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清雅 潘雪 湯玲
妊娠早期,出現(xiàn)嚴重的惡心嘔吐,頭暈倦怠,甚則食入即吐者,稱為妊娠惡阻[1]。西醫(yī)稱為妊娠劇吐,發(fā)病率為0.3%~1%,典型表現(xiàn)為孕6周左右出現(xiàn)惡心、嘔吐并伴隨妊娠進展逐漸加重,嚴重者發(fā)展為持續(xù)性嘔吐,不能進食,進而引起脫水、酮癥酸中毒、Wernicke腦病。西醫(yī)治療以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止吐為主,目前一線所用止吐藥安全性仍存爭議[2],給患者及醫(yī)生均造成精神壓力,亦有控制不佳,主動或被迫終止妊娠等風險。中醫(yī)治病與安胎并舉,辨證施治,綜合改善,嚴格遵守妊娠用藥原則,安全性與整體調節(jié)優(yōu)勢明顯。
妊娠惡阻最早見于《金匱要略》?!督饏T要略》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論述診治雜病的專著,它建立了臟腑經絡辨證體系。其中《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俗稱“婦人三篇”,包括經、帶、胎、產、雜五大類婦產科疾病,既有證候描述,又有方藥治療,是中醫(yī)婦科學的雛形,所載30余首方子,至今仍常用?!陡登嘀髋啤窞槊髂┣宄醺瞪剿鲖D科專著,雖“談癥不落古人窠臼”,卻非標奇立異,對疾病論述深入淺出,處方要而不繁,舍脈從癥,實用性很強,備受推崇?,F(xiàn)將此兩部代表性古籍對該病的記載進行梳理比較,溯本求源,以期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1.1.1 惡阻輕證 “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張仲景認為胎元初結,陰血聚而養(yǎng)胎;沖為血海,脈中陰血不足,“陰脈小弱”;孕后經血蓄而不瀉,沖脈之氣過盛,沖脈隸于陽明,循經上逆犯胃,故嘔逆“不能食”?!督饏T要略心典》注曰:平脈,脈無病也,即《內經》“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意;無寒熱者,無邪氣也,意在與外感病相鑒別。此惡阻輕證是沖脈血虛與氣盛不協(xié)調所致,非氣血之絕對的不足,而為相對失衡狀態(tài),方用“和方之祖”桂枝湯?!端貑枴I衛(wèi)生會篇》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陰陽相隨,如環(huán)無端”。胡春花[3]認為氣血側重于物質,營衛(wèi)側重于機能,均來源于脾胃運化之水谷精氣。沖脈與胃經之氣沖穴相交,受后天水谷精微供養(yǎng)。故通過桂枝湯養(yǎng)陰和陽來調理脾胃,進一步協(xié)調氣血陰陽,糾正偏頗狀態(tài),以致平和,從而達到“降逆止嘔”之效。
1.1.2 惡阻重證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币苑綔y證,本證應屬于寒飲中阻,脾胃虛寒之惡阻。孕后血聚養(yǎng)胎,沖為血海,脈中陰血不足,沖氣上逆;胃虛寒痰飲內生,胃氣不降而上逆,發(fā)為嘔吐。妊娠后形成“上實下虛”之狀態(tài),“上虛”即胃氣虛,“下實”乃胎氣實。對寒飲、胃虛孰先孰后,孰因孰果,略有爭議,《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玉函經二注》認為:先因脾胃虛弱,后嘔吐痰飲上逆,嘔吐不已致“中寒乃起”;哈孝賢[4]認為方中首重干姜、人參治寒補虛,次及半夏,生姜治痰降逆,亦由此推測張仲景立意病機乃因虛致病?!督饏T要略論注》認為嘔吐因寒而起,不止致虛,屬因病致虛,“諸嘔吐酸皆屬于火,此言胃氣不清……所逆之飲”。但可以看出張仲景認為惡阻重證,不再是“不和”,而是具有了“虛”的內在基礎,所選藥物均性溫熱,主歸脾胃經;干姜為君,半夏為臣,“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可佐證其對病理因素“寒飲”的認識。
1.1.3 胃熱氣逆證 在“婦人三篇”里未涉及惡阻熱證,甚至《金匱要略心典》舉《外臺秘要》方治妊娠“胃熱氣逆”之嘔吐,謂“可補仲景之未備”。然而《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篇》,載有“橘皮竹茹湯”方,即為胃熱氣虛之嘔吐者設,藥物組成與《外臺秘要》方亦略同,不可謂仲景“未備”,是尤氏百密一疏耳[4]?!皣偰嬲撸倨ぶ袢銣髦?,原文以藥測證,其呃逆當為胃中虛熱,氣逆上沖所致。橘皮辛、苦、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胃,和中止嘔;生姜溫中止嘔,降逆開胃;竹茹甘、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安中止嘔逆;人參補脾生津;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大棗,甘、溫,歸脾、胃、心經,《神農本草經》:“安中養(yǎng)脾。”六味相合,補虛清熱,和胃降逆。清陳元犀云:“以呃為噦,凡呃逆證,皆是寒熱錯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姜、竹茹,一寒一熱以祛之;人參、橘皮,一開一合以分之;甘草、大棗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權,而噦逆自平矣?!?可見《金匱要略》對于惡阻之熱證亦是有闡述的,這也符合張仲景“彼詳此略”的寫作風格,即不同疾病而癥候和治法相同時,往往詳細論述于一處,避免冗繁,需要反復研讀領會。
傅青主認為,妊娠惡阻是“妊娠后,腎水養(yǎng)胎,無暇化潤五臟” 母病及子,腎水不養(yǎng)肝陰,“肝氣迫急而上逆,上犯于胃,胃失和降”而致;即使不嚴重,也使脾胃之氣受損,進而惡性循環(huán)加重肝燥。傅氏強調此逆為“因虛而逆”,方用順肝益氣湯。肝本體陰而用陽,肝“體”之充實依靠先天腎水之滋養(yǎng),亦需后天脾胃化生氣血旺盛。腎水不應,肝燥使體陰有虧,此一虛;陰虛致肝“用”無制,即“以腎為肝之母,母既泄精,不能含潤以養(yǎng)其子,則木燥乏水,火且暗動以爍精,則腎愈虛矣”,此二虛;《金匱要略》早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傅氏亦認為“肝木不舒,必下克脾土”,肝陰不足,郁而失于疏泄,本已有致脾運呆滯之慮,復加肝氣克犯,則脾失生化,此三虛;進而胃氣上逆,氣血來源受阻,陰血更虧,肝郁更甚,惡性循環(huán)。健脾“自然水精四布,而肝與腎有潤澤之機”。故傅氏著眼于肝脾腎,培后天以養(yǎng)先天,養(yǎng)肝體以解肝郁,從而腎水亦充,補所“虛”而降逆。
若單純肝郁氣滯所致“胸膈膨悶,見食不惡,不能多食”,即便發(fā)于妊娠期,亦非此惡阻,傅氏另有設方,可見傅氏對于辨證遣方之精準。雖未似《金匱要略》細分寒熱、輕重,但見嘔吐發(fā)于孕婦,亦不可冒然投之,應詳辨病因病機,辨證施治。
《金匱要略》惡阻重證,選擇丸藥,一則姜汁緩和半夏藥性,二則生姜乃“嘔家圣藥”,三則取少量頻服之意。橘皮竹茹湯“日三服”,增加服藥次數(shù),使藥力持久。這些與現(xiàn)代醫(yī)學在治療妊娠劇吐重癥時禁食水,以減少對胃腸刺激有異曲同工之處。桂枝湯治療惡阻輕證無特殊煎服法,推測因其尚屬輕證,嘔吐頻次及脾胃等全身癥狀尚可有關?!陡登嘀髋啤肺磳宸ㄗ鎏厥饷枋?。
疾病的診治上,張仲景重脈象,脈證合參,妊娠病亦不例外;傅青主略脈象,從證求因,并非其不懂脈,而為敘癥簡略,便于應用,使“精醫(yī)者固足以資識見,即未精醫(yī)者,亦可辨其證而用其方也”。另外《金匱要略》作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是對東漢以前醫(yī)學成就的總結,并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辨證體系,就其寫作意義來說,需要做到脈證俱備,以備諸家討論直至認同其觀點。《傅青主女科》之成書年代,百家爭鳴已被實踐反復檢驗,尤其是舌脈之辨證,已趨于成熟,故略寫舌脈亦不影響醫(yī)家參閱,且更利于百姓所用。明末清初,“經世致用”思潮漸起,傅青主尤其強調“不發(fā)空言,見諸實效”,講求實用性,故《傅青主女科》帶有科普性。
沖脈氣血失調所致惡阻輕證,《金匱要略》應用桂枝湯調和沖脈氣血止嘔,同時調理后天脾胃,屬于中醫(yī)治療八法之“和法”。分析桂枝湯的組成:生姜,溫中止嘔;大棗,補中益氣;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三者相配為調理脾胃角藥,脾氣健運,營衛(wèi)生化有源。配伍桂枝溫運中焦通陽,配白芍酸甘化陰和營。全方平調脾胃,益陰和陽,氣血兼顧,辛酸斂散相合,其可謂從化源至功用解決氣血陰陽失衡之狀態(tài)。正如劉渡舟所言:“桂枝湯有雙向調和作用……在外它有調和營衛(wèi)之功,在內則有調和氣血之用。它的特點是調和中焦脾胃陰陽為主,故可以調節(jié)氣血、營衛(wèi)等的不和。”
桂枝湯具有平沖降逆之功,還表現(xiàn)在君藥桂枝上?!渡褶r本草經》是對秦漢以前藥學之總結,為現(xiàn)存最早的本草專著,該書與仲景之《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成書年代相近,講桂枝就首先提到:“味辛,溫。主咳逆上氣?!敝倬半m未有文字直接講述桂枝此功效,但醫(yī)家認為通過其對桂枝湯類方劑的運用,可窺見一斑。如在《金匱要略·奔豚氣脈證并治第八》與《傷寒論》第117條的桂枝加桂湯,治療氣從少腹上沖心得奔豚逆氣可作印證?!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青龍湯下已……氣從少腹上沖胸咽……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沖氣即低……用桂苓五味甘草湯”,《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防己黃芪湯方后注文曰:“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鼻宕侗静菔枳C》也講到桂枝有“下氣散逆”的作用,張錫純認為桂枝的功用之一即是“降逆氣”。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5]記載桂枝功效包括平沖降逆,用于治療痰飲、水腫、心悸、奔豚等病證。
“虛則補之”,《傅青主女科》用順肝益氣湯以養(yǎng)肝陰降逆止嘔。方中人參、白術、茯苓健脾氣養(yǎng)胃;當歸、白芍、熟地養(yǎng)肝血平肝氣;麥冬養(yǎng)陰清熱生津;蘇子降上逆之氣;陳皮、砂仁調理氣機;炒神曲消食和胃;熟地擅滋腎水,取“益之以補腎之味,則水足而肝氣益安,肝氣安則逆氣自順”之意。肖承悰教授[6]認為此處當為當歸身,《醫(yī)學啟源》:“當歸,氣溫味甘,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惫省陡登嘀髋啤吠ㄟ^補先后天之虛,糾正肝陰之虛,使五臟化潤安和,降逆止嘔。
干姜人參半夏丸、橘皮竹茹湯雖為以方測證,但從其方藥組合及功效,明顯有別于惡阻輕證;同出于《金匱要略》,甚至同出于《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一篇,主癥嘔吐相同,方藥有異,足可窺見仲景用藥之同病異治,根本在于辨證論治。
兩位醫(yī)家治療惡阻之四方,藥品通俗,無一奇特;且藥性平和,歸脾胃經。如生姜、大棗、炙甘草、橘皮、竹茹、人參、干姜、白術、茯苓、砂仁、神曲均歸脾或胃經,是臨床常用健脾益氣、開胃之藥。其中人參被稱為“補脾要藥”,白術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砂仁為“醒脾調胃要藥”。另外《神農本草經》言桂枝“利關節(jié),補中益氣”,張錫純認為其“善和脾胃”。可見兩位醫(yī)家在本病治療中對于脾胃之重視。
兩位醫(yī)家用藥均無峻品,所涉及四方均常量用藥,《傅青主女科》更是指出:“國初上元生人,稟賦最壯,或非用一兩不效。今當下元,用一錢可也,萬不可用一兩”,強調了因時、因人而異,不可過投猛劑。傅氏認為:辛香氣烈之品,既易化燥傷陰,又易耗氣散氣。故本已陰血有虧,復投大劑辛燥之品,原欲解郁而適得其反,故方中蘇子、陳皮、砂仁用量輕巧。
妊娠病治療原則為治病與安胎并舉,《金匱要略》受先秦及秦漢養(yǎng)胎思想的影響,對這一原則體現(xiàn)充分,被歷代推崇,原文共有11條,即有9首方藥涉及安胎養(yǎng)胎之法,多達7種[7],如惡阻輕證之桂枝湯方,即是調和陰陽安胎之法;然若“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指出若病無好轉應隨證治之,包括祛邪。《傅青主女科·妊娠惡阻》原文更是明確指出:“氣能生血,尤益胎氣耳?!眱烧呋蜢钚?,“邪去則正安”,母健則胎安;或補足正氣之不足,均是圍繞“若母有疾,以疾動胎者,治母則胎安”施治。
上述妊娠病治療原則,若因母病而致胎不安者則應重在治病,選方用藥上,《黃帝內經》提出:“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的原則。對于惡阻的治療,《金匱要略》與《傅青主女科》均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前者主要體現(xiàn)在半夏之應用,后者體現(xiàn)在當歸上。
半夏之用歷來備受爭議,被認為屬于“妊娠禁忌藥”,此說法最早見于南宋朱瑞章《衛(wèi)生家寶產科備要》“半夏有動胎之性”。然而歷代醫(yī)家驗方中,半夏于妊娠期用藥屢見不鮮。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二》所載治療惡阻的半夏茯苓湯、茯苓丸、青竹茹湯均用了半夏;王燾《外臺秘要》的青竹茹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半夏茯苓湯;王肯堂《女科證治準繩》所載惡阻方中,除仲景的干姜人參半夏丸之外,還有多方用了半夏[8];《大生要旨》的竹茹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安胃飲。《本草經集注》:“半夏有毒,用之必須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矣?!薄夺t(yī)學心悟》云:“其半夏,雖為妊中禁藥……若與參、術同行猶為穩(wěn)當?!标愋迗@指出:“半夏得人參,不惟不礙胎,反而固胎?!绷峙迩佟额愖C治裁》云:“今人以半夏……實未動胎也?!睆堝a純認為:“藥房制半夏……數(shù)次然后用之?!彼陌参革?、薯蕷半夏粥等方用半夏,都“淘至無絲毫礬味”才用,可能因為白礬的化學成分為硫酸鋁鉀,與半夏同制,有助于治痰,而不利于止嘔。曹穎甫《金匱發(fā)微》指出:“半夏的加工方法……不受影響?!备山藚胂臏胺街邪胂漠斏谩ㄈ徊宦椤薄,F(xiàn)代藥理實驗顯示,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性,降低半夏的中毒反應[9]。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生半夏屬于慎用的有毒中藥[5];姜半夏、法半夏未標注“有毒”,亦未提及“慎用”及“禁用”。婁全善指出:“余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嘗動胎,以有故無殞之義也”,“有病則病當之”?!督饏T要略》惡阻重證原文配伍人參,“以生姜汁糊為丸”,其意既在緩解半夏動胎之性,亦為提高患者受藥問題,以使藥物發(fā)揮效用。
當歸為活血補血藥物,有文獻報道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延長凝血酶原時間的作用[10];然而其對子宮收縮的雙向調節(jié)已被驗證[11]。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亦未提及其為妊娠禁忌藥[5]。就傅青主原文對病機闡述及注家觀點,順肝益氣湯中應為養(yǎng)血和血之當歸身入藥。
仲景論治婦人病重視氣血,桂枝湯治療惡阻輕證便是著眼于氣血;傅青主強調滋腎水、養(yǎng)精血,看似不同,然縱觀歷代醫(yī)家的觀點,實為一脈相承。受仲景影響,《婦人大全良方》強調:“婦人以血為基本,氣血宣行,其神自清”;齊仲甫《女科百問》之當歸飲和七物湯為四物湯化裁而來,體現(xiàn)了對氣血的重視;李杲提出婦人病“得血則安,亡血則?!保恢斓は朴盟奈餃訙p變化,以補血養(yǎng)血治療婦人病,在《格致余論》中指出“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滯則滯”強調氣血并重。張景岳早年推崇朱丹溪,后在實踐中提出“陽非有余”乃“真陰不足”,從腎論治婦人疾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滋血,養(yǎng)腎氣以安血之室”,用藥上溫補脾腎,如左歸丸、右歸丸、當歸地黃湯等,認為精血相生。傅青主頗受朱丹溪、張景岳影響,重視腎之精血;自古至今山西都是道教的重要發(fā)展地區(qū),傅青主以“朱衣道人”自居,其對道家經典的注釋對道教研究同樣影響深遠,“儒家尚剛知雄崇陽,道家貴柔守雌主陰”,推崇坤、坎二卦,坤為首卦,故提出 “經水者,乃天一之真水也”,創(chuàng)制了一系列填補腎精的方劑,如兩地湯、清海丸等,均強調腎水之重要性。故兩位醫(yī)家對氣血、精血的重視實為一脈相承,是從氣血之物質上升至陰陽,又具體到臟腑的過程。
歷代醫(yī)家治療婦科疾病都非常注重治肝,《素問·腹中論篇》之四烏賊骨一蘆茹丸,是婦科歷史第一首方,治療氣竭肝傷所致的血枯經閉;《金匱要略》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實開婦科疏郁化痰,理氣降逆的治則;劉完素指出“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治”;朱丹溪提出“六郁”學說,尤以氣郁為主;薛己認為婦人之證,多憂思郁結傷脾、暴怒傷肝,主以肝脾之治,郁證論治由此轉向情志之郁的探討;張景岳治郁證分病機虛實,或清熱降火、疏肝理氣,或調氣順氣。傅青主獨重于血虛肝郁之病機,認為女子只有在肝陰血不足,肝體失于柔順調達之時才成肝郁,所以其強調“調肝”“以養(yǎng)為主,以輸為輔”,以“養(yǎng)血柔肝”為原則,遵“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的規(guī)律。惡阻治療中,傅青主順肝益氣湯體現(xiàn)了這一指導思想,在該病治療上《金匱要略》雖未論及“肝郁”,但不能否認在“調肝”這一觀點上傅青主對其繼承發(fā)揮的一面。
《金匱要略》曰“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強調未病先防,注重肝病扶脾。張景岳繼承了這一思想,強調先天真陰,同時重視后天,在《先天后天論》中說:“后天培養(yǎng)者壽者更壽,后天祈削者夭者更夭?!逼渲委煇鹤柚胂能蜍邷?、人參橘皮湯即是體現(xiàn)。順肝益氣湯,原文曰:“然補肝以生血,未為不佳,但生血而不知生氣,則脾胃衰微,不勝頻嘔,尤恐氣虛則血不易生也。故于平肝補血之中,加以健脾開胃之品,以生陽氣,則氣能生血,尤益胎氣耳。”可見傅青主對后天脾胃之重視,尤其是肝郁之時,是對前人之繼承。
《沈氏女科輯要箋疏》:“凡惡阻早者,珠胎乍結才十余日而即有見癥,其遲者,亦有發(fā)見于兩三月后者,亦有連舉數(shù)胎而不知不覺者?!洳粦撸m竭盡智能變盡方法而嘔不可止,則又本乎其人之性質,非藥石所能為力。”古人已經認識到惡阻治療中,存在有些因素難以糾正、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F(xiàn)代醫(yī)學治療中也有少數(shù)患者延誤治療,病情進展,危及母體生命,最終被迫終止妊娠。故及早、辨證、個體化治療尤為重要,研習古籍,對于臨床醫(yī)師更加精準有效地治療惡阻大有幫助。
作為中醫(yī)婦科代表性著作,《金匱要略》從整體出發(fā),圍繞氣血陰陽及寒熱虛實調節(jié),辨證較全面;《傅青主女科》對發(fā)病及治療貫穿了五行生克制化的思想,對臟腑間關系的認識更加深入。限于時代發(fā)展,兩者雖有不同,但在本病的治療上均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辨證施治的優(yōu)勢以及治病與安胎并舉、“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的妊娠病立方遣藥原則。兩者用藥上切中病機,平允緩和又不拘一格,重視脾胃。《金匱要略》證不離脈,用藥緩緩圖之;《傅青主女科》從癥略舌脈,重視精血及調肝扶脾的思想實為對前者的繼承與發(fā)展。
兩位醫(yī)家對惡阻一病的診治雖有差異,然而臨床均收效佳,究其原因,是辨證施治的結果。臨床非書本,疾病也是動態(tài)變化的,舌脈、癥狀并非典型或完全吻合:常有惡阻患者初期癥狀較輕,整體狀況良好,未及時治療,出現(xiàn)電解質紊亂、食入即吐、體重下降明顯,雖舌黃膩卻畏寒肢冷;本無情志所傷,隨著癥狀加重,治療周期延長,變得焦慮、抑郁;此類情況,治療過程往往方藥需多次調整,身心同治。透過兩位醫(yī)家的著作,提示臨床時上應重視整體,明辨病性,靈活運用所學辨證體系,抓住本質,才能所調為所病,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