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為改良備課模式,改善課堂,文章結合具體案例,在Team Model智慧課堂上使用新多媒體技術,筆者將探索進一步提高復習課堂效率的方式,更多地關注每一位學生,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課堂參與度,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完成對數(shù)學知識的復習。
關鍵詞:智慧課堂;多媒體技術;課堂效率;師生互動
一、 背景分析
在傳統(tǒng)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使用黑板、粉筆、尺規(guī)進行授課,在黑板上記錄知識點,進行解題演示。在此教學模式下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在題量大、解題步驟煩瑣的情況下,黑板空間不足;第二,在黑板上書寫題目、作圖,占據(jù)了一部分的課堂時間,導致課堂效率不高,作圖具有局限性,教師只能將課本上的圖畫至黑板上,展示部分函數(shù)圖像規(guī)律等;第三,僅以語言、文字、公式、法則、圖表等搭建的課堂對學生而言顯得枯燥且抽象??菰锶菀资箤W生疲勞厭倦。抽象使學生對某些觀點的論證產(chǎn)生理解困難,尤其對于需要空間想象的內(nèi)容,部分學生難以構建出圖像。久而久之,課堂模式會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成為課堂的客體,學習成為被動的任務,學生失去興趣,索然無味。
在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后,電子白板、幾何畫板、PPT成為數(shù)學教師常用的授課工具,將文字、圖形通過動畫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能更直觀地體會數(shù)學論證、幾何、圖像等。然而仍有一些問題未解決,如課堂師生互動不足,教師巡視課堂的時間有限,僅能了解部分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提問時,教師有時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無法針對性提問,師生課堂互動不均衡等。
為響應課程改革,改良備課上課模式,Team Model智慧課堂應運而生,教師使用Hiteach教學軟件和HiTA手機軟件,與PPT結合,學生使用平板電腦中的Hilearning應用程序。下面,筆者使用此課堂模式,以優(yōu)化上述問題為目的,設計了一堂數(shù)學七下期末復習糾錯課。
二、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歸納總結易錯題,選取典型錯題進行課堂講練,加深學生的印象;(2)通過答題器統(tǒng)計信息,判斷全班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通過“翻牌”功能查找犯錯學生,調(diào)整課堂內(nèi)容和節(jié)奏,平衡學生個體差異;(3)使用隨機挑人功能,增強師生互動均衡性;(4)學生解答過程可通過教師使用手機軟件拍照上傳或?qū)W生直接通過平板上傳至白板,實現(xiàn)學生共同交流,互相糾錯的合作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能力;(5)利用Hiteaching軟件提高課堂效率;(6)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課堂參與度,激發(fā)興趣;(7)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下面筆者將描述三個課堂中的典型案例。
問題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在同一平面內(nèi),不相交的兩條線段必然平行
B. 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
C. 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D. 在同一平面內(nèi),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那么兩條直線平行
學生在各自的平板電腦中點擊答題器選擇答案,大屏幕上即顯示出每位學生的答題情況,答題完畢顯示藍色,未答題顯示紅色,教師可合理控制學生答題時間,提高效率。答題結束,教師使用軟件中條形統(tǒng)計圖,查看各個選項的選擇人數(shù),可以直觀地找出學生的主要錯誤點。使用隨機挑人功能,請一位學生講解此題。
問題二:將一條兩邊互相平行的紙帶按如圖所示折疊,已知∠1=76°,則∠2=()
部分學生對圖形變化的想象能力較弱,對于折疊問題經(jīng)常出錯,因此,教師把題目推送至學生的平板電腦上,要求學生將解題過程寫在平板電腦上?;卮鹜戤吅?,教師根據(jù)統(tǒng)計圖查看學生主要的錯誤答案,通過“翻牌”功能查看人名,請他們使用“飛遞”功能將解題痕跡上傳至大屏幕處,大家一起來尋找錯誤,可以針對性地幫助犯錯學生,加深印象。
在傳統(tǒng)課堂中遇到幾何題,教師在黑板上尺規(guī)作圖,圖象復雜模糊,嚴重影響到學生識圖。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教師在課前完備的思考,花費大量課件制作時間制作動畫,而此軟件中的數(shù)學工具可直接畫圖,且可復制圖形進行一題多解。
在初中有大量的平面幾何教學,以及尺規(guī)作圖,例如作一個角的角平分線,教師可在白板上迅速且直觀地演示。遇到一題多解,教師不必在一個圖上重復畫擦,也不必重復畫多個圖,在白板上可隨意復制圖形,將多個圖形移動擺放,節(jié)省時間,且條理清晰地展示給學生。
問題三
部分學生在解此題時,會犯三種錯誤:一是去分母時,等號左邊的“1”忘乘最小公分母;二是移項忘記改變單項式的符號;三是對去分母后的-(5x+2)變號犯下錯誤。
教師巡視學生解答,找到規(guī)范工整的解答和典型錯誤解答,使用HiTA手機軟件拍照上傳至白板屏幕。待學生完成答題器答題,教師使用統(tǒng)計圖查看答題情況。教師放大錯誤答案的解答照片,直接在白板上批改,討論指出這幾位同學犯錯之處和原因。最后,展示出學生規(guī)范解答照片,供大家學習。
可見,拍照上傳相較于之前課堂中常用的實物投影儀,操作簡潔方便,圖象更清晰,還可在屏幕上直接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批注。
三、 教學反思
(一)Team Model智慧課堂的優(yōu)點
使用Team Model智慧課堂,基本達成教學目的。
1.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平衡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能力
使用Team Model智慧課堂,每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答題器顯示答題率100%,師生互動均衡。
軟件的各個功能很好地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學生飛遞、教師拍照,學生合作交流,點評其他同學的答題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得非常踴躍,鍛煉了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2. 節(jié)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在以往課堂上,教師通過巡視或讓學生舉手來把握學生答題時間,學生有差異,落后生思考較慢,教師往往不會花太多時間等待,使用答題器,可促進學生努力思考,對教師來說,只需一眼即可了解此題是否可以開始講解。
3. 輔助教學,數(shù)形結合,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nèi)容
目前,教師為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使用較多的軟件為幾何畫板,而幾何畫板制作復雜。使用此軟件,教師可直接在電子白板上對題目進行標注、作輔助線,方便且容易修改,也可直接在電子白板上出題,尤其在幾何題方面,如對于抽象的圖形變換,如軸對稱、平移等,可以借助軟件選中、拖動圖象,直觀地展示圖形變換過程,從而優(yōu)化解題途徑。又如,在初三數(shù)學課堂上,一道幾何大題通常會出現(xiàn)一題多解的情況,此時,教師可拍照上傳學生不同的解答,將學生的思路共享,或使用截屏功能,將題目中的圖形進行多次復制,分別講解方法,屏幕上呈現(xiàn)的方法多樣且清晰直觀。
同樣的,圖象是函數(sh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解決函數(shù)問題的重要工具之一。此軟件的可靈活操作性,也為教師講解函數(shù)題提供了幫助。
(二)Team Model智慧課堂的反思
1. 技術使用要恰當,把握課堂節(jié)奏
教師需明確,在課堂中使用各種多媒體技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掌握知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要盲目追求多媒體的表現(xiàn)形式,使用過多的、繁雜的效果會影響到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注意力。若純粹為了展示新技術,或者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課堂氣氛,則會適得其反,與最初的授課目的背道而馳。例如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對隨機挑人功能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但此時他們的注意力分散到教師挑到了哪位同學這里,而不是在題目解答上,因此,信息技術的使用時間、次數(shù)要恰當。
同時,課堂容量要適當,電子白板展示的內(nèi)容要簡潔,突出重點,有所側(cè)重,幫助學生精確地找到知識點。例如不是每道題都需要使用答題器解答,有些過程繁雜的題目也不適合在平板電腦上書寫再進行上傳,教師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
2. 教師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作為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嘗試改善課堂的各個方式。使用Team Model智慧課堂對于教師的軟件操作能力有所要求,教師需要熟練掌握課件制作,軟件操作,還需要在備課的時候考慮使用何種功能,并且安排好課堂時間。對于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同樣有所要求,例如使用答題器、飛遞功能,學生迅速反應,配合教師指令,才能使課堂流程順利。同時,學生要有自制力,不被平板電腦其他功能影響。
3. 教師語言與板書的重要性
教師不能過多依賴多媒體技術,而忽略了對學生用語言直觀引導,多媒體技術給予學生直觀演示,結合教師語言,讓學生展開想象,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
同樣,在電子白板上寫字固然方便,但不能忘記板書的重要性。板書是溝通師生思維的橋梁?;脽羝庞城袚Q,前一張即消失,因此定義、格式示范等重要知識點,教師還需板書于黑板,加深學生印象,供課堂小結使用。
4. 問題設置為選擇題模式
這是目前使用此軟件的一個局限性,教師僅能通過將題目設置為選擇題的方式統(tǒng)計學生的答題情況,對于解答題的答題信息收集,教師們可進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徑。
四、 結語
總之,多媒體技術是課堂的一項輔助工具,也是雙刃劍,已得到廣泛的關注以及應用,教師應該多關注信息技術發(fā)展,結合使用信息軟件,融入傳統(tǒng)課堂,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改進課堂。
參考文獻:
[1]韋國明.淺談數(shù)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及對策[J].中國論文網(wǎng),2013(10).
[2]韓寶燕.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幾點體會[J].科技信息,2008(36):71.
[3]徐英.媒體與傳統(tǒng)數(shù)學課堂教學整合的思考[J]中小學電教,2015(8).
作者簡介:晏智,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夏衍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