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穎,金 娜,付曉萍,李凌飛
(1.云南農業(yè)大學 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昆明 650201; 2.昆明理工大學 津橋學院,昆明 650106)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即順-5, 8, 11, 14-二十碳四烯酸,屬于n-6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其具有多種藥理功能和營養(yǎng)功效[1-2]。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alpina)屬于接合菌綱毛霉目被孢霉科被孢霉屬,是一種產油絲狀真菌,目前已作為商業(yè)菌株工業(yè)化生產ARA[3],且在美國、日本、英國和加拿大已有ARA的發(fā)酵商品投放市場。
優(yōu)化M.alpina發(fā)酵條件是提高ARA產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亦是當前的研究熱點。影響M.alpina中ARA產量的發(fā)酵因素有碳源、氮源、溶氧量、pH、溫度等,其中碳、氮源的種類及濃度對M.alpina的生長及脂肪酸的積累具有較大影響。M.alpina可利用的氮源有無機氮源和有機氮源,不同種類的氮源能影響代謝產物合成的方向和產量[4-6]。在碳過量而氮缺乏條件下,M.alpina代謝平衡被打破,菌株不再繼續(xù)生長而是進入脂質積累期,將過量的碳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于細胞內[7]。
ARA屬于M.alpina的胞內油,其產量不僅受菌體內脂肪酸含量的影響,同時受菌體生物量的影響。在氮限制條件下,菌體內脂肪酸含量的升高有利于ARA產量的提高,同時氮限制對菌體生長的抑制又會造成ARA產量的降低。目前,關于碳氮比(C/N)如何影響M.alpina中ARA積累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分別以無機氮硝酸鈉和有機氮尿素為氮源,在不同C/N條件下進行M.alpina發(fā)酵實驗,測定發(fā)酵過程中菌體生物量(DCW)、發(fā)酵液殘C量和殘N量、菌體中各脂肪酸組分含量隨時間的動態(tài)變化,明確C/N對M.alpina中ARA積累的影響,以期獲得M.alpina高產ARA的最優(yōu)氮源種類及C/N,為M.alpina工業(yè)化生產ARA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實際指導。
1.1.1 菌株
高山被孢霉(M.alpinaD36),由本實驗室從土壤中分離獲得,并通過形態(tài)學結合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了鑒定。
1.1.2 試劑
葡萄糖,酵母浸粉,尿素,硝酸鈉,磷酸二氫鉀,七水硫酸鎂,甲苯,濃硫酸,甲醇,正己烷,氯化鈉,碳酸氫鉀,3, 5-二硝基水楊酸,酒石酸鉀鈉,氫氧化鈉,對二甲氨基苯甲醛,標準品十七烷酸(Sigma公司)等。
1.1.3 儀器
安捷倫5975C-7890A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DN-12A干式氮吹儀,LGJ-12冷凍干燥機,TS-211CF往復回旋式搖床,752S紫外分光光度計,YXQ-LS-70A立式壓力蒸汽滅菌鍋,SW-CJ-1C雙人單面凈化工作臺,-80℃低溫冰箱。
1.2.1 培養(yǎng)基的配制
種子培養(yǎng)基:葡萄糖30 g/L,酵母浸粉6 g/L,KH2PO43 g/L,NaNO33 g/L,MgSO4·7H2O 0.5 g/L。
以尿素為氮源,低C/N培養(yǎng)基(C/N 10∶1)配方為葡萄糖 47.86 g/L、尿素4.29 g/L、KH2PO43.8 g/L、MgSO4·7H2O 0.5 g/L;中C/N培養(yǎng)基(C/N 20∶1)配方為葡萄糖48.93 g/L、尿素2.14 g/L、KH2PO43.8 g/L、MgSO4·7H2O 0.5 g/L;高C/N培養(yǎng)基(C/N 40∶1)配方為葡萄糖49.46 g/L、尿素1.07 g/L、KH2PO43.8 g/L、MgSO4·7H2O 0.5 g/L。
以硝酸鈉為氮源,低C/N培養(yǎng)基(C/N 10∶1)配方為葡萄糖50 g/L、NaNO312.15 g/L、KH2PO43.8 g/L、MgSO4·7H2O 0.5 g/L;中C/N培養(yǎng)基(C/N 20∶1)配方為葡萄糖50 g/L、NaNO36.07 g/L、KH2PO43.8 g/L、MgSO4·7H2O 0.5 g/L;高C/N培養(yǎng)基(C/N 40∶1)配方為葡萄糖50 g/L、NaNO33.03 g/L、KH2PO43.8 g/L、MgSO4·7H2O 0.5 g/L。
各培養(yǎng)基中初始C質量濃度均為20 g/L;高、中、低C/N條件下培養(yǎng)基中初始N質量濃度分別為0.5、1.0、2.0 g/L。
種子培養(yǎng)基裝液量為50 mL/250 mL,發(fā)酵培養(yǎng)基裝液量為100 mL/500 mL,115℃滅菌15 min。
1.2.2M.alpina發(fā)酵實驗
無菌挑取少量保藏于PDA斜面培養(yǎng)基上的M.alpina菌絲體,轉接于種子培養(yǎng)基中,在前期研究篩選出的最優(yōu)發(fā)酵溫度(20℃)和轉速(175 r/min)[8]下培養(yǎng)3 d。而后挑取10~15個1~2 mm的種子菌球分別轉接于不同C/N的培養(yǎng)基中,20℃、175 r/min下培養(yǎng),分別于3、6、9、12 d取樣進行檢測分析。
1.2.3 發(fā)酵液中殘C量和殘N量的測定
發(fā)酵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測定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法[9],尿素含量的測定采用對二甲氨基苯甲醛顯色分光光度法[10],硝酸鈉含量的測定參照GB 11894—1989《水質 總氮的測定 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以硝酸鈉為氮源,發(fā)酵液中殘C量=發(fā)酵液中葡萄糖含量×葡萄糖中碳元素質量分數(shù);發(fā)酵液中殘N量=發(fā)酵液中硝酸鈉含量×硝酸鈉中氮元素質量分數(shù)。C消耗量=培養(yǎng)基中初始C含量-殘C量。
以尿素為氮源,發(fā)酵液中殘C量=發(fā)酵液中葡萄糖含量×葡萄糖中碳元素質量分數(shù)+發(fā)酵液中尿素含量×尿素中碳元素質量分數(shù),發(fā)酵液中殘N量=發(fā)酵液中尿素含量×尿素中氮元素質量分數(shù),N消耗量=培養(yǎng)基中初始N含量-殘N量。
1.2.4 菌體生物量(DCW)的測定。
采用干重法測定。發(fā)酵完成后,真空抽濾分離發(fā)酵液和菌體,蒸餾水洗滌菌體3次。收獲的菌體至-20℃預凍24 h后真空冷凍3 d,稱重。菌體生物量以每升發(fā)酵液中干菌體的質量表示。
1.2.5 脂肪酸組成的測定
參照文獻[8, 11],向50 mg凍干的菌絲粉中加入1 mL甲苯、2 mL 1%硫酸甲醇溶液和1 mL質量濃度為1 mg/mL的十七烷酸作為內標,于50℃過夜,然后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GC-MS)對形成的脂肪酸甲酯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GC-MS的參數(shù)設置參照Gu等[8]的方法。菌體中各脂肪酸含量,以每克凍干菌絲粉中所含脂肪酸的毫克數(shù)表示。菌體總脂肪酸(TFA)含量為菌體中各脂肪酸含量之和,以ARA含量與TFA含量的比例計算ARA比例,以菌體中ARA含量與菌體生物量乘積計算ARA產量。
1.2.6 統(tǒng)計分析
利用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各組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各組之間均值的兩兩比較采用Duncan多重比較法。對不同C/N條件下C消耗量、N消耗量、DCW、TFA含量、ARA產量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
2.1.1 不同C/N對菌體生長的影響(見圖1)
由圖1可見:以硝酸鈉為氮源,高C/N條件下真菌生長最快;發(fā)酵時間相同時(除3 d),高C/N條件下DCW顯著高于中、低C/N條件;高C/N條件下發(fā)酵12 d,DCW最高,為6.42 g/L,是低C/N條件下的2.3倍。可見,低濃度硝酸鈉(即高C/N條件)有利于菌體生長,原因可能是低濃度硝酸鈉有利于菌體對C、N的消耗吸收。
注:圖中字母相同表示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反之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下同。
2.1.2 不同C/N對C消耗量的影響(見圖2)
圖2 硝酸鈉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發(fā)酵液殘C量
由圖2可見:以硝酸鈉為氮源,發(fā)酵液初始C含量相同(20 g/L),但高C/N培養(yǎng)基中殘C量較低,表明高C/N有利于M.alpina消耗發(fā)酵液中的C;相同發(fā)酵時間下,高C/N培養(yǎng)基中C消耗量最大,其次是中C/N;發(fā)酵結束時,高、中、低C/N條件下發(fā)酵液中殘C量分別為10.68、13.81、16.05 g/L,即C消耗量分別為9.32、6.19、3.95 g/L。高C/N條件下的C消耗量是低C/N條件下C消耗量的2.36倍,是中C/N條件下的1.51倍。
2.1.3 不同C/N對N消耗量的影響(見圖3)
由圖3可見,以硝酸鈉為氮源,M.alpina的N消耗量與發(fā)酵液中的初始N濃度相關。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高C/N條件下發(fā)酵液殘N量下降明顯,表明高C/N條件下真菌對N的消耗更快。發(fā)酵結束時,各個濃度下發(fā)酵液中的N均未耗盡,高、中、低C/N條件下發(fā)酵液中殘N量分別為0.21、0.83、1.88 g/L,即N消耗量分別為0.29、0.17、0.12 g/L。高C/N條件下N消耗量是低C/N條件下的2.4倍。
圖3 硝酸鈉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發(fā)酵液殘N量
2.1.4 不同C/N對菌體中TFA含量和ARA比例的影響(見圖4、圖5)
圖4 硝酸鈉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菌體中的TFA含量
圖5 硝酸鈉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TFA中ARA的比例
由圖4可見,以硝酸鈉為氮源,M.alpina干菌體中TFA含量的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性。發(fā)酵3 d和12 d時,高、中C/N條件下菌體中TFA含量顯著高于低C/N條件下的;而發(fā)酵6 d和12 d時,高、中、低C/N 條件下的TFA含量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由圖5可見,以硝酸鈉為氮源,TFA中ARA比例在19.13%~33.77%之間。發(fā)酵9 d和12 d時,高、中、低C/N條件下 ARA比例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中C/N條件下,ARA比例隨發(fā)酵時間延長呈現(xiàn)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趨勢,發(fā)酵6 d時ARA比例最高,為33.77%。高、低C/N條件下ARA的比例隨發(fā)酵時間的延長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5 不同C/N對ARA產量的影響(見圖6)
圖6 硝酸鈉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ARA的產量
由圖6可見:以硝酸鈉為氮源,C/N對ARA產量的影響與對DCW的影響一致;ARA產量隨發(fā)酵時間的延長逐漸升高,相同發(fā)酵時間下ARA產量的趨勢為高C/N>中C/N>低C/N。發(fā)酵12 d,高C/N條件下ARA產量為0.21 g/L,是中C/N條件下的1.75倍,是低C/N條件下的4.67倍。以硝酸鈉為氮源,高C/N有利于M.alpina發(fā)酵生產ARA,主要是由于高C/N條件下所獲DCW更高。
2.1.6 不同C/N條件下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shù)(見表1)
表1 以硝酸鈉為氮源時不同C/N條件下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shù)
續(xù)表1
由表1可見:高、中、低C/N條件下DCW與C消耗量和N消耗量呈顯著正相關,并且,中、低C/N條件下C消耗量與N消耗量也呈顯著正相關;TFA含量與DCW、C消耗量、N消耗量無顯著相關性;高、中、低C/N條件下,ARA產量與DCW呈顯著正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688、0.508和0.603。
綜上,以硝酸鈉為氮源,雖然高、中C/N條件下菌體中TFA含量和ARA比例整體沒有顯著差異,但由于高C/N條件下DCW最高,故ARA產量也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在較差的無機氮條件下,M.alpina的C消耗量較低,攝入的有限C僅能滿足M.alpina的生存需求,由于M.alpina生長狀態(tài)較差,胞內代謝物積累量也較低。
2.2.1 不同C/N對菌體生長的影響(見圖7)
圖7 尿素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的菌體生物量
由圖7可見: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同一發(fā)酵時間不同C/N條件下DCW差異逐漸增大;發(fā)酵3 d和6 d時,各C/N條件下DCW差異不大;發(fā)酵12 d時,低C/N條件下DCW顯著高于中、高C/N條件下,為18.2 g/L。結合圖1可見,以尿素為氮源,DCW明顯高于以硝酸鈉為氮源。
2.2.2 不同C/N對C消耗量的影響(見圖8)
由圖8可見:發(fā)酵12 d,發(fā)酵液中的C均未耗盡,高C/N條件下發(fā)酵液中殘C量為9.55 g/L(發(fā)酵液中初始C含量相同,均為20 g/L),即C消耗量為10.45 g/L,C消耗率為52.3%;中C/N條件下殘C量為4.53 g/L,即C消耗量為15.47 g/L,C消耗率為77.4%;低C/N條件下殘C量為4.39 g/L,即C消耗量為15.61 g/L,C消耗率為78.1%。發(fā)酵后期(9 d和12 d),中、低C/N條件下C的消耗量顯著高于高C/N條件。
圖8 尿素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發(fā)酵液殘C量
2.2.3 不同C/N對N消耗量的影響(見圖9)
圖9 尿素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發(fā)酵液殘N量
由圖9可見,不同C/N條件下發(fā)酵液中殘N量隨發(fā)酵時間的延長急劇下降。高C/N條件下,發(fā)酵液中的N在9 d時消耗殆盡;中C/N條件下發(fā)酵9 d時,發(fā)酵液中殘N量僅為0.1 g/L,發(fā)酵結束(12 d)時N消耗率為92.5%;低C/N條件發(fā)酵12 d時,殘N量為0.65 g/L,N消耗率僅為67.5%。
2.2.4 不同C/N對菌體中TFA含量和ARA比例的影響(見圖10、圖11)
由圖10可見,以尿素為氮源,隨發(fā)酵時間的延長,菌體中TFA含量不斷增加。同一發(fā)酵時間,高、中C/N條件下菌體中TFA含量明顯高于低C/N條件;發(fā)酵結束時高C/N條件下菌體中TFA含量達305 mg/g(干基)。故高、中C/N條件有利于M.alpina積累TFA。
圖10 尿素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菌體中的TFA含量
由圖11可見,以尿素為氮源,TFA中ARA比例在20.67%~34.32%之間。隨發(fā)酵時間的延長,高、中、低C/N條件下菌體中ARA比例呈現(xiàn)相同的變化趨勢,即發(fā)酵3 d時ARA含量最低,從6 d起ARA含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各發(fā)酵時間點,高、中、低C/N條件下 ARA比例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以尿素為氮源,不同C/N條件對菌體中ARA的比例幾乎無影響。
2.2.5 不同C/N對ARA產量的影響(見圖12)
圖12 尿素為氮源,不同C/N條件下不同發(fā)酵時間的ARA產量
由圖12可見,以尿素為氮源,中C/N條件有利于M.alpina生產ARA。發(fā)酵3 d和6 d時,高、中、低C/N條件下ARA產量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發(fā)酵12 d時,中C/N條件下ARA產量為0.99 g/L,顯著高于高、低C/N條件。對比圖6可以看出,以尿素為氮源,ARA產量明顯高于以硝酸鈉為氮源。
2.2.6 不同C/N條件下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shù)(見表2)
表2 以尿素為氮源時不同C/N條件下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shù)
由表2可見,以尿素為氮源,高、中、低C/N條件下DCW與C消耗量、N消耗量均呈顯著正相關,該結果與以硝酸鈉為氮源時一致。與硝酸鈉不同的是,以尿素為氮源,中、低C/N條件下TFA含量與C消耗量也呈正相關,表明消耗的C一部分滿足菌體生長,另一部分則通過正常代謝積累TFA。在尿素為氮源、高C/N條件下,TFA含量與DCW無明顯相關性,而與C消耗量呈顯著正相關,表明當菌株處于N饑餓條件下,菌體生長緩慢甚至不生長,發(fā)酵液中消耗的C大量流向TFA積累途徑[12]。
總之,以尿素為氮源,中C/N條件有利于提高M.alpina的ARA產量。雖然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低C/N條件下M.alpina的生長優(yōu)勢逐漸凸顯(DCW最高),但其菌體中TFA含量較低,ARA比例也較低,導致ARA產量較低;雖然中、高C/N條件下菌體中TFA含量及ARA比例沒有顯著差異,但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9 d時高C/N條件下發(fā)酵液中的N被耗盡,抑制了菌體生長,最終導致ARA產量不高。
本研究基于不同氮源及不同C/N條件下M.alpina的生長狀況和脂肪酸積累分析,明確了C/N對M.alpina中ARA產量的影響效應。以無機氮硝酸鈉為氮源,高C/N條件有利于M.alpina發(fā)酵生產ARA,但生物量和ARA產量遠低于以有機氮尿素為氮源的;以尿素為氮源,低C/N條件下獲得了較高的DCW,但低C/N條件下菌體中TFA含量和ARA比例較低,故ARA產量不高。本研究表明有機氮更有利于M.alpina菌體生長和ARA的積累,以尿素為氮源,在中C/N條件下可獲得較高的ARA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