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外婆家在閩北的一個小山村,那里盛產竹子、箬葉和棕櫚,每家每戶廳屋里的墻壁上都會掛著斗笠。
我最喜歡看外公編斗笠了。每到農閑時節(jié),外公便會讓舅舅去砍竹子來編斗笠。編斗笠的竹子直徑以三四厘米為宜,竹竿要選厚實飽滿、枝節(jié)完好,無疤痕的。備好竹子就可開始動工了,先用篾刀將竹子破成條,再劃出均勻細長的竹篾?!皠蝮钡沫h(huán)節(jié)是需要技巧和耐心的,僅憑一把“篾刀”,將竹子破成竹篾,工序不下十來道。后將薄薄的竹篾編織成兩個大小一樣的尖頂斗笠模子,中間鋪上箬葉,最后用篾絲把兩層模子縫合在一起固定好,一頂斗笠就成型了。這個時候,外公除了另外為我編一頂小斗笠外,還會編小竹籃、小簸箕之類的東西給我玩。
我喜歡斗笠,不光是因為眼見它在外公手中從竹子變成圓形的擋陽遮雨的工具,還因為它是山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山鄉(xiāng)一道最淳樸的風景。不管是晴天還是下雨,野里野外、田頭田邊、村道小巷隨處可見斗笠的影子。有時我會戴著斗笠跟小舅去放牛,待我站累了,小舅便把我的小斗笠摘下來放在地上,讓我坐在帽檐一角休息;有時小舅會用斗笠表演雜?!獙⒆约旱亩敷胰釉诳罩行D,看斗笠能轉多久;有時,在溪溝里抓到泥鰍、小魚,身上沒帶其他容器,把斗笠翻過來,中間陷進去的地方就可以裝魚。
我也時常戴著斗笠和小伙伴們一起在雨中奔跑、嬉戲、打鬧。每每戴上斗笠,聽著雨滴落在竹篾和箬葉上的聲音,仿佛在聽大自然彈奏的樂,倘若是遇到大些的雨滴,那雨聲洪亮,啪啪作響,像氣勢恢宏的交響樂。那時,聽著打在笠上的雨聲,望著順笠檐而下的雨滴,很是享受被小小斗笠庇護的快樂。
堂舅家的表姐只比我大一歲,就已經(jīng)開始戴著斗笠出門拾豬糞了(豬糞是那個年代最好的肥料)。我也嚷嚷著要去拾豬糞,可我的力氣自然沒有表姐大,拿不動笨重的火鉗。外公便用竹子為我編了小簸箕,做了竹鉗,專門讓我拾豬糞用。有了這特制的工具,我就戴著斗笠出門拾豬糞去了。
在小山村,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沾親帶故。拾糞途中遇到嬸娘、妗子等長輩,我會上前向她們問好“, 姨姨好!”“阿妗好!”她們總會把我?guī)У郊抑校挛业亩敷?,往里面放一些花生、瓜子之類的小零嘴。每每這時,我便把拾豬糞這事給忘到九霄云外了,一屁股坐在別人家的門檻上,開始吃斗笠里面的小零嘴。待斗笠空空,小肚子鼓鼓了,才想起還有豬糞要拾……于是,戴上斗笠,隨便夾了幾塊豬糞放到簸箕里,回家獻寶似的把豬糞拿給外婆看。外婆非但不會嫌我撿的豬糞少,還會驕傲地對外公說:“瞧,咱們家阿寶也會幫忙干活兒了……”
在我眼中,外公和舅舅們的斗笠更是聚寶盆。清晨,他們戴著斗笠出門勞作,可晚上歸來時,他們總能從斗笠里變出許多好吃的東西來:有時是山里采來的野果,什么野柿子啦、野草莓啦,以及毛冬瓜(野獼猴桃)、野楊梅等,各種山珍應有盡有;有時是地里收的甜瓜、玉米、花生、地瓜等作物;有時還能變出田螺和小魚、小蝦……
有一次,小舅居然從斗笠里變出兩只黑色的小秧雞來。呵,多可愛的小秧雞??!黑色的羽毛,尖細的小嘴,粉嫩的爪子,嘴里時不時發(fā)出“嘰啾——嘰啾——”的叫聲。我喜歡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地要伸手去捉。小舅卻把斗笠舉得高高的,任我怎么踮起腳尖、怎么拉扯、怎么蹦跳就是夠不著。就在我噘著嘴要哭出來時,小舅忙把斗笠放到我面前,我立刻伸出小手將小秧雞捉到自己的小斗笠里:“小黑雞是我的,你們都不可以動!我要自己喂它們吃飯,把它們養(yǎng)得那么大!那么大!給外婆生蛋蛋……”外婆聽了,一臉慈愛地笑道:“喲,我家阿寶真懂事,還知道養(yǎng)小雞給外婆生蛋啦!”
整晚我都處在興奮之中,捧著斗笠不肯放手。直到要睡覺了,外婆讓我把秧雞放進雞窩里??晌夷睦锷岬醚?,生怕老母雞會欺負弱小的秧雞。我決定把斗笠放在枕頭邊讓小秧雞陪我睡覺。那晚我就在小秧雞“嘰嘰、啾啾”催眠曲般的叫聲中安然入睡了。
遺憾的是第二天早上醒來,兩只秧雞都死了,我拿著空斗笠哭了好久……自那以后,小舅的斗笠里再也沒有變出過秧雞。
日子在指縫間悄然滑過,就這樣一直在外婆家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直到十歲那年,父親帶著我們一家人搬離了福建,遷回老家宜山。回到宜山,發(fā)現(xiàn)街上居然沒有人再戴斗笠,我難過了好久……