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院校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應該充分利用民族語言和地方文化,在文字、詞匯、語法、音韻等內(nèi)容的教學中,將其有機地融入,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古代漢語課程工具性的功能,以理論指導實踐,提高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地方文化 ?民族地區(qū) ?古代漢語教學
【基金項目】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地方文化融入民族地區(qū)高職古代漢語教學實踐研究——以鄂爾多斯為例》(課題編號:NZJGH2019009);校級課題《地方文化融入民族地區(qū)高職古代漢語教學實踐研究——以鄂爾多斯為例》(課題編號:EJD1916)。
【中圖分類號】H1;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5-0116-02
古代漢語課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正確的審美意識、崇高的道德理想都蘊含其中,只有學習古代漢語,才能讀懂古書,真正領略華夏文化的價值與魅力。
一、曲高和寡——高職古代漢語教學現(xiàn)狀
古代漢語恐怕是文科學生覺得最難也最害怕的課程了,本身由于它早已退出了人們交流的場合,需要通過研讀浩如煙海的文獻材料,來研究古代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這導致古代漢語學習難度很大。而古文知識的匱乏加深了學生與古代漢語之間的鴻溝。在高職開展古代漢語教學更是難上加難,教師在講解古代漢語內(nèi)容時,不能只拘泥于“古老的”學生不熟悉的例句,否則學生就會不感興趣,使得課堂沉悶至極。而高職學生又“只注重”技能,認為古代漢語學起來枯燥無味,況且在實際生活中好像用不到古代漢語這些空洞的理論知識,這使得學生對古代漢語“消極怠工”。
那高職漢語言文學相關專業(yè)要不要學習古代漢語呢?答案是肯定的。眾所周知,現(xiàn)在高職學生的現(xiàn)代漢語表達水平較之前差一大截,這與他們不再認真學習古代漢語,對漢字認識不深刻、對成語和古詞匯知之甚少、不懂語法有莫大關系。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可以使學生了解漢字的“來龍去脈”、詞匯的“前世今生”、語法的“前因后果”等等,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現(xiàn)代漢語,提高他們現(xiàn)代漢語的應用能力和表達水平。同時,對班級里的蒙古族學生提高漢語水平意義重大,蒙古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容易受表音體系文字的影響,這使得他們在學習漢語時不能很好地理解運用漢字表音表意的特點,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漢語水平。而通過古代漢語的學習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此外,學習古代漢語是讀懂古書的重要途徑,只有學好古代漢語才能正確理解古文,真正讀懂古文才能傳承優(yōu)秀文化。那能不能將“身邊的、熟悉的”東西與古代漢語教學聯(lián)系起來呢?
二、因地制宜——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漢語教學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將地方文化與民族語言“匯聚一堂”,會使得教學內(nèi)容“面貌煥然一新”,也能讓整個上課過程變得親切輕松起來。
文字是古代漢語中最基礎的內(nèi)容,在文字教學中,將漢字的結(jié)構(gòu)與地方的文化巧妙結(jié)合,可以增強其“趣味性”,讓學生在地方文化暢聊中了解漢字的結(jié)構(gòu)。例如在講解“六書”造字法形聲字時,舉例“婚”《說文·女部》解:“婦家也?!抖Y》: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币陨线@段文字我們可以定義為婚字從女從昏得義。從女,可理解為女性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從昏呢,“昏”《說文·日部》:“昏,日冥也”,是指黃昏太陽落山?!吨芏Y》規(guī)定“娶婦以昏時”。為什么要在傍晚日落時分舉行迎親儀式呢?這與我國的陰陽文化有關。《白虎通義》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古人以陰陽解釋天地萬物,他們認為夫為陽,相應的婦就為陰;晝?yōu)殛?,夜即為?赤為陽,墨就為陰。古人認為“迎陰氣入家宜以夜,衣黑衣”,即迎親是迎女子(陰氣)入家,要在傍晚舉行婚禮并且要穿黑衣服。因為黃昏時刻正是陰陽交替之際。男子屬陽,女子屬陰,男女結(jié)合正暗合了陰陽交替之義,如此才無違于天時。在鄂爾多斯這里,蒙古族婚禮還保留這一習俗——迎親時傍晚出發(fā)。這些文化上的講解無疑會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漢字的構(gòu)造,身邊遺留的習俗印證了這一理論則更具說服力。而涉及到與本地區(qū)相關的“古代漢語”尤其還是歷史上的殊榮,則會讓學生倍增自豪感,例如在講漢字的演變時,穿插蒙恬將軍在鄂爾多斯發(fā)明毛筆的故事:戰(zhàn)國時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nèi)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作戰(zhàn)之時需定期寫戰(zhàn)報呈送,但刀刻字太過緩慢容易延誤軍情,蒙恬在草原上打獵時受到啟發(fā),將兔毛經(jīng)堿性水的浸泡,使之柔順,寫字又快又好用。由竹管和兔毛組成,在當時流行的筆名“聿”字上加了竹字頭,才有了之后的“筆”。這無疑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古書去探究當?shù)貧v史文化的興趣。
詞匯是古代漢語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在古代漢語詞匯的教學中,將詞匯的發(fā)展變化借方言詞語來演示,可以增強其“親切性”,讓學生在方言詞語與古詞匯的碰撞中了解詞匯的發(fā)展變化。例如“詞匯的發(fā)展變化”這一講,我們知道古代漢語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許多反映新生事物的詞語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那這些新詞會以什么面目出現(xiàn)呢?鄂爾多斯?jié)h語方言中的很多詞語恰好能給出一部分答案,例如“不離乎”就是差不多的意思,按字面直譯就是“離……不遠了”,方言詞里面有文言詞語的繼承;“罕臺廟”、“打布素溝”這些地名中既有蒙古語言的成分,又有漢語的成分;“乜得怪”(不知道)“糟格淘”(不行了、堅持不住了)這些則是漢語借的蒙古語“外來詞”。這些蒙古語語言和鄂爾多斯方言里的詞匯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古今漢詞的發(fā)展變化。詞匯的發(fā)展變化中還有一個現(xiàn)象,即從詞的構(gòu)成上來看,漢語詞匯由以單音節(jié)為主發(fā)展成了以復音詞為主的形式。這一現(xiàn)象在鄂爾多斯方言中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鄂爾多斯方言中有一些詞語“圪絀、圪蛋、圪臺、圪搗、圪共、圪躺……”,它們分別是“皺巴巴、圓球、平臺、鼓搗、總共、躺”的意思,這些詞語里“圪”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就是一個詞綴,加在那些單音詞前面,使之變成了雙音節(jié)詞。又如在“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這一講中,鄂爾多斯方言中有些詞匯保留了古漢語的本義,可以讓學生在這些方言詞匯里更好地認識古漢語詞匯的本義和引申義。例如“幫模樣”,就是“大致一樣”的意思。幫(幫)《說文》:“鞋的邊緣部分。即封為疆界,邊界。鞋的邊緣部分用帛做的?!边吘壘褪墙咏囊馑?。在像“幫模樣”這樣的一類方言詞里我們可以留意到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的發(fā)展變化。
語法是古代漢語中最穩(wěn)定的因素,在語法教學中,將部分語法現(xiàn)象與民族語言進行對比,可以增強其“代入感”,讓學生在民族語言表達中了解語法的穩(wěn)定性與特殊性。例如“賓語前置”這一講,我們知道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比如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等等,在給學生講授這些語法現(xiàn)象時結(jié)合民族語言,對比他們熟悉的“母語”,那么一個個干巴巴的語法現(xiàn)象就會相對容易地被學生聯(lián)系起來。比如將蒙古族學生分在各個學習小組,請蒙古族學生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來說“你玩游戲嗎?”這樣一句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蒙語中“你玩游戲嗎”這句話的語序是“你游戲玩嗎”,這就是與古代漢語中的疑問句賓語前置較一致的現(xiàn)象。在蒙古語中,通常的句式就是“主語-賓語-動詞”這種順序,通過與民族語言的對比,我們能形象生動地說清楚古漢語的這一語法問題。再比如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可以臨時改變詞性或基本功能,充當別的詞類。我們把這稱之為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古代漢語比較常見的一種語法現(xiàn)象,在講到名詞活用為動詞的時候,例句“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中,“軍”本為名詞,這里作動詞用,解釋為“駐軍”。舉例鄂爾多斯?jié)h語方言詞就有不少詞語是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延續(xù),比如學生特別熟悉的“你去哪里”,用方言說就是“你客哪個呀?”,“客”本是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是“做客”的意思。方言詞“紅流血”則是動詞活用為名詞。通過舉例方言,學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詞類活用這一語法。又如講虛詞,講到助詞“也”字的語法功能時,可以與鄂爾多斯方言里的“蘭”來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它們的異同,還可以讓學生體會語言經(jīng)歷史變遷(民族融合等)后對自身的獨特性與傳承性的影響。
音韻是古漢語中最“枯燥”的部分,但又避無可避,在音韻的教學中,將部分音韻內(nèi)容與方言結(jié)合起來,可以增強其“地方感”,讓學生在方言交流中了解音韻知識。例如“古今漢語聲調(diào)演變”這一講,學生熟悉的是現(xiàn)代漢語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而古漢語的四個聲調(diào)則是平聲、上聲、去聲以及入聲,結(jié)合古今聲調(diào)的演變規(guī)律“平分陰陽、濁上歸去,入派四聲”,只有入聲字是學生最為陌生的。雖然入聲字是古代漢語有而現(xiàn)代漢語沒有的東西,但在鄂爾多斯?jié)h語方言中卻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入聲字,課上請一位鄂爾多斯本地的學生用方言讀一遍柳宗元的《江雪》,對照一遍普通話版和其它方言版,學生不僅體會到了“絕、雪”等入聲字的讀音特點,還進一步注意到讀音的古今差異和地方差異。還有音韻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反切”也可以借助鄂爾多斯方言來輕松學習。反切是古代漢語一種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注音,方法是用第一個漢字的聲母和第二個漢字的韻母與聲調(diào)作為被注字的讀音。在鄂爾多斯?jié)h語方言中有一些特殊詞語可以很好地輔助學生理解反切,例如學生平時在方言中說的“壑廊”,用反切的方法理解就是“壑廊(巷)”,也就是“巷”的讀音是“壑廊切”,還有“不榔”用反切的方法理解就是棒,也就是“棒”的讀音是“不榔切”,“不濫”用反切的方法理解就是絆,也就是“絆”的讀音是“不濫切”等等。
三、任重道遠——高職古代漢語教學探索
以鄂爾多斯職業(yè)學院為例,學院有兩個專業(yè)方向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分別是小學教育專業(yè)和文秘專業(yè)。對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學習古代漢語可以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及傳統(tǒng)文化精華,通過系統(tǒng)地學習古漢語的文字、詞匯、語法、音韻、修辭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并能夠順利進行小學古詩和文言文教學。對文秘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可以使學生掌握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古代文體知識,運用古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指導處理語言材料,提高寫作能力,為今后從事的秘書工作服務。明確了兩個方向的學習目標后,在教學內(nèi)容中注入地方文化這一新的活力,在教學方法上也要“別開生面”,以理論指導實踐,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具體的探索有:
小學教育方向:查找有關本地的古代文獻(這些非常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選,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漢語基礎知識的同時認識家鄉(xiāng)文化),閱讀并講解;識字教學;古詩和文言文教學。
文秘方向:古文“對話”文秘,即在古文中汲取文秘專業(yè)所需的專業(yè)技能。例如:
古代漢語的學習直接決定了學生對古文含義的理解,要使學生可以準確地理解古文內(nèi)容,必須加強對古代漢語的學習。古代漢語是打開華夏寶貴文化遺產(chǎn)的鑰匙,學好它,才能駕馭它開啟人類的智慧之門,將文明之光代代傳承下去。為此,教師對古代漢語教學進行不斷地探索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段泗英.地方院校古代漢語課教學的思考——以保山學院為例[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2.
[2]高紅梅.高校蒙古族學生古代漢語教學之管見[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1).
[3]蘇懷亮.鄂爾多斯?jié)h語方言集[M].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
[4]王佳雨,張奕.鄂爾多斯方言中的“蘭”與古漢語中的“也”之異同[J].現(xiàn)代語文,2018.
[5]那仁滿達.高職古代漢語語法教學研究[J].智庫時代,2018.
[6]張麗霞.高校語文教育專業(yè)蒙古族學生古代漢語教學之管見[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8(10).
作者簡介:
翟雪艷(1987.2-),女,漢族,山東日照人,碩士,鄂爾多斯職業(yè)學院人文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