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李一玉 蔣興川 唐慶峰 操海群
摘要 昆蟲生理生化是植物保護及相關專業(yè)一門重要的理論課程?;谛罗r科背景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yǎng)改革要求,近年來對該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和實踐,提出了優(yōu)化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特別是融入課程思政,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責任感,確保課程學習的質量和效果,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綜合素質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
關鍵詞 昆蟲生理生化;植物保護;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4-0276-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4.068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sec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HUANG Yong1,LI Yi-yu2,JIANG Xing-chuan1 et al (1.School of Plant Protection,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2.New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
Abstract Insec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urse for Plant Protection and related majors.Based on the reform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were carried out for this course in recent years.Some reform measures were proposed,such as optimizing course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especially integrating into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to stimulate interest and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s.Reforms aimed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course learning,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levels,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into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Insec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
基金項目 安徽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9jyxm0121,2019jyxm1249,2019jyxm-1250)。
作者簡介 黃勇(1989—),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昆蟲毒理與生理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從事農藥殘留與藥劑毒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9-06
建設新農科是中國高等農林教育適應全球變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需要,服務于“四個面向”。新農科建設致力于開創(chuàng)改革發(fā)展新道路,培育卓越農林新才,構建農林教育新標[1-2]。卓越農林人才培養(yǎng)需要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3-4]。課程的核心任務在于塑造人,通過教與學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素質訓練,促進其成長。昆蟲生理生化是植物保護及相關專業(yè)一門重要的理論課程,對于認知昆蟲以及自然界生物生命現(xiàn)象和機能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昆蟲生理生化課程主要介紹昆蟲生理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體內化學物質的形成與代謝,幫助學生理解昆蟲生理機制的奧妙,為資源昆蟲的利用以及農業(yè)害蟲的防控打下基礎。筆者以安徽農業(yè)大學昆蟲生理生化課程教學為例,針對教學與考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期提升教學質量和創(chuàng)新效果,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1 昆蟲生理生化課程教學現(xiàn)狀
昆蟲生理生化課程要求學生系統(tǒng)學習昆蟲生理生化的基本知識,正確理解昆蟲體內各組織器官的構造和功能、主要物質的合成與代謝途徑以及昆蟲生理生化與害蟲防治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該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
1.1 教材的使用 目前,昆蟲生理生化課程相關的出版物主要有王蔭長1993年出版的《昆蟲生理生化學》、2001年出版的《昆蟲生物化學》、2004年出版的《昆蟲生理學》、李文楚2013年出版的《昆蟲生理生化》(雙語教材)。教材更新緩慢,無法及時補充國內外昆蟲生理生化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此外,這些教材內容繁多且精細,
主要適合研究生使用,對本科生而言難度偏高[5]。
1.2 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
課程授課主要以PPT和圖片形式呈現(xiàn),講授以教師講解為主,偶有互動環(huán)節(jié),但吸引力不夠強,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啟發(fā)引導和討論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難以滿足新農科建設發(fā)展的要求。
1.3 考核方式傳統(tǒng)
課程考核主要采取一次性閉卷考試的方式,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從某種程度上看,即使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課,也能通過突擊復習獲得很好的成績,無法體現(xiàn)出學生是否已經掌握該課程的相關知識[6]。
1.4 缺乏實踐教學
該課程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而對于昆蟲內部構造,例如神經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排泄系統(tǒng)等,需要學生通過解剖昆蟲并在解剖鏡下觀察。昆蟲解剖工作較為精細,針對個體小的昆蟲以及不同的生理系統(tǒng),在解剖過程中具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需要學生通過練習掌握,但缺乏實踐教學,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鍛煉,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
2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2.1 融入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強調教育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機融合,將生態(tài)、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思政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有助于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民族自豪感的樹立、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7-8]。教師要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提升實踐課程思政的能力[9-10]。通過對昆蟲生理生化課程的理解,深挖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2.1.1 色素。
環(huán)境污染導致昆蟲(如樺尺蠖)雙翅黑化,昆蟲體色在環(huán)境污染上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要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作為植物保護專業(yè)的學生,應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2.1.2 蛻皮。
昆蟲蛻皮是昆蟲不斷生長的需要。青年成長成才需要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養(yǎng)、增強本領和能力,要求學生們承擔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2.1.3 營養(yǎng)物質。
通過介紹昆蟲消化系統(tǒng)、食物消化、營養(yǎng)吸收等內容,引導學生在校園內營造浪費可恥、節(jié)約光榮的氛圍,開展“光盤行動”。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拒絕 “舌尖上的浪費”。
2.2 完善課程內容
授課內容在普通昆蟲學課程生理篇的基礎上,增加昆蟲生理和生物化學的相關內容,基于昆蟲不同生理系統(tǒng)及化學物質,
豐富和完善昆蟲生理生化的授課內容。課程內容以“模塊式”結構安排,例如各生理系統(tǒng)可劃分為組成、功能、應用等模塊,對復雜煩瑣的理論知識簡單化或結構圖式講解。該課程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相結合,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在昆蟲生理生化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每個模塊加上最新研究、發(fā)展趨勢、在農業(yè)生產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讓教與學更加直觀、清晰、與時俱進[11]。通過實踐及時將學術科研成果轉化為育人知識體系和課程內容,同學們普遍認為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點,拓寬了專業(y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興趣得到了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得到增強。
2.3 授課方式多樣化
授課方式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程度。在課程改革中,首先增加PPT中圖片和動畫所占的比例,尤其是彩圖和實例圖,結合研究論文和實驗室拍攝的圖片以及一些昆蟲的解剖視頻,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展現(xiàn)課程內容。其次,增加互動頻率,從思政到專業(yè)知識,從基礎到應用,結合“啟發(fā)式”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以前沿科學問題為引領,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質疑和討論能力,讓學生能夠全程參與課堂學習。再次,授課視頻網絡化,錄制授課視頻,將課程內容以視頻形式存放在超星學習通等平臺上,并利用當代大學生習慣通過“互聯(lián)網+”的方式學習知識、捕捉信息的特點,結合互聯(lián)網上已有的昆蟲生理生化資源內容,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學習效果更好。最后,每學期安排2課時的課堂演講,每人2~5 min,讓學生在充分準備和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講述自己與昆蟲生理生化相關的學習及生活經歷,讓學生從課堂“接受者”向“講解者”轉變[12]。近年來,通過增加授課方式與手段,同學們能夠將存在的問題或者疑惑及時反饋,降低了課堂枯燥程度,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升了教師在教學中育人的內發(fā)動力,促進了學生認真學習精神與教師教書育人精神的回歸與融合。
2.4 增加實驗教學
每學期安排15學時的實驗課,主要對昆蟲的體壁、消化系統(tǒng)、排泄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進行解剖觀察。以直翅目蝗蟲和鱗翅目黏蟲為例,每位同學需要學習解剖技術,并能夠熟練運用解剖鏡和成像技術,進而讓學生熟悉昆蟲解剖、認識昆蟲主要內部構造,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實踐能力。自開展實驗教學以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程度得到了改善,激發(fā)了學生對昆蟲生理生化的學習興趣。學生們積極申請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部分學生申報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并提高了學生對昆蟲生理生化相關考研方向的關注度,這些改進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2.5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尺??己顺煽兺ǔS善綍r成績和期末筆試成績構成,該課程采用課堂互動、課堂演講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案。課堂互動占20%,根據學生人數設定互動一次獲得的分數,例如40~60人,互動一次可得5分;60~80人,互動一次可得10分;分值可根據互動的深度、廣度、靈活度上下浮動。互動時若某學生缺勤,倒扣一次互動次數。需要注意的是,互動次數不宜過多,若互動次數過多則可能會有負面效果。課堂演講占10%,根據學生上臺演講的效果而定。期末考試占70%,采用閉卷形式對課程內容進行全面考核,包含主觀題和客觀題,以靈活性、發(fā)散性題目為主,主要體現(xiàn)在分析、理解、思考方面的題目,考核學生在討論和回答過程中的思考角度和邏輯能力。
3 結語
昆蟲生理生化課程是植物保護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經過近些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昆蟲生理生化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思維和自主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學需要在快速發(fā)展的科技與社會中與時俱進,而授課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內容與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位授課教師的使命和責任。昆蟲生理生化課程改革將隨著時代潮流不斷推進,為培養(yǎng)符合新農科建設的新農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高教司.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J].中國農業(yè)教育,2019,20(3):105-106.
[2] 馬香麗,楊士同.新農科建設的“三農情懷”視角[J].高等農業(yè)教育,2021(2):3-10.
[3] 馮江,沈成君,安澤會.面向新農科的卓越農林人才培養(yǎng)研究[J].中國農業(yè)教育,2021,22(3):14-20.
[4] 陳嬋娟,陸玲,李偉,等.卓越農林人才分類培養(yǎng)的改革與探索:以南京農業(yè)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yè)教育,2019,20(3):98-104.
[5] 劉勇,趙春青,王寧新.《昆蟲生理與生物化學》課程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9(33):79-80.
[6] 晉冬.淺析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才智,2020(27):105-106.
[7] 王曉云,樊東.農科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以“普通昆蟲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0(6):162-164.
[8] 薛桂琴.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哲學意蘊[J/OL].高校教育管理,2021-10-28[2021-10-29].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1013.003.
[9] 高國希.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41(9):23-28.
[10] 石巖,王學儉.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問題及實現(xiàn)路徑[J].教學與研究,2021(9):91-99.
[11] 呂杰.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地方農業(yè)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9(2):3-8.
[12]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0(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