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問我,疫情過后,你是怎么判斷全球趨勢的?我說,疫情過后,會有四個大的轉移,明確說是有四個東移。
首先表現在我們的制造業(yè)和現代服務業(yè),制造業(yè)是高端制造業(yè)。今年是新的外商投資法實施的第一年,也是外商投資實施細則的第一年。中國要打造全球最佳的營商環(huán)境,在全球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yè),中國要進入那里搶占先機,大批的西方的現代制造業(yè)滾滾向東移。
第二個轉移,技術?,F在在整個平臺上面,最大的交易量是技術,一些關鍵的技術,一些非常突出的技術。
第三,在整體的產業(yè)鏈、技術鏈過來的時候,資本過來了。上海正在打造一個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有3920多家外商投資進來,這里面包括摩根大通,第一個我們認可的外商獨資銀行。還有標普、惠譽這種評價機構,我們的保險也在放開。資本是跟著產業(yè)、市場走的,資本也是跟著整個經濟走的,他們看到中國是一個機遇。
第四個轉移,人才。現在大批的技術人員在看著中國,包括許多國外大學生畢業(yè)后都愿意到中國當英語老師,把這種希望寄托在中國市場上。
這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是一個國家擴大開放包容的標志,也是一個強國崛起之前的很重要的信號。我們應該看到,如何打造以國內市場為主體,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huán)的經濟格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頂層設計。
當前對雙循環(huán)有幾個誤解:第一,認為是一種臨時性的,是為了解決疫情中我們受到的外部的卡脖子現象,找出的一個臨時的、應急的措施。不是!這是一個長遠的,可以說是一個戰(zhàn)略性的布局。第二個誤解,有人說這是外面強迫的國際形勢。不是!我們是主動的。
十九大提出,中國目前的主要矛盾已經起了變化,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經濟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解決老百姓的生活需要,需要結合供給側的改革。供給側改革,一句話,用最低的成本追求最大效益,投入要少,收效要高。要把當前那些技術無用的或者低效、無效的產業(yè)淘汰出去。
有人說這是不是回到過去自力更生的老路上去了,是不是閉關了,是不是保守了?不是。我們應該看到,在當前,雙循環(huán)是促使我們國家更加開放,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實行的一個全方位、高水平、多領域、深層次的開放。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認識,我們的目的是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產生1+1>2的疊加效果。它可以在國際形勢變化時,確保我們的供應鏈、產業(yè)鏈安全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所以,我們要打造一條穩(wěn)定、健康、開放的產業(yè)鏈供應鏈,其次也要確保國內系統(tǒng)??傮w上,我認為雙循環(huán)新經濟格局是未來一個較長時期,中國整體經濟的一個總路線,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個時候把它抓住。
武漢在打造雙循環(huán)發(fā)展格局中,有四個很好的優(yōu)勢:第一,雙循環(huán)有個節(jié)點,我把它比作8字形節(jié)點。8字形中間的點是很重要的,它既能夠在內循環(huán)中起作用,又能在外循環(huán)起作用。武漢符合這個。武漢有光谷,有高新技術企業(yè),還有德國的汽車制造廠,更多的是一些現代高端制造業(yè)。我聽說霍利威爾過去了,所有這些,說明武漢不僅僅是一個中心位置,地理的概念,它現在成為一個經濟的概念,是經濟學一個輻射的概念,因為光是中心不行,要有輻射。
第二,武漢有很多科研院所,有很多大專院校,也有更多的科技人才,這一點是我們很好的基礎。
第三,從歷史上來看,武漢一直都有比較健全的機械制造。整個部門,對一個鏈條來講,從零配件小公司開始,一直到高新技術的芯片,他都有人才,有技術,有門類齊全的加工廠。從漢陽造到后來的潛艇,從原來的武鋼到現在的大飛機,武漢還有更多的農業(yè)優(yōu)勢,比如說我們的氣候,我們的水稻,以及我們整個的漁產品,還有我們更多的電商。
第四,武漢精神。我們既有抗洪精神,也有如今的抗疫精神。武漢一天比一天好,正是發(fā)揮了武漢人這種頑強的拼搏的精神。
講了這么多優(yōu)勢,我們有沒有弱項呢?我覺得有三個弱項,給大家一個參考。有人說現在發(fā)展可能缺政策,我說不對。有人說,搞這個項目缺資金,大量投入高科技密集型,錢還不夠。有人說缺技術,還有人說缺人才,我說都不是。要說缺什么?兩個字:理念。理念是什么?理念是我有多大的視野,有多大的胸懷,我就能扛起多大的責任。
我覺得武漢應該有這樣的理念。在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在不斷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時候,如何抓住全球開發(fā)者的東移和我們西進,包括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黃金水道,這種大開放的精神,要抓住。要成為一個理念,搭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以做好國內市場為主體,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節(jié)點。這一點武漢一定會做到,我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夠做到。
最后,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我經歷的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一聽,你們聽完以后可能會有一些啟發(fā)。我們中心跟IBM做了一個培訓班,培訓班培養(yǎng)民企。IBM的前總裁,在培訓結業(yè)的時候,他在會上講了一句話,我覺得發(fā)人深省。他說世界上多數人是看見以后才相信,只有少數人,是在這個事情還沒有出現,就已經在心中形成,他仿佛已經看清了。正因為如此,美國出現了Facebook、喬布斯、比爾蓋茨,中國出現了馬云、馬化騰。世界上多數人只會按照現有的答案和現有的游戲規(guī)則辦事,只有少數人明明知道已經現有的答案和現有的規(guī)則,仍然在苦苦地追求新的答案和新的游戲規(guī)則。我真心地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能成為世界上的少數人。
【主持人】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包括全世界都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沖擊,大家很想知道在接下來的時間,包括明年,中國的經濟形勢會是怎樣的?
【樊綱】今年,中國大概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實現了正增長的經濟體國家。全世界是負的,世界銀行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5%,第四季度如果疫情反彈下去,我相信這個估計還會調整,還會向下調。明年我們的經濟增長會更加強勁一點,因為今年的基數比較低,所以明年可能從統(tǒng)計上看,我們GDP的增速就會相對比較高,可能會有6%以上甚至7%以上,也許會到7.5%這樣的增長速度。當然了,我們是先走出陰影,但是世界如果沒有走出陰影的話,威脅還在,這個不確定性還在。
【主持人】今年5月,中央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發(fā)展新模式,您作為經濟學家,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觀點。
【樊綱】剛才我們說到中國經濟短期的宏觀形勢,我其實還沒有說到大變局,說的是疫情,疫情是個大變局,但是還沒有那么大,真正的大變局是什么呢?是中美經貿關系,是發(fā)達國家用國家力量來打擊我們的企業(yè),來遏制中國的發(fā)展。為什么它變了?其實是因為我們變了,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fā)展,中國對他們有競爭力了,再不遏制住中國的發(fā)展,中國就要真正成為他們競爭的對手了。因為中國還在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變局”不可避免,我們必須加大自我創(chuàng)新的力度,更多地依靠國內循環(huán)。
【主持人】雙循環(huán)包括了國內和國際兩個循環(huán),要保證國內循環(huán)的暢通,目前需要做些什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樊綱】國內循環(huán),我們一定要在擴大內需上做很多事情。一方面保持我們一定程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現在的新基建,要為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好的基礎,然后也要保持現在的投資有一定的規(guī)模。另一方面就是要擴大消費,這個是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問題。我們人均GDP已經1萬美元了,我們的社保、信貸、消費信貸的發(fā)展,以及電商等方方面面,也到了發(fā)展的階段了。
過去講擴大內需,著重從需求側,這次講雙循環(huán)國內循環(huán),更強調了供給側的問題。什么是供給側的問題?科技補短板,科技自我創(chuàng)新。供給側的問題是我們的生產環(huán)節(jié)、科研環(huán)節(jié),用我們自主的創(chuàng)新來替代,原來我們必須從國際上購買的技術,還是有提檔升級的需求,要加大我們的科技創(chuàng)新。
【主持人】剛才我們從世界的、中國的角度,以及從雙循環(huán)發(fā)展格局的角度做了分析,您覺得在當前的形勢下,武漢的優(yōu)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樊綱】武漢是中國的重鎮(zhèn),我覺得中國最有潛力的城市應該是武漢或者是中部地區(qū)。第一,武漢的交通條件太好了,我們不是沿海,但是沿江。為什么沿海沿江重要?運輸成本低。迄今為止,水運仍然是成本最低的運輸工具。為什么沿海地區(qū)最先發(fā)展起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沿海,它便宜。然后我們的高鐵、公路,交通體系四通八達,這就使得我們運輸成本、物流成本相對更低,因此我們的制造業(yè),我們的產業(yè)發(fā)展就具有優(yōu)勢。第二,很多重要的支柱性制造業(yè)在武漢形成了產業(yè)集群,各類制造業(yè)在這里都很發(fā)達,都有很好的基礎。第三,武漢具有強大的科研創(chuàng)新的優(yōu)勢,特別是人才優(yōu)勢,包括我們的科研院所,我們的高校等等。我們這個地區(qū)將來的增長速度可能比沿海地區(qū)要高,這就是一個縮短差距的過程,應該說是有光輝的前景,我們應該有信心。
【主持人】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經濟社會領域的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們對于十四五規(guī)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座談會上,您提到了接下來在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大力發(fā)展城市群,武漢現在也正在全力打造國家中心城市,你覺得武漢的發(fā)展和城市群的理念怎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樊綱】武漢是中原重鎮(zhèn),本來就是一個大的中心城市,周邊有一批中小城市都很近,而且也都有一定的規(guī)模,有一定的產業(yè),各有特色。所以將來一定會形成一種城市群。最近這些年,中國各個城市之間,人越來越向大城市遷移,基本的原因是因為工作在向大城市遷,也就是我們的企業(yè)在向大城市遷移。
我們應該怎樣順應這個趨勢?中央政府鼓勵一些省會城市,其中不僅包括武漢、長沙,還有一些中部的省會城市,形成一些中小城市群,城市群才能夠解決我們城市化的問題。一方面通過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把大中小城市連接起來,這樣中小城市的一些資源能夠為大城市服務,大城市的資源也對中小城市進行服務,這是我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進程。大城市的公共服務資源,醫(yī)院、養(yǎng)老設施、學校教育資源等等,就可以分享到大城市群的中小城市群,甚至是農村,區(qū)城鄉(xiāng)的一體化就開始實現,大中小城市的一體化開始實現。從長遠來看,城市群的概念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我們大城市的問題,也是為了促進城鄉(xiāng)一體化、大中小城市一體化、社會一體化均等化發(fā)展,因此城市群一定是一個發(fā)展方向。
城市群的發(fā)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這個階段一定是要先發(fā)展大城市,然后在回流的過程中,使我們的鄉(xiāng)村、小城鎮(zhèn)能夠很好的發(fā)展起來。這樣能夠遵循客觀的規(guī)律,也就是人們自己選擇的規(guī)律,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遷移的規(guī)律。所以我想城市化進程,城市群的發(fā)展,一定也是武漢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方面。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那天,我人還在瑞士達沃斯開會,不少外國朋友向我了解情況,我說,細節(jié)我還不那么清楚,但我想一定是很嚴重的傳染病,否則不會采取這么嚴厲的措施。我還表示了這么一個觀點:如果中國模式應付不了這個挑戰(zhàn),那么其它模式就更不可能了,后來證明我的判斷是對的。
當時也有朋友建議我在歐洲多呆一段時間,避開國內的疫情,我說這個時候更要回去,而且歸心似箭,因為我在國內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此時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妖魔化已經開始,一波新的中國崩潰論已經開始,我直接想到的就是我們要趕快利用我們的平臺對西方妖魔化中國進行反擊。今天我們回望中國疫情防控的日日夜夜,這場戰(zhàn)疫既是一場與新冠病毒的激烈斗爭,也是一場與政治病毒的激烈斗爭,甚至可以說是驚心動魄。
坦率地說,一場新冠疫情“世界大戰(zhàn)”突發(fā),對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都是一場同臺競爭的大考。中西方兩種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比拼,一般環(huán)境下不易區(qū)別良莠,但一場抗疫大戰(zhàn)使大家一下子看出孰優(yōu)孰劣。我們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幾乎在所有可比的領域內均勝出。中國以較高的分數通過了這場全方位的壓力測試,真有點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
這次中西方抗疫模式的最大差別就是,中國模式從一開始就明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這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性所決定的,同時這也是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的“人命關天”理念所決定的。中國文化中講“道”,講“政道”,講“大道至簡”,“道”是管“術”的,中國抗疫模式的“道”就是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把人民群眾生命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從戰(zhàn)爭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戰(zhàn)疫模式的話,應該說我們率先發(fā)起了疫情阻擊戰(zhàn)。阻擊戰(zhàn)就是在疫情爆發(fā)初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堅決的手段阻斷疫情的蔓延,黨中央果斷決定“封城”并打響了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湖北保衛(wèi)戰(zhàn),同時其他省份啟動一級響應,展現了我們制度的迅速反應能力?;仡^看,我們不僅為黨中央的果斷決策點贊,也為武漢人民、湖北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的犧牲精神點贊。
今年6月我出版了一本名為《中國戰(zhàn)疫!》的新書,該書湖北版的腰封,我是這樣寫的:“人類歷史,將永遠銘刻湖北武漢人民的偉大奉獻!”沒有湖北武漢人民的偉大奉獻,就不可能有今天整個中國疫情防控的戰(zhàn)略性成就,就不可能有今天整個中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滿血復活。我們再一次向武漢市民,向湖北人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感謝!
可以說從1月23日開始,整個中國的疫情防控形成了兩個戰(zhàn)場,一個是湖北武漢,在這個戰(zhàn)場上,我們集中兵力打殲滅戰(zhàn),來自全國各地4萬2千多醫(yī)護人員第一時間奔赴疫區(qū);另一個是中國其他地區(qū),我們全面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這兩個戰(zhàn)場有分有合,習近平主席親自部署,親自指揮,中央成立由國務院總理牽頭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一位副總理率領中央指導組每天都在湖北第一線靠前指揮,背后是我們制度的領導指揮能力。相比西方國家,已經到了至暗時刻,但早就沒有了丘吉爾。
我們發(fā)起了總體戰(zhàn),東西南北中,數十個部門日日夜夜的協(xié)調作戰(zhàn),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精神。以國務院疫情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為例,它的單位成員有32個,下設疫情防控、醫(yī)療救治、科研攻關、外事、后勤保障、前方工作等工作組,分工協(xié)作,形成各路抗疫力量的有效合作。中國各個地方都有相應的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協(xié)調、統(tǒng)一調度,這一切展現的是我們制度的綜合協(xié)調能力。
總體戰(zhàn)背后還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的財力物力生產力,從電力、電信、糧油、航空運輸等領域內大型央企,到華為、阿里、騰訊、京東等大型民企,瞬間開始高效運作,戰(zhàn)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提供什么,我們總體戰(zhàn)可以調動的財力物力生產力舉世罕見。
最后是人民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疫中,我們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動員人民群眾直接參與,權威信息通過微信直達基層,直達百姓,大家第一時間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人們紛紛取消旅行,取消家宴,佩戴口罩,停止聚集活動。從火車戰(zhàn)到機場到街道社區(qū),每個地方都有人在戰(zhàn)斗。
武漢的許多做法,如抽調和動員黨政機關和企事業(yè)黨員干部下沉到社區(qū)一線作為志愿者或社區(qū)服務者,區(qū)級領導包街道、街道領導包社區(qū)、街道干部包網格、黨員干部包困難家庭;保證居家封閉管理和人員排查,保證居民生活保障。武漢的許多成功經驗很快就在國內許多地方被借鑒或復制。
在中國,我們社會的最基層,我們的街道干部、我們的基層民警、我們無數的志愿者筑成了社區(qū)防控的銅墻鐵壁,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背后是我們制度的組織動員能力。
我們講的阻擊戰(zhàn),殲滅戰(zhàn),總體戰(zhàn),人民戰(zhàn)爭,及其支撐這些作戰(zhàn)方法的制度安排,包括我們制度的迅速反應能力,領導指揮能力,綜合協(xié)調能力,組織動員能力,以及可以統(tǒng)一調動的財力物力生產力,都完勝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特別令人高興的是這次對中國制度優(yōu)勢的認知,主要源于普普通通的中國百姓,他們從中國抗疫模式的成功和西方抗疫模式的潰敗中,慶幸自己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生活在一個最尊重生命的國家,生活在一個經得起國際比較的偉大國家。
中國抗疫模式還體現在它奉行的指導原則。疫情爆發(fā)伊始,習近平主席和黨中央就確定了四條指導原則:“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現在看來這每一條都可以與西方抗疫模式進行比較。
我們講“堅定信心”,西方多數國家抗疫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缺乏信心:放棄抵抗者有之,群體免疫論有之,甩鍋別人者有之。其中英國領導人率先拋出的“群體免疫”論,引起了軒然大波,集中體現了政府沒有信心,不想作為的態(tài)度。世衛(wèi)組織和許多專業(yè)人士都在第一時間指出這種理論不僅缺乏科學依據,而且有悖人類倫理。我們中國的法則是生命第一,而“群體免疫”國家的法則是優(yōu)勝劣汰,淘汰有基礎疾病的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包括老人。
我們講“同舟共濟”,這是中國人骨子里的精神,也是中國人的偉大實踐。西方所謂的民主社會,今天幾乎都是深深分裂的社會,除了黨爭不斷外,民眾不相信政客,不相信政府,個人權利至上,不撞南墻不回頭,當然整個社會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西方社會恐怕最終有必要反思個人權利絕對化的問題,否則西方社會將無法有效應對未來社會的各種安全危機的挑戰(zhàn)。
我們講“科學防治”。在中國執(zhí)政理念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戰(zhàn)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中國通過臨床醫(yī)學、流行病學、病毒學的調查研究,確認新冠肺炎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中國頂著西方國家的嘲笑謾罵,堅持實行“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堅持“封城”,堅持建方艙醫(yī)院,因為這一切都基于科學的判斷。中國還制定了一系列疫情防控社會治理措施。這些舉措互相配套,切實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擴散和蔓延。中國還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線上線下的傳染病防控的宣傳教育,顯著增強了百姓的自我保護能力。才兩個月,中國的科學治療方案已更新到第七版。
我們講“精準施策”,中國的戰(zhàn)疫有章法,既有大的原則,又有各種具體舉措:大的原則如“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隨著抗疫局勢好轉,又調整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八個字就把整個抗疫戰(zhàn)略說清楚了。中國是一個超大型的國家,人口大約等于100個普通歐洲國家人口之和,內部差異極大,各地的疫情和防控形勢都不一樣。中國精準施策首先意味著要避免一刀切,針對各地的不同情況,分為高風險區(qū),中風險區(qū),低風險區(qū),分別采用不同的應對方案。這種“精準施策”也意味著大家都知道怎么做。
中國抗疫具體施策還包括對口支援、“一省包一市”、定點醫(yī)院、分級診治、方艙醫(yī)院、“寧愿床等人,不要人等床”、健康碼、普遍測溫等很多內容,其中的任何一項都可以是很好的中國故事。這次世衛(wèi)組織專家中國之行感觸最深的就是“中國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回望整個疫情防控的進程,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中國自信和制度自信公開課。它面廣,觸及每一個中國人;它強度大,震撼每個敬畏生命者的心靈;它道理直白,中西方制度全方位的比較天天都在進行,中國抗疫模式明顯勝出。我們全體人民給力,我們湖北武漢人民給力,我們的制度給力,我們的醫(yī)護人員給力,我們的軍隊給力,我們的文化給力,我們的年輕人給力,我們的科技給力,我們的領導人給力!這是我們這次應對疫情的最大收獲。
這次抗疫過程中,中國人民還展示了一種我稱之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性”。過去這大半年應該是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宅生活”“宅工作”,應該說中國人的體驗完勝所有其它國家,這次抗疫進程中,5G、AI算法、人工智能、基因技術、整體信息化水平等在中國都發(fā)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中國這些年社會生活基礎設施整體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做到“一步手機,全部搞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產業(yè)鏈供應鏈最完整的國家,背后是我們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出發(fā),擁抱新工業(yè)革命,擁抱信息文明,某種意義我們所做的事情正在重新界定現代性。
總之,這次抗疫過程中,許多閃光的中國價值觀和偉大的中國精神感動了無數人。這些價值觀與中國精神,與我們的阻擊戰(zhàn)、總體戰(zhàn)、人民戰(zhàn)爭和高新科技融合在一起,使我們取得了抗疫進程的決定性勝利。我們打響了阻擊戰(zhàn):一批又一批醫(yī)護人員從中國各地第一時間奔向武漢,這是一種“共赴國難,沖上去”的中國精神;我們十天就建成了1000個床位的火神山醫(yī)院,這是全世界第一家全面使用5G網絡的高科技醫(yī)院,而整個施工與設備安裝都是24小時連番作業(yè),保質量,搶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我們打響了總體戰(zhàn):上上下下數十個部門日日夜夜的協(xié)調作戰(zhàn),展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團結精神。我們文化中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使我們的人民更具理性精神,更相信科學,更通情達理。
我們打響了人民戰(zhàn)爭:毛主席說,戰(zhàn)爭的偉力在于人民;習主席說,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這次戰(zhàn)疫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動員人民的直接參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各種硬核科技使人民的直接參與成為可能。我們的信息通信技術使我們的權威信息能夠通過微信直達每一個個人。微信和支付寶都上線了“醫(yī)療健康”等許多服務,包括疫情的實時動態(tài),免費義診、各省市醫(yī)療救治的定點醫(yī)院、發(fā)熱門診的信息等,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性。
世衛(wèi)組織這次肯定中國的抗疫經驗創(chuàng)造是世界抗疫的新標桿,這本身也隱含了對中國價值觀的肯定。如果沒有這些價值觀,就不會有中國創(chuàng)造的這種新標桿。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今天正在以某種形式重新界定現代性。現代性過去一直是西方的專利和特權。但隨著中國抗疫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肯定,這意味著新的現代性開始涌現:一個21世紀的現代國家,其政治制度就是需要具備迅速反應能力,領導指揮能力,綜合協(xié)調能力,社會動員能力,否則其國民就無法享受真正的自由和人權;一個真正現代的國家信奉價值就應該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就應該是精誠團結、自由與自律的平衡、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性等,否則就難以被看作是一個真正的現代國家。
總之,武漢抗擊疫情的壯舉和中國抗擊疫情的成功,給世界提供的不僅是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也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觀。中國人民對自己制度優(yōu)勢和價值觀優(yōu)勢的認知從未像今天這么親切與深刻。他們從中國抗疫模式的成功中,慶幸自己生活在中國,生活在一個最尊重生命的社會主義國家,生活在一個經得起全方位比較的偉大國家。這是中國人的“心勝”,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心中,特別是中國年輕人心中,西方模式真正走下了神壇,這對于中國從容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美國可能對中國發(fā)動的各種挑釁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經常有身邊的朋友來問我,現在武漢的經濟數據怎么樣?能不能投資?我跟他們都說,投資武漢,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經過疫情之后,武漢展現了它的幾種能力:第一個是基因里非常強硬的能力;第二個是今年二季度之后復蘇的能力非常強;第三個能力,我相信假以時日,到了2021年,她一定會顯現出非常強大的成長能力。
我一直很看好武漢這座城市,類似于武漢這樣的城市是很少的。
第一,天時地利,真的是老天爺賞飯吃,武漢位于中國的正中央,就是經濟的正中心。第二有商業(yè)歷史的沿革。第三有高科技,有服務業(yè),有80多所大學,有47所三甲醫(yī)院,湖北一年畢業(yè)的大學生100多萬,這到任何地方都很難找到。
我們來看萬億俱樂部前三季度的GDP圖,上海是負的0.3%,重慶是2.6%,成都2.6%,蘇州2.4%,南京3.3%,武漢是負的10.4%,表面上看來這個數據不好,但是你要知道它的一季度是停滯的,二季度是在大幅打擊底下起來的,這說明它第三季度的復蘇是相當快的,武漢市三季度開始大幅反彈。另外,武漢最新的二手房房價,是一個上升之后震蕩繼續(xù)上升的過程,現在武漢的不動產,相對來說是處于低位的。
武漢是科研城市,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的排名,北京、上海、南京,再接下來就是武漢。我到武漢的光谷去過,看到很多科研人員,而且武漢還有一個特點,在中國的新一線城市里,在周邊的城市里,它的地鐵覆蓋率是最高的。中國有幾個大學城,最典型的西安、南京、武漢,我看了武漢的人口增長,整體的人口增速是在上升的。
我們再來看一個國家金融城中心城市排名,所有的分項指標里武漢都是比較好的,它成為一個區(qū)域的股權交易中心,比如說中國的光科技、電子科技,有一個股權交易中心放在武漢,然后武漢因為這個產業(yè)帶動特色金融,我看還是有可能的。中國的金融市場里很典型的就是做一級市場,主要是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在深圳和上海。深圳因為高科技企業(yè)集中,所以深圳的一級市場是相當活躍的,這就是圍繞實體經濟做成了一個特色金融。武漢同樣也是如此,它的高科技有兩個有特色的產業(yè),可以圍繞產業(yè)鏈打造它的特色產業(yè)和特色金融。武漢最重要的優(yōu)勢,最重要的特色,主要集中在通信、生物、激光、光纖、光電這些領域,我們要做就要往這兒做。
毫無疑問,整個湖北的人口會進一步向武漢的城市群來集中,每年100多萬的大學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怎么樣把光電的人才聚集到這兒,而不是所有的人才。光電相關的上下游的產業(yè)鏈跟服務鏈條,這就跟上海一樣,比如說我要是做汽車的,我肯定住在上海郊區(qū)嘉定,為什么?因為汽車企業(yè)都聚集在那,它就是一個特色產業(yè)鏈。武漢顯然也是如此,光谷要把自己的優(yōu)勢再發(fā)揮出來,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