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了廣西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動了廣西旅游,眾多有特殊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廣西文化游越來越受到國內(nèi)外游客的喜愛,如何更好地做好外宣翻譯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就廣西特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譯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diào)研,探討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解決對策。
【關鍵詞】外宣翻譯;跨文化語用學;旅游翻譯
【作者簡介】楊文燕(1978-),北京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學士。
【基金項目】2016年廣西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跨文化語用學視角下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化旅游外宣翻譯研究”(項目編號:KY2016YB17);廣西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媒體泛娛樂化傾向下的英文影視字幕翻譯娛樂化研究”(項目編號:2019KY0287)。
近些年,廣西力推發(fā)展全域旅游品牌,建設了一批文化旅游核心大項目,在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新性旅游產(chǎn)品和旅游服務的同時,提升了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使旅游產(chǎn)業(yè)走向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吸引了更多的境內(nèi)外游客,使廣西與世界經(jīng)濟文化的接觸交流也日漸頻繁豐富起來。為了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和傳播中國文化,特別是有特殊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廣西民族文化,這些介紹性外宣材料的翻譯工作非常重要。本文探討了利用跨文化語用學平臺,針對目前廣西的文化旅游外宣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嘗試提供解決方案。
一、外宣翻譯及其重要性
隨著近年來中國不斷發(fā)展強大,中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中國現(xiàn)在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來自世界各國關注的目光也更多地集中在中國的發(fā)展上,想要讓國際友人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更進一步擴大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就必須加強對外宣傳的力度,做好外宣翻譯,讓世界更了解中國,更清晰地聽到中國的聲音。因此,外宣翻譯的作用十分重要。
外宣翻譯,顧名思義就是要完成那些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任務。在我國外宣翻譯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將中文翻譯成英文或者其他外文,向世界傳播來自中國的聲音。黃友義(2004:27)曾經(jīng)談到他對外宣翻譯的理解: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對外交流不斷加深,需要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fā)表和傳播。外宣翻譯其實是應用翻譯的一種類型,但又與文學翻譯不同,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文學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使讀者產(chǎn)生審美共鳴,外宣翻譯則是以跨文化交流為目的的信息交換。
二、跨文化語用學闡釋
跨文化語用學(cross-cultural pragmatics)是語言研究的一個新興學科,一個新分支,它的基礎是語用學理論自身的發(fā)展,是人類跨文化交際的結果??缥幕Z用學內(nèi)涵豐富,是語用學和跨文化交際的有機結合,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研究:(1) 跨文化語用語言學,這是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的基礎。其研究包括相同或相似的語言形式在不同文化中其語用功能存在的差異、言語行為策略選擇的差異;(2)跨文化社會語用學,其研究包括不同文化中語用參數(shù)差異、會話原則策略標準差異、禮貌原則差異等;(3)語際語用學,其研究包括二語習得時的行為模式、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二語使用的語用行為。
三、跨文化語用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策略
跨文化語用學為跨文化傳播和交流提供了一個文化互補的平臺,在外宣翻譯工作中起到指導作用。在進行外宣翻譯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跨文化語用學的翻譯平臺和策略,使研究更多元化,用理論指導我們解決外宣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差異化的問題。
1.音譯法。音譯在翻譯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在跨文化外宣翻譯過程中,它是一種非常友好的重要翻譯策略,尤其是在進行科技術語、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翻譯中十分常見,有利于源文本中文化信息的傳播和保護,同時國外受眾也能獲取直接的相關信息,有助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和地域文化的推廣傳播。但是,要充分發(fā)揮音譯的作用,需要譯者能精準抓取原文含義,使譯文能盡可能保持中國文化特色的同時,還應盡量用國外受眾能接受的方式和語言進行翻譯,使之能接受并理解。
2.意譯法。由于文化之間差異性的存在,當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差異較大的時候,運用直譯和音譯出來的譯文文本會讓國外受眾出現(xiàn)無法理解或理解出現(xiàn)偏差的情況,可讀性很差,這時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則更合適。意譯要求以文本大意為中心,翻譯時關注源語言文化和目標語言文化各自獨特的特點,充分考慮源語言文化內(nèi)涵,將源文本通過不完全對等的語言形式展現(xiàn)出來,使外宣文本更加豐富色彩,達到較理想的跨文化交際效果。
3.套譯法。套用是指用目標語言文化中和源語言文化中意思相通或相近的表達代替原文,這種翻譯方法能將信息更加準確地傳遞,使譯文更易于被國外受眾理解接受。比如在翻譯“桂林山水甲天下”時,若套用英文中常見的諺語“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將其翻譯為“East or west, the scenery of Guilin is best”,這樣國外受眾能非常輕松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增加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4.增譯法。在外宣翻譯文本中一些富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不時出現(xiàn),進行外宣翻譯時為國外受眾提供相關的信息越多,他們對這些特色詞匯的解讀就越準確。因此譯者可在譯文中適當?shù)卦鎏硪恍┰次谋局胁淮嬖诘慕忉屝栽~句或注釋,使譯文更加流暢通順,增加可讀性。比如現(xiàn)在中國在大力宣傳和實施的“一帶一路”,通過增譯法可以翻譯為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這樣能確保讀者對內(nèi)容的正確理解,將文化信息差降低。
5.減譯法。漢語中存在大量的重疊表達、四字成語、華麗辭藻堆疊等現(xiàn)象,如果將這些過多重復或冗余的詞語直接對應翻譯,對于習慣直線思維方式的英語讀者來說,想直接獲取核心信息的難度較大,降低了文本對他們的吸引力。因此在外宣翻譯中,譯者應根據(jù)譯文文本以及受眾的閱讀及思維習慣,進行適當?shù)膭h減處理,既保留源文本的主要信息,又使得譯文通俗易懂,增強可讀性。
四、廣西特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譯現(xiàn)狀及遇到的問題
廣西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fā)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旅游、民族、邊關、山水、紅色革命文化資源。近些年,廣西除了傳統(tǒng)的山水游,各種會展游、康養(yǎng)游,民俗文化游、賽事游等也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為了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和傳播來自中國廣西的民族文化,各地在加大向國內(nèi)游客進行宣傳的同時,也推出了針對國外游客的英譯版本。但是調(diào)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些外宣翻譯文本除了數(shù)量不足、普及面不大之外,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外宣翻譯的質量得不到保證。
1.譯者業(yè)務水平不佳。在一些知名景點介紹的英譯中,由于翻譯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敬業(yè)程度以及業(yè)務水平的高低不同,基本的語言錯誤屢屢出現(xiàn),這導致翻譯不準確,真實含義與字面含義大相徑庭甚至不知所云,造成不利的負面影響。比如,在桂林日月雙塔景點介紹的英譯本中,“修身養(yǎng)性的圣地”翻譯成“the place to cultivate the hearts”,顯然這里用“hearts”是不合適的,應使用“minds”。潿洲島的“海濱浴場”譯成了“Bathing area”,譯為“Bathing Beach”更合適。
2.有些中式英語的譯文不能順應目標語的文化習慣和思維方式。在翻譯時受到漢語思維方式或者文化的影響,而翻譯出具有中國特征的英語譯文,給讀者帶來困惑。比如在景區(qū)公廁常見的“小心地滑”警示語被譯成“carefully slip”,這肯定會給外國人帶來困擾,改成“Caution! Slippery Floor”更合適。
3.譯名不統(tǒng)一。同一個名勝古跡、山川河流、道路街名等,因為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之下,翻譯工作人員所應用的翻譯原則和理解有所不同,這就出現(xiàn)了一物多名或者多物一名,使得在交流過程中信息比較混亂。如壯族和侗族特有的食物“酸肉”就有“sour meat”“tart meat” “pickle pork”和“pickled pork”等多種翻譯方法。桂林“兩江四湖”的譯本存在幾個不同的版本:“Two Rivers, Four Lakes”“Guilin Water system”“Dreams on Water”。再如,之前漓江時而翻譯成“Lijiang River”, 時而又譯成“Li River”。 桂林市旅游局在2014年9月正式發(fā)布了《桂林旅游標識英文譯法通則》,明確指出,漓江的英文名為“Lijiang River”,對此進行了統(tǒng)一,提供了規(guī)范。筆者呼吁相關部門對此加大管理,出臺政策,提供規(guī)范,保證翻譯的效果。
4.缺乏監(jiān)管。一些外宣資料的翻譯錯誤百出,信息更新速度慢,許多譯本文本出現(xiàn)格式錯誤、漏譯,隨意性很強。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加大力度培養(yǎng)一批了解廣西民族文化,熟練掌握漢、英甚至一些當?shù)孛褡逭Z言的翻譯人才。同時,政府部門應該重視外宣翻譯,一些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適當介入,成立管理機構,審核翻譯文本,對外宣翻譯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
五、結語
廣西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外宣翻譯對廣西旅游產(chǎn)品走出廣西、走出國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廣西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著各自特有的文化烙印,要將之傳遞到另外一個文化系統(tǒng),對翻譯工作者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旅游外宣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者必須使譯文符合外國游客的認知規(guī)律、語言習慣和文化心理因素,靈活處理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和沖突,盡量做到外國游客能產(chǎn)生懷源語文化背景中同樣積極的心理回應。 此外,我們應該完善翻譯人才培養(yǎng),最大限度地服務區(qū)域和地方經(jīng)濟,有效地將廣西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傳播出去。
參考文獻:
[1]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 [J].中國翻譯,2004(6):27-28.
[2]王守宏.跨文化語用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陳小慰.對外宣傳翻譯中的文化自覺和受眾意識[J].中國翻譯, 2013(2):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