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財
【摘 要】當下,一提到學習就會引出“讀書”這個話題,但就是經(jīng)常說“閱讀”,就是不閱讀。這個話題是從小聽到大,但是手捧書本“如饑似渴”讓人感動的閱讀畫面少之又少,加上現(xiàn)在電子產(chǎn)品的不斷“深入”,讓閱讀的“市場”越來越少。學校就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這無可非議,只是單憑“一己之力”很難讓他們“沉入書?!?。只有讓課內(nèi)和課外“合作”起來,或許會讓他們對紙質(zhì)書籍產(chǎn)生一點興趣。比如,讓課堂成為“悅讀”的“發(fā)源地”,讓教材成為“悅讀”的“啟蒙者”,讓興趣成為“悅讀”的“起跑線”。
【關(guān)鍵詞】閱讀;課內(nèi);課外;教材;示范
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取決于閱讀量的多少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這個大家都知道。只是大多數(shù)家長只是為了考試提分才重視孩子的閱讀。不可否認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檢測手段,也不否認閱讀的功利性。只要學生能夠“悅讀”,提高的就不僅僅是學習成績,而是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只要學生“悅讀”,學好的就不是一門語文課,而是所有的學科。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引導和配合,讓課內(nèi)閱讀拓寬到課外,讓家庭閱讀占據(jù)“悅讀頭條”,這樣才是有效的閱讀。
一、讓課堂成為“悅讀”的“發(fā)源地”
有位學者曾說過:“要想讓學生變得智慧起來,靠的不是補課,也不是增加他的作業(yè)量,而是引導他堅持閱讀,養(yǎng)成閱讀習慣。”我們不否認課堂就是學生閱讀的“發(fā)源地”,通過課堂學習,學生會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交流和表達,從而明白學習的意義。如果我們僅僅將學生的閱讀“固定”在課本中,“固定”在課堂上,就已經(jīng)限制了學生閱讀范圍的拓展和發(fā)展。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只有把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效結(jié)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
例如:在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學生為周恩來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遠大的志向而心生敬意。這時候,我就趁機“借題發(fā)揮”,向?qū)W生介紹周恩來總理生平故事,并推薦與周恩來相關(guān)的課外讀物來讀。這樣,學生的視野就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舉目于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也就理解了周恩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理想了。
要想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和拓展,就必須在課內(nèi)閱讀的引導上做足準備。從古代的私塾到近代的學堂,從小學到大學,不管時代怎么發(fā)展,孩子的學習都離不開學校,離不開課堂。因為他們的學習需要一個學習的場所,需要老師的引導。有了課內(nèi)閱讀的基礎,才能為課外閱讀提供方法和習慣上的指導,有了課本內(nèi)容的基礎,才能帶動課外閱讀的“健康成長”,也就是所謂的“課內(nèi)學法,課外收獲”了。所以,課堂是孩子學習的“發(fā)源地”。
二、讓教材成為“悅讀”的“啟蒙者”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教材是學生開始閱讀最好的范例。教材,引導學生由簡單的字詞識記拓展到復雜的句段練習?!崩蠋煵荒軆H僅做到“教”教材,要讓學生學會“用”教材,讓教材成為學生閱讀的“啟蒙者”。如果僅僅是讓課本扮演一種“工具”,那就是弱化了它的作用,要把它看作一種“無聲”的對話者,在對話中感悟文本的魅力。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認識自然、了解社會、感受真情。不滿足于“課本天地”的狹小,然后“放飛”自己的思維,主動走向更廣闊的“閱讀天地”,這才是教材的真正意義。
例如,在《將相和》上課過程中,學生對文中的故事人物和情節(jié)很感興趣,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課文情節(jié)雖然精彩,只是過于簡略,有些內(nèi)容都是一筆帶過,所以學生很期待了解廉頗、藺相如的詳細故事。于是向他們推薦少年版的《史記》,正好激發(fā)他們對后續(xù)故事的期望,也有助于將學生的閱讀延伸到課外。
課本就是“引子”和“圓心”:因為這個“引子”,才能引出和它相近的閱讀材料,也就引出了《景陽岡》和《水滸傳》鏈接;因為這個“圓心”,才能向周圍輻射閱讀的范圍,也就有了《憶讀書》和四大名著的故事。部編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看似毫不起眼,實則至關(guān)重要,瀏覽無趣,細讀有味,之所以編進課本,就有它的道理。尤其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一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然后再根據(jù)具體課文向外折射。
三、讓興趣成為“悅讀”的“起跑線”
朱熹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钡览砗軠\顯,渠水之所以清澈見底,是因為源頭活水不停地注入,興趣就是閱讀的“源頭活水”。不過這股“活水”還需中間的“過濾”:這層“過濾網(wǎng)”就是老師的耐心引導,閱讀范圍的拓展,素材的選擇以及習慣的培養(yǎng)。小孩子天性好奇,對任何事情總有那么三分鐘的熱度,高興了讀得“如饑似渴”“廢寢忘食”,不高興了就放到一邊,“置若罔聞”。既然如此,就要想辦法穩(wěn)定“源頭”,讓它成為學生“悅讀”的永久性“活水”。
比如,就以冰心的《我的“長生果”》一課為例,文章有的片段語言樸素,有的片段文筆優(yōu)美。香煙片、小人書距離雖遠,卻讓學生倍感親切。我還為此組織了一次“讀書交流會”,把我收藏的小人書帶來和學生分享,這是他們最向往的事兒。然后,我每天利用上課前的五分鐘和學生交流讀過的書,讀書的感受等話題,加上家長的配合,效果很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在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這個問題上,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怠慢。這是個慢工活,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培養(yǎng),還需要“潤物細無聲”的耐心和言傳身教的示范。老師不僅要讀自己喜歡的書,也要讀學生喜歡的書,這樣就有了交流的紐帶,也就走“近”了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只要有了共同的話題,就可以隨時和他們交流讀書的話題,也就可以慢慢培養(yǎng)他們讀書興趣。
四、讓家庭成為“悅讀”的“主陣地”
我們經(jīng)常說: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的家長,前一秒剛剛督促孩子要“好好看書”,后一秒自己就開始“刷屏”;讓孩子認真寫作業(yè),自己坐上麻將桌。見到老師是“千叮嚀萬囑咐”,老師,孩子就交給您啦,好好教育,把責任全推給了學校和老師。說白了,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一方面在學校,主要還是靠家長,什么樣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孩子。
例如,家長會上,一家長和我交流:老師,我家的孩子不喜歡讀書,咋辦?我說:你喜歡讀書嗎?如果你每天能陪孩子讀三十分鐘的書,并堅持一個月,你再看結(jié)果。假期上街,路遇家長,詢問情況。家長眉開眼笑:老師,聽了你的建議,我每天陪孩子讀二十分鐘或者半小時,情況果然如你所說?,F(xiàn)在我的孩子不僅喜歡讀書,而且是迷上了讀書,連我?guī)鋈ネ娑疾怀鲩T,謝謝你,老師。
這說明了什么?這不說明家庭是孩子“悅讀”的“主陣地”,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的道理嗎?在學校,即使老師磨破了嘴皮,孩子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點不起作用,加上還有其他課程和活動,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讀書。只有在家里,寫完作業(yè),還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如果家長能好好利用這些時間,督促也罷,陪讀也罷,堅持一段時間,效果自然“云開日出”。
從以上的論述深切告訴我們:文明的傳承靠書本,人類的進步靠書籍,國民的素質(zhì)提升靠讀書,國家的強盛靠讀書。不僅學校要重視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家庭更要守好這最重要的“陣地”,只有把課內(nèi)外閱讀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讓閱讀充滿花香,讓我們的孩子愛上讀書,一切都會朝著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賀曼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及改進措施[J].甘肅教育,2018,(21):85
[2]姜玉玲.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J].小學語文教學研究,2016,(12):54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河西堡第一小學? ? ? ? ? ? ?甘肅 金昌 7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