家族治理、國家治理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鬃訉⒍Y的重要性和作用拔高到國家層面后,還將禮與整個天下的治理聯(lián)系在一起。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盵1]172
孔子所屬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從這段話還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即“禮樂征伐”已經(jīng)有自大夫、陪臣出的現(xiàn)象。魯國的三桓自不必說,早已僭越天子之禮,陪臣執(zhí)政者,亦有如陽虎等??鬃訉@些不安分的諸侯、大夫與陪臣的命運都做了預(yù)測,乍看之下是一種詛咒,其真實目的是想警告他們謹守臣節(jié),就算不為自己的名聲著想,也要為自己的子孫后代考慮?!盁o違”之孝的提出,就有類似的傾向,朱熹即提出:“是時三家僭禮,故夫子以是警之。”可見,孔子提出“無違”之孝的內(nèi)容,還有無違乎“治”這一層。此處的“治”,是指不違背禮,依禮治天下。
綜上所述,孔子提出“無違”之孝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要孟懿子在不違背禮制的情況下盡孝,一方面是想讓孟懿子不違背其父的意志,即向孔子學禮。但孔子似乎并不滿足于這兩條,其提出“無違”更多的是指不違背整個社會的禮,并不止于生事葬祭,而期望是通過禮來達到天下大治。
“無違”之孝,孔子本意在于教孟懿子依禮行孝,不違父母之志。按孔子所言:“公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盵4]28如此,則魯國三桓在葬祭之禮上僭越太甚。又曰:“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親,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盵4]29即在父母死后,在繼承其生前地位與禮節(jié)的同時,也要敬其所親所愛,要像父母在世時一般恭敬地侍奉,不違背父母在世時的意志,這樣才能稱得上至孝。前述兩者,可以說是對“無違”之孝的基本解釋,孔子更高層次的目標,是想要人子通過遵守生事葬祭的禮儀規(guī)定,進一步了解禮對整個社會的重要性,不可以隨便僭越典禮,也只有凡事遵禮而行,才能達到長治久安。季康子曾問孔子如何治民,孔子答曰:“孝慈,則忠。”[1]20可見,“無違”不僅是自身盡孝的根本,也是治理國家與社會的根本。所謂“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4]5。只有先規(guī)范好自身的行為,才能于國于天下有所作為,這大概是孔子提出“無違”之孝的最終目標。
① 相關(guān)研究參見韓高良:《析<論語>中的“孝”》(《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裴傳永:《<論語>“無違”、“執(zhí)鞭之士”解詁》(《孔子研究》2011年第6期)。
[1] 楊伯峻. 論語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90.
[3] 皇侃. 論語集解義疏[M]. 叢書集成本.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6.
[4]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5] 趙順孫. 論語纂疏[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01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刑昺. 論語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 胡炳文. 論語通[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03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朱熹. 論語精義[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8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汪受寬. 孝經(jīng)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 陳戍國. 禮記校注[M]. 長沙:岳麓書社,2004.
Filial Piety of“No Violation”:on Confucius’ Pursuit of Propriety from the Chapter of “Meng Yizi Asking about Filial Piety”in
XIA Wendeng
(School of Humanit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The Filial Piety Without Violation”was the viewpoint put forward by Confucius when he answered Meng Yizi’s question about filial piety. Because Confucius was worried about his misunderstanding,he told Fan Chi of the rites in life,death and sacrifice. However,the ritual in life,death and sacrifice mentioned by Confucius is not simple filial piety,but filial piety both in behavior and spirit,that is,not to breach the reasonable will of parents. From Confucius’ explanation of“The Filial Piety Without Violation”,it can be seen that Confuciu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istence of rites. It can be said that Confucius view on“no violation”is not only aimed at the funeral ceremony without violating the birth and death,but also at the etiquette system of not violating the whole society,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relying on the propriety,and then to achieve a well-ordered world.
no violation,Confucius,rites,filial piety
B222.2
A
1672-4860(2020)03-0024–06
2019-11-18
夏文登(1995-),男,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古代政治史。
·感謝匿名審稿人對本文的建議,作者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