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第一醫(yī)院 云南 紅河 652399)
慢性腦缺血屬于較為常見的腦部疾病,主要病因往往為腦部血流出現低灌注所致,低灌注的血流會引起腦部功能障礙及損傷。針對慢性腦缺血,利用CT灌注聯合頸部CTA檢查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可獲得血管解剖、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進而起到評估的目的[1]。在CT灌注中,選擇320排這種CT技術輔助檢查手段,可準確獲取腦解剖基本情況,同時放射劑量上也較常規(guī)CT更低,因此被廣泛用于慢性腦缺血的診斷中。在本次研究中,探討在臨床評價慢性腦缺血疾病中,使用320排CT全腦動態(tài)容積成像+頸部CTA診斷方法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61例慢性腦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滿足日本卒中會議確定的慢性腦缺血診斷標準,患者均知悉研究目的且簽署知情同意書?;颊叩囊话阗Y料如下:男性34例,占55.74%,女性27例,占44.26%;年齡最小為41歲,最大為81歲,平均年齡(64.2±2.5)歲。
采取日本Toshiba Aqulilion One 320排動態(tài)容積CT實施全腦灌注掃描,CT掃描參數如下:電壓80kV,電流150~300mA,掃描矩陣512×512,層厚0.5mm,覆蓋范圍16cm。動脈期CTA檢查時設定電壓為80kV,電流300mA。采取高于注射器,抽取優(yōu)微顯370非離子型對比劑50ml+生理鹽水30ml,經右肘緩慢的注入,在全部藥物注入后,延遲7s開啟CT掃描,動脈期掃描間隔2s,靜脈期掃描間隔5s,在該掃描循環(huán)下總共進行60s的掃描,在這一掃描間期可獲取總共19個數據信息。在CT灌注完成后,再次經肘靜脈追加造影劑,注入量根據體重情況設計,用量為0.6ml/kg,在主要后5s就可以進行掃描,具體掃描主動脈弓及顱底情況,獲得頸動靜脈影像資料。
用CT專用的后處理工作站灌注軟件,以左右大腦的中動脈為輸入動脈,上矢狀竇作為輸入靜脈,利用專業(yè)分析軟件獲取CBF、CBV、MTT、TTP4個灌注參數。對灌注參數上異常灌注區(qū)設置感興趣區(qū)(ROI),以中線作為中軸線,借助鏡像方法測量雙側如上的灌注參數,重復3次取平均值。由2名具備豐富經驗的影像科醫(yī)師分析圖像。
頸部CTA評價主要將原始圖像穿入到工作站,應用三維影像重建手段,開展最大密度投影、全腦動態(tài)以及多平面重建等影像分析作業(yè)。結合影像情況及參照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試驗測量狹窄分級,狹窄率(%)=1-狹窄殘存管徑(N)/狹窄遠端管腔(D)×100%,狹窄率若為10~29%為輕度,30~69%為中度,70~99%為重度,100%為完全閉塞。
采用SPSS19.0軟件做統(tǒng)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T發(fā)現異常47例,總共53處腦缺血病灶。53處異常灌注區(qū)及鏡像對側區(qū)灌注參數見表。結果顯示異常灌注區(qū)同鏡像對側區(qū)在TTP、MTT與CBF指標上存在明顯差異(P<0.05)。
61例患者血管狹窄或閉塞56例,其中輕度狹窄8例,中度狹窄14例,重度狹窄25例,閉塞9例。
慢性腦缺血是常見的疾病,病早期患者無典型癥狀,常規(guī)CT、MR檢查難以發(fā)現異常病灶[2]。CT灌注是一種操作簡單并且效果滿意的輔助檢查手段,該方法通過灌注適量的造影劑后進行掃描,可以通過影像好的腦部血流動力學指標情況,且在幾十秒的掃描中也可發(fā)現異常血流,如此對慢性腦缺血診斷具有良好效果。CT血管造影(CTA)則屬于一種存在輕微創(chuàng)傷的檢查方式,該方式對評估動脈狹窄的效果滿意,此外還可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狀評定提供可靠參考,如此也對慢性腦缺血的輔助檢查有重要幫助[3]。由此可看出CT灌注與CTA檢查均對慢腦缺血的效果一定,這也使得聯合診斷的應用成為可能。本研究中,探討采取320排CT灌注連同頸部CTA對慢性腦缺血的評估價值,結果表明CT灌注獲取不同灌注區(qū)參數差異,而CTA或其血管狹窄及閉塞信息,這提示CT聯合檢查的方法價值滿意。
綜上所述,采用320排CT全腦動態(tài)容積成像聯合頸部CTA檢查可為慢性腦缺血的評估提供有力參考,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