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民
明代,朝廷宮殿建筑用木數(shù)量與質(zhì)量空前絕后,皇木采辦成為“采造”類物品中最大最重的財政負擔(dān),而民間建筑、器具多系木結(jié)構(gòu),商品用木量也十分浩大,木植長養(yǎng)、砍伐、采辦、運銷從而成為極為重要的官民生活和經(jīng)濟內(nèi)容,以販木為主業(yè)之一的徽州商人因而十分活躍,在從事大規(guī)模、遠距離的木材砍伐運銷經(jīng)營活動中長袖善舞。
有關(guān)明代皇木采辦、徽州山林經(jīng)濟和徽州木商的經(jīng)營活動,學(xué)界一向較為關(guān)注,已有不少成果(1)傅衣凌:《明清時代徽州婺商資料類輯》,氏著《明清社會經(jīng)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6~215頁;張雪慧:《徽州歷史上的林木經(jīng)營初探》,《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1期;唐力行:《明清徽州木商考》,《學(xué)術(shù)界》1991年第2期;王珍:《徽州木商考略》,《徽州社會科學(xué)》1991年第2期;藍勇:《明清時期的皇木采辦》,《歷史研究》1994年第6期;鄭俊彬:《明代四川木材的經(jīng)營及其弊害》,《慶祝王恢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樂學(xué)書局,1997年,第123~160頁;金弘吉:《明末四川皇木采辦的變化》,《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1年第4期。。但多數(shù)論著雖號稱明清通論,實則偏重在清,而就明代專論者極為少見,對于明代皇木采辦方式如何運作變化,徽州等地木商如何參與皇木采辦,徽州木商如何從事木植砍伐運銷,徽州木商經(jīng)營過程中遭受哪些干擾因素等,或者尚未涉及,或者論而不清,仍然留下較大的學(xué)術(shù)探討空間。今主要搜集明人文集奏疏、實錄志書和相關(guān)文書,專文考察明代徽州木商的經(jīng)營活動,期能細化和深化明代商人商幫研究,有助于推進明代社會經(jīng)濟史探討。
明代徽州木商從事木材采運,就其活動范圍而言,主要有兩大地域,一是將浙江、南直以及接鄰的江西一帶所產(chǎn)杉、松等木采伐運銷到江南等地;另一是將湖廣、四川、貴州接壤地區(qū)的楠、杉等木以及板枋等材運銷到長江中下游以及華北的廣袤地區(qū)。這兩大地域范圍的木植運銷,基本上涵括了明代全國范圍的木材運銷。
安徽徽州府和浙江嚴州府,山多田少,尤其是徽州府休寧、祁門、婺源和嚴州府的淳安、遂昌等縣,山地遍植杉木,南宋以來即已形成一種山林經(jīng)濟,徽州等地商人就在那里專門從事木材運銷的經(jīng)營活動,官府也依靠征收稅費大開利源。如曾在歙縣任官的名臣范成大記載:“休寧山中宜杉,土人稀作田,多以種杉為業(yè)。杉又易生之物,故取之難窮。出山時價極賤,抵郡城已抽解不貲,比及嚴,則所征數(shù)十倍。嚴之官吏方曰:‘吾州無利孔,微歙杉不為州矣?!^此言,則商旅之病何時而瘳。蓋一木出山,或不直百錢,至浙江乃賣兩千,皆重征與久客費使之。”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正月,范成大泊舟嚴州,又見“歙浦移排畢集橋下,要而重征之,商旅大困,有濡滯數(shù)月不得過者”(2)范成大:《驂鸞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0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837頁。?;罩菽局餐怃N所產(chǎn)生的稅收,成為下游浙江嚴州府最為重要的財政來源?;罩莸胤轿墨I也載,休寧“山出美材,歲聯(lián)為桴,下浙河,往者多取富。女子始生則為植杉,比嫁斬賣以供百用,女以其故,或預(yù)自蓄藏”(3)羅愿:《新安志》卷1《州郡·風(fēng)俗》,《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7604頁。。
進入明代,徽商的山林經(jīng)濟范圍擴大為徽州、嚴州、衢州、處州以及鄰近的江西饒州府清江縣等廣大地區(qū),以供采取運銷的林木種養(yǎng)極為普遍,相當(dāng)壯觀。如徽州府境,“大抵新安之木,松、杉為多,必栽植始成材,而婺源、祁門之人尤勤于栽植。凡栽杉以三十年為期乃可伐”(4)弘治《徽州府志》卷2《土產(chǎn)》,《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1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影印,1981年,第45頁。。婺源產(chǎn)木,依次為“杉木、松木、楓、株”等樹(5)康熙《婺源縣志》卷2《疆域·地產(chǎn)》,《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稀見方志續(xù)編》第1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2013年,第201頁。。徽人種植杉、桐等樹,“凡江浙南畿之境,油漆器皿屋料木植皆資于徽,而休寧一縣多產(chǎn)于西北鄉(xiāng),杉利尤大。大凡種以三十年為期,斫而販之,謂之‘杉羔’,動以數(shù)十萬計”;山多田少,“其貿(mào)易大率種雜樹及杉木為屋料”;“西北鄉(xiāng)之民仰給于山,多植杉木……貿(mào)遷他郡”(6)弘治《休寧志》卷1《物產(chǎn)》《貢賦》《風(fēng)俗形勝》,《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476頁、472頁、468頁。。祁門縣,“木多杉、松”,縣人“行賈四方”(7)萬歷《祁門縣志》卷2《地理志·土產(chǎn)》,第8頁;卷4《人事志·風(fēng)俗》,第1頁。。嚴州府淳安、遂昌二縣,“山多聳挺,奇異巋然,環(huán)峙峻立,所產(chǎn)皆材木,杉、楠之類,大可為棟梁榱桷,小可為薪蒸器用,各有分業(yè),采取歲供,斯民便利之出于山者無窮”(8)姚鳴鸞:《重修山鎮(zhèn)關(guān)防記》,嘉靖《淳安縣志》卷2《山鎮(zhèn)》,《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6冊,第6頁。。衢州府,“杉、松列第一”(9)弘治《衢州府志》卷3《土產(chǎn)·木類》,《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31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90年,第89頁。。處州府,“大杉源山,跨麗水、云和之間,山上多出巨杉”(10)雍正《浙江通志》卷107《物產(chǎn)七》引崇禎《處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浙江》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93年,第299頁。。江西清江縣,盛產(chǎn)松、杉、樟、槐等木(11)崇禎《清江縣志》卷3《戶產(chǎn)·土產(chǎn)》,《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220頁。。在浙、皖、贛三省的毗鄰地區(qū),種植杉松情形,大率如此。
至今保存下來的徽州文書中,有關(guān)栽種杉木的文書極為常見,試舉其例。天順五年(1461),休寧縣人謝彥良、謝彥成等立約,將共計二十幾畝的五塊山地分股栽種,合約議定:“無問棧平,遍山栽種杉苗近密。其山骨議作大叁分,震安、振民共得二分,彥良、彥成合得壹分,以準工食。自議之后,彥良、彥成自行前去,用心盡力剟作,栽坌杉苗,看倖、長養(yǎng)、截火,并不致荒廢,即不私自入山,砍斫杉木入己?!渖寄救蘸蟪刹模弁肷娇?當(dāng)作“砍”——引者)斫,照依文約均分?!?12)《休寧縣謝彥良賣山契》,安徽省博物館編《明清徽州社會經(jīng)濟資料叢編》(第一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8年,第325頁。這是徽州山林經(jīng)營中佃戶通過種植經(jīng)營獲得分成的典型“力分”事例。
祁門縣善和里程氏仁水門東房派,擁有山場約1230畝,對林木栽種砍伐作出過詳細的規(guī)定,正德十五年(1520)族眾議定:“凡嶄撥苗木,湊買力坌等項支用,治山者務(wù)要與管理商議?!采寄境刹霓召u,治山者告于管理,同家長家眾一齊商議,務(wù)要至山親視圍徑、數(shù)目,合眾評品應(yīng)值時價,毋背公私行,以招物議,毋低價賤售,以取眾怒。……今時山場率皆荒廢者,其弊由于山主脧刻山佃,掯與力坌,以故山佃惟思花利,不肯栽苗。今議各處山場杉木成材拚賣之日,務(wù)照鄉(xiāng)例,主力相分,毋許短少,務(wù)與佃約相符?!綀鲩L養(yǎng),逐年功效不同,必須遞年治山事績萃于一冊,方有稽考?!_注本年某處栽坌杉苗若干,某處嶄撥杉苗若干,某處湊買力坌若干,某處大苗若干,某處小苗若干,某處拚賣砍木若干,某處拚賣柴價若干?!汲掏⒊虝N、程杲、程時、程晭五大分人等……原上年間自曾祖故后,各栽各業(yè),近因人眾心異,前山杉木聽隨伴仆亂砍,并作柴薪,有負前人創(chuàng)業(yè)之意。今同五大分弟侄謫議,將前山各人栽坌大小苗木并管業(yè)空山及山腳地,盡數(shù)歸眾,五大分均業(yè),各人到山住歇,栽坌鋤養(yǎng)苗木成材,開墾山腳成田,以為子孫永遠之計?!渖寄静⑺芍耠s木成材,并系五大分眼同共賣均用?!贝舜纬淌献h定山林經(jīng)營細則,與議人多達37人(13)《竇山公家議》卷5《山場議》,周紹泉、趙亞光《竇山公家議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第72頁、84頁、85頁。。該族后來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隆慶四年(1570)、萬歷三年(1575)、萬歷二十五年等年屢次議定合同文書,就山林經(jīng)營作出進一步規(guī)定。萬歷二十五年的合同文書議定:“竇山公秩下五大房子孫……向因拚木多出管理,以致懷私利己者,一遇當(dāng)年為首,隨即搜尋各處山苗,毋問大小老嫩,一概拚砍無遺,其價大半入私囊,而眾家僅存虛名。……今集眾議共立保守文約,自萬歷二十五年七月起,凡各處祖墳、冢林、江村等處,永遠不許拚賣。其青真塢、項源、章溪等號蓄木山場,止許管理逐一照點督令栽養(yǎng),依時給工嶄撥,毋許管理私自拚賣。倘各號內(nèi)山木果系成材,有重費莫支,當(dāng)賣者,各分管理務(wù)先期告明各分家長、斯文,集眾庭議,到山驗明。不堪拚賣,復(fù)集家長、斯文,同家眾眼同計木估價,拚賣他姓,不許秩下子孫承買。如他姓不買,許令各房子孫分砍做賣。其拚木價錢,悉聽各房公議兌出,歸竇山公買田公用?!?14)《竇山公家議》卷5《山場議》,周紹泉、趙亞光《竇山公家議校注》,第90頁。看來家大業(yè)大的祁門善和里程氏宗族,在山林經(jīng)營方面一直存在問題,以至族眾需要不斷公議,作出約束性規(guī)定。
天啟年間,黃山歙縣吳養(yǎng)春大獄案,朝廷追征巨款30萬兩,其由頭也是“山場木植銀”。歙西溪南吳氏,吳養(yǎng)春之祖吳守禮,“資雄兩淮”,看來是個大鹽商。吳守禮派分五支,在萬歷后期捐買五個中書舍人時家業(yè)已耗,但其孫吳養(yǎng)春仍有黃山地2400畝。天啟六年(1626),朝廷先后派工部營繕司主事呂下問、許志吉前往歙縣派買木價,“派定畝數(shù),分別上、中二號,著令具認承買,照限親比”,數(shù)額多達30萬兩,追贓60萬兩,并坐勒土商吳獻吉山價銀一萬兩(15)佘華瑞:《巖鎮(zhèn)志草》元集《本里尸祝三大夫》,《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第27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92年,第121~124頁;參見許承堯《歙事閑譚》卷13《吳養(yǎng)春黃山獄》,李明回等校點,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第431~434頁。。山場木植銀,無疑是當(dāng)?shù)厝说闹饕?jīng)濟來源。
苗木培植成材后,用途在出賣?;罩菸臅猩搅仲I賣事例甚為繁夥,試舉數(shù)例。洪武二年(1369),休寧縣人謝元熙立契,將三畝山“地骨大小松苗,盡數(shù)立契出賣與李仲德名下,面議價錢花銀四兩”。洪武十二年,祁門縣人徐友成將48畝“山骨并大小苗禾,盡行轉(zhuǎn)賣與十一都人李世率名下,面議作時值價寶鈔貳拾四貫”。洪武十六年,祁門縣人謝允恭將所有山地“大小杉苗盡行立契出賣與本都謝文先名下,面議寶鈔貳拾貫文”。洪武二十四年,祁門縣人謝景春將一畝山地“并大小杉苗,盡行立契出賣與同都人李源清同李子善名下,面議價錢寶鈔壹拾貫”(16)《休寧縣謝元熙賣山赤契》《祁門縣徐友成賣山赤契》《祁門縣謝允恭賣山赤契》《祁門縣謝景春賣山赤契》,安徽省博物館編《明清徽州社會經(jīng)濟資料叢編》(第一集),第297頁、299頁、300頁、301頁。。永樂十一年(1413),祁門縣人胡顯宗將祖產(chǎn)山地盡數(shù)“出賣與本村胡思敬名下為業(yè),長養(yǎng)杉木,面議時價寶鈔六十貫”(17)《成化祁門胡氏抄契簿》,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卷5,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影印,1992年,第107頁。。景泰三年(1452),祁門縣人胡進因無錢開銷,將“本家用工栽坌杉苗成林”的山場7畝5分,“立契出賣與同村胡思敬名下為業(yè),面議時價銀六兩”(18)《成化祁門胡氏抄契簿》,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卷5,第131頁。。正德二年,休寧縣人胡鐘原,將山場7畝“浮苗木,賣與同都胡鉞長養(yǎng)砍斫,其山骨從正德元年起栽坌苗木主分,聽自胡泰照契管業(yè)”(19)《休寧縣王思舜賣山赤契》,安徽省博物館編《明清徽州社會經(jīng)濟資料叢編》(第一集),第344頁。。毫無疑問,徽商用以運銷的木植,就是從山林經(jīng)營者那里買來的。
隨著徽、嚴、衢、處等地木材養(yǎng)植的更加興盛和木材緊缺地區(qū)江南蘇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和湖州一帶木材耗用量的增加,兩地之間木材特別是杉松之木的大規(guī)模運銷成為明代中后期重要的商品流通形式,徽州木商就發(fā)揮出不可或缺的作用。
傅衣凌先生解釋“拚本”,說“徽人是以預(yù)付資本的方式,用‘拚本’以經(jīng)營木業(yè)”(21)傅衣凌:《明清時代徽州婺商資料類輯》,氏著《明清社會經(jīng)濟史論文集》,第208頁。。從徽州文書和地方文獻所載當(dāng)?shù)啬局苍苑N長養(yǎng)來看,徽商未必要預(yù)付資本才能獲得木植,經(jīng)營山林者也未必需要商人先期投入資本方能栽種長養(yǎng)木植,上述祁門善和里程氏宗族大面積栽種杉木,未見任何商人資本投入。因此,凡是收買山民養(yǎng)成的木植,無論先期投入資本還是出自山民自栽,均可稱為“拚本”“拚木”。
徽商在徽、嚴、衢、處四府以及近鄰江西等地的木材砍伐運銷,大致有兩個流動方向。一個方向是南宋以來一直存在的,由徽州或衢州、處州,經(jīng)嚴州,循新安江水系,經(jīng)錢塘江,抵達杭州,轉(zhuǎn)運江南各地。這個方向,就是康熙初年休寧人趙吉士所說的線路:“徽處萬山中,每年木商于冬時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漲,出浙江者由嚴州,出江南者由績溪,順流而下,為力甚易?!?22)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11《泛葉寄》,周曉光、劉道勝點校,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第877頁。這個方向的木材販運,正統(tǒng)八年(1443)戶部侍郎焦宏說:“浙江及蘇松沿海衛(wèi)所修造備倭船,皆官軍采木,經(jīng)歲未完,誠誤急用。臣聞永樂間徽、處等府商販竹木,杭州府稅課司抽分挨用,后止收鈔,以故修船料物,皆官錢買用,不足,復(fù)征諸民?!?23)《明英宗實錄》卷108,正統(tǒng)八年九月癸丑,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182頁。按照焦宏的說法,明初以來徽州、處州等地與江南地區(qū)的木植販運一直興盛不衰,官軍所需防倭船只及相應(yīng)設(shè)施的用木,如果抽分木植不敷使用,往往通過向民間征取以完事。天順三年(1459)嚴州府淳安縣重修大成殿,急需巨木,“適徽商販木過縣境”,徽商有感于縣令成禮的德政,“樂助善材百株”,官員也捐俸鳩工,工程告成(24)商輅:《重建大成殿記》,光緒《嚴州府志》卷31《藝文·遂安縣》,《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8冊,第743頁。?;罩菽旧填H具實力,于此可見一斑。
這一方向的木商運銷,商人在浙江衢州府開化縣拚木撐運到江南販賣的線路,為人所習(xí)知。開化地處徽州東南,杉木為全縣最大產(chǎn)業(yè),向下游江南地區(qū)源源提供木材,開化經(jīng)濟主要依賴徽商拚木運營。雍正《浙江通志》引崇禎《開化縣志》載:“開地田少,民間惟栽杉木為生,三四十年一伐,謂之‘拚山’。邑之土產(chǎn),杉為上,姜、漆次之,炭又次之,合姜、漆、炭之利,只當(dāng)杉利五之一。聞諸故老,當(dāng)杉利盛時,歲不下十萬,以故戶鮮逋賦。然必仰給于徽人之拚本盈,而吳下之行貨勿滯也?!?25)雍正《浙江通志》卷106《物產(chǎn)六》,《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浙江》第5冊,第277頁。此文論者常常喜歡引用。其實崇禎《開化縣志》原文為:“開田少土瘠,不足一邑之食,惟栽杉為生,姜、漆次之,炭又次之,合姜、漆、炭之利,當(dāng)杉利五之一,而惟正之供,與養(yǎng)生送死之需,盡在其中。魯聞諸故老,杉利盛時,歲近十萬,以故戶鮮逋課,蒞開者頗稱易治。數(shù)十年來杉利大損,緣徽商之拚本微,吳下之百貨滯?!?26)崇禎《開化縣志》卷3《賦役志·物產(chǎn)》,《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17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第727頁。兩相對照,各有詳略,“三四十年一伐,謂之‘拚山’”,是雍正《浙江通志》的編纂者所加,較之原文更加明晰,而“數(shù)十年來杉利大損”一句被刪,則改變了原意,不能反映明末開化杉木之利大損的實際情形。而且崇禎《開化縣志》后面還有話,謂:“既瓶罄而罍恥,斯襟捉而肘見,而開人耕讀之外不業(yè)工商,別無俯拾仰取之途,豈有神運鬼輸之術(shù)。于是輸納日艱一日,功令又日急一日,而上下交困矣。夫義不后君,財止此數(shù),量入為出,便是催課撫字,如近例夫役征諸木牙,每百兩抽一,計二十名工食,尚苦不及額,則是一歲拚木不及二萬,而條鞭、遼餉逋額雜項何止二萬,父母固所了然,不識主計仁人亦為之蹙然否?”(27)崇禎《開化縣志》卷3《賦役志·物產(chǎn)》,《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17冊,第727頁。此文雖與此處所論無關(guān)宏旨,但透露了明后期徽商在開化從事拚木生意攸關(guān)地方經(jīng)濟的重要信息,似不宜忽略不論。
徽州木商在這一線路經(jīng)營者,也頗有一些事例?!对敔罟浮分袑彴傅闹f:“衢州府常山縣丁文、丁武,其祖曾任守珠主事,遺下家貲數(shù)萬,珍珠廣多。子孫亦善守善創(chuàng),日多增益。且山多竹木,適有徽州戊源縣(婺源縣之誤)客人王恒,帶家丁隨行十余人,往販杉木。聞得丁宅山多,用價銀一千五百兩,登門買拚,憑中交銀?!?28)《詳狀公案》卷2《斷強盜擄劫(阮大尹審)》,轉(zhuǎn)引自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7頁。這是目前所知徽州木商從事開化一帶拚木生意的較早事例?;罩莸胤轿墨I記,明后期婺源李坑人李永昌“一日往開化”(29)道光《徽州府志》卷12《人物志·義行》,《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5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第38頁。,雖未明言徽人在開化等地拚木,但前往開化,或活躍在這一帶,當(dāng)多半與此有關(guān)。明末清初小說《醉醒石》更記:“此女姓程,家居衢州府開化縣郭外,原籍婺源。其父程翁,是個木商,常在衢、處等府采判木植,商販浙西、南直地方,因此住在開化?!?30)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4回《秉松筠烈女流芳 圖麗質(zhì)癡兒受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頁。寥寥數(shù)語,即將徽商在衢州拚木運銷江南的情形說得相當(dāng)清楚,而且“采判”一詞,實為我們確定“拚”字之音之意提供了佐證。開化采木,盛名在外,以致萬歷、天啟年間朝廷采集巨大楠木,也強行要到開化王霧山勘探,但當(dāng)?shù)卮_實并無朝廷所需的巨大楠木,遭到地方官府的強力抵制,因而無果(31)崇禎《開化縣志》卷3《賦役志·物產(chǎn)》,《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17冊,第743~744頁;王家彥:《勘云霧山申文》,順治《開化縣志》卷7《藝文志》,《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8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2012年,第246~248頁。。
另一個流動方向就是徽、嚴、衢、處四府以及鄰近徽州的寧國府和江西東北部的木材,由長江經(jīng)蕪湖、南京,抵達鎮(zhèn)江,轉(zhuǎn)入運河,分銷運河南北各地。這一方向又分短途和長途兩種。短途是徽州府黟縣、祁門,池州府石埭,寧國府太平、涇縣諸河的竹木,經(jīng)簰灣,抵達蕪湖,入長江(32)劉洪謨:《蕪關(guān)榷志》卷上《大明律·管轄事宜考》按語,王廷元點校,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第9頁。。長途是徽州府祁門、婺源和浙江與江西交界地區(qū)的木材,由婺水、樂安江或昌江,漂至饒河扎排,通過鄱陽湖,出至江西湖口,進入長江,順江而下,分銷各地(33)同治《饒州府志》卷2《地輿志·山川》載:鄱陽湖在饒州府城西40里,“會江、饒、衢、徽之流,匯于大江”(《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第29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1996年,第33頁)。?;罩菽旧虖氖螺^大規(guī)模的拚木運銷,多走此長途。
萬歷《江西省大志》記,玉山縣造紙的槽房,不下五百座,永豐、鉛山、上饒三縣不下百座,“皆系民間自備竹木磚瓦材料,構(gòu)結(jié)房廠,可容百數(shù)十人”。槽房所需“構(gòu)皮出自湖廣,竹絲產(chǎn)于福建,簾產(chǎn)于徽州、浙江,自昔皆屬吉安、徽州二府商販裝運本府地方貨賣”(34)萬歷《江西省大志》卷8《楮書》,《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08冊(萬歷二十五年刻本),第397頁。。從清代的材料來看,大多數(shù)從事木業(yè)販運的婺源人,主要活躍在這一線路。其實不獨江西,其時江南所需木植,也有相當(dāng)部分來自這一線。如李氏宗譜所記,徽商李迪,生于正統(tǒng)十二年,卒于嘉靖五年,“其貽謀甚遠,出囊借貸,共集不貲,抵廣信,廣買山材,木盡還山,自謂子孫無窮之利,工傭無慮數(shù)十人,貨成無限數(shù)”(35)婺源《三田李氏統(tǒng)宗譜·明故處士蘭田質(zhì)齋李公墓志銘》,萬歷刻本。。
明代徽商在當(dāng)?shù)鼗蛑茑彽貐^(qū)砍伐木植運銷他地,特別是由饒河、長江一路放排,至今未見人敘述具體事例,今拾得一例,似較典型。萬歷四十一年,祁門縣十五都鄭氏議立合同文約,文約載:
奇峰鄭元祜、逢旸、逢春、師尹、大前,原三十九年合伙拚買杉木,至饒造捆,往瓜發(fā)賣。不期節(jié)遇風(fēng)潮,漂散捆木。又遇行情遲鈍,耽誤利息,以致蝕本。今托中鳴誓,將原流買木并在瓜賣木各名下支銀,逐一查算明白。除在瓜還過三關(guān)錢糧并移借瓜、饒本利銀外,仍家有各經(jīng)手揭借本銀,俱算至本月止,共計該九伯有余。照原合伙議定分股,以作十二股均賠開派。各照單坐還各名下,再無異言。立此清單伍紙為照。(再批:仍有湖廣本銀并瓜、饒回銀共貳伯六十二兩四錢八分四厘,坐還萬順店本利轉(zhuǎn)算逢旸原店本銀。)逢旸名下賠十二股之五,該認銀三伯八十兩零三錢一分,又代尹還銀七十一兩三錢零三厘,共該四伯五十一兩六錢三分,內(nèi)大前認四兩六錢五厘,實四伯四十七兩零八厘,除自本利銀一伯九十二兩三錢九分,坐還承前本利銀六兩五錢……大前名下賠十二股之四,該認銀三伯零四兩二錢五分,又認伍(?)銀四兩六錢零五厘,共該銀三伯零八兩八錢五分……元祜名下賠十二股之一,該認銀七十六兩零六分……逢春名下賠十二股之一,該認銀七十六兩零六分……師尹名下賠十二股之一,該認銀七十六兩零六分?!蛲V,系旸代還。
萬歷四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立清單合同文約人 鄭元祜(押) 鄭逢旸(押)
鄭逢春(押) 鄭師尹 鄭大前兄弟(押)
中見人 鄭維忠(押) 鄭長生(押)
鄭胤科(押) 鄭善慶(押)(36)《萬歷四十一年祁門鄭元祜等立清單合同文約》,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卷3,第438頁。
此件文書所述相當(dāng)具體,但基本內(nèi)容就是經(jīng)營虧本后的清算。鄭元祜與其族人集資分股經(jīng)營木材買賣,五人十二股,鄭元祜占一股,大前占四股,逢旸占五股,逢春占一股,師尹占一股。經(jīng)營兩年左右時間,虧蝕銀913兩,合股各人按股分攤清賬。
此奇峰鄭氏,合股拚買杉木自然并不始于這一年。萬歷二十七年的文約中已提到,參與鄭元祜合股拚木的鄭逢旸,即與其弟逢旦、侄在前,因逢旸之“兄晉做捆,不幸在瓜身故,被族叔地牙榮錫一概吞克,以致訐告按院”(37)“萬歷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文約”,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藏徽州文契,轉(zhuǎn)引自張雪慧《徽州歷史上的林木經(jīng)營初探》,《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82頁。?!梆垺奔唇黟埡?,“瓜”即鎮(zhèn)江對岸的瓜洲,參看這件文書,可知奇峰鄭氏至少幾代人長期在家鄉(xiāng)祁門拚買杉木,運到河面開闊的江西饒河扎排,通過鄱陽湖、長江放排到木材中轉(zhuǎn)地江蘇瓜洲發(fā)賣。該族在湖廣也有本銀,因此同時可能還有家族人員在湖廣經(jīng)營木業(yè)。
這個祁門奇峰鄭氏家族,本身就擁有大片山林,栽植杉木。在合伙拚買杉木前7年的萬歷三十二年,鄭公佑與其侄可繼、可成、可嘉四大房人等,分析祖、父遺下的山場,四房均分,立有合同鬮單,載明:“奇峰鄭公佑仝侄可繼、可成、可嘉四大房人等,原承祖父并續(xù)置山場,因人心不一,致山荒蕪。今同商議,除先年存留祀山外,其余山場作天、地、人、和品搭均分,以便各人栽養(yǎng),庶山無遺利,子孫有賴。先年四房因造墳等項,少安、佑、立、行銀兩,將舊宅坑等處山一契扒還安等為業(yè),今與侄等商議,所接花利僅敷還本利,念至親將此山骨退還眾共湊分,倘分外仍有遺漏土名,仍系眾共。自立文之后,上山訂界粘鬮,永遠遵守,毋許悔異,如悔者,罰銀拾兩公用,仍依此文為準?!?38)《萬歷三十二年祁門鄭公佑等立分山鬮單》,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卷8,第28頁。而早在嘉靖五年,同宗的鄭建同弟鄭肇即將繼承自其父的本都六保山場“并苗木盡數(shù)立契賣與同業(yè)人鄭諒湊便為業(yè)”(39)《萬歷三十二年祁門鄭公佑等立分山鬮單》,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卷8,第25頁。。說明徽商拚買的木植也有本家族內(nèi)的。
徽商拚買木植,在獲得山場木植主人的允許時,應(yīng)出具承拚契約。幸運得很,徽州文書中保留了這類契約。此類文約,尚未見人引述過,故移錄如次:
在城立承約人方梓茂,今有五都洪名下黃崗塘塢經(jīng)理水字號山木一備,東至洪地,西至降,南至方山,北至洪山、合灣,南北二培,在山松杉浮木,洪合得壹半。今身承去拚砍,三面議定時值價紋銀壹兩壹錢整,其木聽方前去砍伐,其價銀約在本月內(nèi)一并交還洪眾,不致違誤。今恐無憑,立此為照。
天啟七年二月初三日 立承約人 方梓茂(押)
奉書男 方成象(押)
中見人 洪大科(押)(40)《天啟七年方梓茂拚木承約》,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卷4,第207頁。
有意思的是,大概為了以示慎重,承約人方梓茂的兒子、書寫此承拚約的方成象,因同時承拚此塊山場的木柴,也出具了承拚約。其文大致相同,惟改為“在山松杉浮木并柴槎……其木柴聽方前去砍伐,其價銀約至二月內(nèi)一并交還洪眾”(41)《天啟七年方成象拚木承約》,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卷4,第208頁。。
揆諸事理,出產(chǎn)人也要具立允許他人拚木的約據(jù),這類文書也有保留。崇禎十年(1637)的拚約如次:
立拚約人洪時耀,今因缺少使用,自情愿將古樓山松木一根杉木一根憑中出拚與清明會內(nèi),得價紋銀伍錢壹分陸厘整。其樹并無內(nèi)外人攔占,聽從砍斷。今恐無憑,立此拚約存照。
崇禎十年叁月十二日 立拚約人 洪時耀(押)
中見人 洪天性(押) 洪時正(押)(42)《崇禎十年洪時耀拚木契》,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卷4,第418頁。
徽商重視契約,體現(xiàn)在經(jīng)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其木業(yè)經(jīng)營也很明顯。
明代這一線的木植運銷,殊少實例,但萬歷時人王士性的《廣志繹》,較為清晰地勾勒了材木生長、采伐和運銷的情形,彌足珍貴。文載:
楚中與川中均有采木之役,實非楚、蜀產(chǎn)也,皆產(chǎn)于貴竹深山大垅中耳。貴竹乏有司開采,故其役耑委楚蜀兩省。木非難而采難,伐非難而出難,木值百金,采之亦費百金,值千金,采之亦費千金。上下山阪,大澗深坑,根株既長,轉(zhuǎn)動不易,遇坑坎處,必假他木抓搭鷹架,使與山平,然后可出,一木下山,常損數(shù)命,直至水濱,方了山中之事。而采取之官,風(fēng)餐露宿,日夕山中,或至一歲半年。及其水行,大木有神,浮沉遲速,多有影響,非尋常所可測。天生楠木,似耑供殿庭楹棟之用。凡木多囷輪盤屈,枝葉扶疏,非杉、楠不能樹樹皆直,雖美杉亦皆下豐上銳,頂踵殊科,惟楠木十?dāng)?shù)丈余既高且直。又其木下不生枝,止到木巔方散干布葉,如撐傘然,根大二丈則頂亦二丈之亞,上下相齊,不甚大小,故生時軀貌雖惡,最中大廈尺度之用,非殿庭真不足以盡其材也。大者既備官家之采,其小者土商用以開板造船,載負至吳中則拆船板,吳中拆取以為他物料。力堅理膩,質(zhì)輕性爽,不澀斧斤,最宜磨琢,故近日吳中器具皆用之,此名香楠。又一種名斗柏楠,亦名豆瓣楠,剖削而水磨之,片片花紋,美者如畫。其香特甚,爇之,亦沉速之次。又一種名癭木,遍地皆花,如織錦然,多圓紋,濃淡可挹,香又過之。此皆聚于辰州?;蛟?,此一楠也,樹高根深,入地丈余,其老根旋花則為癭木,其入地一節(jié)則為豆瓣楠,其在地上者則為香楠。(43)王士性:《廣志繹》卷4《江南諸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95~96頁。
又記四川:
板出建昌,其花紋多者名抬山,謂可抬而過山也,此分兩稍輕,尺寸較薄,然人以其多紋反愛之。有名雙連者,老節(jié)無文,似今土杉,然厚闊更優(yōu),多千百年古木。此非放水不可出,而水路反出云南,即今麗江,亦即瀘水,亦即金沙江,道東川、烏蒙而下馬湖,其水磯洑礁匯,奔駛?cè)顼w,兩岸青山夾行,旁無村落。其下有所謂萬人嵌者,舟過之輒碎溺,商人攜板過此,則刻姓號木上,放于下流取之,若陷入嵌則不得出矣。嵌中材既滿,或十?dāng)?shù)年為大水所沖激則盡起,下流者競?cè)≈詾闄M材,不入嵌者,亦多為夾岸夷賊所句留,仍放姓號于下流,邀財帛入取之。深山大林,千百年斫伐不盡。商販入者每住十?dāng)?shù)星霜……窮荒成市,沙磧?nèi)绱?,大商緣以忘年,小販因之度日。至于建人補板,其技精絕,隨理接縫,瞠目爪之,莫辨形蹤?!拇ü倜裰畚┯帽?、采木最為累人。西北、西南州縣多用兵,東南多采木,惟川北保、順二郡兩役不及,頗號樂土。(44)王士性:《廣志繹》卷5《西南諸省》,第107~108頁。
兩處大段文字,雖然重在講述官方采木之難,但也透露了諸多重要信息。一是其說反映出隨著明初以來朝廷為營建北京宮殿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大規(guī)模采伐木植,有木之地特別是有巨大楠木的地區(qū),已收縮到了邊遠的貴州深山老林,能開出寬闊板材的巨杉也收縮在四川建昌等地。二是介紹了民間商人砍伐放排運銷木材的具體做法及其所冒生命財產(chǎn)風(fēng)險。三是說明明后期江南蘇州地區(qū)興起的小木器家具制造,料精質(zhì)優(yōu)形式雅潔,所用木料特別是楠木就來自貴州僻遠之地,商品產(chǎn)地與原料供應(yīng)地互補,江南依賴邊地貴州的木材,才崛起名聞天下的木器制造業(yè)(45)萬歷時松江人范濂就說:“細木家伙,如書棹禪椅之類,余少年曾不一見,民間止用銀杏金漆方棹。自莫廷韓與顧宋兩公子,用細木數(shù)件,亦從吳門購之,隆萬以來,雖奴隸快甲之家,皆用細器,而徽之小木匠,爭列肆于郡治中,即嫁裝雜器,俱屬之矣。紈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貴,凡床廚幾棹,皆用花梨、癭木、烏木、相思木與黃楊木,極其貴巧,動費萬錢。亦俗之一靡也。尤可怪者,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裝鋪,庭畜盆魚雜卉,內(nèi)列細棹拂麈,號稱書房?!?《云間據(jù)目抄》卷2《紀風(fēng)俗》,《筆記小說大觀》第13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第111頁)蘇州人崇尚的細木家具,迅速風(fēng)行全國,社會上對木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士性所介紹的民間木商經(jīng)營木材砍伐運銷的做法,同時人朱國禎也有記載,謂:“凡楠木最巨者,商人采之,鑿字號,結(jié)筏而下。既至蕪湖,每年清江主事必來選擇,買供運舟之用。南部又來爭。商人甚以為苦,剔巨者沉江干,俟其去,沒水取之,常失去一二?!?46)朱國禎:《涌幢小品》卷4“神木”條,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年,第82頁。說明民間商人采到木植后,并不能自由地投放市場等價交換,而往往被官府以需要名義低價攘奪。
明代徽州等地木商在這一線的活動,殊少事例說明。有材料記,正德、嘉靖時的蘇州木牙殷福,每當(dāng)“新安大賈浮巨木于吳者,必主君。君敏斷有信義,持籌立水濱,凡楩、楠豫章之材,圍徑小大價高下,一言立決,賈人咸帖伏”(47)袁袠:《衡藩重刻胥臺先生集》卷16《殷君同妻姚碩人合葬墓志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6冊,第618頁。。這個木牙,看來非常精于此道,熟悉行情,深得徽州木商信任,而浮泊在蘇州的巨木,當(dāng)來自長江上游。李維楨也記,婺源江灣人江國邠,“家人為木客,賈吳楚,或數(shù)千章”(48)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72《江先生家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2冊,第242頁。,大約是從事長江上下游之間木材營銷的徽商。婺源人程日寧,“稍長,商楚數(shù)千里,致菽水以承母歡”(49)康熙《婺源縣志》卷10《人物·質(zhì)行》,《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稀見方志續(xù)編》第15冊,第74頁。,當(dāng)也從事木植運銷。
其他事例,如早在明前期,徽州人程實“少客江湖間,嘗以木易粟至姑蘇貸人”(50)《新安文獻志》卷90《百歲程君實墓表》,轉(zhuǎn)引自張海鵬等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年,第189~190頁。。汪氏家譜記,弘治至嘉靖時期人汪堰,曾“貨木淮泗”(51)《汪氏統(tǒng)宗譜》卷85《欽賜號竹墩墓志銘》,轉(zhuǎn)引自張海鵬等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第192頁。。李氏宗譜記,嘉靖時婺源江灣江氏“以販木起家”,李祖玘棄儒經(jīng)商,“業(yè)以日起,而家遂饒”(52)婺源《三田李氏統(tǒng)宗譜·長皋鐘三十二兩源公行實》,轉(zhuǎn)引自張海鵬等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第192頁。。謝肇淛也記,隆慶五年(1571)湖州發(fā)生龍卷風(fēng),“有徽商積大木數(shù)千莖在岸側(cè),皆為所卷,無復(fù)孑遺”(53)謝肇淛:《西吳枝乘》,陶珽編《說郛續(xù)》卷26,清順治宛委山堂刊本。。祁門倪氏家譜載,明末人倪道昭,最初貧困,后“以殖木始饒蓄積”(54)《祁門倪氏族譜》卷下《輝宇公紀略》,轉(zhuǎn)引自張海鵬等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年,第193頁。。這些雖不能斷言從事何地或何種方向的業(yè)木,但不出上述兩大方向的經(jīng)營,殆無疑義。
《明史·食貨六》開宗明義,謂:“采造之事……最巨且難者,曰采木?!?55)《明史》卷82《食貨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89頁。明廷遷都北京,自永樂初年起,直到萬歷后期,宮殿營造重建類大型工程一直不斷,需要的各種巨大珍貴楠木及日常用木杉木等,數(shù)量十分龐大,采木成為負擔(dān)最重、難度最大的苦事,也是極為沉重的財政負擔(dān)。
明廷采木,最初由朝廷委派專門的督木大吏到地方,督令地方官組織夫役采辦,所需經(jīng)費通常由地方官籌措,耗用木材的漕船則由各地派料打造,四川、湖廣、江西出產(chǎn)杉楠之木的省份就地取材,浙江、直隸不出木之地買辦成造。后來因為采辦數(shù)量過多,而經(jīng)費往往沒有著落,漕船打造數(shù)量大增,民間負擔(dān)過重,所需木植得不到有效保障,成化七年(1471)在湖廣荊州府、浙江杭州府、直隸太平府各關(guān)增設(shè)抽分司,“將客商興販竹木簰筏每十取一,揀選堪中者起解本色,不堪者變賣銀兩,成造糧船應(yīng)用,余剩之?dāng)?shù)方才解部,以備年例修理天地山川等壇、京通二處倉廒,成造軍器、光祿寺供用器皿、內(nèi)府各監(jiān)局板箱旙桶、各王府誥匣木柜、賜夷人靴襪、各處陵寢冥器等項支用”(56)佚名:《荊州抽分議》,萬表輯《皇明經(jīng)濟文錄》卷22《湖廣》,《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53頁。。竹木抽分,主管部門視為利藪,利國而病民,川貴湖廣竹木,荊州既抽,下至蕪湖、南京,又連續(xù)抽取;浙直之木,杭州關(guān)抽收數(shù)量也成倍增加。這樣一來,商販視為畏途,官方用木仍然得不到保障。有關(guān)官員為此紛紛呼吁,減少派采量,減少抽征額,改變采木辦法(57)《明憲宗實錄》卷263,成化二十一年三月己丑,第4455頁;《明憲宗實錄》卷264,成化二十一年四月癸酉,第4481頁。。到明中后期,專官采辦木植,改為同時采用招商采辦形式,所謂采辦“皇木”。
明廷何時正式招商采辦皇木?至今未見相關(guān)研究有明確說法。弘治九年(1496)十二月,蓋造壽安、萬春兩宮庫房及太倉廒庫皇親第宅之類,并興于一時,工部右侍郎彭禮奏稱:“若再添人夫,則各處地方艱難,民不聊生,若欲召商上納,則工部銀兩有限,日用造作無窮。今后凡有造作,乞敕該監(jiān)量為減省?!?58)《明孝宗實錄》卷120,弘治九年十二月乙未,第2157頁??梢娛欠裾猩滩赡荆驗樨斄T乏,工部還在猶豫,尚未實行。正德十三年,采辦乾清、坤寧兩宮工程所需大木,工部尚書李邃回覆萬余根大木有無“出水腳價”的質(zhì)詢,稱“已借別項銀兩雇覓人力”,并移咨負責(zé)督木的工部侍郎劉丙(59)《明武宗實錄》卷158,正德十三年正月辛酉,第3041頁。,其時還未曾采用招商采木。依據(jù)現(xiàn)在掌握的材料,直到正德末年,擔(dān)當(dāng)采木重任的工部右侍郎陳雍提出:“今愿以兩法行之,中材,以故事募商自致,但微增其直;巨材,官為采之,以庸法征金,募愿往者,謹給直,寧富役夫,毋飽宿猾?!鲍@得朝廷許可:“詔勉留公,即下工部博議,皆如公策。公遍歷三省……于事三年,木數(shù)萬至京師?!酰h直稍寬,眾謂額大逾,慮或不給于費。及竟役,顧更余萬金?!?60)張萱:《西園聞見錄》卷92《工部六·工作》,《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3年,第153頁。這是如今所知最早的招商采辦皇木的事例。但可以明確的是,商人承應(yīng)的木材,只是“中材”,而“巨材”大約為了有充分保證,仍由官府采辦,而且以“故事募商”,或許前此已有中材以下之木通過招商采辦之舉。
嘉靖七年,吏部尚書桂萼針對乾清宮、仁壽宮建筑工程不斷,百姓負擔(dān)過重,疏言:“今采木已到水次者,云已足用,合無聽派木商,沿途順帶,免其抽稅,而盡放天下運木丁夫歸農(nóng)。……待三號等項木植到齊,一切物料,俱就京招商和買,計料完足,而后為之?!?61)桂萼:《修省十二事疏》,陳子龍等選輯《明經(jīng)世文編》卷180,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62年,第1838頁。朝廷批準實行(62)《明世宗實錄》卷87,嘉靖七年四月庚午,第1984頁。。次年,以督木官身份到四川的工部郎中龔輝說:“四川僻處一隅,非若他省商販湊集,今名雖召商,實皆土民給領(lǐng)官銀,入山拖運?!?63)龔輝:《星變陳言疏》,黃訓(xùn)編《名臣經(jīng)濟錄》卷48《工部·營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4冊,第394頁。如此看來,直到嘉靖初年,招商采木尚未完全定型,是否招商還未成一定之規(guī),即使招商,也可能因為應(yīng)募者不多,往往由地方士民承領(lǐng)官價,入山采伐拖運。然而從嘉靖中后期起,因皇木采辦量過多,且有些木植往往不能符合要求,而只得通過招商。由時人奏疏可知,大批量的皇木采辦,基本上均以招商形式進行。萬歷初年的《四川總志》載:“每一采木,必報大戶,而大戶入山,靡費百端,勞苦萬狀,折數(shù)百金,僅得一木,因致傾家,貽累子孫者,比比然也?!?64)萬歷《四川總志》卷20《經(jīng)略志二·木政》,萬歷四十七年刻本,第42~43頁。萬歷九年,工部主事楊成追述嘉靖末年的木植采辦說,原來由龍江、蕪湖二廠抽解的司禮、御用、內(nèi)官三監(jiān)各板枋竹木,“因板木數(shù)多,未能合式,不得不召商賈辦”(65)楊成:《厘正起運板木疏》,《明經(jīng)世文編》卷361,第3896頁。。萬歷三十五年,“傳奉議行川貴湖廣采取杉楠大木及枋板萬計”,鄖陽巡撫黃紀賢奏請,采木、征榷萬難并行,“采木則必招商,招商則必罷稅,采木而不招商,即府庫之金錢填壑,百姓之肝腦涂地,木不可得而采”(66)《明神宗實錄》卷436,萬歷三十五年七月己亥,第8246頁。。凡此說明,隨著明廷采木量的持續(xù)大增,雖然采木實施過程中帶有一定的強迫性,但招商的方式卻無疑固定下來了。
木材貿(mào)易從采伐到運銷,路程遠,歷時久,所需資本巨大,動用人力眾多,木商需有相當(dāng)實力(67)嘉靖時人董榖《碧里鳴存》“皇木謠”形容皇木運輸?shù)溃骸熬弈居蓙沓鲴R湖,縱長十丈徑尋余。風(fēng)霜萬里逾三載,水陸千金致一株。人人盡道黑龍精,十駟重輪載入京。寄語匠人休斫小,大家須此棟慈寧?!?《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75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2013年,第880頁),皇木采辦更是責(zé)任重大,頭緒繁多,與官府官員的關(guān)系復(fù)雜,商人周旋其間,極為不易。在全國范圍內(nèi)從事木材貿(mào)易取得支配地位的徽商,最為人多勢眾,資力雄厚,樂于且善于與官府打交道,自然順理成章地參與到當(dāng)時最為浩繁、最為重要的遠距離木材運輸工程中。
徽商參與明廷皇木的采辦,既有研究殊少提及,今試作鉤稽。前引佚名《荊州抽分議》曾提到,荊州“上通川廣云貴,出杉、楠等木,商販數(shù)多”(68)佚名:《荊州抽分議》,《皇明經(jīng)濟文錄》卷22《湖廣》,《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9冊,第153頁。,作為明代勢力最大的徽州木商,當(dāng)有其人。嘉靖三十六年,營建朝門午樓,令于四川、貴州和湖廣三省采楠、杉之木,于山西和真定采松木,于“浙江、徽州采鷹架木”(69)萬歷《明會典》卷190《工部十·物料·木植》,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第2592頁。。當(dāng)年重修三殿,川貴湖廣采楠、杉等木,由工部郎中劉伯躍和副都御史李憲卿總理其事,動用各省地丁銀100萬兩;采浙直鷹架、平頭等木,工部“以銀二萬兩發(fā)江南,而鷹、平至”(70)項夢原:《冬官紀事》,《叢書集成初編》第1500冊,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第1頁。。萬歷年間采木更為經(jīng)常。在歷次采木過程中,當(dāng)有徽州木商的身影。
萬歷二十四年三月,坤寧宮、乾清宮火災(zāi),明廷由工部營繕司郎中賀盛瑞主持重修。工程初興,社會各界“鉆刺請托,蟻聚蜂屯”,希望攬得工程項目?;罩菽旧掏跆炜 窃魄涞取扒恕?,“廣挾金錢,依托勢要,鉆求札付”,通過“捐萬金之貲”的重金賄托勢要之人,企圖獲得采運皇木的許可證“札付”,而乘機夾帶大量私木,逃漏稅款。此次徽商指望獲得札付的皇木多達16萬根,約該價銀30萬兩,其中虛報價銀可能在10萬兩以上。如果成功,不但可以逃稅32000余根,稅關(guān)少收稅銀將多達五六萬兩,而且可以夾帶不交稅的“私木不知其幾千萬根”。如此作弊請求,遭到賀盛瑞的拒絕。王天俊等人心有不甘,仍然“極力鉆求,內(nèi)倚東廠,外倚政府,先捏洛金源妄奏,奉旨工部知道”。工科給事中徐觀瀾將奏文抄錄,賀盛瑞得以呈堂立案不行。王天俊又令吳云卿出名再奏,終于獲得準其買木的特旨。賀無任何退路,乃呼“徽商數(shù)十人跪于庭”,對其說:“爾自謂能難我耶?我如不能制爾,爾則笑我矣!今買木既奉特旨,我何敢違,然須有五事,明載札付中。今明告爾,勿謂我做暗事也?!彼^五事:“一、不許指稱皇木,希免各關(guān)之稅。蓋買木官給平價,即是交易,自應(yīng)行抽分各主事,木到照常抽分;一、不許指稱皇木,磕撞官民舡只,如違照常賠補;一、不許指稱皇木,騷擾州縣,派夫拽筏;一、不許指稱皇木,攙越過閘;一、木到張家灣,部官同科道逐根丈明具題給價,見今不給預(yù)支?!币宦牎安辉S指稱皇木”的五條禁令,據(jù)說“各商失色”,齊說:“必如此,則札付直一幅空紙,領(lǐng)之何用?!辟R說:“爾欲札,我但知奉旨給札耳。札中事,爾安得禁我不行開載!”徽商知道賀意不可奪,又擔(dān)心此事一行,后日路絕,就皆不愿領(lǐng)札,而轉(zhuǎn)向東廠倒索贓款(71)項夢原:《冬官紀事》,《叢書集成初編》第1500冊,第3頁、4頁、23頁、27頁。?;丈涛茨苋缭笭幦〉綇墓げ堪鼣埶谢誓静赊k的機會,而兩宮鼎建之木仍按通常的做法由川貴湖廣地方撫按招商采買。
事雖未行,但透露出諸多信息。一是經(jīng)營木業(yè)的徽商人數(shù)之多,達到“千人”;二是徽商人多勢眾,金錢開路,賄送萬金,神通廣大,交結(jié)東廠,居然通過層層關(guān)節(jié),獲得皇帝特旨;三是胃口很大,意圖包攬鼎建兩宮的巨大工程之全部用木。
徽州木商未能從工部層面包攬到皇木采辦的全部業(yè)務(wù),但仍活躍地參與了各地撫按實施的皇木采辦。萬歷二十五年六月,三大殿全區(qū)火災(zāi),重新鼎建,需要采辦的大木數(shù)量空前,明廷在全國范圍內(nèi)采辦木材,而重點仍在川貴湖廣和浙、直交界之區(qū),總價值達白銀930余萬兩(72)《明神宗實錄》卷462,萬歷三十七年九月己卯,第8713頁。。此對國人來說,是極為沉重的財政負擔(dān),但對木商來說,則是一次重要的商業(yè)機遇,徽州木商極為活躍。
萬歷二十五六年間,四川左布政使程正誼論及當(dāng)?shù)夭赊k皇極、中極、建極三殿重建木材時說:“至于采木,或議招商。商人之力能辦常材,不能辦此合式之木。且川省無商,商皆楚人?!?73)程正誼:《程正誼集》卷6《答李旭山中丞問蜀事機宜書》,程朱昌、程育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84頁。按,引文中“能辦”“不能辦”之“辦”字,原文作“辨”,疑誤,故改?!爸T商所采之木,工本累數(shù)十萬。”(74)程正誼:《程正誼集》卷8《禁諭播酋爭木議》,程朱昌、程育全編,第233頁。后來人也將活躍在四川的木商稱為“楚商”。如萬歷三十七年,工部侍郎王汝訓(xùn)言及采木大工采辦難支時提到,“或有楚商,所買山場,楚木過重慶、涪、萬等處,不得攔阻”,而工部覆言,“向者采榷之使,本以助工,今采木費及千萬,皇上不亟發(fā)金錢數(shù)百萬,非所以信明綸也”(75)《明神宗實錄》卷457,萬歷三十七年四月癸酉,第8627~8628頁。。但時人述及的“楚人”“楚商”,實往往指徽州、江西等地商人。程正誼在解釋“楚商”時即說:“查得蜀中各州縣近日所報大木,皆買于楚商許國威、馮廷渭二人之手。許國威系徽州人,有大木二千余根;馮廷渭系江西人,有大木一千余根,二人皆寄居沙市,其實受命于荊州府,采辦以備楚材?!?76)程正誼:《程正誼集》卷8《禁諭播酋爭木議》,程朱昌、程育全編,第233頁。由此觀之,名為“楚人”的徽州等地木商,實力相當(dāng)雄厚。四川的楚商,實為徽州、江西商人,徽商無論,明代江西商人實多為清江人。清江地方志書稱,該地“俗多習(xí)賈,或棄妻子,徒步數(shù)千里,甚有家于外者,粵、吳、滇、黔無不至焉,其客楚尤多”(77)崇禎《清江縣志》卷1《輿地·風(fēng)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2冊,第185頁。。兩相印證,毫無疑問,當(dāng)時活動在四川的木商,就是徽州商人和清江商人。
正是在萬歷中后期的巨量皇木采辦中,不少徽州木商參與其事。明末張大復(fù)作傳記道:“光祿公諱拱明,姓陳氏,別號鳳宇。嘗入貲為鴻臚序班,轉(zhuǎn)光祿寺丞?!速J貲游淮揚,因走荊襄間?!直弊哙崳献咴?,西入巴庸僰道。十年,卜居荊之沙市,結(jié)納豪杰,謀通萬貨。會朝廷詔起三殿,購木荊楚川貴間,富民怖匿。公獨挺見荊守,赍二百金,發(fā)彭水,抵清江,買山砍之,得數(shù)十巨木以歸。守屈指往反不半歲,喜曰:‘公真奇人也?!谑前l(fā)庫金二萬,令公獨肩其任。而公提二萬金,過洞庭,至辰沅界,招集流亡數(shù)千人,積谷萬石,直趨清江。又溯江而上,住巴州萬縣,西達黔中,連亙?nèi)?zhèn),而荊、岳、辰、常、敘、馬、重、夔、思、石、鎮(zhèn)、黎、永寧、赤水之木簰筏相接以萬萬計。公曰:‘嘻,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此不由人事哉!’亡何,省司征木于楚,公亟馳歸。會峽水陡漲,萬山之木順流東注,觸崖間石,星離瓦解。公聞,嘔血數(shù)升,倉皇西走,收拾余桴,僅償庫給。公曰:‘嗟,幸不負官緡,猶未辱命?!^須卷土重來,肯令天道長為政耶。亟馳東下,養(yǎng)疴三年,仍復(fù)之楚。雙流楊某者,公故人也,時秉木政,公就楊,諮所便。楊盡取藏金與公,令入萬山中相視。公又提金走萬山中,轉(zhuǎn)荊岳,至東南川,西達岷峨,抵永順、卯峒、梭梭江,北折儒溪、黎州、天全、建昌,各為圖記,具載垂山刊木之宜,與一時順流倒瀉之勢,不遺余力。既數(shù)年,木蔽江下,貿(mào)貲萬萬?!?78)張大復(fù):《梅花草堂集》卷6《光祿陳公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80冊,第424~425頁。這個木商陳拱明,當(dāng)朝廷為重建三殿巨量采木時,受督木官的委任,領(lǐng)受官府帑金,三次深入川貴湖廣廣袤地域,不畏生死,數(shù)年間采辦了大量木植。這個木商可能是蘇州人,但其領(lǐng)受官府銀兩大量采辦皇木,同樣情節(jié)徽州木商當(dāng)也存在,可以參考。
萬歷后期,又有徽州府歙縣人程之藩參與皇木采辦。其傳記載:“年少時隨其父行賈于四川,至建昌,主雅州宣慰司董仆家。土司所屬,深谷峻嶺多巨木,伐之以為利,役夫嘗數(shù)百人,必剛猛有膂力者始勝是役。之藩遂為之長,結(jié)以恩信,役夫無不悅服,悉聽其部署。”(79)戴名世:《戴名世集》卷7《程之藩傳》,王樹民編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11~212頁。這個歙縣木商程之藩,雇傭數(shù)百人,深入夷人居住的四川雅州宣慰司,采伐大木獲利而歸。
以上所述,展示了活躍在明代皇木采辦最重之地川貴湖廣一帶的徽州等地木商的一些側(cè)面。而同時期在其經(jīng)營事業(yè)最先興起的浙江、南直地區(qū),徽州木商也依然活躍。
萬歷后期三大殿重建,采木浙江,釀成一宗木商拖欠木植價銀大案。朝廷差官前往浙江收買鷹、平等木,三十五年,皇木商人運木至張家灣,“遭當(dāng)事者留難,不與驗收。守候數(shù)載,遂至資本折閱,復(fù)遇洪水漂失,責(zé)以賠補”。此次商人采運木植,數(shù)量巨大,這批木植不收,就欠少皇木價值銀133400兩。工部責(zé)令補交,朝廷委任南新關(guān)員外郎宋姓督催,發(fā)下敕書謂,所欠皇木“節(jié)經(jīng)移文督催,久不完解。今特命爾不妨原務(wù),帶管督征浙江未完木植。爾便移文會同撫按,行所屬有司,一面將各商名下逋欠木植責(zé)比買補,已到水次者差官驗實,選委府佐廉能官就便兌領(lǐng),押同本商起運,酌量木植多寡,給發(fā)委官水腳銀兩,以資實用”。工部札付則直接明言:“行委召商,自備資本,買辦鷹、平七分,條、槁三分,共計六萬,俟驗有木植,各徑差官押令起解,各關(guān)免其商稅。凡遇木到地方,或起夫接運,或動解部稅銀,量為接濟腳價,速催前進,到京驗收,照依會估,算給價值。”該員外郎即通行各縣,提追欠木,一面招商承買新木。一番覆查,宋員外郎勘清,以前商人已運木62557根,俱泊饒河水次,已經(jīng)報部,后來續(xù)到54717根,現(xiàn)在所謂補運,“實屬波及”無辜。與此同時,該員外郎奔赴蕪湖之澛港,躬自驗閱鷹架、平木、條木、槁木共85691根,該付水腳銀38981兩。浙江藩司正擬籌款支付,但因有科臣上疏,工部認定“浙木腳價不應(yīng)重給”,此近4萬兩水腳銀系重復(fù)給付,不予報銷,要求追還補庫。直到萬歷四十五年,經(jīng)過十年,浙江巡撫劉一焜認為,商人前后已報完木植117000根,欠木13萬根,除去題請蠲免洪水漂失及李七所買3萬根,實際只追10萬根。現(xiàn)在先完85691根,該價75005兩,續(xù)報31309根,實價27404兩。商人所欠及預(yù)先領(lǐng)過水腳銀共138981兩,現(xiàn)在補完木數(shù)及應(yīng)給水腳共銀141339兩,“今所補之木與所給之銀亦通融總算,不得謂之重給”。工部堅持“決不復(fù)給”,而浙江堅持前發(fā)敕書中補辦之木“酌量多寡,給發(fā)水腳銀兩”之文,一再申明新補的85691根木植的近4萬兩水腳銀必須另行給發(fā),方能清算浙江逋欠的木植銀(80)劉一焜:《撫浙疏草》卷6《題請酌議補運皇木水腳疏》,第2~7頁,明刻本。。
從浙江巡撫劉一焜的奏文,看不出此案最終是如何了斷的。但此案提供了諸多新的內(nèi)容。一是,此次采木南直隸和浙江等地,與《明史》記載頗有出入?!睹魇贰な池浿尽贰安赡局邸睏l載:“萬歷中,三殿工興……而采鷹、平、條、橋諸木于南直、浙江者,商人逋直至二十五萬??瞥价蓝竭\官遲延侵冒,不報。虛糜乾沒,公私交困焉。”(81)《明史》卷82《食貨六》,第1996頁。由所引奏文可知,此次在江浙所采木植是鷹架木、平木、條木和槁木四種,《明史》所載“橋木”實為“槁木”,今人不察,一直誤用?!睹魇贰匪^“商人逋直至二十五萬”,大概只是當(dāng)時科臣的一面之詞,實際逋欠頂多只是《明史》所述的一半,而且后來補交完足,根本不是“不報”,因而“虛糜乾沒”?!睹魇贰反颂幩?,寥寥一句,存在兩處出入。二是清楚地交代了承辦皇木商人的地域來源。這次皇木逋欠案,拖欠木植的商人共55人,其中來自南直隸徽州、池州、應(yīng)天、揚州四府屬者共51人,浙江3人,江西與福建各1人,徽州木商占了絕大部分,而且向官府稟報運木之苦的領(lǐng)頭商人汪崇學(xué),從姓名看,恐怕即是徽州人。這55家商人,僅拖欠的木植銀就達13萬余兩,可見以徽商為主體的各地木商具有一定的資本實力。三是印證了文書中徽州木商在浙江南直地區(qū)拚木,運到河面開闊的江西饒河扎排,通過鄱陽湖、長江放排到木材中轉(zhuǎn)地江蘇瓜洲而后分運北上的全過程。四是交代了徽州等地木商承領(lǐng)帑銀采買皇木的具體情形。劉一焜奏稱,因欠木而被關(guān)押者與買木補完者“非族屬則姻黨也”,可知這些徽州木商是以家族集團的組織形式為朝廷從事皇木運交的。其預(yù)先支領(lǐng)的銀兩,“各商拚山伐木,費已不貲,所有水腳,一經(jīng)領(lǐng)出,半償前費,即有余存,亦且留為前途之用,似難追回”,“夫以五十余人之身家,數(shù)千里之采辦,窮山越壑,浮江達淮”,“產(chǎn)木地方皆閩、粵交界,上緊儹運,非兩年不達通灣”,資本大約一半用于拚山伐木,一半用于浮江達淮的運送,前后需要經(jīng)過整整兩年時間。對于招商采木,官府的驗收賠罰極為嚴格。驗收官員有意留難,不予驗收,就將商人收監(jiān)關(guān)押,而且責(zé)令賠補已領(lǐng)銀兩,責(zé)令其族屬姻黨補交木植,一旦不能如期運交符合要求的木植,“各商或斃獄底,或殞道途。見追木植,均屬代賠”,“今領(lǐng)銀各商或已物故,或方縲系,見在追補,皆系代賠”,極為慘酷(82)劉一焜:《撫浙疏草》卷6《題請酌議補運皇木水腳疏》,第3~19頁。。
徽州木商采辦皇木必須獲得工部所頒“札付”,也即工部的委任證明,然則其何以如此熱衷于皇木采辦呢?承辦皇差可能可以享有各種特權(quán)性好處,具體說來,約有如下數(shù)端。
一是高估木植價值。萬歷九年,工部主事楊成疏論蕪湖、龍江兩關(guān)收買板木情形說:“彼時因各商籍(當(dāng)為“藉”——引者)口供億等費,議價頗浮,相沿至今,得利慣習(xí),故每遇召辦,則有夤緣鉆刺之弊,鬮認則有買窩頂名之弊,印烙則有那移更換之弊,減價則有結(jié)黨阻撓之弊,臨發(fā)則有火光詐騙之弊。諸弊猬集?!静空儋I之舉,適為奸宄媒利之端,積弊相仍,已非一日?!?83)楊成:《厘正起運板木疏》,《明經(jīng)世文編》卷361,第3896~3897頁。前述萬歷二十四年徽商王天俊等謀求獲得采買皇木札付,虛估的木價銀,高達三分之一。時人總結(jié):“凡木商運到木植,部例會估給價,乃弊端最甚。如一二三為一號,后復(fù)以三四五為二號,連手到底,歷年以來,漏帑金不知幾千百萬,具題改正?!?84)項夢原:《冬官紀事》,《叢書集成初編》第1500冊,第21頁。可見皇木采辦,自事先估價,經(jīng)長途運輸,到完解之日,均存在高估虛抬價值或夸大成本的可能。
二是采辦皇木,一般總會預(yù)支價銀,可以減少商人資本的前期投入。明代招商采木,預(yù)支價銀多少,如何支給?并不清楚,但一些事例可作參考。早在嘉靖八年,以督木官身份到四川的工部郎中龔輝論到各商采木山場履歷事宜時說:“四川僻處一隅,非若他省商販湊集,今名雖召商,實皆土民給領(lǐng)官銀,入山拖運?!绊椧呀獯竽?,因無接濟錢糧,尚未得領(lǐng)前價,商人日夜懸望,以需補給。又有已領(lǐng)價銀三分之一,見在追并砍伐在山將至水次者,若一概追銀還官,棄其木則可惜,轉(zhuǎn)相賣則無主,往年拖欠木銀至今未完可監(jiān),仍將前項料銀、贓罰,準其照例借支補給,以全民信。”(85)龔輝:《星變陳言疏》,黃訓(xùn)編《名臣經(jīng)濟錄》卷48《工部·營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4冊,第394~395頁。預(yù)支比例在三分之一。萬歷十二年,貴州采辦大木板枋,巡撫舒應(yīng)龍、巡按毛在奏準,價銀“召商訪估,按數(shù)給買。……除先給一分外,未領(lǐng)者以三分查給,一給于初到水次,一給于運至楚省大河,一給于到京完解,備行該司。每木一株,給發(fā)印信木價單紙一張,將木號長徑丈尺、出產(chǎn)地方、監(jiān)采何官、采運工匠,四次分給價銀,逐一開填于內(nèi),給商為照,以便屆期給領(lǐng)”(86)舒應(yīng)龍、毛在:《大木疏》,萬歷《貴州通志》卷19《經(jīng)略志上·興利類》,《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1991年,第429頁、431頁。。此次預(yù)領(lǐng)價銀也是三分之一,余剩三分之二,則分三分,分次給發(fā),直到木材解運到京。萬歷中期蔡守愚在川南采木,主張從藩庫“先給三分之一”(87)蔡獻臣:《清白堂稿》卷14《云南左布政使發(fā)吾蔡公墓志銘》,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717頁。??梢?,明代招商采木的預(yù)發(fā)價銀比例一般在三分之一。預(yù)領(lǐng)價銀,對于那些資金周轉(zhuǎn)一時困難的商人,或可稍作緩沖,渡過難關(guān)。如萬歷十七年工科都給事中張養(yǎng)蒙提到:“商民領(lǐng)銀在手,采買自由,有責(zé)辦于一年之內(nèi)者,有責(zé)辦于二三年之內(nèi)者,雖一時估給未必盡足所費,而目前之利,人猶樂趨之也,雖殷實人戶未必樂于就役,而慣商豪民猶攘臂爭來也。”(88)張養(yǎng)蒙:《為川民采木乞酌收余材以寬比累事》,《明經(jīng)世文編》卷427,第4661頁;《明神宗實錄》卷211,萬歷十七年五月己酉,第3948頁。商人為獲得預(yù)領(lǐng)價銀,往往不擇手段,不計后果,盡力競爭。
三是指稱皇木名義騷擾地方,或轉(zhuǎn)由地方提供夫役,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前述工部營繕司郎中賀盛瑞為徽商包攬皇木采辦事,約法五條中有一條即是“不許指稱皇木,騷擾州縣,派夫拽筏”,說明此種情事或許常有??滴醭跄晁拇ㄑ矒釓埖碌乜偨Y(jié)明代招商采木,“于采木地方動以皇商為名,索取人夫,種種擾害,以致里民驚逃,銀歸烏有,究竟并無一木得濟實用”(89)張德地:《采木條議疏》,民國《桐梓縣志》卷43《文征·上集》,《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37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1990年,第489頁。。話雖說得絕對,但商人買運皇木,虛張聲勢,轉(zhuǎn)移運營負擔(dān),當(dāng)也慣常存在。
四是乘機夾帶私木逃漏稅款。皇木采運,不但皇木本身可以一路免交各種商稅,或不需按則抽分,還有可能夾帶私木逃避稅款。這可能是潛在的最大好處。前述萬歷二十四年徽商王天俊試圖包攬皇木事例,具體說明了這一點。崇禎二年(1629)十月,木商江旭運木抵達龍江關(guān),應(yīng)天府衙役張林向其需索未滿所欲,張林稟控其“夾帶大木三千余根,漏報國稅并盜木一十八根”,勘問得實,大木18根沒收以作正供,并懲以杖責(zé)(90)畢自嚴:《度支奏議·新餉司》卷8《覆南操江纖道租銀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84冊,第560~562頁。??梢娔旧滩赊k皇木時夾帶私木逃稅現(xiàn)象相當(dāng)嚴重。
既有可能虛抬木價,又能夾帶私木隱漏應(yīng)交稅款,還能轉(zhuǎn)嫁運營成本,一舉數(shù)得,獲取高額利潤的空間較大,吸引著徽商竭盡心力參與到皇木采辦這種高額回報的工程中?;丈虆⑴c皇木采運,也反映出其財大氣粗、與官府關(guān)系相當(dāng)緊密的一面。
但是,承應(yīng)皇差,牽涉面廣,商人不僅要與工部、地方官員打交道,還要承受沿途關(guān)卡官員的要挾勒索,甚至還要應(yīng)付地方勢力的滋擾。至于價銀能否預(yù)先發(fā)放,發(fā)放比例多大,木植驗收能否照規(guī),木植完交后木價能否如數(shù)如額領(lǐng)收等,均存在變數(shù)。這些因素,在在說明商人參與皇木采辦,有可能獲得厚利,也冒著各種嚴重的風(fēng)險,難以預(yù)測。萬歷十二年,貴州巡撫舒應(yīng)龍和巡按毛在就曾說,“先次商人已解木價,聞有未盡給領(lǐng),或以往事為戒,疑畏自阻”,“先年木已完解,價未全給,奏告紛紜,竟罹傾費流移之苦”(91)舒應(yīng)龍、毛在:《大木疏》,萬歷《貴州通志》卷19《經(jīng)略志上·興利類》,《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429頁、431頁。,以致后來的商人不敢承采皇木。時人黃克纘也說,蜀中采木一役,“惟正官之賢者,或以木價付商人,而責(zé)其運至水次,方全給之”(92)黃克纘:《數(shù)馬集》卷41《柬李實軒方伯》,《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0冊,第496頁。。官員在發(fā)放價銀時,大多會克減數(shù)目,或拖延時日。萬歷十七年,工科都給事中張養(yǎng)蒙說,四川采木,新舊派額同時并比,“商民原領(lǐng)價銀還官,民不堪擾”(93)《明神宗實錄》卷211,萬歷十七年五月己酉,第3948頁。。當(dāng)采木時,有些督木大吏往往立意克剝商人。據(jù)說,明末三殿重建采木,采木使者抵達徽州,因“徽多木商,將以巨木若干額賦之”,試圖直接分派采木任務(wù)予徽商,地方官府代為捐輸一千兩銀子,方才了事(94)孫鑛:《南京禮部尚書進階資善大夫贈太子少保泗橋陶公承學(xué)墓志銘》,焦竑編《國朝獻征錄》卷34,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6年,第1406頁。。可見徽商因有富厚盛名,社會各界多在尋找機會向其索取。張養(yǎng)蒙甚至細述商民慘苦形狀道:“惟茲皇木,禁用極嚴,既不收之于官,又不敢售之于市。以為有木也,則尺寸之材何曾屬己,以為有銀也,則分毫之費盡令還官,始之以監(jiān)追,繼之以捶楚,于是有傾貲者矣,有破產(chǎn)者矣,有鬻妻子者矣?!?95)張養(yǎng)蒙:《為川民采木乞酌收余材以寬比累事》,《明經(jīng)世文編》卷427,第4661頁。一旦定為皇木,若官方不收,民間也不得收買,商人的所有投資就會全部落空,其結(jié)局自然極為悲慘。
這是一種情形,但也存在另一種情形,就是商人預(yù)領(lǐng)木價后,由于各種意想不到的原因,未能如期如額解交木植,造成虧空宕欠,被官府逼令退賠懲處。前述萬歷后期木商拖欠木植價銀大案堪為典型。此次采木,歷經(jīng)十年,木商交木只有117000根,欠木13萬根,所交木材不及一半。明后期婺源坑口人汪汝和,當(dāng)休寧縣故人“以皇木負逋八百余緡系獄”時,為之竭盡資產(chǎn)保釋其出獄(96)康熙《婺源縣志》卷10《人物·質(zhì)行》,《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稀見方志續(xù)編》第15冊,第58~59頁。。天啟間,駐扎涪州的貴州督木道,“招采木商人任文鼎等領(lǐng)銀入遵義屬,采辦無成,拘任文鼎等下涪州獄追銀”(97)道光《遵義府志》卷18《木政》,《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32冊,第400頁。。商人未能按時足額采辦皇木,大概相當(dāng)常見,所以崇禎《清江縣志》載:“簰木商豪富甲諸賈,先年多領(lǐng)部銀,采買皇木,期會略如中鹵,近時多以破家徙業(yè)矣?!?98)崇禎《清江縣志》卷1《輿地·風(fēng)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2冊,第185頁。清代康熙初年的四川巡撫張德地也說,明朝末年“信用木商,領(lǐng)銀采辦,一經(jīng)入手,任意花銷”(99)張德地:《采木條議疏》,民國《桐梓縣志》卷43《文征·上集》,《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37冊,第489頁。。誠然,徽州等地木商采辦皇木既享其利又受其害的情形,自然并不始于萬歷中期,而只是其時更為突出而已。編于嘉靖末年的《徽州府志》即曾說,徽商在外經(jīng)營,“媒貸高貲,甚至契領(lǐng)官貨,諸見者喋喋就目,徽多富賈,不知其既也不能償責(zé),坐是蒙罪戾者比比皆是。汪京兆循曰:‘徽之賈售虛名而受實禍?!洳恍旁眨 ?100)嘉靖《徽州府志》卷2《風(fēng)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第66頁。明末,國家財政日益拮據(jù),社會秩序日益惡化,營商環(huán)境每況愈下,徽州木商在此背景下參與皇木的采辦,結(jié)局必定是兇多吉少,破產(chǎn)敗家的風(fēng)險很高。此外,如嘉靖末年杭州南新關(guān)主事楊時喬所說,“爾來取材益遠,拚山益費,轉(zhuǎn)運益艱,獲利益小”(101)楊時喬:《兩浙南關(guān)榷事書·額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7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第801頁。,在明末,采木日益向深山老林進發(fā),路程愈遠,難度愈大,官方給出的木價可能沒有增加,成本日漲,而定價未增,可能也是木商趨于衰敗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從事長江一線木植運銷的商人,徽州商人、江西商人、浙江商人以外,還有福建等地商人。明朝覆亡前夕,入不敷出,重稅搜刮,為減輕稅額負擔(dān),崇禎十五年,江西清江木商周汝瀛等向蕪湖關(guān)控告,福建木商販運的木植是產(chǎn)于閩汀清流縣的青柳木,而非杉木,理應(yīng)加稅。福建商人張振、余亨等16人隨之應(yīng)訴,辯稱“青柳出自楚辰軟口地方,蛇頭滑皮,色澤長秀;杉木出自江西石城、福建寧化聯(lián)界地方,大小不一,尖短不齊,圓頭花斧,色澤易見”,而閩汀清流縣雖然出產(chǎn)青柳,但其地高山隔斷,采伐極為困難,他們采伐的,實是閩、贛交界的杉木(102)劉洪謨:《蕪關(guān)榷志》附,王廷元點校,第43~45頁。。案件反映出,江西清江商人和福建商人,從事木材販運者,人數(shù)皆多,較具實力。
時人認為,明代榷木三關(guān),荊州和蕪湖兩關(guān)因為木材來路廣袤,流量龐大,木商實力較為雄厚,而杭州的南新關(guān),木材主要來自婺、衢、睦三州,販往兩浙數(shù)府之地,流量有限,木商財力較小(103)陶望齡:《歇庵集》卷6《南關(guān)榷使潘公德政碑記》,《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855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232頁。。利源有限,內(nèi)部競爭就更為激烈?;罩菽旧淘趦烧愕貐^(qū)的較大規(guī)模遠距離經(jīng)營活動,牽涉方方面面,與社會各階層存在著各種復(fù)雜的利益糾葛,充滿著無數(shù)商業(yè)經(jīng)營風(fēng)險和矛盾爭斗,因而涉訟公庭并不少見。
1.賣木商人與買木商人之間的矛盾訴訟。浙江南新關(guān)的木業(yè)運銷,同其時的其他各業(yè)一樣,木材交易通過牙行,牙用定有標準。但稍有例外的是,浙江木材運銷,松木、雜木、板木行中,俱有買賣上下兩牙,但買賣杉木卻只有買牙18家估價,而無賣牙。交易時,買牙往往“估價以貴作賤,兌銀添搭低假,或強賒拖負,或朋計不買,以致賣商往往受虧”(104)楊時喬:《兩浙南關(guān)榷事書·牙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7冊,第803頁。,存在嚴重的偏枯不均情形,從而釀成經(jīng)營訴訟。嘉靖三年間,賣木商人曹文修等具呈南新關(guān)查主事,要求買賣杉木也設(shè)賣木上牙。該關(guān)拘集木牙勞政先、俞鉞、姜鸞以及曹文修等人到官,審理問結(jié),設(shè)立賣木上牙,定以永昌、會安二壩為限,木牙勞政先住臨安下壩,仍舊為商買木,賣商買商與上牙下牙,四面估價,各有相倚。賣牙既立,作弊偏累賣商的可能祛除,買商心有不甘,起意控告。常年“各帶本來杭投牙收賣汪德威等各商抽過木植,撐往湖市、蘇、松等處開場貨賣”的買商休寧人俞鳳與徐耀、江小盛、黃元、黃菊陽等,嘉靖三年十月向官府呈控,試圖革除賣木上牙。呈控時,俞鳳等人并不直接出面,而是由程楚英出名捏告。浙江按察司提牙到官審查,認為買賣二牙俱設(shè)有便兩商,將程楚英定為誣告罪,減等杖責(zé),罰谷贖罪發(fā)落。俞鳳等人并不死心,次年,又讓朱文冒名控訴。經(jīng)南新關(guān)主事陳審得,“賣牙通商益稅,難以裁革”,復(fù)立戚相等十人充當(dāng)賣牙。朱文又因別事代人奏本,官府將其拿問口外為民。嘉靖九年,汪主事到廠接管,有賣商葉叔霖等,因長期被買商等擾害,向榷關(guān)汪主事呈控。汪主事審得,“勞政先因本廠量木行人革役,不系牙行被革”,準令保舉諳識木行的兒子勞瑞等15名充當(dāng)賣商上牙,朱興等15名為買商下牙,通發(fā)杭州府給帖存照。嘉靖十一年,俞鳳等再次賄通程楚英,由程出名控訴。經(jīng)按察司審得,“木行如無賣牙,委的虧損賣商”,又審查證實,勞瑞是頂父身役所革,而非牙行所革,“仍將程楚英問擬奏事詐不以實徒罪贖谷解充發(fā)落”。“各帶資本在于徽、嚴、衢、處等府地方拚山買木,赴廠告報抽分,輸納國課”,與俞鳳等同府的歙縣商人汪德威等、浙江商人蔣大璋等,因被俞鳳、程楚英等“妄詞擾害,不得安生”而聯(lián)名具本,奏行南新關(guān)問理。同時,徽、嚴等府商人李文瑞、朱元夫等23人也聯(lián)合呈詞證明,其“販到木植向投勞瑞家發(fā)賣”,勞瑞“況有身家,不侵客錢”,聯(lián)名具保勞瑞仍充賣牙。按察司連日再三研審后判決:“上下二牙俱不可缺”,將胡偉等15名改為賣木中牙,朱興等15名改為買木中牙,“如遇買賣,務(wù)要商對商,中對中,四面公平,時估交易,不許偏上偏下。每木價銀一兩,照例用銀三分,賣商出與兩中均分,兩商火食各仍自備”(105)楊時喬:《兩浙南關(guān)榷事書·牙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7冊,第802~803頁。。一宗買賣木植牙人案,由于牽涉木業(yè)買賣雙方和牙人三方利益,經(jīng)過數(shù)輪控訴,歷經(jīng)十年左右方告定局,訴訟結(jié)果,先是增設(shè)杉木買賣的賣方牙人,后來更將木業(yè)賣木上牙、買木下牙改為賣木中牙和買木中牙,以示更為明晰。
2.木商與木牙之間的矛盾訴訟。明后期,安徽、浙江木材經(jīng)過杭州南郊永昌、會安等壩發(fā)賣時,定制該有官賣中間牙人15人,以及小牙行人等,為木商估價交易。每木價銀一兩,扣除納官稅銀一錢不算牙用,其余九錢,每一錢付牙用三厘,共二分七厘,由賣木商人付與大小兩牙均分,如遇各衙門修理需用木植,即由大小牙行出辦,從此筆牙用中支出,作為“當(dāng)官”費用,賣商并不另外再出費用。嘉靖二十三年,木商曹文廣、吳滿、凌□□、汪德威等告稱,其“各帶資本在于徽、嚴、衢、處等府拚山買木,告報抽分,給納國課”,卻有牙行王杰、俞其、胡偉等人,“見得工程浩大,捏告差官,對商號買,虧陷資本,實為阻絕商路”,請求處豁。南新關(guān)主事為此審斷,交易牙用征收方法和銀兩數(shù)額不變,仍是納官稅銀扣除一分后征收二分七厘,但賣商只交二分,其余七厘退還商人,由其“自行當(dāng)官”,以免告擾。對此裁決,賣木各商及大小牙行人等兩相稱便,取具認結(jié)。南新關(guān)同時制定條約,開列六條:一、定商買辦以蘇眾困;二、照單圍篾以服眾心;三、預(yù)除用銀以防牙欺;四、時給官價以濟商本;五、照舊借辦以均長設(shè);六、嚴禁告擾以杜后患。在第一條中明確,由牙行商人保薦,商人吳誕、程本祥、汪吉、戴里“素有行止,堪以收管前項用銀當(dāng)官”,今后“凡修理衙門合用木植止令吳誕四人總承買辦,不得仍前偏累各商,以斂眾怨”。在第三條中規(guī)定,吳誕等四人,“每日輪流一名,聽候本廠開關(guān)抽分時,除沙板竹篾不記外,其余不拘松雜等木、松雜等板,但抽一單,隨即登記。每估價銀一兩,該除牙用白銀七厘,總算估價若干,除用若干,有則當(dāng)時秤與,如無并付歇家。納銀之日隨限當(dāng)官,轉(zhuǎn)交吳誕等收。其兩商成交之時,每價一兩止除牙用二分,兩牙均分,不必復(fù)提七厘之?dāng)?shù)”(106)楊時喬:《兩浙南關(guān)榷事書·牙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7冊,第804~805頁。。官府出于保證國稅的目的,作出如此判斷,顯然賣商的訴求得到了體現(xiàn)。官方衙署修理等“當(dāng)官”差事費用,雖然仍由賣商提供,但卻是在賣商所出牙用內(nèi)事先扣除,而且為了保證賣商支付牙用外不再另出其他費用,此次規(guī)定指定四名賣商收取???,負責(zé)“當(dāng)官”事務(wù),費用即從此預(yù)扣款中支付。賣商與當(dāng)?shù)匮廊说臓巿?zhí),賣商占了上風(fēng)。
從這兩個案件,我們不僅可以知曉明后期浙直地區(qū)木商拚木運銷的大體情形,而且可以獲得如下認識:一是從事拚木的商人,賣木商人汪德威等是歙縣民人,買木商人俞鳳是休寧縣民,賣木商人李文瑞、朱元夫等23人是徽、嚴等府人,賣木商人蔣大璋等是浙江商人,與汪德威一起應(yīng)訴的賣木商人曹文廣、吳滿、凌□□等人,與俞鳳一起帶本到杭收買木植轉(zhuǎn)而販賣的木商徐耀、江小盛、黃元、黃菊陽等人,受俞鳳唆使先后出面控訴的程楚英、徐耀,由牙商保薦的商人吳誕、程本祥、汪吉、戴里等,這些人雖未能肯定是何地人,但從南新關(guān)主事所說“各商多系直隸徽州等處民人”和其姓氏來看,木商大多數(shù)是徽州人,當(dāng)可確定。二是南直浙江地區(qū)的民間木植運銷,形成這樣一種格局:“木產(chǎn)于徽、嚴、衢、處,而行于杭、嘉、湖、蘇、松、?!?107)楊時喬:《兩浙南關(guān)榷事書·額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7冊,第800頁。,賣商“在于徽、嚴、衢、處等府地方拚山買木”,運至杭州發(fā)賣,買商在杭州收買,“撐往湖市、蘇、松等處開場貨賣”。經(jīng)濟發(fā)達而木材缺乏的江南,其所需木材來自浙直相鄰的幾個府。三是其時的木商,并不一定完成從山場拚木到長途運銷的全過程,而往往分為賣商和買商,各司其事。如歙縣商人汪德威等,浙江商人蔣大璋等,“各帶資本在于徽、嚴、衢、處等府地方拚山買木,赴廠告報抽分,輸納國課,停泊杭州地名四板橋發(fā)賣”,而休寧商人俞鳳與徐耀、江小盛、黃元、黃菊陽等,“各帶本來杭投牙收賣汪德威等各商抽過木植,撐往湖市、蘇、松等處開場貨賣”??赡苁芟抻谫Y本,木商內(nèi)部分工相當(dāng)細密,賣商在山場拚買木植后,運到第一個抽分稅關(guān),即轉(zhuǎn)賣與買商,由后者接續(xù)販運。這一點,前人研究似乎從未提及。四是據(jù)南新關(guān)主事所說,該關(guān)“牙用三分,以歲計之,不下三四千兩之?dāng)?shù)”,扣除十分之一的抽分后,仍有如許之多,則每年木植通過量當(dāng)值銀40萬兩左右,相當(dāng)可觀。五是按照南新關(guān)主事在新定的牙用條約中所說,“先年取用各商木植,經(jīng)年累月不得領(lǐng)價,而又十無六七到手”,木商運銷的木植被榷關(guān)抽分后,木價常被拖欠,即使發(fā)放也常遭克扣。六是同其他商業(yè)經(jīng)營領(lǐng)域一樣,木商不僅與經(jīng)營地地方勢力、所經(jīng)稅關(guān)的牙人之間充滿矛盾,而且利之所在,不同地域、不同地段的商人之間,也競爭激烈,充滿矛盾,從而釀成訴訟,且纏訟不斷。誠如南新關(guān)主事感慨的,在木商的賣商與買商之間,“兩商奏告不已”,在賣木牙人與買木牙人之間,“視利為命,健訟成習(xí)”,竟至“遵守未久而遂相告訐,或問理方已而復(fù)行奏擾,爭持動歷多年,問結(jié)動經(jīng)數(shù)官”(108)楊時喬:《兩浙南關(guān)榷事書·牙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7冊,第802頁、803頁、805頁。。官府為維持營商環(huán)境,常常為商人訴訟理問裁當(dāng)。
3.木商與地方勢力的矛盾訴訟。早在成化二十三年,徽州府商人汪璽等運木至河南汝州魯山縣隆興寺河口,徽王府讓當(dāng)?shù)剀娦<俜Q是當(dāng)?shù)厣綀鲋?,“用強抽分”。實際上,徽州“客商遠去嵩縣沒大嶺等處采取,背負至一二百里,才至河口編筏,遇有水漲,撐放出山,貨賣以給衣食,辦納糧差”。汪璽等只得上告到官府,獲得官府支持。但到弘治四年,徽王府又差門副高清帶領(lǐng)軍校等40余人,仍在隆興寺屯住。六月,汪璽之弟汪拳和江西商人李華清撐放板木到河,軍校即予報復(fù),將汪拳綁縛拷打成重傷(109)徐?。骸渡偎究罩饕恍旃嘧h》卷3《劾徽王違法抽分疏》,《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第2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fù)制中心,1999年,第180~181頁。。前后幾年之間,徽商兄弟倆在同一地經(jīng)營木植,可見徽州木商是家族經(jīng)營。嘉靖末年,南新關(guān)主事楊時喬也說:“木之經(jīng)由,必自桐、富,此中土豪,往往阻撓以漁利,甚至乘機怙勢明奪竊取,吾為厲禁,時時置一二巨猾于理,庶不致陸讋水慄而道路通。木之貿(mào)易,必經(jīng)牙保之手,有等奸狡反恣食其中。蓋自四六立法,而商始困矣,至有負累經(jīng)年絕鮮微息,券成故紙并沒其本。吾為督責(zé),究及其牙保,庶不致左支右吾東規(guī)西避而子母全。”(110)楊時喬:《兩浙南關(guān)榷事書·額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7冊,第801~802頁。毫無疑問,商人從事木業(yè),不但拚買販運,而且一路所經(jīng),既與交易牙人存在利益分配的嚴重矛盾,更時時充斥著與土豪地棍之間的爭斗,經(jīng)營成本極高,風(fēng)險也大。
以上考察表明,明代木材采伐運銷,既如《明史》所言是朝廷采造中的“最巨且難”者,又是民間極為重要的建筑運輸行業(yè)。從事木植砍伐運銷的,主要是徽州商人,其次是江西商人,再次是浙江、福建以及南直隸徽州以外的其他地域商人。明代在四川、貴州地區(qū)從事木業(yè)經(jīng)營的“楚人”,實際并非湖廣之人,而指徽州、江西等地商人。而在徽州商人中,傅衣凌先生曾認為,從事拚木的徽商,“主要當(dāng)為婺源商人”(111)傅衣凌:《明清時代徽州婺商資料類輯》,氏著《明清社會經(jīng)濟史論文集》,第208頁。。其實明代徽州木商,從上述考察來看,主要來自祁門、休寧,而不是婺源,徽州木商以婺源人為主體,恐怕是清代的事,康熙《婺源縣志》總結(jié)婺源商人的行業(yè)特點謂“遠服賈者率販木”(112)康熙《婺源縣志》卷2《疆域·風(fēng)俗》,《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稀見方志續(xù)編》第13冊,第196頁。,也不能說明婺源人就是明代徽州木商的主體。明代徽州木商主要當(dāng)指徽州的祁門、休寧和婺源商人。
徽州木商以當(dāng)?shù)丶爸茑彽貐^(qū)盛產(chǎn)杉木的地利條件,將大量杉松等木砍伐運銷到木材緊缺、耗用量又大的江南地區(qū),在南直、浙江毗鄰地區(qū)和江南之間,自長養(yǎng)、拚木到運銷,或一以貫之,或分工合作,形成較為成熟的木材砍伐運銷格局;又追求利益,冒險履危,深入四川、貴州一帶邊徼之地的深山老林長年采伐楠柳等木,在長江上下游之間,構(gòu)筑起木材遠程放排運銷體系,為國家財政提供了源源稅額,也為江南、華北等地提供了大量木材,為江南新興的木器制造業(yè)提供了原料,江南家具制造業(yè)得以蓬勃發(fā)展、名揚天下。
明代宮殿營建重修未曾間斷,耗用各類木材尤其是珍貴的楠杉巨木不計其數(shù),皇木采辦數(shù)額驚人,難度罕見,成為明廷和各地的沉重財政負擔(dān)?;罩菽旧虘{其資本和人脈優(yōu)勢,不失時機,參與到浩大的皇木采辦工程中?;誓旧倘嘶蛟S因為從事特權(quán)性經(jīng)營在早期獲取過較為豐厚的經(jīng)營利潤,而在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營商環(huán)境日益惡化、社會治安每況愈下的晚明時期,皇木商人的前期投資通常不能足額收回,額定皇木可能無法及時足額運交,從而往往身陷囹圄,獲罪賠累。明朝行將覆亡之時,徽州木商似已遭到滅頂之災(zāi),活躍在長江下游蕪湖、南京等地的木商中,已難見徽州木商的身影。
同其他行業(yè)一樣,徽州木商以家族集群或地緣組合的形式從事木業(yè)采伐運銷,形成明代徽州木商經(jīng)營上的一個特色。成化、弘治之際先后將木材販運至河南魯山縣隆興寺河口的汪璽、汪拳兄弟;《詳狀公案》中所記帶了家丁十余人在開化販運杉木的婺源縣商人王恒;祁門縣十五都鄭氏,至少幾代人同宗幾房合股從事拚買木植在長江中下游販賣;萬歷中期“廣挾金錢,依托勢要,鉆求札付”、“捐萬金之貲”的徽州木商王天俊、吳云卿等多達千人;萬歷后期在四川參與皇木采辦的歙縣人程之藩,子承父業(yè);萬歷后期拖欠皇木案,涉案商人55人,領(lǐng)銜呈控的商人卻始終只是汪崇學(xué)一人。這些商人或系父子兄弟,或系同宗同族,家族血緣關(guān)系明顯。嘉靖初年在杭州南新關(guān)訴訟的賣木商人歙縣人汪德威、買木商人休寧人俞鳳,賣木商人李文瑞、朱元夫等23人,與汪德威一起應(yīng)訴的賣木商人曹文廣、吳滿、凌□□等,與俞鳳一起經(jīng)營的木商徐耀、江小盛、黃元、黃菊陽等,受俞鳳唆使先后出面控訴的程楚英、徐耀,以及由牙商保薦的商人吳誕、程本祥、汪吉、戴里等,姓氏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姓氏中,恐怕互相之間多有同宗關(guān)系。
徽州木商活躍在全國各地,經(jīng)營線路漫長,關(guān)涉方面繁多,事務(wù)頭緒極多,雖然具有資本和人力優(yōu)勢,但不可能壟斷、包攬全部木業(yè)經(jīng)營,仍需要同其他地域商人合作。因此,他們與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商人既有合作,又有競爭,與木材流通線上的地方勢力和牙人勢力,更充斥著矛盾斗爭,從而常?;蚩卦V,或應(yīng)訴,纏訟不斷。從本文考察的事例來看,一旦涉訟,地方官府或榷稅機關(guān)從維持商業(yè)秩序、確保稅款收入立場出發(fā),往往能夠滿足徽州木商的合理訴求。在商業(yè)糾紛和商業(yè)訴訟中,徽州木商是稍稍占有上風(fēng)的。
徽商百業(yè)皆擅,而最為突出的主干行業(yè)是鹽、典、木、茶四大行業(yè)。張海鵬先生在論述總結(jié)徽商成為商幫的時代時認為,徽州商幫“是以這一大批富商大賈為其中堅而發(fā)展起來的”,成化、弘治之際“作為徽商骨干力量的徽州鹽商已在兩淮鹽業(yè)中取得優(yōu)勢地位”(113)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頁、7頁。。這樣的論述,無疑是符合徽商形成發(fā)展的實際的。只是本文的考察也表明,到明代正德、嘉靖之際,明廷采木增加招商采辦一途,大批徽商應(yīng)時而起,參與到皇木采辦的宏大工程中,顯示出雄厚的資本實力和行業(yè)優(yōu)勢,說明在此之前的成、弘之際,同鹽商一樣,徽州木商也已在全國范圍的木業(yè)采伐運銷中取得了優(yōu)勢?;罩菽旧痰牡匚缓蛯嵙Γ彩腔罩萆處托纬傻臉酥拘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