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坦
(山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曲阜孔子家族長盛不衰,有“第一家族”之譽。原因在于漢朝以降,儒家學說成為封建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而封建王朝的尊孔崇儒,除了層層加封孔子尊號外,又以恩遇圣裔為主要標示。然而,皇帝對圣裔的態(tài)度并不是必然地與其尊孔的姿態(tài)同步協(xié)調(diào),或忽視圣裔的存在,或故意冷落圣裔,甚至阻礙圣裔在仕途上的發(fā)展,顯示出皇權(quán)對圣裔的傲慢,及其對孔氏宗族的絕對支配。明朝初年太祖對衍圣公的態(tài)度就明確顯示出皇權(quán)與圣裔這種微妙復雜的關(guān)系。本文試從曲阜現(xiàn)存朱元璋與孔克堅、孔希學的“對話碑”入手,揭示朱氏與孔氏在明朝初年的真實關(guān)系,并從孔克昌對朱氏的諛詩揭示曲阜孔氏雖然在仕途上遭到挫折,但仍能長盛不衰的原因;進而從歷史的長時段考察,即考察元朝后期曲阜孔氏在仕途上的發(fā)達,與元朝統(tǒng)治者的關(guān)系,及其孔氏在紅巾軍起義時期的政治動向,結(jié)合明初孔氏的仕途轉(zhuǎn)折,以揭示明太祖不喜曲阜孔氏的深層次原因。
明洪武元年(1368年),孔克堅和其子孔希學赴南京覲見明太祖是孔子家族史的一個重要事件。洪武六年,孔希學又赴京覲見明太祖,兩者之間又有一番對話。洪武元年、六年,孔克堅父子將他們與明太祖的對話鐫刻入碑石,樹立于其府第,現(xiàn)仍存衍圣公府(今稱孔府)內(nèi),史家記作“朱元璋與孔克堅孔希學的對話碑”①茲碑石至今猶存衍圣公府(今稱孔府)二門里東首。駱承烈:《石頭上的儒家文獻》,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第249、250頁。本文引述茲碑文,不再注出處。。
今人釋讀此碑,或從孔子家族史,或從儒學史的角度解讀明太祖與孔子后裔的關(guān)系,多認為朱氏與孔氏的對話是明太祖尊孔崇儒、優(yōu)禮孔子嫡裔的標志。例如有學者雖然對茲碑作了深入細致的解讀,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但認為朱氏對孔克堅、孔希學父子“非常尊崇”,“對孔氏宗族和衍圣公府極力優(yōu)渥,且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①孔祥安:《明初朱元璋的尊孔崇儒及其政治原因——以曲阜現(xiàn)存洪武初年的碑文為考察中心》,載《孔子學刊》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之所以如此判斷,大約是因為孔克堅覲見明太祖之后,衍圣公進秩二品,階資善大夫,其它政治待遇在表面上似乎得到了提高,如自洪武七年起,孔希學“每歲入朝,班亞丞相,皆加宴賚”。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后,還令孔訥“班文臣首”②《明史》卷284《孔希學傳》,北京:中華書局,第7297頁。。但這只是部分表象,實際情況恐非如此簡單。茲略引碑文如下,以便于分析:
洪武戊申十一月十四日早朝,宣圣五十五代襲封衍圣公臣孔克堅,于謹身殿同文武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來,你多少年紀也?”臣對曰:“五十三歲也。”上曰:“我看你是個有??旎畹娜耍晃赌愎串?。你常常寫書與你的孩兒。我看他資質(zhì)也溫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讀書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用!你老也常寫書教訓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個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謹身殿西頭廊房下奏上位:“曲阜進表的回去,臣將主上十四日戒諭的圣旨備細寫將去了?!?/p>
所謂“不委付你勾當”,就是不委付孔克堅官職。從明太祖的語辭看,他對孔克堅并無禮遇之意,因為“秀才”一詞是元朝對讀書人的通稱,而孔克堅在元朝后期世襲公爵,官至秩二品,有禮部尚書和侍御史等實職,非一般讀書人可比。朱氏對孔氏是教訓的口氣,一是教孔克堅遵守祖宗法度,效忠于大明王朝。二是教孔克堅多讀書寫書,以訓誡孔氏子弟。當然讀與寫的都是“三綱五?!睘橹髦嫉膬?nèi)容。黃進興先生認為明太祖、孔克堅二人關(guān)系緊張,明太祖不喜孔克堅③黃進興:《皇帝、儒生與孔廟》,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74頁。。甚有見地。
明朝名臣宋濂曾稱道孔克堅“學極博精,尤善《春秋左氏傳》”④宋濂:《孔克堅神道碑》,《闕里志》卷13,明嘉靖刻本。以下引該版本不再注明。。孔克堅曾在元朝任同知太常禮儀院和禮部尚書,并非不學無術(shù)之人。又,朱氏訓話中“好人”這兩個字眼亦頗堪玩味。孔子苗裔,詩書傳家,雖然不是歷朝歷代都出碩學鴻儒,但知書達理,應大致不差。為何明太祖說出“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個好人呵不好”這樣的話來?其中隱情乃在于孔克堅對元朝和明朝的態(tài)度。元朝后期曲阜孔氏在仕途上頗為順暢,入仕版者眾多,孔克堅和孔思立等更是位列高官顯貴,頗得元順帝和蒙古色目官員的青睞(詳后)??资险J同元朝的統(tǒng)治而敵視元末農(nóng)民起義是很自然的。在元朝與紅巾軍的戰(zhàn)爭中,孔克堅站在元朝廷一邊,為其出謀劃策,自然是朱元璋的對立面。這應該是朱氏不喜孔氏的主要原因。朱元璋建國號、稱皇帝后,孔克堅仍稱病不赴詔。徐達攻占曲阜,孔克堅成了大明國的俘虜。其時元順帝雖北遁應昌,大元帝國(后世將順帝撤出元大都后的元帝國稱為“北元”)卻沒有滅亡,孔克堅或許仍認為還是大元帝國的臣僚,因此不應明太祖之召,也可以說是顧及他與元順帝的君臣之義。
朱元璋不喜孔氏,或許還有其心理自卑因素。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初四日,明太祖給孔克堅的親筆諭旨有“然彼孔氏非常人也。彼祖宗再教于世歷經(jīng)數(shù)十代,每每賓職王家,非胡君運夫獨為今日之異也。吾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雖曰庶民,古人由民而稱帝者,漢之高祖也。爾若無疾稱疾以慢吾國不可也”之語⑤陳鎬:《闕里志》卷7《制敕一》。,顯然懷疑孔克堅不認同大明帝國。成吉思汗的子孫號稱黃金家族。曲阜孔氏也是累世纓紫、安享尊榮的世家,在異族蒙古統(tǒng)治下,世襲衍圣公的品秩不降反升,倍增榮光。元順帝雖未曾至曲阜,卻頻頻遣使詣闕里祀孔,作出尊孔崇儒的姿態(tài)。而朱元璋出身貧苦農(nóng)家,曾出家為僧,乞討為生,出于社會的最底層。當孔克堅接到朱元璋要他赴京覲見的詔令后,心里恐怕是五味雜陳,朱氏本以草莽英雄起家,未必能夠坐穩(wěn)江山,然明軍已經(jīng)把元順帝趕出大都,元朝已日薄西山,順帝困守漠北,能否東山再起,也很難預料,因此難免首鼠兩端①劉厚琴:《家族春秋》,第147頁,李景:《家事本末》,第94頁,二書皆收入《孔子家族全書》,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李鵬程等:《天下第一家——孔子家族的歷史變遷》,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第144頁。;孔氏受元朝厚恩,在元朝尚未滅亡的情況下迅速投降新的王朝,也會落下背信棄義、違背祖訓的罵名??卓藞愿赡苄拇婵謶?,為元軍出謀劃策鎮(zhèn)壓紅巾軍的經(jīng)歷(詳后),使得他心里忐忑不安。于是稱疾而不奉召,僅派其子希學赴南京覲見,也自然引起朱氏不快。
曲阜衍圣公府內(nèi)的碑刻中,還記載著洪武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明太祖對孔希學的一番訓誡,略曰:
今爾為襲封,爵至上公,不為不榮矣。此非爾祖之遺蔭歟!朕以爾孔子之裔,不欲于流官內(nèi)銓注以政事煩爾,正為保全爾也。爾若不讀書,孤朕意矣!且人年自八歲至弱冠,多昏蒙未聞,不肯向?qū)W。自冠至壯年有室,血氣正盛,百為營營,亦無暇好學。爾年近四十,志慮漸凝定,見識漸老成,正好讀圣人之書,親近明師良友,蚤夜講明道義,必期有成。四方之人知爾之能,皆來執(zhí)經(jīng)問難,且曰:此無愧孔氏子孫者。豈不美哉!然四體之動,乃德之符,步履進退必用安詳,不可欹斜飛舞,久久習熟,遂為端人正士。朕今宛曲教爾,爾其自擇,還家亦以此教子孫可也。勉之哉。勉之哉。②駱承烈:《石頭上的儒家文獻》,第350頁。
明太祖所謂“不欲于流官內(nèi)銓注,以政事煩爾”,就是只給孔希學爵位,不任其官職。但誡其“蚤夜講明道義”,無非還是修習儒家尊君之道,效忠朱明,并且使其成為士民遵守儒家綱常的榜樣??卓藞阅陜H五十三歲,孔希學年未不惑,正值壯年,明太祖卻不委付他勾當,并非體貼關(guān)懷,而是反元朝之意而行之,即斬斷衍圣公父子及其后裔的仕途,在政治上冷落疏遠他們。對在元朝做過官的曲阜孔氏族人也以“不煩以政”的理由不再任用。明永樂九年(1411年)孔顏孟三氏學教授文時中曾說“迨圣朝興運,聿新文治,凡宣圣子孫待以優(yōu)禮,不煩以政”,原元朝虞城教諭孔思政“遂以優(yōu)游鄉(xiāng)里,以教子睦宗為事,樂其天年”③文時中:《孔思政墓志銘》,《闕里志》卷13。。
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曲阜是封建帝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qū)”。宋朝時以衍圣公或孔氏族人任曲阜令,所謂“國朝以來,世以孔氏子孫知仙源縣,使奉承廟祀”④《宋史》卷119《賓禮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799頁,且衍圣公多兼曲阜令。金朝仍之。至元朝而一變,實行“世封其大宗為衍圣公以奉祀事,世任其小宗為曲阜尹”的制度⑤周伯琦:《大元釋奠宣圣廟碑記》,《闕里文獻考》卷34,清乾隆刻本。。所謂“小宗”,專指孔元用后裔特別是孔治的子孫。至明初又一變,由小宗世襲縣尹制度改為世職知縣制度,即改由從生活在曲阜的孔仁玉所有后裔中選任,無論其是大宗還是小宗,是“襲封位”還是其它“位”。如洪武七年(1374年)任曲阜世職知縣的孔克伸屬“襲封位”下⑥許彬:《孔克伸墓表》,《闕里志》卷13。,雖然也是孔元用之后裔,但不是孔治之后,而是孔治之弟孔澄的孫子,與孔希大、孔希章同支不同祖。十五年,任曲阜縣令的孔克?是孔元敬曾孫⑦黃清老:《孔元敬墓碣銘》,《闕里志》卷13。,屬“博士位”下。十七年,以五十六代孫希文任曲阜知縣,孔希文是孔道輔之子舜亮之后裔⑧李賢:《孔信墓表》,《闕里志》卷13。,屬“中散位”下。二十八年,任曲阜知縣的孔希范是孔克堅之子⑨胡儼:《孔希范墓表》,闕里志卷13。。永樂九年,任曲阜世職知縣的孔克中是宋朝刑部侍郎孔宗翰的十世孫,屬“侍郎位”下⑩楊榮:《孔克中墓表》,黃謙:《孔濱墓志》,《闕里志》卷13。。曲阜縣知縣世職制度使得衍圣公不再兼有主奉孔子林廟祭祀和曲阜縣政的權(quán)力,也使得元代孔元用的后裔這一官宦世家不再專有世襲曲阜縣尹的權(quán)力。
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親自選拔向他表達忠心、歌功頌德的孔克伸任曲阜知縣。是年,因曲阜知縣闕員,朝廷命孔氏族人保舉賢而有文者襲其職。衍圣公孔希學同族人孔思矩等二十八人從公保舉孔克伸堪任此職。四月,明太祖召克伸入見。明朝許彬撰《孔克伸墓表》記述其場景頗為生動:
上曰:“你曉得作詩么?”對曰:“臣頗曉。”上曰:“頗曉即是曉的,禮部官賜他紙筆,就以蔣山為題?!笨松旄┓ぼ汈Ф?。其詩曰:“壓盡群山素有名,巍巍雄勢獨崢嶸。數(shù)峰碧玉朝大闕,一帶螺屏映帝京。云竇雨晴龍虎現(xiàn),月巖風暖鳳凰鳴。應知圣主無疆福,日聽昆侖萬歲聲?!痹姵?,上朗誦數(shù)四,喜動天顏,笑曰:“莫說你別才調(diào),只這首詩也,膺做個知縣恁多官,將此詩與他傳播天下?!笨松旎锥?。上顧謂侍臣曰:“真孔氏子孫也。”遂授是職,賜之敕命。①許彬:《孔克伸墓表》,《闕里志》卷13。
孔克伸作詩將明太祖頌稱“圣主”,表示對大明帝國的極大認同,博得了明太祖的歡心,是明太祖對孔克堅訓示的孔子后裔中的“好人”,遵守“祖宗法度”的“孔子真子孫”,不僅可以領(lǐng)袖曲阜孔氏族人,也可以作為全國士民的表率,“將此詩與他傳播天下”即是此意。曲阜世職知縣選任的標準,由原來的與孔氏大宗的血緣關(guān)系親疏一變而為對大明帝國的忠誠程度和對朱氏贊頌聲音的高低了。孔氏也得以保持其自家人執(zhí)掌曲阜縣政的權(quán)利。
曲阜孔氏對朱元璋的態(tài)度,緣于元朝后期朝廷對孔氏的優(yōu)遇。蒙元時期是曲阜孔氏在仕途上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早在十三世紀二十年代,蒙古、金朝、南宋爭奪中原漢地時,孔子五十一世孫孔元用審時度勢,率曲阜孔族和庶族降附大蒙古國的國王孛魯,其子孫得以世襲曲阜令。孔子五十世孫孔鼒和孔子五十三世孫孔淑兩家也因獲知于忽必烈或隨從元軍征宋而進入仕途。不過,自孔元用降蒙至忽必烈末年,曲阜孔氏入仕者僅十余人,且官職低微。元朝中期起,蒙廷尊孔崇儒,恩及孔子后裔,孔氏憑藉其補文學掾的恩例,大量進入仕途,先做教官,由教官而吏員,然后由吏員出職。但官職仍然不高,多為下品,中品者鮮少。至元朝后期,即元順宗時期,曲阜孔氏仕宦出現(xiàn)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在仕版者眾多,達90人,其中以教官致仕者43人,在中央都省、御史臺、翰林國史院、秘書監(jiān)、大宗正府及路府州縣、行臺等任行政、監(jiān)察和文化禮儀職務(wù)者多達47人。二是孔克堅、孔思立等進入中朝,歷官省臺,名列顯宦②拙文:《蒙元時期曲阜孔氏仕宦考》,待發(fā)。。而孔克堅父子、孔思立等數(shù)位高官的仕歷最能顯示曲阜孔氏在元后期仕途上的發(fā)達,以及與朝廷、與朝廷中蒙、漢、色目重臣的關(guān)系。
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年),孔克堅襲封衍圣公爵位。至正十五年(1355年)十月,因平章政事達世帖木兒(達識帖睦邇)的舉薦,元廷征召孔克堅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達世帖木兒)薦公(克堅)明習禮學,征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以子希學襲公爵”。精通禮學,嫻熟祭儀,本是孔克堅的長項,“是年冬,帝親郊,公攝太常使,盛服襜然,登降有容,觀者稱為達禮”。順帝郊祭甚是成功。其后,御史大夫雪雪言孔克堅材宜近侍左右,拜中臺治書侍御史,但孔克堅未受職而辭歸山東③宋濂:《孔克堅神道碑》,《闕里志》卷13。。按,太常禮儀院正官院使二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④《元史》卷88《百官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217頁。??卓藞栽谇纷鲅苁ス?,主持孔子林廟祭祀,雖然早在順帝至正八年四月就升秩從二品⑤《元史》卷41《順帝本紀四》至正八年四夏四月乙亥紀事:“帝幸國子學,賜衍圣公銀印,升秩從二品?!北本褐腥A書局,第882頁。,但是此為清流官,同知太常禮儀院事卻是實官、朝官。所謂“中臺”,即中央監(jiān)察機構(gòu)御史臺,“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⑥《元史》卷86《百官志二》,第2177頁。,朝廷三大機構(gòu)之一(另兩個是中書省、樞密院)??卓藞赞o去治書侍御史的職位,或跟雪雪因受其兄哈麻牽連被處死有關(guān)。
孔克堅之所以能夠任官中朝,是因為華化的色目人官僚的賞識和舉薦。舉薦孔克堅的達識帖睦邇,康里人,字九成,“幼與其兄鐵木兒塔識俱入國學為諸生,讀經(jīng)史,悉能通大義,尤好學書”①《元史》卷140《達識帖睦邇傳》,第3375頁。??梢娖渫〞匀寮医?jīng)典。達識帖睦邇歷官治書侍御史、樞密院同知、中書右丞、翰林承旨、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奎章閣大學士、提調(diào)宣文閣、知經(jīng)筵事等職。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以達識帖睦邇?yōu)橹袝秸抡?,提調(diào)留守司。四月,兼知經(jīng)筵事。八月調(diào)為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舉薦孔克堅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當在是年二月至八月間。舉薦克堅的另一康里人雪雪,因早備宿衛(wèi),得順帝眷寵,累遷官為殿中侍御史、禮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等職,還曾以御史大夫提調(diào)端本堂②《元史》卷205《雪雪傳》,第4581-4585頁?!对贰肪?4《順帝本紀七》,第924頁。。從雪雪舉薦孔克堅,亦可知孔克堅的才學為色目官員所賞識??卓藞愿缸赢斎灰矠闈h族權(quán)臣賞識,如至正十六年丞相賀太平奏召孔克堅為集賢直學士,希學為秘書卿。賀太平在順帝時歷官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遷御史中丞、中書平章政事、御史大夫、左丞相、翰林學士承旨等職。至正二年,曾總裁遼、金、宋三史的修撰。另外,至正十年元朝爆發(fā)了紅巾軍起義,蒙廷重用孔克堅,也有籠絡(luò)漢人之意。
至正十九年(1259年),孔克堅遷禮部尚書,知貢舉?!皶r四方士避亂亂多集都邑,公(孔克堅)請設(shè)流寓科以取之”③宋濂:《孔克堅神道碑》,《闕里志》卷13。?!对贰芬嘤浿琳拍曛袝筘┏勺窠ㄑ浴霸O(shè)流寓鄉(xiāng)試之科,令避兵士民就試”。又記:“既而監(jiān)察御史亦建言此事,中書送禮部定擬:……中書省奏準,如所擬行之?!雹堋对贰肪?2《百官志八》“科目”條,第2345頁;卷45《順帝本紀八》,第947頁。流寓科目當是孔克堅首倡,通過成遵奏請。其考試程序、錄取名額亦當由孔克堅擬定。此為孔克堅對元末科舉考試的一個貢獻。不久孔克堅又官陜西行御史臺侍御史。至正二十二年,孔克堅除國子祭酒,“帝賜上尊,太子書大成殿額以賜公”。其被順帝和皇太子尊寵如此。
孔思立是蒙元時期曲阜孔氏家族官位最高者,少年時曾“游太學”,“釋褐太常太祝,新河縣尹”⑤《闕里文獻考》卷80《子孫著聞?wù)叩谑逯恕?,清乾隆刻本。。思立初入仕在太常禮儀院,繼任新河縣尹。順帝后至元元年(1335年)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⑥王士點:《秘書監(jiān)志》卷10,四庫全書本。張鉉:《至大金陵新志》卷1《行臺察院公署圖考》,卷6下《官守志》,四庫全書本。。后至元五年仍為監(jiān)察御史⑦《闕里志》卷8《制勅二》。,未幾升侍御史⑧張樞撰《吳師道墓表》,《吳師道集》附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前,已由御史臺轉(zhuǎn)官中書?、釟W陽玄:《進宋史表》,所列朝臣有“郎中孔思立”,《圭齋文集》卷13,四部叢刊本。。至正七年七月,思立即超拔中書省參知政事⑩《元史》卷113《宰相年表二》,第2849頁。,仕途可謂順利。思立之進入中朝,得力于丞相賀太平的提拔。次年,思立被丞相脫脫污以罪罷黜,《元史?太平傳》曰:“是時,中書參政孔思立等皆一時名人,太平所拔用者,悉誣以罪黜去?!薄对?呂思誠傳》又載:“御史大夫納麟,誣參政孔思立受賕事。”可知思立遭罷職乃因為脫脫、納麟與賀太平的政爭被中傷,非實有其罪。陳鎬《闕里志》略謂思立“歷省、臺二十余年”,“累官至正奉大夫,中書參政,知經(jīng)筵事”[11]陳鎬:《闕里志》卷2《世家》。。知經(jīng)筵事或在罷中書參政之后。
曲阜孔氏受大蒙古國厚恩,孔克堅、孔思立等更成為上層統(tǒng)治階級分子,與蒙古、色目權(quán)貴有共同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其忠誠于蒙元,當無疑義。
元朝末年,面對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元廷有意利用衍圣公的聲望控制山東地區(qū),籠絡(luò)漢族人心??卓藞砸矠樵㈡?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出謀劃策,企圖挽救元朝統(tǒng)治于不墜。至正十五年(1255年),孔克堅辭官回到闕里。次年,朝廷拜孔克堅山東道肅政廉訪使,孔克堅既受詔,又復辭命。此時毛貴率領(lǐng)的紅巾軍攻打到了山東,孔克堅辭去山東道肅政廉訪使的原因當是避亂。孔克堅率家人逃往大都,行次藁城。因丞相賀太平的奏請,朝廷授孔克堅為集賢直學士,希學為秘書卿。宋濂記載:“公至燕都,劇盜毛貴犯畿甸且廹,廷議棄燕遷關(guān)中。公曰:‘太子當與社稷宗廟俱為存亡,烏可棄而他之?今勤王之兵頗眾,與之決戰(zhàn),盜可平也?!绻?,盜果敗去?!雹偎五ィ骸犊卓藞陨竦辣罚蛾I里志》卷13。《元史?賀太平傳》也記載了元廷議“遷都”一事,“時毛貴據(jù)山東,明年,由河間入寇,官軍屢敗,漸逼京都,中外大駭,廷議遷都以避之,和者如出一口。太平力爭以為不可,起同知樞密院事劉哈剌不花于彰德,引兵擊之,大敗賊眾,京城遂安。”②《元史》卷140《太平傳》,第3370頁。又,《元史?劉哈剌不花傳》:“十七年,山東毛貴率其賊眾,由河間趨直沽,遂犯漷州,至棗林。已而略柳林,逼畿甸,樞密副使達國珍戰(zhàn)死,京師人心大駭。在廷之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guān)陜,眾議紛然,獨左丞相太平執(zhí)不可。哈剌不花時為同知樞密院事,奉詔以兵拒之,與之戰(zhàn)于柳林,大捷。貴眾悉潰退,走據(jù)濟南,京師遂安,哈剌不花之功居多。”③《元史》卷188《劉哈剌不花傳》,第4307頁。皆與《孔克堅神道碑》所記毛貴攻燕京,朝議棄燕遷都事相同??卓藞灾o官歸里,或許跟賀太平駐軍于濟寧有關(guān)。至正十五年,賀太平為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樞密院事,總制諸軍,駐于濟寧,防御紅巾軍北進。至正十六年,移鎮(zhèn)益都。不久又除遼陽行省左丞相。孔克堅在曲阜,當跟賀太平聯(lián)系密切,逃往大都行跡,賀太平亦知曉。據(jù)上引史料,元朝廷與紅巾軍決戰(zhàn)于大都,雖出于賀太平的力爭,其思謀當出于孔克堅。如此,則孔克堅有大功于元朝。
至正十九年(1259年)冬,孔克堅擢陜西行臺侍御史。陜西行臺,全稱陜西諸道行御史臺,設(shè)官品秩同御史臺,侍御史秩從二品④《元史》卷86《百官志二》,第2179頁。。此時鎮(zhèn)壓紅巾軍起義的兩個地主武裝首領(lǐng)李思齊及察罕帖木兒兩股軍隊為爭奪秦隴相攻殺,朝廷不能控制??卓藞院陀分胸┰瑴o向陜西行省丞相帖里帖木爾進言勸誡勿自相攻打,未被采納??卓藞云湟庠谟谕炀仍慕y(tǒng)治,顯而易見。由此亦可見孔克堅對于元朝廷的忠誠。大約是孔克堅感到在陜西行臺難有作為,竟謝病歸闕里⑤宋濂:《孔克堅神道碑》,《闕里志》卷13。。還有一種可能,是回曲阜組織地方武裝,以對抗紅巾軍北進??卓藞栽陉I里,跟元朝廷和元軍將帥如“幼而敦詩書,說禮樂,長而行所知,遵所聞”的中書平章、知院、中丞察罕帖木兒及出身“世家名儒”的伯顏普化仍然有聯(lián)系。此時,察罕帖木兒的軍隊重新占領(lǐng)曲阜,元朝廷和地方軍閥亦頻頻致祭于闕里宣圣廟,其事散見于元朝末年曲阜碑刻。察罕帖木兒等華化的蒙古、色目人熟讀儒家經(jīng)典,贊同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中國。至正二十五年又有皇太子遣樞密院經(jīng)歷魏元禮代祀闕里宣圣廟之舉⑥魏元禮:《代祀闕里記》,駱承烈:《石頭上的儒家文獻》,第336、337頁。。他們祀孔的舉措勢必加深孔克堅對蒙古、色目官員的認同,進而加深對蒙元統(tǒng)治的認同,因而忠誠于蒙廷。
事實上,起義農(nóng)民對孔子還是尊崇的,對孔子后裔并不仇視,從孔克堅撰《大義書院記》可見一斑。茲《記》述及孔子五十三世孫孔浩初建書院時名曰“春秋書院”、后改名“大義書院”的經(jīng)過,略云:
始名春秋書院,后改大義書院。其名春秋書院者,取獲麟絕筆之義。改名大義書院者,丙申地方宼亂,害及士民??苡∽鹗ブ?,入廟而禮拜焉。世德公處之裕如,語于廟中曰:“圣道莫大《春秋》,而《春秋》一書,總以明君父之大義,不可越也?!笨芨泄裕煜⑵鋪y。一時士民感德,故請改大義書院以志盛事耳。①孔克堅:《大義書院碑記》,《續(xù)修巨野縣志》卷7,民國刻本。
丙申年即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所謂“地方寇亂”,是指濟寧、巨野一帶也發(fā)生了反抗元朝統(tǒng)治的農(nóng)民起義??缀谱质赖拢笆赖鹿奔粗缚缀???缀撇粌H沒有加入到農(nóng)民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行列,而是以“君父之大義”勸誡起義農(nóng)民順從蒙元統(tǒng)治,忠君愛國(大元帝國),不可犯上作亂??缀茖Υ鹆x農(nóng)民的態(tài)度正代表了曲阜孔氏官員們忠于蒙元朝廷、反對農(nóng)民起義的政治動向。
元朝將全國人民分成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但在統(tǒng)治國家上實行蒙古、色目和漢人地主階級的聯(lián)合統(tǒng)治。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興起后,即使是位列第四等級的江南漢族地主階級也敵視起義農(nóng)民,或為元軍將領(lǐng)出謀劃策,或向元廷提供經(jīng)濟援助,也有逃往他鄉(xiāng)的,甚至組織地方武裝,抵抗、鎮(zhèn)壓小股起義。因為他們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與蒙古、色目地主階級是一致的,與元廷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②陳高華:《元末農(nóng)民起義中南方漢族地主的政治動向——兼談元末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收入其《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270-276頁。。又如元代漢人、南人進士群體,當他們通過科舉考試成為新貴或顯宦后,也是高度忠誠于元廷,極端仇視、兇狠鎮(zhèn)壓起義農(nóng)民,甚至為元廷“殉難”、“死節(jié)”③桂棲鵬:《元代進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6-90頁。??资蠟楣僬咭彩墙y(tǒng)治階級的成員,其政治動向與政治行為與江南漢族地主階級和漢族進士群體類同。南方的孔氏在元末也有組織地方武裝的,如孔氏南宗后裔孔撰“元時署明道書院山長”,其五世孫孔思敬、孔思謙昆仲居句容,“元季同以義兵保障鄉(xiāng)里,為義兵長”④《闕里文獻考》卷79《子孫著聞?wù)叩谑逯摺?。,同反元的紅巾軍對抗。溫州平陽孔氏后裔也以“孔氏恩例”出任教官,元朝末年也同樣心系朝廷,協(xié)助地方官府鎮(zhèn)壓紅巾軍⑤陳彩云:《蒙元統(tǒng)治下故宋世家大族的挫折與延續(xù)——以溫州平陽孔氏家族為例》,《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作為北方漢族地主官僚階級的代表之一,作為孔氏宗長的衍圣公孔克堅、孔希學在元朝末期更是與元廷站在一起,勢所必然。曲阜孔氏是否也組織了“義軍”呢,特別是徐達北征時,曲阜孔氏是否加入到抵抗明軍的元軍中了呢?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直接史料記載。不過,我們由《孔子世家譜》可知,曲阜孔氏族人中孔子五十三世孫、五十四世孫、五十五世孫男性絕嗣者和遷徙它地者極多,是個很詭異的現(xiàn)象。五十三世絕嗣者集中在孔鼒的后裔中,即孔涇的同代人??讻苌钤谠笃诿鞒跗?,其兄弟、堂兄弟亦當大多生活于同時期,多達三十九人,竟有二十二人絕嗣,有九人傳一世而絕,或死于元末戰(zhàn)爭,一人不詳,一遷安徽桐城,一遷夏津,在曲阜有傳者僅五人。其他如與孔鼒同在“博士位”的孔攄的后裔中,“侍郎位”的孔權(quán)、孔的后裔中,第五十三、五十四世孫絕嗣者也很多。曲阜孔子中五十三世孫共84人,絕嗣者除孔鼒的后裔外,還有13人。余49人中,出仕者僅20余人?!耙u封位”中,則有不少五十五世孫即孔希大、孔希章同輩人絕嗣。孔子五十四世孫104人,50人無嗣,多屬“襲封位”和“中散位”,64人事跡不詳??鬃游迨迨缹O100人,72人事跡不詳, 50人無嗣??鬃游迨缹O63人,27人無嗣⑥孔德成:《孔子世家譜》初集卷2,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傊?,孔鼒等“博士位”后裔在同輩人中出生較晚,五十三世無嗣者多,而“襲封位”后裔在同輩中出生較早,五十四世、五十五世無嗣者多,都集中在元末期。元末曲阜孔氏族人銳減,恐怕不只是生理疾病的原因,似乎也不會無辜遭受兵燹,因為元廷尊孔,“寇”亦尊孔,從前述元廷和軍事官員至曲阜祀孔的碑刻和孔克堅《大義書院碑記》可知他們都不會對“圣裔”妄加殺戮。是否曲阜孔氏在元末組織了“義軍”,與紅巾軍作戰(zhàn),致其族人大量死亡?有待后考。
明朝初年曾有曲阜孔氏族人被遷徙到臨濠?!犊讻苣怪尽酚浛讻茉诿鞒醯脑庥觯按蚴コ跖d,有元失馭,以閑良官隨例居臨濠,時五十五世孫國子祭酒孔公克堅以公一派子孫,特蒙奏請,遂釋還鄉(xiāng)里,令長多族”①張敏:《孔涇墓志》,《闕里志》卷13。?!蛾I里文獻考》也記其“明初,遵例徙臨濠,以五十六代衍圣公奏,得放還鄉(xiāng)里,為孔庭族長”②《闕里文獻考》卷74《子孫著聞?wù)叩谑逯?。。為何孔涇被遷徙到臨濠,在明初曲阜孔氏家族中是個案,還是有許多孔氏族人遵例遷臨濠?是否與對抗農(nóng)民起義和朱氏的明軍有關(guān)?皆有待后考。另,元末明初曲阜孔氏遷徙其它地方者也頗多??傊房资霞仁茉穸?,而忠誠于元朝,仇視紅巾軍,應該是合乎情理的。這也正是出身于紅巾軍的明太祖不喜孔氏的深層次原因。
曲阜孔氏是中國家族史上的一顆常青樹,衍圣公府更有“與國咸休”、“同天并老”的美譽,因為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尊孔崇儒必然恩及孔子苗裔。但是明初以后,朝廷只是封授孔子嫡裔威望崇高的衍圣公爵位,不再授予其官職。明清時期的衍圣公府只是貴族地主,也不再是官僚地主。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之際,曲阜孔氏也難免有流離失所,甚或有死于兵火的遭遇。當前朝危亡之際,他們往往恪守“君臣之義”的祖訓,忠于舊主,對抗反叛者或異族入侵。而當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如何對待勝朝和新朝,又往往成為他們的兩難抉擇??资显谛鲁送镜捻槙郴蜣D(zhuǎn)折,實取決于他們在舊朝衰亡、新朝興起時的政治動向。迅速拋棄舊主,投入新主懷抱者,會很快成為新寵,安享尊榮。猶豫觀望者,則可能在仕途上遭到挫折。明初孔氏的際遇即屬于后一種情況??卓藞杂P見朱元璋之后,盡管朱氏在禮儀和物質(zhì)待遇方面對孔氏頗為優(yōu)渥,但是若把孔氏在元朝的仕宦和在明朝的仕宦作對比,這樣的優(yōu)渥未免打個折扣。不惟衍圣公不再有做官的機會,曲阜知縣的選任標準也為之改變,而且,雖然明代曲阜孔氏家族人口出現(xiàn)了爆炸式增長,但明廷對曲阜孔氏“不煩以政”的政策,致其在仕版者較之蒙元時期大為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