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佐藤浩一
王朝交替時期常常處于混亂的局勢,這個時期杜甫詩特別受到關注。北宋的辛棄疾、南宋的陸游、金的元好問等,著名詩人的名字不勝枚舉。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著愛國情懷,痛惜國土的毀滅,他們將杜甫作為主心骨來仰仗,將自己的愛國情懷重疊在杜甫的“愛國忠臣”上。這樣的姿態(tài),往往出于他們要確認自己良心的一種動機。笨拙的,憨直的,甚至有時還被誤解的“愛國忠臣”杜甫,反而受到后世人們的信賴,杜甫詩也經(jīng)久不衰地被愛讀下來了。
仇兆鰲也是一個杜甫詩的愛讀者。他作為《杜詩詳注》的撰者很有名。但是他為何愛讀杜甫詩,卻很少被知曉。仇兆鰲于康煕二十四年(48歲)進士及第,此后一直在翰林院奉公??滴醯蹖擦止賳T們寫的文章表示了強烈的不滿,為了督促翰林官員提高自己作為一名專業(yè)寫作家的意識,命令其寫詩文而提出。于是,仇兆鰲就把過去撰寫的《杜詩詳注》交了上去。他認為俚語蕪詞的文章不值得提出,而杜甫的文章有提出的價值——他在序文里表明了其理由。
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詳注》進呈的背景,但是這個進呈有著不可忽略的問題。第一,他是否違背了故鄉(xiāng)的傳統(tǒng)思想?仇兆鰲恭順地向康煕帝進呈的行為,是否令他對鄞縣的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知交懷有內疚?如果不然,那將如何保持其精神上的高潔?第二,寫作的動機。根據(jù)上面的引文可知,《詳注》在進呈之前已經(jīng)寫就,并非是在康煕帝的諭旨下達后才開始寫作的。那么,在進呈以前,寫作《詳注》的本來之動機,就成為一個根本性的新問題。
位于浙東的鄞縣(寧波市),在明末清初是抵抗清朝最強烈的地方。晚明崇禎十一年(1638)11月16日出生于此地的仇兆鰲,從小就體驗了明末清初的各種變故。當然,在進呈《詳注》的康煕三十二年,時代進入清朝已經(jīng)半個世紀,抵抗的熱情已大致熄滅。比如,從康煕十八年起開博學鴻詞科,明朝的遺民大多得到安撫,而作為反清勢力的三藩之亂也在康煕二十年(1681)被平定,清朝已大致確立其安穩(wěn)的統(tǒng)治。
清初順治三年舉行的進士科考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鄞縣的及第者。此后三年一度的進士科,每次都會產(chǎn)生多名鄞縣的及第者。就仇兆鰲自身而言,康煕二十四年進士及第,表明至晚在這個時候,他就已經(jīng)不做明朝的遺民,而順從了新時代。在這個意義上,仇兆鰲遵循清朝皇帝的諭旨,便可說是符合道義的應行之事了。
不過,即便仇兆鰲已站在清朝臣民的立場,他懷著怎樣的想法寫作《詳注》,這一點依然不能忽略。特別是,當仇兆鰲的鄞縣知交們將拒絕出仕清朝的立場貫穿終身時,仇兆鰲卻選擇了與他們不同的人生道路,這就更值得深入考察。
作為思考這一問題的前提,首先要確認幾位特受仇兆鰲敬愛的鄞縣知交,就是王嗣奭、黃宗羲、萬斯同三人。
王嗣奭(1566—1648)正是70年前的同鄉(xiāng)前輩。《詳注》確是名副其實的“詳注”,其中多次引用了前人的注釋。其中仇兆鰲參考最多,且被他認定為最優(yōu)秀的杜詩注本,就是王嗣奭的《杜臆》。他在清軍南來后仍拒絕辮髪,將明朝遺民的態(tài)度堅持到最后。仇兆鰲對王嗣奭的說法多所遵從,其主要的原因當然在于《杜臆》本身的優(yōu)秀,但與此同時,這王嗣奭是值得向慕的同鄉(xiāng)前輩,就更能吸引仇兆鰲的關注。
黃宗羲(1610—1695),作為與顧炎武、王夫之并列的代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主持的學?!白C人書院”里聽他講課的人中,有一位就是仇兆鰲??禑浰哪辏鹫做椗c友人萬斯同一起到黃宗羲所住的余姚,拜訪并受業(yè)。3年之后,還把黃宗羲邀到鄞縣,親聆教誨。到康煕三十二年黃宗羲刊行《明儒學案》時,仇兆鰲也寄去一篇序文,其中稱黃宗羲為“吾師棃洲先生”,結尾署名“受業(yè)仇兆鰲”。由此也可以確認兩者之間牢固不變的師弟關系。仇兆鰲被推為黃宗羲門下最優(yōu)秀的弟子,比如萬斯同就說過:“黃先生之門人遍于浙東西,而四明仇滄柱(兆鰲)先生為之冠?!边@樣,仇兆鰲便與一位大儒具有直接的師弟關系。但在二人之間明顯不同,黃宗羲始終保持了明朝遺民的立場,即便受到清朝的招誘,也堅決拒絕,直到最后。
萬斯同(1638—1702)是仇兆鰲的朋友,他們同年出生,同為鄞縣人。因其父萬泰是黃宗羲抗清的同志,交往甚深,故萬斯同從17歲開始便師事黃宗羲。萬氏是徹底抵抗清朝的家族,萬斯同也曾拒絕康煕十七年(1678)博學鴻詞科的招誘??滴跏四?2歲的時候,他參加了《明史》的編纂,但不受清祿,始終以保持布衣身份作為條件而參與其事。仇兆鰲與萬斯同二人之間,不僅是一起聽黃宗羲講課的同學,此后也繼續(xù)保持著交往關系。
王嗣奭、黃宗羲、萬斯同三人,其共同點是決不放棄自己的立場,不出仕清朝。與他們成為對照的是,仇兆鰲在49歲時開始做了清朝皇帝的臣下,后來又恭敬地進呈了《詳注》。
更為重要的事實是,仇兆鰲對這些人一直持續(xù)著思慕之情。假如這種思慕被中途放棄,那么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仇兆鰲選擇了不同的生存方式。然而就因為他們事實上的牢固不破的關系,迫使我們不得不更深入地看待問題。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可以從中推察到仇兆鰲的某些不曾改變的顯在或潛在的意識,使他克服了對于舊日知交的負疚心理。
立足于此,當我們重新精讀《詳注》時,就會注意到,上述意識的主要內容之一即孔孟思想——特別是“論世知人(知人論世)”的觀點,是非常顯在的。仇兆鰲在《詳注》的序文中如此闡述:
蓋其為詩也,有詩之實焉,有詩之本焉。孟子之論詩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痹娪嘘P于世運,非作詩之實乎?孔子之論詩曰:“溫柔敦厚,詩之教也。”又曰:“可以興、觀、群、怨,邇事父而遠事君?!痹娪嘘P于性情倫紀,非作詩之本乎?故宋人之論詩者,稱杜為詩史,謂得其詩可以論世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