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耿耿 盧振權 羅光彥
病例1,女性,58歲。2017年12月入院,宮頸癌局部放療結束后2年,間斷出現肉眼血尿1年,加重1個月。全程肉眼血尿明顯,伴血凝塊及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痛等刺激癥狀。貧血面貌,血紅蛋白61 g/L,凝血常規(guī)正常。尿脫落細胞學檢查陰性,CT尿路造影(CT urography,CTU)提示泌尿系統(tǒng)未見占位性病變。既往反復輸血、膀胱鏡下止血、雙側髂內動脈分支栓塞等治療,治療后反復復發(fā)血尿。膀胱鏡檢查提示膀胱容量縮小,膀胱三角處局部組織纖維化改變,膀胱各壁黏膜廣泛充血,水腫,黏膜血管擴張,彌漫性出血點和局灶潰瘍壞死面。
病例2,女性,81歲。2019年3月入院,直腸癌術后局部放療半年,反復間斷血尿3周。貧血面貌,凝血功能正常,血紅蛋白80 g/L。既往行內鏡下膀胱黏膜電凝止血。術后1個月再次復發(fā)血尿。膀胱鏡檢查膀胱各壁黏膜充血,黏膜血管擴張,充水后可見彌漫性出血點。
兩例病人術前尿道膀胱排泄性造影確認無膀胱輸尿管返流。全身麻醉,截石位,尿道表面、陰道口局部鋪蓋油砂條。術中膀胱鏡檢查同上述,退出膀胱鏡,尿道口留置F20導尿管,輕微持續(xù)外牽引防止灌注液進入尿道,通過尿管灌注福爾馬林(稀釋至1%)100 ml,夾閉尿管7分鐘后排出灌注液,同樣方法反復操作2次,術后留置尿管,觀察血尿情況,尿液顏色淡紅,未行膀胱沖洗。出院時血尿明顯減輕,存在輕微血尿及明顯尿路刺激癥狀。1個月后返院再次給予膀胱灌注福爾馬林藥物,方法同上。術后給予口服M受體阻滯劑改善尿路刺激癥狀。
病例1術后1個月復查血紅蛋白73 g/L。病例2術后1個月復查血紅蛋白79 g/L。電話隨訪12~18個月,血尿消失,尿路刺激癥狀明顯緩解。無復發(fā)血尿情況,偶爾出現尿頻、尿急,口服M膽堿受體阻滯劑,癥狀可緩解。
討論出血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HC)是腫瘤病人行局部放療后主要并發(fā)癥之一[1]。局部放射性治療膀胱表現為累及膀胱壁全層的放射性損傷,膀胱病變區(qū)組織壞死、閉塞,導致膀胱動脈供應局部分支增多,增粗,側支循環(huán)形成[2]。難治性出血的原因可能是黏膜充血、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導致病變大面積點狀出血。根據血尿程度不同,臨床上可分為4級:Ⅰ級單純鏡下血尿;Ⅱ級肉眼血尿;Ⅲ級肉眼血尿伴血塊;Ⅳ級肉眼血尿伴血塊及尿路梗阻。目前治療方案不一,各種治療效果不佳及各種并發(fā)癥較多。其中包括口服藥物治療、持續(xù)膀胱沖洗、高壓氧治療、超選擇性髂內動脈分支栓塞、膀胱灌注等治療,各種治療方案存在一定治愈率,同時會引起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本文2例均為腫瘤放療術后出現反復血尿,嘗試多種治療方案,仍存在反復血尿。通過膀胱鏡檢查發(fā)現如上述,綜合考慮選擇行低濃度福爾馬林膀胱灌注治療。
福爾馬林使膀胱黏膜蛋白固定、萎縮達到止血效果,蛋白交聯快速修復膀胱黏膜,防止膀胱黏膜進一步壞死出血;同時具有抗炎殺菌作用,有利于組織的再生修復[3]。灌注前,需要行膀胱造影檢查排除膀胱輸尿管返流,預防返流至腎盂,導致腎盂、輸尿管黏膜損傷。福爾馬林局部刺激大,病人產生劇烈疼痛感不適,通常需要聯合麻醉下灌注。對于難治放射性出血膀胱炎,福爾馬林灌注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需要注意控制其濃度、灌注量、灌注時間等,因為可導致頑固性尿道刺激征、低順應性膀胱、尿道狹窄、膀胱功能障礙及誘發(fā)持續(xù)性出血等并發(fā)癥[4]。Donahue等分析了235例膀胱灌注福爾馬林病人臨床資料,認為高濃度甲醛能減少血尿復發(fā),具有明顯治療效果,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Dewan等分析35例宮頸癌放療引起的放射性炎性反應病人,經1%~4%濃度甲醛灌注,11例出現嚴重并發(fā)癥。本文病人術前因反復治療后復發(fā)出血,血尿程度為Ⅳ級,術前檢查判斷無膀胱輸尿管返流,術中對尿道、會陰部周圍保護,將福爾馬林原液稀釋成1%,間隔1個月再次給予膀胱灌注,術后隨訪時間均超過12個月,證實治療效果佳,并發(fā)癥少。低濃度福爾馬林治療難治出血性膀胱炎效果肯定,術后并發(fā)癥少。但因治療例數較少,往后仍需要臨床中繼續(xù)實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