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第一小學 李孟嬌 朱 貞
當前,低年級語文教學傾向于語文知識的記憶和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讀、背、默成了語文學習的常態(tài),記憶、分析、理解成了語文教學的習慣,應用和創(chuàng)造因為具有一定的難度往往被忽視。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記憶和理解是需要的,但不應是語文學習的全部。 我們更應當引領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從字詞到句段,從說話到寫話,從模仿他人到自主表達。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層次分明,練習形式多樣,其中設置了許多指向“語言表達訓練”的題目。 這些題目除了是學生學習課文的提示,更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參照。 利用課后習題進行多樣的語言表達訓練,讓學生將有限的知識通過自身的語言實踐,轉(zhuǎn)化為獨特的語言能力,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這才是語文教學應有的樣態(tài)。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的教材為例,其關于“語言表達”的習題大致有四種類型:讀背型、復述型、思辨型、發(fā)散型。
咿呀學語是語言表達的開始,兒童的表達能力起始于模仿他人。 一年級,學生正式接觸語文,語文教材課后習題的第一條往往都是“朗讀課文”或“背誦課文”,之所以將其放在練習的第一位,是因為教材是學生學習表達最好的“示范”,所以,“書讀百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例如,《場景歌》中“一孔石橋”“一行垂柳”這類量詞;《寒號鳥》中“凍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這類動詞加補充說明;《祖先的搖籃》里“摘野果”“看夕陽”這類動名詞……通過朗讀,詞的固定搭配,“主謂賓”的句式結構,學生都能找到規(guī)律,初步形成表達能力。
比“讀”更有效的是“背”。 “背誦”能讓學生從文本中汲取經(jīng)典的語句,待到適合的時機,這些早已熟記于心的語句便能脫口而出,幫助學生表達內(nèi)心所想。 教材就是學生表達的范例,教材說什么,學生就會跟著說什么,哪怕一時模仿不到位,教材中的語言也能為學生所用。 教師們要用好早讀課、語文課,帶領學生多讀、多背,“讀背型”的習題是為了讓學生在表達時有詞可用、有“句”可依、有話可講。
低年級的學生常常說了一大段話卻表達不清自己的意思,教師聽了哭笑不得。 如果說“讀背”讓學生知道表達什么,那么“復述”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準確地表達。
“復述”這一形式的表達練習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頻繁出現(xiàn)。 《曹沖稱象》一課要求:給下面內(nèi)容排序,再說說曹沖稱象的過程;《大禹治水》一課要求:按照下面的提示,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千人糕》一課要求:借助插圖,說說米糕是經(jīng)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蜘蛛開店》要求:根據(jù)示意圖講一講這個故事……
復述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學生需要內(nèi)化文本語言,提煉關鍵詞句,借助提示,用新的語言材料有條理地表述出來。 這需要學生打破原有的知識體系,調(diào)動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繼而形成學生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可以用好課后習題中的復述練習,借助板書、綱要、思維導圖,乃至課上各種朗讀作為鋪墊,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復述。 久而久之,學生的表達便會更有條理,用詞也能更為準確。 “復述”不僅能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幅提升,為今后的準確表達打好基礎,同時也能加強學生對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低年級學生對世界充滿了求知欲,他們喜歡思考,更樂于讓他人知道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 思辨地表達,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條理清晰、有理有據(jù)的表達習慣,能夠讓學生盡情地發(fā)揮主動性,學生思辨的過程便是深入文本的過程。
低年級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中不乏 “思辨”的表達練習:《坐井觀天》一課中“小鳥和青蛙為什么說法不一樣? ”《狐貍分奶酪》一課中“你同意狐貍的說法嗎?如果你是小熊,會怎么做?”《畫楊桃》一課中“看到我畫的楊桃,老師和同學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
“思辨型”的課后習題有利于推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程。 教師在教學時,首先,不能輕易下結論,要留足空間給學生思考;其次,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開拓思維;最后,要鼓勵學生表達與他人不一樣的觀點,養(yǎng)成全面、縝密的思辨意識。 思辨類的語言表達訓練已具有反思、比較、質(zhì)疑的意識培養(yǎng),能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甚至批判表達。
習得的語言文字是沒有感情色彩的,但假如將其與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便有了靈魂。 教材課后習題的最后,一般會設置“發(fā)散性”的開放習題。 例如,《媽媽睡了》一課中“你見過家人睡覺的樣子嗎? 說一說”;凡是古詩,均有“讀詩句,想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青蛙賣泥塘》一課中“如果向同學推薦一樣東西,如一本書、一種文具,你會說些什么”……這類練習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師需要引領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調(diào)動已有經(jīng)驗,構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每個學生生活中都有獨特的體驗,這便是他們表達自己的靈感來源。 學生表達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們要多用贊許的目光看他們,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 語言表達的沉淀并非一日之功,作為教師,要在課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獨特的語言能力。
語文處處藏著生活的蹤影,很多文學作品之所以被人們認可,除了絕妙的遣詞造句,更打動人心的是來源于生活的氣息。 “發(fā)散型” 習題如射線一般, 由文本出發(fā), 另一端能夠觸及生活的任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