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劉靜 張玥
摘 要 本文簡要介紹了當前科普傳播形式和科普傳播發(fā)展情況,結合天津航天科普基地實際情況,介紹了科普基地目前的數字化建設情況,并對未來基地建設做了展望。
關鍵詞 航天科普;數字化建設;科普傳播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人民群眾對于科普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強,接受科普教育和學習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自發(fā)行為。但是科學與人們群眾生活之間經常呈現一種相互獨立的狀態(tài),隨著信息化及數字技術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各類設計精良、形式多樣的科普場館呈現自公眾面前,增強了科普宣傳的效果,此外,可以利用新媒體作為科普傳播的工具,進一步提升了科普宣傳的覆蓋面及傳播速度,進而提升了科普影響力。
天津航天長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作為一個國家級“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為公眾了解和學習航天知識提供了窗口和平臺。隨著現在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結合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實際情況,科普基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基地場館數字化建設和信息平臺建設工作,為公眾更直觀、更近距離地感受航天、學習航天科普知識提供平臺。
1科普傳播形式
科普傳播的形式多樣化,包括宣傳圖冊展示,場館、展館展示以及授課宣講等多種形式,不同層次和不同屬性人群接收到的科普教育渠道和方式之間存在很大差別。展館、基地類科普教育場所等公共設施是公眾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展示直觀、公眾參與性強等優(yōu)點,對普通民眾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大范圍和持續(xù)性的為公眾提供科普服務活動,實現科學思想和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
邀請科學專家進行科普講座或授課宣講方式是將科學家群體引入到科普宣傳中,能夠增強科普宣傳的權威性,科學家可以對科學知識進行更為深刻和準確的表述,能夠以簡潔易懂的語言將科學知識傳達給公眾,充分調動公眾科學探索的積極性,因此也能夠獲得更為明顯的宣傳效果。
2科普基地場館數字化建設
隨著現代信息化技術的進步,為增強科普宣傳效果,在科普宣傳中可以引入信息化技術,這些技術能夠迅速有效的幫助公眾認識科學、理解科學、欣賞科學。
信息化技術在科普場館中的應用,增加了科普宣傳的互動性和趣味性[1],且具有信息量大、成本較低、更新迅速等優(yōu)勢。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不斷補充和完善科技場館教育形式,從而保持科普對公眾的吸引力并能展現出較好的科普教育效果[2]。數字科技館是在傳統(tǒng)科技館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和提升,已成為現代科普教育的一種新型手段,數字科技館的信息傳播方式主要有文字、圖片、動畫、視頻或虛擬視覺體驗等,公眾能夠獲得更真實的視聽效果和多自由度的體驗。
3科普傳播平臺的多樣化
目前,新媒體下網絡傳播也成為科普宣傳的一種重要手段,所謂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化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公眾面對多樣的信息應接不暇,很難有時間專心閱讀紙質宣傳資料或者到科普場館學習,新媒體剛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迅速成為科普知識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通過視頻、音頻等形式把枯燥無味的科學知識形象化、生動化的展示在公眾面前,生動多彩的新媒體傳播形式極大地豐富了科學傳播的內容[3]。公眾可以隨時隨地的接受和了解最新的科普知識,更重要的是,公眾可以通過新媒體提出自己對科普知識的疑問和觀點,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4天津航天科普基地科普建設情況
天津“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屬于生產制造類科普基地,基地設有總裝數字化展廳和參觀走廊、部裝車間電子仿真顯示屏幕以及各制造車間科普宣傳展板等形式多樣的科普場地和設施。能夠讓公眾學習航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并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運載火箭制造技術。下面就目前科普基地的建設情況做簡單介紹。
(1)科普基地數字化展廳建設。為生動翔實地展示航天發(fā)展歷程,天津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有數字化展廳。展示大廳設立了系列運載火箭模型、基地總體建設沙盤等實物設施,公眾能夠直觀的學習到航天產品的特點,對航天火箭結構和運載火箭系列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展廳配備視頻宣傳片,通過展廳聲光音像展示宣傳,公眾能夠清晰的了解航天事業(yè)發(fā)展進程、航天產品結構特點等航天科普知識。此外,展廳采用了先進的透明顯示技術,配備了多個觸摸顯示屏幕,公眾可以動手點擊顯示屏幕,學習運載火箭的結構知識、發(fā)射歷史等,并設立模擬發(fā)射系統(tǒng)讓公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發(fā)射的震撼,有效提升了航天科普教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航天科普基地還建設有參觀走廊,公眾在參觀走廊能夠直接觀察到運載火箭總裝裝配現場,公眾可以近距離地看到運載火箭整裝待發(fā)的狀態(tài)。另外,通過運用數字化手段,參觀走廊以“流光溢彩,步履星空”為主題,將航天發(fā)展歷程、火箭研制發(fā)射歷史等在走廊墻壁進行展示,能夠給公眾帶來一種進入歷史長河的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公眾對航天事業(yè)的熱愛和憧憬。參觀走廊中設計有“中國夢航天夢”圖文展示,以中國宇航員的形象表達中國夢的含義,讓公眾的愛國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2)科普基地平臺建設。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完善科普基地展廳的基礎上,航天科普基地搭建了微信公眾號,基地組織科普宣傳工作團隊為主體的網站信息員隊伍,及時收集和遴選科普知識和動態(tài)信息,定期利用微信平臺發(fā)布,公眾可以足不出戶了解航天知識,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科普教育形式,進一步擴大了航天科普知識傳播范圍。
(3)科普基地科普導覽圖譜建設。除了科普展廳,科普基地還在各制造車間配備了產品生產科普展板。展板詳細介紹了運載火箭研制中各制造專業(yè)的產品特性、關鍵技術等,系統(tǒng)科學的向公眾展示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結構和組成,進一步提升了公眾對運載火箭制造過程的認知。
5基地建設展望
目前,天津“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已經初有成效,科普傳播教育效果得到社會好評。后續(xù)基地計劃繼續(xù)完善科普宣傳的文化走廊建設,運用先進的信息化、數字化手段,讓科普基地的墻壁也可以“說話”[4],建立一種帶入感更強的航天科普教育的氛圍,更好地做好航天科普知識和航天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胡周穎.數字化科普之路的探討[J].人文社會,2015(6):87.
[2] 張莉.論科普場館的數字化建設[J].科技視界,2013(6):189.
[3] 羅子欣.新媒體時代對科普傳播的新思考[J].傳媒,2012(1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