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林 虹
閱讀作為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獲得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tǒng)模式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多偏重于對語文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這是長久以來語文閱讀教學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也是“課程育人”的要求。根據(jù)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為閱讀活動的主體,引導其深入鉆研文本,使其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培養(yǎng)其“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不斷“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依然注重知識的傳授與積累,沒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樣、開放、自主的閱讀空間。課堂上未能針對閱讀文本的核心價值提出問題,無法針對文本的理解設計具有邏輯關系的問題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對文本的自主思考,缺少對文本理解的完整的思維過程。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將教材的閱讀文本簡單視同為考試文本,課堂教學問題完全指向考點,課堂教學過程則主要傾向于解題技巧以及解題方法的講解,閱讀變得索然無味,自然無法令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有的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細碎的詞匯講解、語句分析,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對閱讀文本缺乏整體的感知,閱讀體驗沒有得到重視,無法真正深入研讀文本而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缺乏真正的感悟與思考。這樣的課堂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自然也達不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實際效果。還有一些教師的閱讀教學太過趨于模式化、概念化,浮于表面,沒能帶領學生走進閱讀文本,這樣的課堂,學生真實的閱讀活動并沒有發(fā)生,無法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對學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價值觀方面缺乏正確的引導,這些原因都直接導致了學生閱讀能力的不足。
從眾多的教學經驗中不難看出,增強閱讀教學的吸引力往往能提升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學習興趣。學生對課堂閱讀內容產生興趣又能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許多學者認為,良好的閱讀氛圍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動閱讀。在良好閱讀氛圍的營造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具有趣味性的閱讀情境,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加入視頻資源、圖片資源、音頻資源等,營造教學氣氛,拓寬閱讀空間,更好地吸引學生主動閱讀。
學則須疑。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且能在相互交流與探討的過程中增進理解。培養(yǎng)學生主動質疑,善于質疑,是提高學生閱讀質量,提升閱讀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面對一篇新的閱讀文章時首先要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讀懂文章想要表達什么,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于矛盾處生疑。例如,有教師在講授《智取生辰綱》時,用“晁蓋、吳用等人在智取生辰綱的過程中難道就真的沒露出破綻嗎”這一追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在尋找破綻時,引發(fā)新的質疑,“為什么我們都能看出如此多的破綻,精明能干的楊志看不出呢”“為什么一路上謹慎小心的楊志此時會同意大家喝酒呢”,從而再次研讀文本,深入理解楊志失掉生辰綱的原因。至此,學生對楊志失生辰綱,就不是簡單地歸因于晁蓋、吳用等人的“智取”上,而對文本、對人物均有了更立體、更完整的理解。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質疑、敢于質疑從而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計了18個學習任務群。完成特定任務,使學生享有學習的獲得感是部編版教材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這一理念勢必會影響初中語文教學。初中語文教師也應牢固樹立單元教學的理念,由傳統(tǒng)的單篇文章的教學走向單元教學,將整個單元的學習設計成一個大任務,該任務指向單元學習的核心。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須正確處理好單元與篇章之間的關系,依據(jù)單元學習的核心確立單元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明確每一篇章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單元的學習任務不僅限于一組課文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完成真實的、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學語文、用語文,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教師在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思維能力方面可以不斷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質疑、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對所學內容進行主動地探究,并且大膽發(fā)揮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