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茜 喻曉玲 王軍 孫婉晴 操鏡 李承川
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實現民族地區(qū)精準脫貧的寶貴資源??κ驳貐^(qū)的塔縣在合理利用非遺資源的同時,形成了“非遺+旅游”“非遺+生產”“非遺+演出”3種開發(fā)模式,有效促進了非遺保護與資源開發(fā)。新時代下塔縣要重視非遺傳承人的能力、挖掘非遺的文化資本價值、多方合力推進非遺精準扶貧,更好地鞏固脫貧質量,防止返貧的問題的發(fā)生。
關鍵詞 精準扶貧;非遺;喀什塔縣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4-0260-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4.0640
Practice Model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erved b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Tajik Autonomous County of Taxkorgan in Kashgar as an Example
ZHANG Xi-xi1,YU Xiao-ling1,WANG Jun2 et al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2.Huihua College of Gebel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00)
Abstract As the unique cultural essence of ethnic minorities, non-legacy work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to achiev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While making rational us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axian County in Kashgar has formed three development mod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touris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production”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performance”, which hav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axian Count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bility of non-hereditary inheritor, explore the cultural capital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quasi-poverty alleviation of non-seminal emission, so as to better consolidate the qua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oblem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ntangible;Tajik Autonomous County of Taxkorgan Kashgar
基金項目 塔里木大學校級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TDGRI20193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3BAH27F04)。
作者簡介 張茜茜(1994—),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色農業(yè)經濟。
通信作者,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區(qū)域經濟、市場營銷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22;修回日期 2021-04-27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因其民族性、異質性、獨有性具有極高的吸引力和開發(fā)價值,非遺助力精準脫貧不僅能夠實現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還能實現脫貧模式的自我發(fā)展轉化,造福少數民族群眾。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勝之年,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作為典型的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縣,通過一系列非遺項目實現了精準脫貧。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fā)通知,支持國家級貧困縣依托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項目,設立一批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帶動民族地區(qū)群眾增收致富,鞏固脫貧的成果。2021年塔縣將進一步擴大非遺項目對民族群眾的輻射范圍,探索多樣化的非遺脫貧實踐模式,增強非遺項目的可持續(xù)性建設,將非遺資源的創(chuàng)新性利用融入鄉(xiāng)村振興、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等國家戰(zhàn)略中,推動民族地區(qū)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
1 非遺作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精準扶貧資源的政策依據與現實狀況
我國關于非遺服務精準脫貧的政策在不斷完善與深入。2012年,《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出臺,指出要進一步挖掘非遺資源的經濟價值,注重非遺資源的市場競爭力。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聯合啟動
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通過非遺傳承人技藝的改善,進一步開發(fā)非遺資源的經濟價值。2017年,《中國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出臺,提出要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非遺產品推銷,通過傳統(tǒng)工藝助力精準扶貧。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qū)傳統(tǒng)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中對非遺傳統(tǒng)工藝助力扶貧的階段性成果進行了總結。2019年《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指出要加強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技能培訓,增加和擴大就業(yè)機會,精準助力區(qū)域內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這些文件都為非遺服務民族地區(qū)精準脫貧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支持。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非遺資源豐富,隨著脫貧攻堅和非遺資源的深入結合,民族地區(qū)逐步探索出一條借助非遺資源的脫貧致富之路。欒軼玫等[1]指出貴州的非遺扶貧網紅“侗族七仙女”借助融媒體傳播技術,探索出一條“非遺扶貧+多元賦能”的創(chuàng)新性非遺扶貧新模式
。王丹[2]指出我國非遺資源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實踐模式主要有5種,即“非遺+旅游”“非遺+生產”“非遺+演出”“非遺+互聯網”和“非遺+品牌”。王智翔[3]針對哈密地區(qū)非遺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的困境,探索出一條依托非遺手工藝品加工,定期開展技藝傳授和培訓,帶動貧困人員就業(yè)致富的路徑。在非遺服務民族地區(qū)精準脫貧的同時,一些問題也在出現。肖遠平等[4]指出貴州依托非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西江模式”在開發(fā)后期,面臨著文化空間遭到破壞、民眾文化素質提升緩慢、非遺資源的創(chuàng)新性不足等問題。孫丹等[5]指出非遺生產性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過程中,存在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低、非遺傳承人傳承教育不夠、生產性保護的平臺有待建設等問題。因此,在探索非遺服務精準脫貧實踐模式的同時,也要注重實踐模式的適宜性和可持續(xù)性。
塔縣位于我國西部邊陲,帕米爾高原東麓,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該縣具有“一縣臨三國,兩口通兩亞”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各國商旅進入南亞、西亞的重要窗口。塔縣是新疆唯一的高原縣和重點邊境縣,該縣海拔高、高寒缺氧、干旱缺水,是典型的“高、寒、少、邊、窮”地區(qū),塔縣是國家“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縣,是習近平總書記宣告脫貧的832個貧困縣之一[6]。塔縣因其獨有的帕米爾高原風光及獨特的塔吉克民俗風情,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7]。塔縣非遺資源豐富,擁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項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些年塔縣探索出“非遺+旅游”“非遺+生產”“非遺+演出”3種開發(fā)模式,將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收益,提升了非遺創(chuàng)新水平,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2 喀什地區(qū)塔縣精準扶貧中“非遺+”的3種模式
2.1 “非遺+旅游”模式
“非遺+旅游”實踐模式是指少數民族地區(qū)將非遺與旅游業(yè)相結合,將非遺作為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促進以民俗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旅游業(yè)發(fā)展。田磊[8]指出非遺與旅游的融合,是非遺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業(yè)與旅游業(yè)中吃、住、行、游、購、娛各種要素的資源重組,能夠增加旅游產業(yè)的文化元素,實現非遺旅游性與旅游文化性的深入結合。塔吉克的民俗豐富多彩,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塔吉克鷹舞、塔吉克婚俗、塔吉克馬球運動、塔吉克服飾、塔吉克飲水節(jié)和播種節(jié)、塔吉克民歌。2019年國家旅游局授予塔縣帕米爾景區(qū)“中國國際高原風情旅游目的地”榮譽稱號,帕米爾景區(qū)的彩云人家民俗村以原生態(tài)村落為原型,通過定期舉辦節(jié)慶活動來展示高原民族獨有的文化。原住居民每天穿著傳統(tǒng)服飾,按照塔吉克傳統(tǒng)習俗耕作、放牧,吸引疆內外著名藝術院校師生來此寫生,每一個庭院都是“寫生小院”,塔吉克群眾通過提供餐飲、住宿、人物模特等服務,每人次可增收近300元。塔縣立足獨有的民俗風情和25處國家級旅游資源,帶動了428戶“牧家樂”和旅游民宿的發(fā)展,近2 000名貧困人口吃上了“旅游飯”,全縣貧困戶依靠旅游業(yè)戶均增收3 000元[6]。
2.2 “非遺+生產”模式
王丹[2]指出“非遺+生產”模式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有流程和工藝的前提下,非遺傳承人在生產基地、合作社、家庭作坊等地進行的有規(guī)模、有效益的集體生產活動。非遺產品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優(yōu)質產品能夠增加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提升傳承人及其家庭的收入。塔吉克族服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塔吉克刺繡技法多樣,它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豐富多彩的圖案,以及這些圖案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深圳市投資630萬元,在塔縣打造了“長技能+美家庭+增收益”的“福滿家”民族手工藝品培訓活動,此活動主要服務對象為貧困女性,覆蓋了67%的貧困戶,塔縣2 785戶貧困戶家庭中16~50歲的女性大部分都參加了手工刺繡培訓。深圳公司共為項目準備了1.43萬個繡花產品,價值達160萬元,繡品圖案有石頭城、太陽圖騰、鹿角等5個款,目前已在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的40個村發(fā)放了6 000 幅,塔吉克族農婦一幅繡品可以收入150元,“非遺+生產”模式帶動了民族手工業(yè)發(fā)展和勞動力就業(yè)增收[9]。通過傳統(tǒng)手工藝品與現代技法的融合,塔縣使“繡花”功夫助力精準脫貧,使女性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2.3 “非遺+演出”模式
“非遺+演出”模式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口頭文學、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禮儀與節(jié)慶、民歌、民舞等通過組建團隊,在旅游活動中進行有償展示,獲得一定報酬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既能提升非遺傳承人的生活水平,又能最大效應地傳播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王丹[2]指出湖北省的土家族地區(qū)利用“撒葉兒嗬”這種非遺歌舞藝術,通過團隊演出,團隊成員年收入均在30萬元左右,實現了非遺傳承人的脫貧增收。塔縣是我國唯一的塔吉克族自治縣,塔吉克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數千年來,塔吉克族人世代生活在神奇壯美的帕米爾高原上,創(chuàng)造出燦爛多彩的民俗文化,塔吉克族鷹舞因其藝術價值高、民俗性強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塔吉克鷹舞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舞蹈形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鷹舞傳承人通過組建團隊,在帕米爾風景區(qū)的彩云人家民俗村進行鷹舞表演,在獲得一定收入的同時也進一步傳承和發(fā)揚了這種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此外,塔縣文工團還堅持每年2次送歌舞下鄉(xiāng),每次下鄉(xiāng)要覆蓋40多個行政村。文工團成員通過“非遺+演出”形式實現了精準脫貧,同時為偏遠地區(qū)村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3 喀什地區(qū)塔縣合理利用非遺精準扶貧的政策建議
3.1 重視非遺傳承人的能力
非遺資源只有依托非遺傳承人才能活化與傳播,非遺傳承人是非遺資源的靈魂和核心。陳曉艷等[10]指出要注重非遺傳承人檔案資源的建設,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對建檔者要進行定期培訓。巴燕·保爾江[11]指出要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充足的傳習平臺,開發(fā)非遺資源的經濟價值。一方面,建議相關政府機構定期開展傳承人的研修班培訓,通過邀請藝術學院的教師為傳承人授課,增強非遺傳承人對非遺資源的認識和保護,提升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補貼,補貼力度不夠不能有效促進傳習活動的開展,會降低傳承人的積極性,補貼的增加會提高傳承人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重視,引導社會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關注,進一步促進非遺活動的開展。
3.2 挖掘非遺的文化資本價值
“非遺+旅游”的實踐模式充分挖掘了非遺資源的文化資本價值,非遺資源只有形成一定規(guī)模和知名度的產業(yè),才能保持非遺傳承的經濟性和可持續(xù)性。一方面,要開發(fā)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將非遺工藝與旅游業(yè)相結合[12],可以將塔吉克族刺繡包裝成精美的、獨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通過銷售紀念品獲得經濟收益,實現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加強非遺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化發(fā)展。非遺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族資源,非遺產業(yè)想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必須形成自己的非遺民族品牌,將傳統(tǒng)的非遺資源與現代化的元素相結合,加強對有經濟價值的非遺資源的深入挖掘和開發(fā),以獨具特色和民族風情的遺產符號打造文化品牌,增強非遺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傳統(tǒng)非遺工藝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升非遺產業(yè)的競爭力。
3.3 多方合力推進非遺精準扶貧
非遺服務民族地區(qū)精準脫貧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進,需要相關學者、新聞媒介、民眾的共同關注。相關學者應該重視非遺與脫貧增收之間的理論研究,通過實地調研與群眾訪談,增強對非遺扶貧的認識,進一步開發(fā)出非遺扶貧的路徑,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增收方案,運用傳統(tǒng)技藝與民族智慧解決生計問題,促進民族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新聞媒介對于非遺資源傳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非遺資源往往在傳統(tǒng)的民族村落,交通不便,阻礙了非遺資源的向外傳播。欒軼玫等[1]指出貴州非遺扶貧網紅“侗族七仙女”依靠短視頻、直播、網絡綜藝等新媒體平臺對非遺項目進行立體化的傳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村民的全面脫貧。因此非遺資源應借助新聞媒體的多樣化平臺進行展播,例如塔縣的鷹舞傳承人可以將團隊日常的鷹舞表演上傳到抖音、快手、一直播等平臺,繡娘可以將塔吉克刺繡成品展示在淘寶、京東等線上銷售App,拓寬銷售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進一步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欒軼玫,張杏.“多元傳播”賦能的非遺扶貧新模式:以脫貧網紅貴州“侗族七仙女”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20(5):140-148,189.
[2] 王丹.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民族地區(qū)精準扶貧的實踐模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0(5):64-69.
[3] 王智翔.以非遺傳承助力文化精準扶貧的哈密模式探析[J].新西部,2019(19):29-33.
[4] 肖遠平,王偉杰.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遺產,2019(3):23-28.
[5] 孫丹,李源.非遺生產性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策略研究[J].遼寧絲綢,2019(2):47-48.
[6] 王志恒,霍然,陳文軍.中國塔吉克族實現整族脫貧[N].喀什日報(漢),2021-02-26(005).
[7] 徐凡.塔什庫爾干:打造全域旅游發(fā)展新格局[J].文化月刊,2019(4):50-51.
[8] 田磊.加強非遺和旅游深度融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9-24(006).
[9] 劉柱.援疆社工讓政策陽光灑滿高原[N].深圳商報,2018-10-30(A14).
[10] 陳曉艷,喻曉玲.環(huán)塔里木非遺“非代表性傳承人”檔案資源建設研究[J].山西檔案,2016(1):55-57.
[11] 巴燕·保爾江.淺析非遺傳承人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J].西部皮革,2017,39(2):221-223.
[12] 楊艷麗.旅游業(yè)與非遺文化產業(yè)融合研究:以寒地黑土核心區(qū)綏化市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33):20620-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