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為例"/>
|張 曦 林 慧|東華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1620
隨著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經(jīng)濟體量不斷增長,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的發(fā)展動向,渴望了解中國的立場、聆聽中國的聲音。每年“兩會”期間總理召開的政府記者招待會,是我國政府表達政治立場、闡述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以及明確未來發(fā)展方向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國內(nèi)外媒體了解中國政府態(tài)度、政策、立場等的最佳窗口,由此成為我國政府與國內(nèi)外媒體有效溝通的輿論平臺,受到了廣泛關注。政府記者招待會采用交替?zhèn)髯g(consecutive interpreting)的口譯形式,即發(fā)言人用中文回答中外各大媒體的提問,譯員在每小段發(fā)言后用英文把內(nèi)容流利地表達出來。在國內(nèi)外媒體的聚光燈下,準確地傳達領導人發(fā)言的內(nèi)容,呈現(xiàn)中國政府領導人的形象,是譯員擔負的重要責任。譯員不僅必須有深厚的雙語語言功底,還要有博大的知識儲備,以成功地完成這種跨文化和跨語言的交際行為??谧g不是機械地把源語符號轉(zhuǎn)換為目的語,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脫離源語語言外殼”(deverbalization)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譯員是外交部的資深翻譯張璐,她沉著冷靜、經(jīng)驗豐富,已是第九次擔任“兩會”期間總理記者招待會的譯員。溫家寶總理善于引經(jīng)據(jù)典,李克強總理的語言簡潔樸實、幽默風趣,張璐能夠駕馭不同的語言風格,精準地傳達總理的發(fā)言,獲得了普遍的好評。那么,資深的口譯譯員如何在口譯過程中“脫離源語語言外殼”?“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原因又是什么?本研究擬從釋意理論入手,研究譯員在句法上“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表現(xiàn)和動因。
釋意理論(la théoriedusens/the theory of sense)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法國,主要探討了口譯與非文學文本的筆譯原理。與一般語言學的觀點不同,該理論認為翻譯即釋意,是譯者據(jù)語言符號和自己認知的補充對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種解釋,譯者應追求的不是語言單位的對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該理論的鮮明特點就是直接來源于口譯實踐,故其觀點對口譯研究、教學和實踐都有著獨特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釋意理論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是三階段理論。不同于以往所認為的翻譯就是不同語言之間的理解和表達兩步驟轉(zhuǎn)換過程,釋意理論認為口譯不是簡單的符號轉(zhuǎn)換,而是一個從意義的理解到再表達的動態(tài)過程,并明確提出了三階段理論,即源語語言的理解、脫離源語語言外殼(déverbalisation/deverbalization)和重新表達三個階段[1]:
第一階段為源語語言的理解,即譯者聽清并理解源語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釋意理論區(qū)分了“語言意義”(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語言意義”(non-verbal sense),認為譯者所要傳達的不是語言符號的意義,而是講話人在其話語中所表達的非語言的意思。所以譯者還需要通過分析和理解,清晰了解源語語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
第二階段為脫離源語語言外殼,即譯者在聽清、理解源語話語之后,擺脫源語話語的語言形式,將其所表達的交際意義保存在記憶中,也就是源語話語所產(chǎn)生的“非語言意義”。這一階段是完成釋意的關鍵,在釋意過程中,脫離了源語話語的語言外殼,留在譯員記憶中的是理解了的內(nèi)容。
第三階段為重新表達,即用譯入語來重新表達出源語話語的真實意思。這要符合兩點要求:一是要尊重源語話語的本意,表達出源語話語的“非語言意義”;二是將源語話語按照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和規(guī)則的方式重新架構(gòu),用符合聽眾語言習慣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釋意理論的三階段理論中,“脫離源語語言外殼”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階段,也是該理論重要的貢獻。釋意理論認為這是捕捉“意義”(sense)的重要階段,如不經(jīng)歷該階段,真正的翻譯行為無法實現(xiàn)[1]。“脫離源語語言外殼”意味著譯者在捕捉到源語符號的意義后,大部分源語話語的形式都在腦際消失,用目的語將意義重新表達出來。
國內(nèi)學者研究釋意理論,有的從理論評介入手,系統(tǒng)概括釋意理論的主要觀點和創(chuàng)新貢獻[2];有的從口譯教學探討入手,以圖發(fā)揮釋意理論在中國口譯教學中的指導作用[3];有的則以釋意理論為指導進行譯例評析,如吳小力從釋意理論的視角評析2006年外交部長李肇星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兩場政府記者招待會中的口譯,提出了分析歸納源語語言要點、復述脫離源語語言外殼、譯語復釋源語語言等三種口譯釋意訓練方法等[4]。針對“脫離源語語言外殼”階段,也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許明結(jié)合認知心理學,闡明該階段中“意義”的存在形式和該階段的認知特征[5]。金奕彤則通過實例分析,認為脫離源語語言外殼越充分,口譯的質(zhì)量就越高[6]。綜合已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脫離源語語言外殼”涉及意義在大腦中的轉(zhuǎn)換過程,難以用實驗來直接驗證,這方面的研究往往通過比較具體語篇的原文和譯文來判斷譯者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釋意翻譯的原則,間接判斷翻譯的認知過程如“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程度。目前“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譯例分析較多集中于文化負載詞釋意,如華靜用釋意理論對外交部資深譯員的中國古詩詞英譯譯文進行分析比較,強調(diào)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重要性[7]。相比之下,針對“脫離源語語言外殼”階段進行的譯例分析較少。因此,本文以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原文和現(xiàn)場口譯譯文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交替?zhèn)髯g譯文“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口語性偏移和書面性偏移的深層原因,對交替?zhèn)髯g的策略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洪磊、王斌華在論文中指出,基于Shlesinger的研究結(jié)論,口譯文本的文體特征不同于書面文本,也不同于一般的口語文本[8]。同聲傳譯對語篇在口語—書面語連續(xù)體上的位置會產(chǎn)生“中和作用”(equalizing effect)[8-9],也就是說:當源語講話口語性比較強時,同聲傳譯會降低其口語性;當源語講話書面性比較強時,同聲傳譯會降低其書面性?!爸泻妥饔谩笨s小了同傳中口語程度的變化范圍。
國內(nèi)學者鮑剛探討了口譯的口語性,他認為,口譯活動的即席性使口譯譯員的譯語在一般情況下會和普通口語有一定相似性,有著口語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修辭特點,比如,出現(xiàn)語法失誤、句子結(jié)構(gòu)較為松散、語氣詞停頓等,口譯的譯語不如筆譯嚴謹,但是在信息清晰度、言語結(jié)構(gòu)等方面優(yōu)于一般口語[10]。鮑剛的結(jié)論和Shlesinger所說的口譯的“中和作用”相似,即口譯譯文的口語性不如普通口語,書面性也不如筆譯的書面語。鮑剛的研究沒有區(qū)分同聲傳譯和交替?zhèn)髯g,Shlesinger的研究僅涉及同聲傳譯。[10-11]洪磊、王斌華則在交替?zhèn)髯g領域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漢英交替?zhèn)髯g中存在與同聲傳譯中相一致的偏移趨勢。對于偏口語化的文本,譯員的口譯文本會體現(xiàn)出書面化的偏移;對于過于書面化的表達,口譯文本體現(xiàn)出口語化的偏移[8]75-76。
兩會記者招待會是交替?zhèn)髯g的典型場合,其現(xiàn)場口譯在文本轉(zhuǎn)換的過程中,去除原文的語言形式,脫離了原文的語言外殼,尤其在句法上有斷句、有合句,句子成分有調(diào)整,句子內(nèi)容有增添、有省略,充分說明口譯是一個理解思想和重新表達思想的動態(tài)過程。譯者拋開原文語言符號的結(jié)構(gòu),理解原文作者所表達的意義,包括語言符號所產(chǎn)生的認知和情感的意義,最終追求的是譯文與原文意思或效果的對等。有鑒于此,本研究分析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交替?zhèn)髯g譯例,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從句法的角度探討漢英交替?zhèn)髯g中口語性的偏移現(xiàn)象,并探討導致偏移的可能原因。
洪磊、王斌華在對漢英交替?zhèn)髯g“口語化/書面化”偏移的研究中,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漢語和英語的“口語/書面語”特征作為衡量篇章口語性的標準。表達類特征包括:有聲停頓 (filled pauses),更正 (correction),冗余啰嗦 (redundancy),語氣助詞 (modal particles);語法類特征包括:名詞化 (nominalization),從屬連詞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并列連詞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句子結(jié)構(gòu)破碎 (broken sentences),插入語 (parentheses) 和語法錯誤(grammatical mistakes)[8]74。這 10 個特征中,名詞化和從屬連詞體現(xiàn)書面性,其他特征都體現(xiàn)出口語性的特征。
對于資深的口譯譯員來說,現(xiàn)場一般不會出現(xiàn)語法錯誤和更正現(xiàn)象,也極少出現(xiàn)碎句或者不完整的句子。因此,針對有聲停頓、冗余啰嗦、從屬連詞、并列連詞、名詞化等特征,筆者對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原文和現(xiàn)場口譯譯文作了分析和總結(jié),發(fā)現(xiàn)了較為集中明顯的口語化偏移和書面化偏移的譯例。
1. 口語化偏移
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口譯文本體現(xiàn)出一定的口語化偏移的特征,表現(xiàn)在有聲停頓、冗余啰嗦、并列連詞、簡單句等方面。
(1) 有聲停頓
例1
原文:所以,我們把就業(yè)優(yōu)先的政策首次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并列為宏觀政策。
譯文:You may have also noticed, this year for the first time, we are elevating the status of jobs-first policy to a macro policy together with our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例1中,譯員增添了沒有明確意義的有聲停頓表述“you may have also noticed”,使文本具備了一定的口語化特征,同時譯員打破了源語文本的句法結(jié)構(gòu),把狀語“首次”放在句子的最前方,和后面內(nèi)容通過停頓分隔開來,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同時也使譯語發(fā)生了口語化的偏移。
例2
原文: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這40年來有如此巨大變化,教育的確起了巨大支撐作用。
譯文:Indeed,educ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underpinning force that keeps the Chinese nation going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hat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us to come this far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例2中,譯員增添了“indeed”,使譯語中產(chǎn)生一定的停頓。同時原句有兩層并列的信息,一般在書面性強的文本中會采用并列連詞合并為一句話表達,這里的譯語斷為兩個獨立的句子來表達,也充分體現(xiàn)了其口語性。
(2) 冗余啰嗦
譯員交替?zhèn)髯g時給出的譯文有時會出現(xiàn)冗余,顯得重復和啰嗦,在即興話語中,冗余啰嗦可以幫助說話人獲取更多時間構(gòu)思其想法和語言表達。
例3
原文:我們是給制造業(yè)等基礎行業(yè)、給帶動就業(yè)面最大的中小企業(yè)明顯減稅,這實際上是“放水養(yǎng)魚”、培育財源。
譯文:We are going to cut VAT rates for the manufacturing and other basic sectors. And we are going to make things much easier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mpanies, the largest providers of jobs in our country. They will see their taxes meaningfully reduced. This will create a more enabling environment for companies, and also help to expand our tax sources.
例3中,原文說“我們是給……減稅”,說明了減稅的對象包括“制造業(yè)和其他基礎部門”“中小企業(yè)”,譯員將“減稅”通過“cut VAT rates”“make things much easier ”“see their taxes meaningfully reduced”重復了三遍,尤其是“給帶動就業(yè)面最大的中小企業(yè)明顯減稅”分成了兩個句子反復說明,是口語化特征的充分體現(xiàn)。
例4
原文:之前我們反復測算,有多種方案,有一種就是今后幾年每年把增值稅率降一個百分點,但在當前情況下企業(yè)可能感受不深。
譯文:Before we took this decision, we did thorough calculations. In the past, there were several different plans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example, one of the plans was to cut the VAT rates by just one percentage point each year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years.But that may not bring as many benefits to companies as the current plan.
例4中,“之前”的情況是過程(反復測算)和結(jié)果(多種方案),從時間上講都清晰地表明是過去,譯員對緊密相連的信息進行了分割,同時重復申明“in the past”,這種冗余是口語化的特征。
(3) 并列連詞
并列連詞(coordinating conjunction)的使用使文本更具口語化的特征??谡Z的句子很多由“and”“but”“then”“so”來連接,用并列連詞簡單地把句子羅列在一起,不需要理清句子間的邏輯聯(lián)系,花費的腦力比用從屬連詞要少,因此在時間有限的壓力下,講話人會更多使用并列連詞連接句子。
例5
原文:我認為,在曲折中前行、繼續(xù)前行這個大趨勢是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
譯文:So I expect this relationship to continue forging ahead despite twists and turns. And that should be the underlying trend going forward.
例5中,把“在曲折中前行”處理為一句話,用“so”引導,“繼續(xù)前行”處理為另一句話,用并列連詞“and”連接,充分體現(xiàn)了譯員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認知過程,同時也使譯文更具口語化的特征。
(4) 簡單句
口語要在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交流溝通的目的,往往不像書面語那樣采用復雜句,簡單句是口語化文本的重要特征。
例6
原文:在這個過程當中曲折不斷、風云變幻,但是向前走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因為中美兩國之間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我們的共同利益是遠大于分歧的。
譯文:At the same time, it is true that the relationship has also gone through some twists and turns. But the underlying trend is for the relationship to go forward, and this has not changed. This is because there are broad common interes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the shared interests far outweigh the differences.
例6中,原文用了4個邏輯上緊密關聯(lián)的句子說明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大勢,譯員對原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進行了重組,用5個簡單句進行了每層信息的論述,其中“向前走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分成了“the underlying trend is for the relationship to go forward”(大趨勢是向前走)、“this has not changed”(大趨勢沒有改變)兩個句子來表達。大量的簡單句說明在譯員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認知過程中,譯文發(fā)生了口語化的偏移。
2. 書面化偏移
2.堅守“守法合規(guī)”。尊重國際規(guī)則,適應東道國法律要求和業(yè)務需要,吸收借鑒國內(nèi)外先進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推進管理提升和創(chuàng)新探索,努力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積極建設國際化骨干團隊。
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采用了比較口語化的表達方式,簡單易懂。譯員的譯文會脫離源語語言外殼,通過省略有聲停頓、避免句子結(jié)構(gòu)破碎、省略冗余表達、加強邏輯關系、采用名詞化結(jié)構(gòu)等方法使譯語發(fā)生書面化的偏移。
(1) 省略有聲停頓
在口語文本中,講話人即興發(fā)言中往往帶有“嗯”“啊”等語氣詞以及“那么”等沒有具體意義的表達來實現(xiàn)短暫的停頓,有聲停頓能夠讓講話人緩和說話速度,爭取更多的時間思考。因為有聲停頓一般不能表示具體的意義,口譯譯員傾向于省略這些有聲停頓,使譯語發(fā)生書面化的偏移。如以下例子中的有聲停頓“應該說”“我多次講過”等就被譯員在信息重組的過程中省略了。
例7
原文:應該說,我們這幾年通過“放管服”改革,營商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取得成效的。
譯文:Over the years, through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we have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improving our business environment.
例8
原文:總之,今年對外開放的舉措我們會不斷地推、繼續(xù)地推。我多次講過,中國的開放舉措,往往不是一攬子推出來的,每年甚至每個季度都在出,但回過頭來看,積累起來就會帶來想象不到的巨大變化。
譯文:In a word, China will further open up, and China’s opening-up measures will not come on a one-off basis, but will be introduced quarter after quarter and year after year. In hindsight, when we review the course of China’s opening-up, we would realize how tremendous a change that has taken place in this country.
口語中有許多結(jié)構(gòu)破碎的句子,有的甚至不能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即興講話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相關、語法結(jié)構(gòu)卻支離破碎的句子,這些破碎句是口語化文本的重要特征,口譯譯員在譯文中往往會把這些破碎句省略,或者重組到其他完整的句子中去。
例9
原文:我們要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過程當中持續(xù)地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一件一件去做。
譯文:We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Chinese economy. We must put our focus on these key areas and major difficulties faced by our people.
例9中的破碎句“一件一件去做”和前面句子的意義相關,甚至略有重復,譯員果斷地予以刪除。
例10
原文:70年來,中俄關系走過了不平凡的路,現(xiàn)在可以說是高水平的。
譯文:In the past seven decades, our relationship has traveled an extraordinary journey.
例10中,“現(xiàn)在可以說是高水平的”對上文進行了補充說明,意義有相關,結(jié)構(gòu)卻較為松散,譯員認為其中的“高水平”和上文的“不平凡”有所重疊,予以刪除。
(3) 省略冗余表達
由于講話人沒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思索,即興發(fā)言往往包含不少冗余表達,同樣的意義反復說明,譯員在捕捉到源語文本的意義之后,對于重復的信息往往會加以刪除,從而使譯語文本更具書面化的特征,發(fā)生書面化的偏移。
例11
原文:今年的高校畢業(yè)生又達834萬,比去年還多,創(chuàng)歷史新高。
譯文:This year,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will reach another new high—8.34 million.
例11中,“創(chuàng)歷史新高”必然“比去年還多”,譯員脫離了源語語言的句法外殼,刪除了冗余的信息。
例12
原文:下一步,我們還可以拓展領域。我們既可以“抓大”,也可以“推小”,抓大項目、大宗商品貿(mào)易,推小微企業(yè),包括跨境電商的合作。既可以“上天”,在航天航空領域合作,也可以“下地”,推地方民間的交流。
譯文: And we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further expand areas of cooperation. For example, we may continue to focus on our big project cooperation and trade in commodities. We may also strengthen our cooperation between micro and small firms 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s.We may enhance collaboration in aviation and aerospace, and also enhance exchanges at the sub-national level and between our peoples.
例12中,在下文中對“抓大”進行了說明——“抓大項目、大宗商品貿(mào)易”,對“推小”也有說明——“推小微企業(yè)”,同樣,“上天”“下地”在下文中都有重復的信息,譯員在譯文中刪除了“抓大”“推小”“上天”“下地”等冗余表達。
(4) 加強邏輯關系
王力在《中國語法理論》一書中提出意合和形合兩個概念:“中國語里多用意合法,聯(lián)結(jié)成分并非必要;西方多用形合法,聯(lián)結(jié)成分在大多數(shù)情形下是不可少的?!盵12]也就是說,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王力的研究基于《紅樓夢》等書面文本,因此其研究更能說明英語書面文本的特征。從屬連詞(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包括“so that”“while”“since”“because”“before”“after”等多種,能夠明確從句和主句的邏輯關系,使句子結(jié)構(gòu)更加清晰有條理,因此從屬連詞較多,明顯會使講話更加書面化。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口譯譯員張璐在漢英交替?zhèn)髯g過程中,在原文沒有任何連接詞的情況下,明顯采用了大量從屬連詞,使文本發(fā)生了書面化的偏移。同時,張璐還會增添一些介詞短語或其他狀語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讓文本減少跳躍性,更具備書面化文本邏輯分明、絲絲入扣的特點。
例13
原文:在寒冷的天氣里農(nóng)民工在施工,其中有一位農(nóng)民工跟我歲數(shù)差不多大,我和他對話,他就希望一條:多加班,多掙錢。
譯文:It was a cold winter day, and I talked to one of the workers who was about my age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He said to me that he wanted to work longer hours so that he could earn more money.
例13中,原文里典型的口語文本“多加班,多掙錢”,翻譯時增添從屬連詞“so that”,體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使譯文更具書面化的特征。
例14
原文:眾人做事,集眾智、聚眾力,眾人共享。
譯文:When wisdom and strength are pooled, all stand to benefit.
例14的譯文增添了從屬連詞“when”,體現(xiàn)條件和結(jié)果之間的邏輯關系。
例15
原文:由于稅制的原因,可能在推進過程當中有些行業(yè)抵扣少了,稅收有增加的可能,我們也做了認真的準備,就是對它們加大抵扣的力度,用打補丁的辦法,并對所有的中小微企業(yè)實行普惠性減稅,確保所有行業(yè)稅負只減不增。
譯文:Due to the setup of the tax code, with fewer deductions, the tax payments of some sectors may somewhat increase.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will make further tax deductions. In this process, the tax burden on all micro,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mpanies will be significantly eased. All in all, as I said before, taxes levied on companies will only come down instead of going up.
例15的譯文增添了體現(xiàn)上下文邏輯關系的短語“to address this problem”(為解決以上的問題)、“in this process”(在這個過程中)、“all in all”(總的說來),這些都是在原文中沒有的,句子添加了這些成分,明顯使前后的信息更為連貫,增強了文本的邏輯性。
例16
原文:應該說,我們這幾年通過“放管服”改革,營商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取得成效的。去年有關國際組織把中國營商環(huán)境的排名提升了30多位。
譯文:Over the years, through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we have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improving our business environment. This has also been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China’s global ranking in terms of ease of doing business run by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moved up by over 30 spots last year.
例16的原文包括兩個獨立的信息群,譯員在理解源語語言和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兩者之間意義上的關聯(lián)——后者是前者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譯文中增添了“this has also been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這就體現(xiàn)在以下的事實中),明確體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5) 采用名詞化結(jié)構(gòu)
名詞化(nominalization)是書面語的一個重要特征。動作或者性質(zhì)原本用動詞或者形容詞來表達,在句子中處于謂語的位置。施動者和施加的動作、物質(zhì)和其描述的性質(zhì)分別為主語和謂語,構(gòu)成簡單句。如果動作或者性質(zhì)改用名詞化結(jié)構(gòu)來表達,名詞短語可以成為句子的主語、賓語等簡單成分,句子還可以另外添加謂語及其他成分,這就使句子有更大的詞匯密度,成為典型的書面語。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譯員把一些口語化的表達用名詞化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文本因此也發(fā)生了書面化的偏移。
例17
原文:這條路我們會繼續(xù)走下去,而且應該越走越深入、越寬廣。
譯文:We intend to stay on this path and will pursue our reform at greater depth and breadth.
例17的原文用了“深入”“寬廣”等具象的描述,譯文中采用抽象名詞“greater depth and breadth”,更具書面化的特征。
口譯譯文發(fā)生書面化偏移,原因主要在于語言的使用往往由說話人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語言交際需要靈活變通。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是正式場合,通過全球各大權(quán)威媒體,向全世界發(fā)出中國的聲音,所以其交際目的是用較為正式的語言向大眾發(fā)布權(quán)威的信息,因此針對比較口語化的表達形式,譯員在交替?zhèn)髯g過程中脫離源語語言外殼,作出變化,選擇出恰當?shù)恼Z言,對過于口語化的源語文本進行調(diào)整,使之更加書面化,從而符合交際目的的需要。
此外,原文中的有聲停頓,或者冗余啰嗦的現(xiàn)象,是因為發(fā)言人需要爭取適當?shù)臅r間思考,在語氣上更加舒緩,有利于提高與媒體人的交流效果。口譯在現(xiàn)場翻譯時,不需要刻意重復信息,否則會影響信息傳達的流暢性,不利于溝通和信息交流。
英漢兩種語言的基本差異也是譯員進行書面化調(diào)整的原因。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為加強形式上的關聯(lián),譯員在譯語中增添“so that”“when”“if” 等從屬連詞,能夠體現(xiàn)漢語跳躍小句間的邏輯關系,使譯文更加連貫,符合目的語的特征。
口譯產(chǎn)生口語化偏移趨勢,則是由交替?zhèn)髯g現(xiàn)場工作壓力大的性質(zhì)決定的。如果原文書面性強,信息密度高,句法結(jié)構(gòu)過于復雜,概念較為抽象,譯員在現(xiàn)場就承受著較大的壓力。Gile提出口譯過程的精力分配模式,交替?zhèn)髯g的過程可分為聽辨理解和重組兩個階段:CI (listening)=Listening+Memory+Notes+Coordination(交傳聽辨理解階段=聽辨+記憶+筆記+協(xié)調(diào))、CI (reformation)=Remember+Read+Produce(交傳表達階段=回憶+讀取筆記+產(chǎn)出)[13]。在聽辨理解意義后,譯員必須在瞬時的思考后對語言結(jié)構(gòu)進行重組,繼而完成產(chǎn)出和表達。如果信息的密集和復雜程度超出了口譯的處理能力,譯文就會出現(xiàn)語法錯誤、更正等口語化特性,語言的表達質(zhì)量會有所下降。當然,對于資深的譯員來說,錯誤較為少見,適當采用有聲停頓和冗余重復等口語化傾向的表達方式,有利于譯員贏得思考時間,可以提高譯語的表達質(zhì)量。
同時,口語化偏移也是譯員為適應記者招待會的交流目的而作的調(diào)整??谧g譯文不同于書面文件,不允許讀者反復閱讀解構(gòu)復雜句各大成分來達到理解的目的,而要迅速及時地傳達出多層復雜信息的含義,采用主謂或主謂賓構(gòu)成的簡單句是最為清晰迅捷的方式。因而譯員會把漢語同一話題內(nèi)連續(xù)的句子分割開來,用多個獨立的英語簡單句表達出來,使意義更為直接簡明,從而有利于迅速達到交流的目的。
口譯過程包括源語語言的理解、脫離源語語言外殼、重新表達三個階段,其中“脫離源語語言外殼”是捕捉意義的重要階段,是實現(xiàn)等效翻譯的必要過程。口譯譯員會脫離源語語言外殼,通過句法的重組使譯語體現(xiàn)“口語化/書面化”的偏移。本文以201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原文和現(xiàn)場口譯譯文為研究對象,通過譯例分析,發(fā)現(xiàn)交替?zhèn)髯g中存在通過有聲停頓、冗余啰嗦、并列連詞、簡單句而形成的口語化偏移,同時,譯員也會針對源語文本的口語化特征,通過省略有聲停頓、避免句子結(jié)構(gòu)破碎、省略冗余表達、加強邏輯關系、采用名詞化結(jié)構(gòu)等方式,使文本發(fā)生書面化的偏移??谧g發(fā)生書面化偏移的原因在于譯員順應交際的目的,根據(jù)權(quán)威消息發(fā)布的交際需要對譯文語言結(jié)構(gòu)進行了恰當?shù)闹亟M;口譯發(fā)生口語化偏移的原因則在于口譯現(xiàn)場工作的時間壓力,譯者通過一些口語化的偏移來贏得時間或者因為現(xiàn)場的壓力,有一些語言質(zhì)量下降的表現(xiàn)。通過對“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口語性偏移和書面性偏移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深層原因的探討,希望本研究對交替?zhèn)髯g的策略研究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